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晓雪  高克林  吴颖 《物理学报》1997,46(7):1282-1289
研究了单个原子或离子与两束激光量子场相互作用的非线性系统.首先提出描述一次涉及2k(k=1,2,3,…)个光子的光强相关耦合Raman过程的普适模型,然后利用作者发展的一种求解各种非线性Jaynes-Cummings模型的系统方法,精确求解了该普适模型,得到了它的能量本征值和本征矢、演化算符、光子数算符和原子反转算符的解析表达式 关键词:  相似文献   

2.
李群祥  杨金龙 《物理学报》1999,48(6):1086-1094
利用第一性原理的离散变分局域密度泛函方法,采用团簇模型(Si34H36-W11)来模拟STM操纵(Si111)-7*7表面顶角吸附原子的过程,通过分析在进行原子操纵过程中体系的能量与电子云密度分布来研究针尖和外电场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使用离子速度成像(Ion Imaging-Velocity Mapping)技术来测量光电子能谱及其角分布,对碘原子在277nm附近的(2+1)多光子电离过程I^*(^2P1/2)→I′(^1D2)6p[1]1/2→I^+和I(2P3/2)→I′(^3P0)6p[1]1/2→I^+进行了研究。与文献报道的结果相比,分辨率要好5倍,相对能量分辨率达到6%。还讨论了速度成像方法中速度分布校正和重构三维  相似文献   

4.
采用位置灵敏探测和飞行时间技术研究了高电荷态Xe离子(q=15,17,19,21,23)与He原子碰撞中双电子转移截面与单电子转移截面比随入射离子电荷态的变化规律.提出一步过程假定,对扩展的经典过垒(ECB)模型进行了修正,利用修正模型计算得到的单、双电子转移绝对截面与Andersson等人和Selberg等人的实验结果很好符合,所得截面比与本实验得到的双电子转移截面与单电子俘获截面比较好符合. 关键词: 离子 原子碰撞 电荷转移 一步过程  相似文献   

5.
王文赜 《大学物理》1998,17(11):45-45,47
《大学物理》1996年第2期“读者来信”栏目里刊出了胡昆明同志的信(以下简称来信).来信指出,发表在该刊1994年第10期上王文赜等同志的文章“对原子体系的最低能量原理表述的分析”(以下简称王文),“存在失误之处,文中给出的多电子原子中体系能同轨道能...  相似文献   

6.
孙献平  汪盛烈 《物理》1995,24(6):335-339
原子滤光器是基于原子的吸收、发射和内部能量转换的物理过程的一种量子滤光器件,与干涉滤光片(包括薄膜的、偏振的等)和双折射滤光片相比,原子滤光器具有大的接收角,更窄的带宽和更高的滤光效率等特点,文章简要介绍了近年来新型原子滤光器研究的新进展和它们的应用,以及一些原子滤光方案和物理特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利用束箔技术研究电重离子加速器提供的47MeV能量的氖离子和94MeV能量的氩离子,分别和不同材料,不同厚度碳箔(39μg/cm^2)和铝箔(3.4mg/cm^2)相互作用,产生高电离态的氖和氩离子,并测量了这些离子的激发江谱和某些能级寿命。  相似文献   

8.
利用光声振幅谱和位相谱对稀土配合物(Nd(DBM)3、Sm(DBM)3和Gd(DBM)3分子内驰豫过程进行了研究。Sm(DBM)3、Gd(DBM)3和Nd(DBM)3的配体π-π^*跃迁的光声振幅强度依次增强,而Gd、Sm和Nd的配合物在配体吸收波段内位依次减小,反映分子内的驰豫过程。对于Gd(DBM)3配体最低三重态能量不能传递到中心离子4f激发态能级上而直接驰豫回基态;对于Sm(DBM)3和Nd(DBM)3,配体三重态能量有效地传递到中心离子上,Nd^3+各能级间隔小且相互重叠,激发态能量几乎全部以无辐射跃迁回基态;Sm^3+为荧光离子,激发态上的部分能量以荧光形式发射。由此并结合荧光光谱的结果建立了分子内能量驰豫模型。  相似文献   

9.
置于同一池中的Na原子和K原子,分别被连续染料激光器和K光谱灯激发型Na(3P),K(4P),Na(3P)原子密度由吸收等效宽度技术测定。利用调制技术,分离出了由异核碰撞产生的荧光光谱,观察到了Na(3P)和K(4P)间的磁能量合并现象,并测定了其碰撞截面。  相似文献   

10.
置于同一池中的钠原子和铷原子,分别被连续染料激光器和铷光谱灯激发到Na(3P),Rb(5P),Na(3P)原子密度由吸收等效宽度技术测定,利用调制技术分离出了由异核碰撞产生的荧光光谱,观察到了Na(3P)和Rb(5P)问的碰撞能量合并现象,并测定了其碰撞截面。  相似文献   

11.
梁雅琼  梁贵云  魏会冈 《强激光与粒子束》2018,30(12):122002-1-122002-7
在实验室天体物理研究中,电子束离子阱(EBIT)是极端紫外(EUV)和X射线波段能谱分析的重要实验平台,其中EBIT中心残余的中性气体对离子产生存在显著影响。研究了阱区中心残余中性气体对电荷态分布的影响,发现阱区中心残余中性气体和高电荷态离子之间的电荷/能量交换过程不仅影响离子的电荷分布, 而且对激发函数(离子分布比例随电子能量关系曲线)有着极大的影响。利用电离平衡分析方法成功诊断出阱区中心区域残留的中性气体分子数密度,以及内腔室的真空度。  相似文献   

