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剩余定理对几道赛题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华  刘合国 《中学数学》2003,(12):43-44
《孙子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三部数学名著(即《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之一,其中“物不知其数”所作的是世界上公认的古老的重要贡献.原文如下: “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用现代数学语言表述,该问题就是:求自然数n,使得  相似文献   

2.
一、孙子问题《孙子算径》是我国唐初的“算学”教科书,分上、中、下三卷.其下卷第26题是一个闻名世界的数学问题.这个问题有人称为“孙子问题”.即“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用现代话来说是:今有一堆东西.不知它的数量.如果三个三个地数最后剩二个,五个五个地数最后剩三个,七个七个地数最后剩二个.问这一堆东西有多少个?  相似文献   

3.
让我数一数     
“今有物不知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这是我国古代算书《孙子算经》所载“物不知数”的问题,即是说:“一些物体,每三个作一组地去数,剩余2个,每五个作一组地去数还剩余3个,每七个一组地数,还剩余2个,问这  相似文献   

4.
1.“物不知其数” 我国有一部古数学书叫孙子算经,它成书于公元三世纪到五世纪之间,但书的作者名字已经失传了。孙子算经和我国许多古数学书一样是按问题编排的,它里面有一个问题叫“物不知其数”,写道:  相似文献   

5.
在游览数学史这座宝山时,一幅幅数学风景呈现眼前,令人心旷神怡.尤其是一些非常有趣的发现,总是带给我们意外的惊喜!例如,我国《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数”问题曾引起中外数学家的极大兴趣,中外数学史料中有许多具有特色的“物不知数”题型,例如数学诗歌、“翦管术”和“天算颂”等.  相似文献   

6.
现行初级中学课本《几何》第一册设有“勾股定理”一节,勾股定理是众所周知的,它通常又叫“商高定理”。为什么有这个名称呢?课本上有这样的叙述:“在我国古代;一部数学书《周髀算经》中有用边长为3、4、5的直角三角形来进行测量的记载,并把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叫做勾和股,斜边叫做弦”。这就是“勾股定理”名称的由来。《周髀算经》是我国古代最古的一部数学书,这  相似文献   

7.
"翦管术"即孙子的"物不知数",首见于《孙子算经》卷下,这类问题,颇具猜谜味道,解法巧妙,在我国民间流传很广,宋周密(1232—1298)《志雅堂杂钞》(1290)卷下称之为"鬼谷算"、"隔墙算",并有一首影射此问题解法的诗: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是数学发展最快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七千年前就有“八卦”、“历法”的计算,黄帝时就把数学应用到军事之中,大禹时代把数学应用在水利工程之中。商周是奴隶社会高度发展时期,以亿计、兆计的大数字在经济往来之中已经得到频繁的应用。著名的勾股定理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 春秋晚期大哲学家老子总结说:“善计不用筹策”(《老子》第二十三章)、“善数不用筹策”(《老子》第二十七章)。那么数以兆的计算到底用什么方法呢?汉代徐岳在《数术记遗》里总结当时的古代算法有十四种。其中各  相似文献   

9.
1 口诀产生的历史口诀 ,在古代算书中常常是算法的记录 .如程大位在《算法宗统》中关于“有物不知其数 ,三三数之余二 ,五五数之余三 ,七七数之余二 ,问物几何 ?”的解法 ,便留下了口诀 :“三人同行七十稀 ,五树梅花廿一枝 ,七子团圆正月半 ,除百零五便得知 .”口诀 ,在珠算中得到大量运用 .至今留下了不少与其有关的俗语 ,如“三下五除二”,“二一添作五”等等 ,在加快拨珠速度、进行程式化运算方面 ,发挥了一定作用 .口诀又有其历史局限性 ,今天的年青人有的没有学过珠算 ,就难得理解其口诀的含义 .如有一次就餐 ,一瓶酒三个人分 ,分酒的…  相似文献   

10.
方程二字是我国古老的名詞。《九章算术》第八章就是方程章。这方程是指現在的一次联立方程組。三国魏刘徽解释方程的意义如下:“程,課程也。羣物总杂各列有数。总言其实。令每行为率,二物者再程,三物者三程,皆如物数程之,并列为行,故謂之方程。”二物再程,三物三程指二个或三个未知数則要二个或三个式子来表示,因并列成行(古代用筹算并列)成方形,所以叫做方程。 現在用英文equation譯作方程,那是后来的事。已和上面我国原有方程的意义不同。方程不方了。equation的拉丁字作aequatio,原来是指等  相似文献   

11.
话说数学 ,古今中外 ,名家荟萃 ,光彩夺目 .古代数学 ,先述中国 .结绳记事 ,燧石取火 .筹算珠算 ,十进制数 .度量衡“始” ,廿四节气 .九章算术 ,周髀算经 ,商高定理 ,杨辉三角 .徽率祖率 ,割圆缀术 .田忌赛马 ,运筹帷幄 .有限无限 ,“一尺之棰 ,日取其半 ,万世不竭 .”剩余定理 ,“物不知数” .算经十书 ,均为必读 .言罢中国 ,再述西域 .埃及草纸 ,希腊鼻祖 .罗马符号 ,阿拉伯数 .毕氏定理 ,黄金分割 .芝诺诡辩 ,无理假设 .圆锥曲线 ,阿基米德 .几何原本 ,欧几里得 ,“学无王道” ,“平行公设” .直尺圆规 ,立方倍积 ,化圆为方 ,三等分角 .…  相似文献   

