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新一代萃取分离技术──固相微萃取   总被引:55,自引:2,他引:55  
刘俊亭 《色谱》1997,15(2):118-119
介绍了一种新型样品制备法——固相做萃取(SPME)的原理及其应用。与其它样品制备技术相比,SPME法具有操作时间短、样品量小、无需萃取溶剂、适于分析挥发性与非挥发性物质、重视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微波萃取技术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微波萃取技术在有机污染物和有害金属分离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出现了令人鼓舞的进展。微波萃取方法具有方便、快速、试剂消耗低、回收率高和可用水作萃取溶剂的优点。本综述介绍了微波萃取技术的原理、方法、设备和应用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3.
乐平煤超临界萃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广州化学》2021,46(4)
酰胺类萃取剂容易合成,热稳定性好,能完全燃烧,对环境友好等一系列优点,已广泛的用来从核燃料的后循环中萃取分离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论述了使用不同类型的酰胺类萃取剂萃取及其分离铕的研究,重点讨论了丙二酰胺类和丁二酰胺萃取剂、酰胺莢醚类萃取剂、吡啶二甲酰胺类萃取剂、乙酰胺基胺类萃取剂萃取分离铕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对这几类催化剂萃取铕的萃取效果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张先梓 《化学学报》1984,42(2):183-188
前言自从发现协同萃取以来,许多作者对协同萃取进行了广泛的研究。Reddy等人应用亚砜等中性萃取剂研究了两种中性萃取剂的协同萃取(以下简称B-B类协萃),认为在第一萃取剂(S~Ⅰ)浓度([S~Ⅰ])固定时,萃取分配比D的对数值对第二萃取剂(S~Ⅱ)的浓度([S~Ⅱ])的对数值作图是直线,其斜率为S~Ⅱ的溶剂化数n,随[S~Ⅰ]的增加直线斜率逐渐下降。似乎难以用斜率分析法来确定溶剂化数目。本文研究了二-正-辛基亚砜(以下简称DOSO),TBP和TOPO从NH_4SCN溶液中萃取Ce(Ⅲ)。分析了实验数据,提出了B-B类协萃分配比D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6.
吴亚东 《大学化学》2019,34(1):89-91
萃取分离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操作,依据多组分热力学中的分配定律,以拉格朗日乘子法推导并从理论上证明只有在均分萃取剂的情况下,才可使萃取效果最佳。且等均萃取的极限萃余率是与萃取剂物理性质、萃取剂用量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以实例讨论了不同因素,如萃取剂用量、萃取次数、分配系数对于萃取效果的影响。对于从事化学合成、分析、分离、化工等方向的科研工作者在指定萃取方案时,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而且可以推广到稀释、固相分离等领域中。  相似文献   

7.
铀酰萃取剂双亚砜的合成及其微胶囊萃取铀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源物质 ,现在国际上一般使用磷酸三丁酯 (TBP)作为铀的萃取剂提取及回收铀。TBP对铀有较强的萃取能力 ,但它耐辐照能力较差 ,有关双亚砜的报道仅局限于n =1 ,2 [1,2 ] 。本文以硝酸为氧化剂 ,采用硫醚氧化法 ,合成了四个新的双亚砜类化合物PhSO(CH2 ) nSOPh(n分别为 2、3、4、6) ,并经元素分析、核磁共振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为避免萃取过程中乳化或三相的出现 ,采用界面缩聚法[3 ] 以高分子材料包覆TBP和自制的双亚砜类化合物 (n =2 ,4,6) ,制成微胶囊 ,对其在酸性水溶液 (pH =1~1 .5 )中萃…  相似文献   

8.
在苦味酸盐体系中,用苯并15-冠-5的二氯甲烷溶液可富集萃取Eu^3+;若用0.5mol/L的HNO3溶液反萃取,在反萃取相中仍含有苦味酸根和冠醚;而用隔膜电学反萃取法能有效地将Eu^3+与冠醚和苦味酸根分离,其分离效率达84.8%。  相似文献   

