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铁酸盐在SnO2-Sb2O3/Ti电极上的选择性电化学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SnO2-Sb2O3/Ti电极材料.实验结果证实,在14mol/LNaOH水溶液中和完全避免析氧反应的条件下,Fe(Ⅱ)物种在该电极上进行电化学氧化并生成FeO42-.结果表明,Fe(OH)3在浓NaOH溶液中发生酸式电离,形成可溶于水的FeO2-,该离子的浓度随着碱溶液浓度变化而发生明显变化,而且它还是发生化学氧化和电化学氧化的反应物.在SnO2-Sb2O3/Ti电极上,FeO42-的电化学还原起始电位为0.38V(vs.Hg/HgO,14mol/LNaOH),FeO2-电化学氧化起始电位为0.54V.结果还表明,用电化学方法氧化Fe(Ⅱ)物种生成FeO42-是个多步骤过程.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影响Fe(OH)3进行酸式电离反应的因素,在多种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的NaOH浓溶液中采用SnO2-Sb2O3/Ti电极,研究FeO4^2-/FeO2^-体系的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参数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证实该体系发生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的最佳碱溶液浓度范围为12—14mol/L,最佳温度范围为295~315K.阐明了在实验条件下FeO4^2-/FeO2^-氧化还原体系中存在由FeO4^2-/FeO2^-构成的氧化还原电对,而FeO2不直接与FeO2构成氧化还原电对;并给出了FeO4^2-/FeO2^-氧化还原体系的Latimer图.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影响Fe(OH)3进行酸式电离反应的因素,在多种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的NaOH浓溶液中采用SnO2-Sb2O3/Ti电极,研究FeO42-/FeO2-体系的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参数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证实该体系发生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的最佳碱溶液浓度范围为12~14 mol/L,最佳温度范围为295~315 K.阐明了在实验条件下FeO42-/FeO2-氧化还原体系中存在由FeO43-/FeO2-构成的氧化还原电对,而FeO42-不直接与FeO2-构成氧化还原电对;并给出了FeO42-/FeO2-氧化还原体系的Latim er图.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影响Fe(OH)3进行酸式电离反应的因素,在多种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的NaOH浓溶液中采用SnO2-Sb2O3/Ti电极,研究FeO24-/FeO-2体系的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参数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证实该体系发生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的最佳碱溶液浓度范围为12~14 mol/L,最佳温度范围为295~315 K.阐明了在实验条件下FeO24-/FeO-2氧化还原体系中存在由FeO:-/FeO-2构成的氧化还原电对,而FeO24-不直接与FeO-2构成氧化还原电对;并给出了FeO24-/FeO-2氧化还原体系的Latimer图.  相似文献   

5.
采用循环伏安与Tafel曲线比较不同阳极的电催化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循环伏安和Tafel曲线两种方法评价了Pt电极、钛基二氧化钌电极(Ti/RuO2)及钛基二氧化锡电极(Ti/SnO2)的电催化氧化性能.结果表明,在500 mg/L的苯酚溶液中,Pt,Ti/RuO2和Ti/SnO2电极氧化苯酚的峰电位依次为0.93,0.95和1.40 V(vsAg/AgCl).Tafel曲线表明,三种电极析氧过电位的顺序依次是Ti/RuO2相似文献   

