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于敏  张宗烨  余友文 《物理学报》1959,15(8):397-419
本文讨论了原子核独立粒子结构的力学基础问题,指出独立粒子运动的基本因素是体积效应。满壳层附近的每一个核子因为和满壳层内其他核子相互作用的结果,将使周围核物质极化,而在它自己周围形成核子云,因而这个核子的磁矩,有效电荷等将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是因为角动量和宇称守恒的关系,这个带有极化核子云的核子的角动量和宇称将不会改变。在原子核内两个核子发生碰撞的几率与原子核体积Ω成反比,三个核子发生碰撞的几率与Ω2成反比,依次类推。这样我们就证明了为什么利用耦合理论计算原子核能级是正确的。并且也证明了壳模型指出的每个核子的角动量和宇称也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不能用壳模型波函数来计算原子核的磁矩和跃迁几率。  相似文献   

2.
将角动量投影壳模型应用到84Rb核,对组态为πg9/2νg9/2的正宇称晕带和组态为π(p3/2,f5/2)νg9/2的负宇称晕带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特别是对正宇称晕带中的signature反转机理进行了探讨.角动量投影壳模型计算显示正宇称晕带中的signature反转是原子核随自旋增加形状发生变化的信号,其间原子核从低自旋的长椭球通过三轴形变变到高自旋的扁椭球.此外,还确定了此两带的原子核形状.  相似文献   

3.
83Rb的低能低自旋部分通过83Sr的放射性衰变进行了研究. 建立了衰变纲图, 对一些能级基于新的log ft值和γ分支比给出了自旋-宇称指定. 为了对这个核的能级结构进行讨论,将投影壳模型应用到核83Rb, 对激发的正宇称晕带和负宇称基态带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此模型能很好地再现实验结果. 此外,为了从定量的结果抽取出物理内涵,给出了计算的负宇称基态带的带图.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中心力加两体自旋轨道耦合力作为剩余相互作用,计算了 f7/2壳层原子核的能谱.交换参数可调.径向波函数采用谐振子波函数.计算值和实验值的符合程度令人满意.因而表明在剩余相互作用中,两体自旋轨道相互作用的影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5.
(82)~Se的2νββ衰变寿命是双β衰变中第一个直接测量到的实验结果.本文利用双核子机制以及简化的壳模型波函数计算给出了82Se的2νββ衰变寿命的理论值,适当地调整壳模型计算中的参量,可获得与实验符合较好的理论半寿命。  相似文献   

6.
我们采用一组统一的基函数,从头计算第一、二列元素的双原子氢化物以及第一列元素的同核和异核双原子体系的波函数。本文是三篇一组文章的第一篇,得到了双原子氢化物的电子波函数以及轨道能量和总能量等物理量,原子核间距取实验值和(或)理论值。这些波函数是狭义Hartree-Fock方程的以Double Zeta收缩高斯型函数为基函数的展开式。这些态包括体系的基态AH、一些低激发态AH~*和正负离子态AH~±,A表示周期表中Li到F和Na到Cl的各种元素。计算限于闭壳层电子组态或只带一个没有填满的开壳层电子组态。作为例子,三种基态AH的电子波函数表报道于文中。  相似文献   

7.
在A≈80区奇-奇核旋称反转问题上已提出几种机制,但没有一种理论推断是结论性的.在本工作中将角动量投影壳模型应用到80,82Rb核,对组态为πg9/2⊙νg9/2的正宇称晕带和组态为π(p1/2,p3/2,f5/2)⊙νg9/2 的负宇称晕带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特别是对正宇称晕带中的signature反转机制进行了探讨.角动量投影壳模型计算显示正宇称晕带中的signature反转是原子核随自旋增加形状发生变化的信号,其间原子核从低自旋的长椭球变到高自旋的扁椭球.此外,还确定了此两带的原子核形状  相似文献   

8.
考虑原子核理论中超导效应对g_R因子的影响,在给出偶核g_R因子在推转模型(crankingmodel)基础上的计算公式之后,利用Nilsson波函数计算了_(62)Sm~(152)核的g_R因子。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符合很好,反映了原子核超导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按照Skyrme变分法的精神,求得了原子核gR因子的普遍公式。根据这个公式,并应用Nilsson波函数对Lu~(175)附近的九个原子核进行了具体的数值计算。gR的计算值与质子和中子的自旋轨道耦合参数χ的差别有关,计算结果gR比Z/A小,比推转模型考虑了对能后的计算值大,与实验值是接近的。  相似文献   

10.
82Se的2νββ衰变寿命是双β衰变中第一个直接测量到的实验结果.本文利用双核子机制以及简化的壳模型波函数计算给出了82Se的2νββ衰变寿命的理论值,适当地调整壳模型计算中的参量,可获得与实验符合较好的理论半寿命.  相似文献   