9.
用超临界流体萃取和固相萃取分析水中酚类污染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丽  王国俊 《分析化学》1997,25(10):1172-1176
使用自制的超临界流体萃取仪,比较了从Chromosorb,Porapark和GDX系列的8种吸附剂上萃取苯酚,邻硝基酚,邻氯酚,对氯酚,对二甲酚,2,4-二氯酚和2,4,6-三氯酚的回收率。并用萃取回收率比较高的GDX-301富集1L酸性水样中10^-7g/mL级的以上各酚,然后用超临界CO2脱附,回收率从32.5%到92.9%,同时还对超临界CO2脱附GDX-301上各酚的操作条件进行了优化,并  相似文献   

10.
固相萃取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固相萃取技术是一种用于样品分离、纯化、浓缩的重要的样品前处理手段。近年来,高分子材料合成技术、分子印迹技术等新技术与传统固相萃取技术相结合,衍生出众多技术改进和创新。主要对各种固相萃取新技术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用PYL新萃取剂从硫酸铈标准液以及某稀土铈矿浸出液中萃取铈。结果表明,分相时间很快,使煤油为稀释剂比用氯化效果好;在较高酸度下具有较高的萃取能力。  相似文献   

12.
超临界流体萃取仪器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崔兆杰  张新保 《分析化学》1995,23(12):1462-1466
本文报道了以国产原配件为基础,成功地研制了分析规模的超临界流体萃取仪器、并对仪器性能进行了全面考察,仪器性能稳定,重现性良好(RSD<3.1%),定量线性关系可靠,可满足定量萃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超临界萃取装置的研制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超临界流体萃取是近的上来兴起的一种新的分离技术,报道了将超临界萃取原理与回流技术相结合研制的二氧化碳回流中低压超临界流体萃取设备,解决了关键实验手段,通过应用证明设备可靠,费用低廉,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采用溶胶-凝胶-硫化法,以甲基乙烯基硅橡胶和乙烯基封端硅橡胶为原料,制备了6种规格的搅拌棒,分别为2 cm(涂层3 mg、8 mg、13 mg)和1 cm、2 cm、3 cm(涂层皆8 mg)。以多环芳烃为目标分析物,考察了搅拌棒的萃取效率。结果表明,萃取条件不变,分子量小的多环芳烃,增加涂层厚度或体积,可提高萃取效率。分子量大的多环芳烃,要提高萃取效率,除具备一定的萃取体积,还要有足够的表面积。用长度1 cm(涂层3 mg、6 mg)、长度2 cm(涂层3 mg)、长度3 cm(涂层6 mg、13 mg)的搅拌棒,优化条件下,萃取5 min~30 min时,多环芳烃的检出限2 ng/L~140 ng/L,各组分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2%。实际样品雨水的分析,发现了萘及苊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东北泥炭亚临界—超临界萃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半连续装置上进行了中国东北几种泥炭非等温亚临界-超临界萃取研究。以甲苯作溶剂时最佳条件是:压力10MPa,温度330—350℃;以甲醇、乙醇作溶剂时最佳条件是:压力10MPa,温度300—320℃。萃取结果表明,生成萃取物的温度范围宽(180—420℃),主要集中在250—320℃温度区。选用灰分低、(H+N-O)/C原子比高的泥炭对萃取有利。动力学处理表明,主要萃取过程可用三级动力学方程描述,表观活化能为50—185KJ/mol。  相似文献   

16.
固相微萃取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固相微萃取的发展背景,应用及其研究进展作了综述。引用文献 145篇。  相似文献   

17.
金属离子的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分离方面发展迅速,应用前景十分广泛。文中综述了超临界流体技术的萃取机理及对金属离子萃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根据联通管原理,作者设计了一套固液,液液连续萃取装置(图1)。可封闭,可开放;可热萃,亦可冷萃,还可用磁力搅拌器搅拌。装置说明:图1的装置由两个三颈瓶A、B组成。“1”、“2”为温度计,若不需控温可改为磨口塞。“3”为冷凝管。“4”为带三通活塞的联通管。在固液萃取及萃取剂比重大的液液  相似文献   

19.
20.
对氨基酚络合萃取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凤玉  韦洪屹 《应用化学》2005,22(10):1155-0
对氨基酚络合萃取机理的探讨;对氨基酚; 络合萃取; 萃取机理; 萃取反应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