6.
用玻碳电极研究了与Fe(Ⅵ)/Fe(Ⅲ)电对氧化还原有关的循环伏安曲线.所研究的体系是13mol·L-1NaOH中浓度范围分别为0.015~0.06mol·L-1的Na2FeO4和0.01~0.025mol·L-1的NaFeO2溶液。另一类研究体系是胶体石墨分别与固体K2FeO4、固体KFeO2组成的混合物,将这些混合物粘附于玻碳电极表面后在13mol·L-1KOH中进行循环伏安曲线的测定。结果证明了峰电位在0.7~1.0V的阳极电流峰与峰电位在0.15~0.2V(均相对于13mol·L-1NaOH或13mol·L-1KOH溶液中的Hg/HgO参比电极)的阴极电流峰,分别与高铁酸盐的生成与还原相对应。确定了将高铁酸盐的阳极生成电流峰与阳极析氧电流峰区别开来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铁氰酸镍膜修饰金电极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层层组装的方法,将Ni^2+和[Fe(CN)6]^3-交替沉积在巯基乙酸功能化的金电极表面.首次成功制备了铁氰酸镍多层膜修饰电极,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该多层膜的电化学行为,实验表明峰电流随膜层数的增加而增加,膜均匀增长.该修饰电极对一价金属离子Na^+,K^+,NH4^+具有选择性响应,尤其对K^+存在准能斯特响应,响应范围0.01~1.0mol/L;而且该电极对抗坏血酸(AA)和S2O3^2-体系的氧化具有良好的电催化作用,线性范围分别为:1.14×10^-4~1.14×10^-3mol/L和5.0×10^-4~3.1×10^-3mol/L.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SnO2-Sb2O5氧化物为中间层的钛基体上,采用电沉积法制备了无掺杂的Ti/PbO2、掺杂F的Ti/PbO2(Ti/PbO2+F)和掺杂Co3O4纳米粒子的Ti/PbO2电极(Ti/PbO2+Nano-Co3O4).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分析和观察了电极材料的组成、结构和形貌,并通过电化学方法研究了这三种电极对苯酚的电催化氧化性能.结果表明,Ti/PbO2+F电极的析氧电位较Ti/PbO2电极的发生明显正移,但其苯酚的氧化峰和析氧峰并不能分开;而Ti/PbO2+Nano-Co3O4电极虽然其析氧电位负移,但对苯酚的氧化峰出现在析氧峰之前.这一结果表明,体系存在着某种反应特别快的瞬态中间体,即在水分子被解离之前已与苯酚发生了反应,从而更有利于苯酚的转化和降解.  相似文献   

9.
利用复合共沉积法,在涂有中间层SnO2-Sb2O5的Ti基体上制备了PbO2+nano-WO3复合电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双电层电容法等对复合电极表面的组成、结构、形貌及有效电化学面积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随着纳米WO3掺杂量逐渐增大,复合电极的表面粗糙度和孔隙率逐渐变大,电化学有效面积也随之增大;利用线性扫描及Tafel曲线等电化学测试方法研究了nano-WO3的掺杂对复合电极析氧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nano-WO3的复合电极较纯PbO2电极的析氧活性大幅提高,其起始析氧电位发生负移,析氧过电位下降,最大可降低近300 m V.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甲酸在二十四面体Pt纳米晶(THHPtNCs)电极表面解离吸附反应过程.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结果显示,甲酸在低电位(-0.20V(SCE))即可在THHPtNCs电极上氧化到CO2,同时发生分子内化学键断裂生成吸附态CO物种.运用程序电位阶跃暂态方法定量研究甲酸解离吸附反应动力学,测得5×10^-3mol·L^-1 HCOOH+0.1mol·L^-1 H2SO4溶液中甲酸在THHPtNCs电极上解离吸附的最大平均速率υamax为13.19×10^-10mol·cm^-2·s^-1,是商品Pt/C催化剂电极上υamax的1.5倍.研究结果揭示了THHPtNCs的反应活性显著高于Pt/C催化剂.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Ti/SnO2-Sb2O5/PbO2和Ti/Ru-Ti-Sn氧化物涂层阳极研究了氯离子对苯酚电化学氧化降解过程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电解液中加入氯离子能提高苯酚的去除效率并完全降解. 在无氯离子存在下,有机物电化学降解主要以直接电氧化方式进行;在氯离子存在下,不仅可发生间接电化学氧化,而且也同时发生直接电氧化. 对于析氯阳极体系,如Ti/Ru-Ti-Sn阳极,主要发生有机物的间接电氧化;对于高氧超阳极体系,如Ti/PbO2阳极,有机物的间接电氧化和直接电氧化可能同时发生. 氯离子对于有机物的间接电氧化起到类似催化剂的作用,这种催化作用主要是由于氯离子在有机物氧化过程中阳极表面层和溶液本体电生成了Cl-/活性氯的氧化还原媒介.  相似文献   