12.
陈国新  方泉玉 《计算物理》1996,13(2):153-158
在电子与原子(或离子)碰撞过程中,需要精确计算大量含剧烈振荡涵数的积分。把计算J(n,X)的积分路径变到复平面上来研究含剧烈振荡波函数积分,不仅能计算相同波数或波数不同但相关较大的积分J(n,X)而且能计算了“近简并”情形下的积分J(n,X)。  相似文献   

13.
采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局域密度近似(LDA)方法,优化计算得到碳纳米管(CNT),硼原子取代碳原子及其吸附氖原子前后系统的几何结构,能量,电子能带和态密度。结果显示,碳纳米管的能带结构与石墨的层状几何结构相似,能量的变化只在kz=0和kz=0.5平面之间沿着c轴方向出现。B原子取代C原子使价带和导带分别分裂为两个和三个能带。对Ne原子的吸附使价带能量沿着c轴方向升高并导致Fermi面附近的态密度下降。Ne原子的吸附在谷位H最稳定,顶位A其次。C-C间σ键的弯曲使Ne原子吸附在桥位b1比桥位b2处更为稳定。Ne原子在管外的吸附均为放热过程,而管内则为吸热过程。结构分析表明Ne原子对C原子有排斥作用,对B原子却具有吸引作用。B原子取代C原子的位置略凸出于CNT的管壁之外,使Ne原子的吸附能增加。  相似文献   

14.
采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局域密度近似(LDA)方法,优化计算得到碳纳米管(CNT),硼原子取代碳原子及其吸附氖原子前后系统的几何结构,能量,电子能带和态密度。结果显示,碳纳米管的能带结构与石墨的层状几何结构相似,能量的变化只在kz=0和kz=0.5平面之间沿着c轴方向出现。B原子取代C原子使价带和导带分别分裂为两个和三个能带。对Ne原子的吸附使价带能量沿着c轴方向升高并导致Fermi面附近的态密度下降。Ne原子的吸附在谷位H最稳定,顶位A其次。C-C间σ键的弯曲使Ne原子吸附在桥位b1比桥位b2处更为稳定。Ne原子在管外的吸附均为放热过程,而管内则为吸热过程。结构分析表明Ne原子对C原子有排斥作用,对B原子却具有吸引作用。B原子取代C原子的位置略凸出于CNT的管壁之外,使Ne原子的吸附能增加。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Rb Na异核系统的能量碰撞合并逆过程 (REP)。两步激发Rb原子到 7D3 / 2 态。应用双调制技术探测Na(3Pj)原子发射的荧光 ,基态Na原子密度用光学吸收方法测量。得到了REP率系数 ,讨论了其他过程对率系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蒋红  杨晓龙  杜泉 《大学物理》2000,19(9):1-3,20
根据作者提出的物理模型和简洁有效的计算方法,考虑电子交换应对于激发态的影响,计算了激发态Li原子(1s^24s)^2S1/2的能量。计算结果表明:电子的交换能对低激发态的贡献较大,而对较高激发态(5s、6s…以上)在计算过程中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7.
石宗仁 《物理》2006,35(11):932-944
驱动美国托马斯杰斐逊国家加速器装置(Thomas Jefferson National Accelerator Facility,简称JLab)的能量升级到12GeV的科学是研究胶子激发和色禁闭的起因,研究原子核的构件——核子是如何由夸克和胶子构成的,研究原子核的结构及寻找新物理等的一门科学,实验设备是12GeV的加速器、各种超导磁谱仪及极化靶等,在能量为12GeV的加速器中,将采用深度遍举过程和极化实验。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给出了原子和离子能量表达式中的库仑积分与交换积系数f^k,g^k的计算方法,同时给出了计算中所涉及的Racah系数,U^(^K^),V^(^K^)和C^(^K^)矩阵等光谱参量的计算方法,用FORTRANⅣ语言编写了关于f^k和g^k的计算机程序,只要输入与光谱项有关的量子数,即可迅速得到相应的k^f,g^k值,避免了烦琐的人工推算。  相似文献   

19.
自快点火概念提出以来,与快电火概念相关的物理研究已成为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对于惯性约束聚快点火方案,超热电子的产生和输运及能量沉积研究是目前最受关注的课题之一。因为超短超强激光产生的超热电子电流很大(有时远远超过Alfven极限),持续时间短,涉及高密度,在输运中伴随着强烈的电场和磁场。再加之Wibel不稳定性的成丝效应,都将严重影响超热电子的输运和能量沉积效率,使得快点火涉及到的超热电子输运和能量沉积的物理过程变得异常复杂。超热电子产生、输运涉及到固体密度等离子,因此高密度区的输运过程实验探测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戴闻 《物理》2005,34(11):786-786
在实现了^23Na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后不久,1997年Ketterle W领导的小组即以原子干涉实验证实了BEC所具有的相干性,他们将一团BEC原子云劈成两半,然后令它们在重力场中下落,每一半在下落过程中自由膨胀,并且逐步形成彼此的重叠,此时,通过吸收成像,实验者观察到了与原子密度相应的明暗相间条纹.测得的条纹间距是-15μm,这意味着,作为物质波BEC原子的德布罗意波长(水平分量)-30μ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