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株产黄酮银杏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与培养介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银杏(Ginkgo biloba L.)叶片中分离获得了一株内生真菌EG4,经形态学分类研究鉴定为刺盘孢Colletortrichum sp.用TLC分析培养液发现该菌可产生黄酮类化合物,培养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表明不同的碳,氮源对其生长和代谢有不同的影响,蔗糖和葡萄糖,NH4^ ,能够明显促进其生长;乳糖,NO2^-能够明显促进其酮类物质的合成。  相似文献   

2.
以渤海湾驴驹河站位点10 m等深海水及底泥为样本,水样经滤膜过滤富集培养,底泥经稀释分离后,对孢子进行反复划线分离,筛除相同菌落后,共得到7个不同菌株,编号为BH01~07.经鉴定,分别为木霉属(Trichoderma Pers.ex Fr.)2种,青霉属(Penicillium Link)3种,曲霉属(Aspergillus Micheli)2种.首次阐明了渤海湾驴驹河水域海洋真菌分布的主要类群,其中,皱褶青霉(Penicillium rugulosum)系的两个菌株以及赭曲霉(Aspergillus ochraceus Wilh.)为渤海湾水域初次报道的真菌种类.  相似文献   

3.
一株降解草甘磷的真菌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草甘磷 (Glyphosate)是一种对植物具有非选择性广谱杀生作用的除草剂 ,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不破坏生态环境等优点 ,故广泛应用于农田杂草防治 .但是由于草甘磷杀生作用的非选择性 ,在杀灭杂草的同时 ,往往对农作物造成药害 ,因而给该除草剂的应用带来一定的影响 .所以研制抗草甘磷的转基因作物一直是研究的热点[1] .许多微生物对草甘磷具有降解作用 ,这类微生物对土壤和叶面上的草甘磷有良好的降解作用 ,若将降解草甘磷的基因克隆后转入农作物 ,在植物中将草甘磷快速催化代谢为无毒产物 ,就可解除草甘磷对农作物的危害[2~ 5…  相似文献   

4.
对从健康果树际土壤中分离得到的一株有较强的抑制荔枝病原菌活性的菌株(ON-6)进行鉴定,以荔枝霜疫霉和荔枝炭疽菌作为指示菌,对该菌株的拮抗能力进行测定,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菌株ON-6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其无菌发酵液对荔枝霜疫霉菌、炭疽菌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土壤磷利用率及微生物修复污染环境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采用平板涂布法,从不同蔬菜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11株降解有机磷和无机磷的解磷真菌.根据透明圈直径和菌落直径比值的大小,从中筛选到3株分解无机磷较强的菌株WP-2、WP-5、WP-7;并进一步通过液体摇瓶培养复筛,确定其中的WP-5菌株分解无机磷能力最强,其解磷能力达66.88 mg/L.经初步鉴定,WP-2菌株属于木霉属(Trichoderma sp)、WP-5菌株属于青霉属(Penicillium sp)、WP-7菌株属于小克银汉霉属(Cunninghamella sp)  相似文献   

6.
采用纯培养分离方式获得纯化延胡索内生真菌菌株,通过形态学特征、ITS r DNA序列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利用6种培养基筛选出代谢产功能酶菌株。分离获得312株内生真菌,可归类于9个属,其中镰刀菌属是优势类群。对已测序的30株内生真菌产酶活性研究表明20株试验菌株产纤溶酶,18株产复合酶,16株产碱性蛋白酶,10株产接触酶,1株产纤维素酶;其中4株内生真菌可代谢产生4种不同功能酶,为代谢产多酶系菌株。延胡索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产功能酶菌株的筛选不仅丰富了内生真菌资源,而且也为获得新颖结构化合物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用组织研磨涂布法对中国红豆杉中产紫杉醇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得到45株内生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对一株产紫杉醇的菌株Tax-4进行鉴定,其结果为黑团壳属(Massaria)。表明从中国红豆杉中分离得到了一株产紫杉醇的黑团壳属内生真菌,丰富了产紫杉醇内生真菌的资源。  相似文献   

8.
对产生Bei醌类化合物的寄生菌属真菌(Hypomyces(Fr.)Tul.sp.)的液态发酵工艺做了初步优化.通过单因素分析及正交实验法确定了液态发酵工艺的最优条件;通过菌体干重、醌类化合物产量与PH值在时间上的对应关系找到了一种确定发酵进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从河南省周口市采集感染白粉病的凤仙花植株,对其进行白粉寄生孢的分离和鉴定.采用单孢分离法分离得到1个单菌系,对该单菌系进行菌落和显微形态分析,初步证明该菌株为Ampelomyces quisqualis.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所分离的单菌系内转录间隔区(inter transcribed spacer,ITS)进行PCR扩增,得到578bp大小的片段,经过克隆测序和在GenBank中进行BLASTn分析,发现与德国和美国白粉寄生孢ITS序列的同源性达到100%,进一步证明该分离菌株为A.quisqualis.  相似文献   

10.
利用昆虫寄生病原菌防治害虫是目前的新趋势.真菌是介壳虫的主要病原体,已发现有许多种病原真菌可应用于防治介壳虫[1],国内尚未见利用寄生真菌防治龟蜡蚧的报道.现就分离蚧镰孢菌(FusariumjuruanumP.Henn.)及防治龟蜡蚧的研究结果报道如...  相似文献   