12.
CO在铂修饰的氧化钛电极上电催化氧化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阴极还原-阳极氧化法制备了Pt—TiO2/Ti电极,研究了CO在该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和电极制备条件对CO电催化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Pt电极相比.CO在Pt—TiO2/Ti电极上的氧化峰峰电位负移了100mV,并且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通过XPS技术对Pt—TiO2/Ti电极进行了表征.发现Pt以金属形式存在,Ti以TiO2形式存在.Pt—TiO2/Ti电极能抗CO中毒的原因可能是因为TiO2的掺杂使引起催化剂中毒的桥式吸附的CO物种在复合催化剂上的吸附率较低所致.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在磷酸盐缓冲溶液(pH7.0)中,5-羟基吲哚乙酸(5-HIAA)在MWNT-Nafion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5-HIAA在MWNT-Nafion修饰电极上出现一个灵敏的氧化峰。与裸玻碳电极相比,MWNT—Nation修饰电极提高5-HIAA的氧化峰电流。优化了各项测定参数,建立了一种直接测定HIAA的电分析方法。富集电位为-0.5V,富集时间为300s,氧化峰电流与5-HIAA的浓度在9.95×10^-5~7.98×10^-3mol/L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5×10^-6 mol/L。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涂有中间层SnO2-Sb2O5的Ti基体上,采用阳极复合电沉积法制备了Ti/SnO2-Sb2O5/PbO2+Nano-Co3O4复合电极材料,借助于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镜(SEM)等分析方法研究了制备条件对该复合电极材料的组成、结构和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Co3O4的掺杂可提高PbO2电极表面的粗糙度和空隙率;沉积电位、镀液中Co3O4粒子浓度及有机溶剂的添加均对镀层中Co3O4的嵌入量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丁海洋  冯玉杰  吕江维  刘峻峰 《分析化学》2007,35(10):1395-1399
采用浸渍-热分解方法制备了钛基二氧化钌(Ti/RuO2)和钛基二氧化锡(Ti/SnO2)两类尺寸稳定阳极电极。以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电极结构进行了表征。用循环伏安法(CV)比较研究了Ti/RuO2和Ti/SnO2电极直接电催化氧化苯酚性能,表明苯酚在Ti/RuO2和Ti/SnO2电极上均可发生直接电氧化反应,两种电极上氧化峰电位分别为0.96和1.43 V(vs.Ag/AgC l)。以对苯二甲酸为捕获剂,利用荧光光谱法进行了羟基自由基(.OH)检测。Ti/SnO2电极在电解过程中能够产生.OH;而Ti/RuO2电极.OH的生成极其微弱。Ti/SnO2电极电解过程中生成.OH是其具有高电催化活性的主要原因,也表明了用荧光法进行羟基自由基检测方便、灵敏,可以用于电催化过程羟基自由基的检测。  相似文献   

16.
章谚  张存中  吴锋 《化学研究》2006,17(1):47-50
制备了不同热处理温度和涂层次数的SnO2-Sb2O3/Ti电极,研究了不同电极涂层的氧化物组成,涂层表面形貌和阳极电势窗口及其三者的内在关系,考察了不同制备工艺条件的电极对电催化高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430℃是电极最佳的热处理温度,涂层次数增加为30次时,电极具有高的阳极电势窗口,同时能降低高铁氧化还原反应的超电势,更真实的展现高铁电化学生成的热力学原貌.  相似文献   