12.
“更相减损术”是我国古代数学中求二整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古典名著《九章算术》卷一在谈到分数分子分母约去公因数有“置分母子之数 ,以少减多 ,更相减损求其等也 .以等数约之 .”这里的“等数”就是所说分母分子的最大公因数 .所谓“更相减损求其等”就是置两个整数 ,以少减多 ,反复相减 ,直到二数相等就得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例如 ,求 91 ,49的最大公因数(91 ,49) .我们有(91 ,49) =(91 -49,49) =(4 2 ,49)=(4 2 ,7) =…… =(7,7) =7刘徽说 :“其所以相减者 ,皆等数之重叠 .”数91 ,49都是等数 7的重叠 .对于初学者来说 ,“更相减损求…  相似文献   

13.
不定方程     
我国对不定方程的研究已延续数千年,古代流传至今的“秦王暗点兵”、“物不知其数”、“百钱买百鸡”等题目和解法都是十分有趣的。因此,对不定方程的研究至今仍是令人感兴趣的课题,也是竞赛中常出现的考题。 本文只对二元一次不定方程求整数解和某些  相似文献   

14.
<正>在历史上,对数列的讨论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巴比伦、古希腊、埃及和印度,都曾有过研究,中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孙子算经》、《张邱建算经》等,对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都有研究,说明我国古代对数列问题的研究曾作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为了弄清楚《算法统宗》的数学和文化意义,要首先知道程大位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要了解中国传统数学———中算的发展情况,以及珠算的发展史。其一,中国传统数学经典远离大众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数学的文化色彩历来不为人们所重视。在中国古代,人们把数学当作是一门技术(算术)———“六艺”之一,是专给贵族子弟学习的功课,一般群众是没有学习机会的。中国古代的算书,如《九章算术》、《周髀算经》、《孙子算经》等“算经”。其作者都是数学家,或者是懂数学的官员。读者则只限于少数算学学生或数学研究者。那些古算经大多写得艰涩难懂,并不是写给一般民众看的。唐代在国子监中设立算学科时,《算经十书》是经过数学家李淳风注释以后,才印发给算学生学习的。其中祖冲之所著的《缀术》,连李淳风都难以作注,竟然规定要学习四年,可见其内容之艰深。其二,中国计算工具的革新:从筹算到珠算中算所用的计算工具是算筹,所有算法都是由算筹演示,所以中算也称为“筹算”。”筹算”几乎成了中算的同义语。筹算,虽然有很多优点,能够演示中算的许多算法。但是它也有自身缺点和弱点,那就是难学,使用也不方便,特别是不便于人们在日常商业活动中使用。珠算是中国人发明的新式...  相似文献   

16.
盈不足术     
1978年版的《初中数学》第二册第33页上有一个“我国古代问题”.该题选自《九章算术·盈不足》,原题是:“今有大器五、小器一容三斛;大器一、小器五容二斛.问大、小器各容几何?答曰:大器二十四分斛之十三,小器二十四分斛之七.”《九章算术》的原编者提示了解法:“术曰:假令大器五斗,小器亦五斗,盈一十斗.令之大器五斗五升,小器二斗五升,不足二斗.”刘徽的注是:“按大器容五斗,  相似文献   

17.
谈谈我的一些数学治学经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利治 《数学通报》2000,(5):F002-F002,1,2,3
我出生在长江之滨,很喜欢苏轼的诗句:“叹人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永流.”看来这诗句隐含有劝人珍惜年华、努力向上之意.我们知道,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从事数学职业者在人世间还算是比较长寿的.例如从数学史书上可以看到,19世纪至20世纪的众多数学家的平均寿命都在“古稀年令”之上.迄至2000年我也将有55年的数学教学工龄了.所以这篇谈话,真可说是“老生漫谈”了.积半个世纪的数学教学与科研工作经历,我的个人经验可概括为五句话:一是培养兴趣,二是追求简易,三是重视直观,四是学会抽象,五是不怕计算.最后要说的是,数十年来使我真正体验到了两条客…  相似文献   

18.
“韦达定理”作为初中数学中重要的定理之一,应用十分广泛,但是由于通常对于“韦达定理”的应用是通过大量的公式变形和混合运算来达到目的的,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运算能力,而直接在定理的两个公式和推导思路中另辟新径:将数与数的运算先转变为字母系数间的关系,在最后一步再代入系数,“一步登天”,似乎更为便捷,也易于理解.  相似文献   

19.
也谈二元二次非齐次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通报一九八一年第五期“关于多项式的因式分解问题”一文中的Ⅱ二元二次非齐次多项式的因式分解((P_(12)),这节中有如下定理: 定理:多项式Ax~2+Bxy+Cy~2+Dx+Ey+F能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条件是:  相似文献   

20.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自豪地表示,中华民族是有数学天赋的民族.在数学王国,有许多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数学成果,在科学的征途上矗起一座座不可磨灭的丰碑,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光荣. 刘徽原理刘徽割圆术魏晋数学家刘徽提出了求多面体体积的理论,在数学史上称“刘徽原理”;他发现圆内接正多边形边数无限增加,其周长无限逼近圆周长,创立了“刘徽割圆术”. 祖率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把π计算到小数后第七位,领先国外1000多年,被推崇为“祖率”. 祖暅原理祖冲之儿子祖暅提出的“幕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定理,即两几何体在等高处的截面积均相等则两体积相等的定理,这个成就比外国同样结果早1200多年,被数学界命名为“祖暅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