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铅(Ⅱ)化合物与NaOH室温条件下的固相化学反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铅(Ⅱ)化合物与NaOH在室温条件下的固相反应。实验表明:铅(Ⅱ)化合物与NaOH的固相反应与其在溶液中的反应不同。着重研究了Pb(Ac)2·3H2O与NaOH的固相反应,用X衍射、热重、差热等实验手段测定了固相反应的过程及产物。  相似文献   

2.
解读用重金属盐沉淀蛋白质遇到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成国 《化学教育》2009,30(6):67-67
大家知道,用CuSO4、 Pb(Ac)2、AgNO3、HgCl2等重金属盐的溶液作沉淀剂去沉淀蛋白质,使蛋白质变性,这是中学化学讲有机化学时最简单的试管实验,可以说几乎不存在实验不成功的记录,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值得去研究,去解读的呢.笔者认为,即使是没有失败的记录,也不能说这种实验就不存在值得研究的问题.例如,以CuSO4、Pb(Ac)2作沉淀剂为例.  相似文献   

3.
β-PbO2纳米棒及Pb3O4纳米晶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NaClO在碱性溶液中与Pb(Ac)2进行氧化反应直接合成出直径为10-20nm、长度为400nm、长径比达20以上的纯相β-PbO2纳米棒,对所得β-PbO2在420℃下进行热解,得到晶粒尺寸为20nm左右的Pb3O4。对液相氧化反应的温度、时间、氧化剂浓度、pH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研究,获得了最佳合成反应条件,所得产物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4.
植物细胞是植物响应重金属胁迫的重要生化反应场所,探索细胞层级中铅(Pb)的分布与形态转化是揭示有害元素对蔬菜毒性作用机理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芹菜为例,利用能量色散透射电子显微镜(TEMEDS)和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谱(XANES)技术,考察了Pb胁迫后芹菜根细胞的超微结构、元素分布和形态转化。研究发现,Pb胁迫显著改变了芹菜根细胞的超微结构,导致胞间间隙加大、细胞壁增厚和质膜变糙;芹菜根、茎和叶对Pb具有显著且不同的形态转化功能,可将无机铅(Pb(NO_3)_2)转化为有机铅形态;芹菜根细胞中62.7%的Pb以Pb_5(PO_4)_3Cl形态沉积在根细胞壁,根和茎中有机铅(Pb(Ac)_2·3H_2O)约占34.4%~37.3%,叶中总有机铅(Pb(C_(17)H_(35)COO)_2和Pb(Ac)_2·3H_2O)占63.3%。结果表明,芹菜细胞的Pb-磷酸盐来源于植物体的生物合成,而非外界根际环境,芹菜根际环境的Pb能够以Pb-Ac的络合物形式进入根细胞,一部分转化成Pb_5(PO_4)_3Cl沉积于细胞壁,实现Pb的解毒和耐受,少部分经茎长程运输至叶片以Pb-大分子有机酸/磷酸盐的形式贮存。  相似文献   

5.
8-羟基喹啉萃取Pr3+,Nd3+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8-羟基喹啉(HQ)从盐酸介质中萃取Pr 3 ,Nd 3 的行为. 通过对Pr 3 ,Nd 3 萃取平衡常数的测定结果发现,8-羟基喹啉对Pr 3 ,Nd 3 的萃取反应具有相近的平衡常数. Kex(Pr 3 )=10 -11.83,Kex(Nd 3 )=10 -11.70. 从稀释剂的种类,水相酸度,萃取剂浓度,Ac -浓度4个方面探讨了8-羟基喹啉萃取Pr 3 ,Nd 3 的机理. 结果显示,Ac -在溶液中分别与Pr 3 ,Nd 3 络合,并以Pr(Ac -) 2 ,Nd(Ac -) 2 的形式参与萃取反应;不同稀释剂随着介电常数的增大,萃取率逐渐变小,萃取率的顺序为:庚烷>环己胺>四氯化碳>二甲苯>甲苯>氯仿>二氯甲烷. 探讨了8-羟基喹啉萃取Pr 3 ,Nd 3 的机理.  相似文献   

6.
陈梦龙 《化学教育》2005,26(3):56-57,64
甲酸的银镜反应是有机化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学生实验往往难以成功。为了提高甲酸银镜反应的成功率,经过多次实验,发现甲酸溶液的pH在 10~12,银氨溶液用 3mol/LNH3·H2O和 0.5mol/L以上的硝酸银溶液配制,水浴温度控制在 80℃~90℃,甲酸银镜反应就能成功。  相似文献   

7.
对常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配制、重金属盐--CuSO4、Pb(Ac)2溶液沉淀蛋白质实验、酚酞溶液的配制、氯水的制备、KI淀粉试纸制备、Fe(OH)3胶体制备等提供了实验事实,并做出了新的判断,以提高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采用有机相合成法, 分别以PbO和醋酸铅[Pb(Ac)2]作为铅源, 研究了在不同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下, 不同铅源对PbSe纳米晶生长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以PbO作为铅源, 油酸(OA)作为配体时, 在不同的反应温度下得到了球形PbSe纳米晶和截角八面体PbSe纳米晶; 选择Pb(Ac)2作为铅源时, 在不同的温度下得到了PbSe纳米花和PbSe纳米星. 选择不同铅源得到的PbSe纳米晶形貌完全不同, 这主要是由于醋酸根的引入产生了不同的空间位阻, 引起纳米晶导向吸附并形成纳米花. 而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和反应时间的延长, 这些不同形貌的PbSe纳米晶最终会演变成纳米立方块, 这主要是由PbSe的晶体特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以炭化玉米秸秆(CCS)为吸附剂去除水中Pb(Ⅱ),研究反应过程的动力学特性和等温线方程,考察溶液pH值和反应温度对Pb(Ⅱ)去除的影响,分析CCS的解吸行为。结果表明:吸附过程更好地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线方程,拟合系数R2分别为0.9972和0.9959;由Langmuir方程计算可知,CCS对Pb(Ⅱ)的理论最大吸附量qm为30.3030mg/g。反应过程自发、吸热,反应后体系自由度略有增加。Pb(Ⅱ)去除的最适pH值为6,对于浓度为40mg/L、体积为100mL的Pb(Ⅱ)溶液,使用0.1g CCS能去除水中63.53%的Pb(Ⅱ)。反应温度对Pb(Ⅱ)去除效果的影响很小。蒸馏水和HCl都能实现Pb(Ⅱ)的有效解吸,再生后的CCS对Pb(Ⅱ)仍能取得15.69mg/g的二次吸附量。  相似文献   

10.
银釉是古代铅釉陶瓷器表面较为常见一种病变。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X射线衍射、傅立叶红外光谱、光电子能谱等测试技术,分析了湖北黄冈地区出土宋代绿釉陶表面银釉的成分和结构。结果发现,银釉中富含钙(5.1%~9.2%)、磷(4.6%~9.2%)、铅(56.9%~70.5%)等元素,并有Pb10-xCax(PO4)(OH)2(x<2.7)物相存在。结合其出土前(弱酸性的土壤)埋藏环境,推测银釉应为土壤中羟磷灰石及各种磷酸化合物与釉陶表面Pb2 发生化学反应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