17.
用合适金属修饰的铂催化剂能够显著增强其对甲酸氧化的电活性.本文以水热法制备了钛负载的纳米多孔铂电极(nanoPt/Ti),然后采用循环伏安法,通过扫描不同的周数(n),用适量的铅对nanoPt/Ti电极进行修饰,得到一种新型的铅修饰的纳米多孔铂电极(nano Pb_((n))-Pt/Ti).采用循环伏安(CV)、计时电流和计时电位法研究其对对甲酸氧化的电活性.CV结果显示nanoPt/Ti和nanoPb_((n))-Pt/Ti电极对甲酸氧化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并且nanoPb_((20))-Pt/Ti电极对甲酸氧化的起始电位为-0.06 V,相比nanoPt/Ti电极的起始电位(0.06 V),明显有所负移.此外,nanoPb_((20))-Pt/Ti电极的第一个氧化峰电流密度为12.7 mA·cm~(-2),远远大于nanoPt电极(4.4 mA·cm~(-2));计时电流显示在电位为0.1 V时,在0.5 mol·L~(-1)H_2SO_4+1 mol·L~(-1 )HCOOH溶液中,nanoPb_((20))-Pt/Ti电极达到稳定时的电流为8.09 mA·cm~(-2),是nanoPt电极的60倍,表明铅修饰的nanoPt/Ti对甲酸氧化的电活性急剧增加;在1.5mA、2 mA、2.2 mA和2.5 mA下的计时电位结果表明,nanoPb_((20))-Pt/Ti电极上甲酸氧化过程表现出显著的电化学振荡,且和nano Pt/Ti电极相比,振荡现象能持续更长的时间,说明nanoPb_((20))-Pt/Ti电极具有更强的表面抗毒化能力.  相似文献   

18.
采用循环伏安法和差分脉冲伏安法对水杨酸在电活化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进行研究.在pH7.0的PBS溶液中,将玻碳电极用恒电位法在+1.7V电位阳极氧化400 s.在0.2 mol·L- NaOH溶液中,水杨酸在0.602 V处有一良好的氧化峰,其氧化峰电流与扫描速率在0.02~0.2 V·s-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表...  相似文献   

19.
现场表面拉曼光谱研究Fe-Mo合金诱导共沉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场表面拉曼光谱结果显示,在0.2mol·L-1Na2MoO4,pH=4.0的溶液中,电位正于0.5V(vsSCE)时只观察到多钼酸盐的拉曼峰(940、880和450cm-1).负于-0.5V时,出现中心位于730cm-1的宽峰.同时电极表面有蓝色膜生成.表明混合氧化态(MO(Ⅳ),MO(Ⅴ))氧化膜的形成.730cm-1的峰在-1.9V时仍然存在,说明氧化膜没有被进一步还原.在钼酸钠溶液中同时含有0.1mol·L-1FeSO4和0.2mol·L-1柠檬酸时,中间态氧化膜的拉曼峰的中心移到740cm-1.且峰强度随着电位从-1.3V负移到-1.9V而逐渐减弱并最终消失.电极表面沉积层呈银白色,说明由于Fe2 的存在,钼的中间态氧化膜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能够被进一步还原形成Fe-Mo合金,表现出诱导共沉积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以1,3-二苯基异苯并呋喃(1,3-Diphenylisobenzofuran,DPBF)为荧光探针,研究了姜黄素(Curcumin,CUR)在铜离子催化下产生的单线态氧(^1O2),其反应机理为姜黄素与溶液中的氧分子快速作用产生O2^·-和H2O2等活性氧物种,同时Cu^2+与姜黄素形成复合物,再与H2O2形成过氧化物过渡态,过氧化物进一步与H2O2发生类Haber-Weiss反应生成^1O2,且只有Cu^2+和Cu^+离子可催化姜黄素并产生^1O2.^1O2在1.37×10^-2~3.66×10^-7mol/L浓度范围内与荧光强度下降值△IF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4.12×10^-4mo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