11.
苝醌类化合物产生菌固态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云南省西北部山区采集到一株能产生Ba醌类化合物的寄生菌属真菌,以m(米):m(玉米粉):m(麦麸)=2:1:1为基础培养基,研究了温度,PH,碳源,氮源,水对该菌产生北醌类化合物的影响。并用正交实验选择了固态发酵的最佳培养条件:在每千克基础培养其中添加20g蛋白胨和0.8kg水,温度26℃,PH自然,北醌类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约为0.2%。  相似文献   

12.
通过紫外诱变和微波辐射米曲霉菌株,筛选出高产纤维素酶和植酸酶米曲霉菌株ZQH48,并进行了固体发酵条件的优化.优化后的培养基配方为:菌渣:麸皮=1:1,氯化铵12%,蛋白胨2%,硫酸镁0.07%,氯化钠0.5%,磷酸二氢钾0.02%,固水比为1:1;最佳培养温度35℃.优化后纤维素酶活力可达161.55 U/g,较原始...  相似文献   

13.
一种产紫杉醇内生菌的发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红豆杉内生菌发酵的方法培养出一种产紫杉醇内生菌,并对其发酵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确定了不同碳源和氮源对其生长产生紫杉醇的影响,以及不同前体对产生紫杉醇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4.
苝醌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抗癌、抗病毒活性的光敏性色素.该文比较了不同碳源对蛇足石杉内生真菌Shiraia sp. Slf14液态发酵产苝醌类化合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可溶性淀粉有利于Shiraia sp. Slf14菌体的生长,而果糖则有利于苝醌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当果糖浓度为60 g·L-1时,菌体苝醌类化合物总产量可达1 566.64 mg·L-1,同时果糖能提升竹红菌甲素组分的含量.菊粉作为一种来源于菊芋的果糖基生物质,同样有利于苝醌类色素的生物合成,当其浓度为40 g·L-1时,色素总产量可达1 322.85 mg·L-1,且其有利于痂囊腔菌素A组分积累.  相似文献   

15.
以豆粕为原料固态发酵产纳豆激酶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食品级豆粕为唯一培养基成分,通过纳豆芽孢杆菌固态发酵产纳豆激酶的培养基的优化实验,确定优化条件为:接种量5%,装量为40g于250 mL锥形瓶,培养基含水量60%,浸泡水pH 7.5,发酵温度37℃.在培养24h后达到产酶高峰,产酶活力达到1 662 FU/g.比较了在相同的发酵条件下,以食品级豆粕为培养基比大豆为培...  相似文献   

16.
 研究菌寄生菌属真菌(Ascomycetes Hypocreaceae Hypomyces(Fr.)Tul.sp.)菌丝体的化学成分.用丙酮回流提取,用二氯甲烷和甲醇洗脱,硅胶H柱层析分离,化学与波谱学进行结构鉴定.从菌丝体中分离得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甘露醇(I),痂囊腔菌素A(II),竹红菌甲素(III)和竹红菌乙素(IV).用微生物纸片法测定了化合物II,III,IV的光敏活性.  相似文献   

17.
对产生花北醌类化合物的寄生菌属真菌(Hypomyces(Fr.)Tul.sp.)的液态发酵工艺做了初步优化.通过单因素分析及正交实验法确定了液态发酵工艺的最优条件;通过菌体干重、 醌类化合物产量与pH值在时间上的对应关系找到了一种确定发酵进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CoA产生菌诱变育种及摇瓶发酵条件。以产氨短杆菌(Brevibac-terium ammoniagenes)AS1.844为出发菌株, 经单菌落分离获得了 BS1.844菌株,再经过紫外和 NTG诱变,获得了对 TMTD具有抗性的 CT400变异株, CoA产量为 535 u/mL,比原亲株提高了 269%。实验了不同的培养基组分,获得了最适培养基。采用两步补料法能显著提高 CoA产量,比原一步补料提高 33%。不加热提取工艺能有效降低色素含量, CoA得率略有增加。实验选用了 4种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以 CPC对积累 COA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膜分离技术及其在发酵液后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膜分离技术的原理以及发酵液后处理过程中常用的提取精制方法 ,如吸附、沉淀、结晶、萃取、离子交换等。介绍了膜技术在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酶制剂及其他发酵液后处理过程中的应用现状。实现膜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需要在膜与物料的适应性、适宜的操作条件和清洗、再生等方面进行研究 ,使后处理过程在低成本、高收率下进行  相似文献   

20.
支链淀粉酶产生菌的筛选及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淀粉加工厂附近的土壤中分离出一株产耐热、嗜碱性支链淀粉酶的菌株 ,初步鉴定为嗜碱芽孢杆菌 SX- 12 .优化后的最佳发酵培养基为 :可溶性淀粉 3.0 g,蛋白胨 1.0 g,酵母膏 0 .5 g,K2 HPO4 0 .2 g,Mg SO4 · 7H2 O 0 .0 5 g,最适 p H 8.5 ,最适温度 4 0℃ .酶活从最初的 2 .4 u/ m L提高到 4 .6 2 u/ m L .酶的最适 p H 9.0 ,最适温度 5 5℃ .Ca2 + ,Mn2 + ,Mg2 + 等离子是酶的激活剂 ,Zn2 + ,Hg2 + 等离子是抑制剂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