11.
利用近代物理实验中的磁谱仪测量了90Sr~90Y放射源的β衰变能谱.得到的能谱和普遍的口衰变能谱相似;得到的口射线最大能量与平均能量比值和文献中给出的一些放射源的比值接近,这些都说明了该实验测量数据的可靠性.运用库里厄(Kurie)图,研究了此放射源的β衰变能谱,得到的跃迁性质和能级自旋宇称与此放射源已有的数据相吻合,说明在近代物理实验中能够利用磁谱仪测量原子核的β衰变能谱、研究原子核的跃迁性质和能级自旋宇称.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多通道量子数亏损理论(MQDT),通过拟合Isberg等人新近关于Gall的实验能级数据,确定出偶宇称J=0,1,2,3和奇宇称J=1,2六个对称块的MQDT参数,预言了11个Rydberg系列离散能级的位置,并分析了各Rydbyrg系列之间的干扰情况,除个别低能级外,能级计算值与已测得的实验值符合得很好。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3.
原子核谱因子表征原子核单粒子轨道的性质以及占据数等信息,是联系核结构、核反应与核天体物理的重要物理量。 对于原子核谱因子的计算强烈依赖于理论模型得到的原子核多体波函数,在实际计算中通常选用普通壳模型。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高以及核多体方法的发展,第一性原理方法被应用于研究原子核性质,并取得巨大成功。 本工作基于现实两体相互作用,利用第一性原理无核芯壳模型计算较轻原子核谱因子。首先,计算了$A =6$$7$原子核的低激发态能量,考察第一性原理无核芯壳模型对能量计算的收敛性,并比较普通壳模型与第一性原理无核芯壳模型对于$A =6$$7$能谱的描述。结果表明,无核芯壳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符合较好,可以很好地描述结合能和激发谱性质。 然后,利用无核芯壳模型系统计算了$^{7}{\rm{Li}}$$^7{\rm{Be}}$镜像核叠积函数与谱因子,并分析谱因子计算的收敛性。结果显示,谱因子随着模型空间的增大收敛较慢,对于$^{7}{\rm{Li}} $,无核芯壳模型计算的谱因子同最新实验值符合得很好。最后,采用无核芯壳模型系统计算$A =6,\, 7$$8$原子核低激发谱能量与谱因子,为核反应与核天体研究提供必要的输入量。  相似文献   

14.
吴汲安 《物理学报》1984,33(5):654-661
我们采用一组统一的基函数,从头计算第一、二列元素的双原子氢化物以及第一列元素的同核和异核双原子体系的波函数。本文是三篇一组文章的第一篇,得到了双原子氢化物的电子波函数以及轨道能量和总能量等物理量,原子核间距取实验值和(或)理论值。这些波函数是狭义Hartree-Fock方程的以Double Zeta收缩高斯型函数为基函数的展开式。这些态包括体系的基态AH、一些低激发态AH*和正负离子态AH±,A表示周期表中Li到F和Na到Cl的各种元素。计算限于闭壳层电子组态或只带一个没有填满的开壳层电子组态。作为例子,三种基态AH的电子波函数表报道于文中。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5.
杨国琛 《物理学报》1963,19(12):771-781
本文按照Skyrme变分法的精神,求得了原子核gR因子的普遍公式。根据这个公式,并应用Nilsson波函数对Lu175附近的九个原子核进行了具体的数值计算。gR的计算值与质子和中子的自旋轨道耦合参数χ的差别有关,计算结果gR比Z/A小,比推转模型考虑了对能后的计算值大,与实验值是接近的。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6.
用全实加关联的方法得到类锂离子15~22s(Z=21~30)波函数,给出了原子核体积效应公式,计算了原子核的体积效应及质量效应对类锂离子能级的修正.结果显示。在中等大小的核电核情形,原子核体积效应对类锂离子能级的修正要比质量效应对类锂离子能级的修正要显著;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原子核体积效应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7.
用全实加关联的方法得到类锂离子1s22s(Z=21~30)波函数, 给出了原子核体积效应公式, 计算了原子核的体积效应及质量效应对类锂离子能级的修正. 结果显示, 在中等大小的核电核情形, 原子核体积效应对类锂离子能级的修正要比质量效应对类锂离子能级的修正要显著; 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 原子核体积效应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文献[1—4]所发展的在位缺陷势格林函数方法,计算了3c-SiC中深能级的A_1,T_2对称波函数。第一次给出了波函数随杂质态能量E的变化趋势,和电子占据距缺陷中心最近邻的几个壳层的几率。并给出数量级与实验相符的3c-SiC:B的超精细结构常数的理论值。  相似文献   

19.
对Johansson质量公式的某些参数及β方程进行修改;在50≤Z≤71区域,计算了640个原子核的质量和双中子分离能.理论值与实验值相比,方均根误差分别为0.827MeV和0.406MeV.双中子分离能理论曲线很好地重现了N=82的中子满壳层效应和N>90时原子核发生大形变的特性.  相似文献   

20.
讨论了目前有关22Na(p,γ)23Mg反应的实验研究工作,结合兰州放射性束流线上的放射性束流23Al的β+延发质子衰变实验的测量结果,给出了23Al延发衰变的质子能谱,并比较了近期实验给出的相关能级的自旋、宇称值,正是由于这种自旋、宇称和能级部分宽度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反应率计算的不确定性. 计算了同位旋相似态的共振强度. 对于测量到的新的延发衰变能级Ed=8.916MeV,由于没有相应的能级宽度值,实验仅给出其相对共振强度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