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集中供热系统的快速发展,多热源环状网将逐步成为集中供热发展方向。相比单热源集中供热系统,具有较突出的优势。本文简要阐述了多热源联网运行的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2.
根据太原市集中供热总体规划,确定在东山新建二台64MW的调峰热源厂。针对供热系统并网的特殊情况和地形条件,通过对水压图和可行性进行理论分析,提出了在热电厂供水管网上增设加压泵的技术措施。使双热源并网运行技术可行、安全可靠、高效节能。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某房地产项目冷热源方案的经济分析 ,对两种不同形式的冷热源方案的一次投资费用、设备运行费用、维护管理费用等进行综合比较 ,提出合理的冷热源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4.
对多热源联网运行的概念和原理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从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成本实现经济运行,提高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有利于供热系统远近期的结合等方面论述了实施多热源联网技术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以太原市城南供热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供热管网进行了水力计算,计算得出供热管网在初、末寒期运行时的最佳流量为5000t/h,在严寒期运行时的最佳流量为6200t/h,并针对目前的超负荷运行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6.
针对纯电动汽车双热源热泵系统,采用单一空气源热泵模式和双热源热泵模式进行系统实验,得到系统的性能参数,推得各部件损失占比等.结果表明:吸取1kW废热后,制热量和能效比最大,分别提高了46.58%和28.07%;部件相对损失占比最大的为压缩机46.64%~50.07%,其次是冷凝器30.09%~33.40%.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解决土壤源热泵在我国严寒地区长期运行导致该地区的土壤热失衡现象以及空气源热泵在严寒地区运行效率低下的问题.方法 以沈阳市某办公建筑为例,利用DEST软件模拟该建筑的全年逐时冷、热负荷以及沈阳地区室外温度变化,以土壤热平衡为计算依据,计算土壤中的吸热与释热的热量差值以及空气源热泵的补热热量.结果 设计了空气-土壤双...  相似文献   

8.
房剑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28):126-128,136
在介绍太原市城南热源厂工艺系统概况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DCS的SLC500监听、上传及下栽过程。  相似文献   

9.
结合工程实例,分析比较采用不同冷热源形式空调系统的初投资、运行维护费用、经济性;提出空调系统冷热源形式应根据建筑特点和当地实际情况综合比较确定。  相似文献   

10.
某宾馆空调冷热源方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工程实例,分析比较采用不同冷热源形式空调系统的初投资、运行维护费用、经济性;提出空调系统冷热源形式应根据建筑特点和当地实际情况综合比较确定.  相似文献   

11.
李艳红  张军  李瑞萍 《太原科技》2012,(3):54-55,58
根据太原市城区和郊县的11个自动气象站2008—2011年的观测记录,分析了近年来太原城市热岛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太原市城区热岛强度季节变化明显,以冬季最强,夏季最弱;一年四季,增温都主要体现在最低气温的升高上。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了太原煤炭气化集团自备电厂水源热泵供热项目及其技术方案,分析了该项目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探讨了该项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城郊新农村的调查,分析了城郊新农村的用水特点,根据城郊新农村的用水特点,提出了城郊新农村保护水源的几种方案。  相似文献   

14.
使用2000年至2011年的相应数据,并结合“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论,举例分析了太原市社会保险项目,揭示了太原市社会保障发展情况,并与北京市同类数据进行比较,指出太原市相应项目存在的差距以及引起差距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集中供热系统供暖热计量技术的推广,传统集中供暖系统的计量改造势在必行。介绍了垂直单管顺流式采暖系统热计量的改造原则、改造措施以及相应的供热运行方案。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枣庄市的水文地质状况、地形地貌、地理情况及地层构造作了概括性阐述,并对供水水源地开发的可行性、地质灾害、供需水平衡及供需水矛盾进行了实质性分析。  相似文献   

17.
浅析了太原市城西热源厂供热管线穿越铁路施工的方案。  相似文献   

18.
针对太原市的自然环境和现有的植物种类情况,给出了太原市今后在园林绿化方面植物配植的原则、设计思路和应该达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从市场供求运行的视角,以经济学的需求观、交易费用、寻找费用等经济理论分析现代物流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以经济学的财富观阐述推动现代物流发展的基本动力因素,进而探讨现代物流业态和物流经营方式的变革,以期在新世纪之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并实现两个市场的对接和融合进程中,促进中国物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