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3种不同结构的苯丙胺类药物(麻黄碱、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与溶菌酶之间的相互作用,计算了其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和热力学参数,并探讨了3种药物对溶菌酶构象的影响.研究发现,三者可对溶菌酶内源性荧光产生强烈的猝灭作用,其猝灭过程均为静态猝灭.麻黄碱、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与溶菌酶均形...  相似文献   

2.
边六交  杨晓燕  刘莉 《色谱》2005,23(2):129-133
在体积排阻色谱柱上研究了还原剂存在时脲和盐酸胍变性的3种溶菌酶溶液的复性和分离过程。当变性液中原始溶菌酶浓度大于10 g/L时,变性溶菌酶在体积排阻色谱柱上除了复性为与未变性溶菌酶出峰时间相同的复性态溶菌酶分子外,还形成了溶菌酶折叠中间体的二分子集聚体。这个结果得到了用稀释法复性时溶菌酶的蛋白电泳检测结果的支持。与稀释法复性相比较,用体积排阻色谱法复性时所形成的折叠中间体二分子集聚体的量要远远低于用稀释法所形成的集聚体的量。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黄酮与溶菌酶相互作用研究的强度衰减-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质谱(Intensity fading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IF-MALDI-MS)分析方法.在优化的基质DHB条件下,分别研究了木犀草素、染料木素、芹菜素、槲皮素和大豆黄素与溶菌酶相互作用,比较了溶菌酶加入前后黄酮的相对丰度的变化,并通过竞争实验的方法研究了5种黄酮与溶菌酶结合的亲和性大小.结果表明,5种黄酮与溶菌酶均存在相互作用,亲和性强弱为:木犀草素>芹菜素,染料木素>槲皮素>大豆黄素.结合5种黄酮的结构特征,讨论了黄酮的结构及其与溶菌酶亲和性的关系,发现C5位和C3’位的羟基有利于黄酮与溶菌酶的结合,C3位的羟基不利于黄酮与溶菌酶的结合.本方法具有简便,快速,高效等优点,也可以应用于其它天然产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利用分子光谱法和计算机模拟技术,探究了S/R两种构型尼古丁与溶菌酶的结合作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S构型和R构型均以静态猝灭方式猝灭溶菌酶的荧光,且可以自发地与溶菌酶结合,氢键和范德华力是维系结合的主要作用力。不同的是,虽然S/R两种构型尼古丁与溶菌酶均有一个主要的结合位点,但R构型结合能力远强于S构型;两种构型均可以使溶菌酶的二级结构发生变化,诱导其Trp和Tyr残基周围微环境变化,但R构型尼古丁的影响更为显著。本研究结果,对评估尼古丁对口腔环境的影响具有指导意义,并对其安全性评价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CdSe量子点探针共振光散射法检测溶菌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CdSe量子点与溶菌酶之间的相互作用, 采用共振光散射法建立了简单快速检测溶菌酶的新方法. 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 当溶菌酶浓度在0.01~0.8 μmol/L范围内变化时, 散射光强度与溶菌酶浓度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为0.9960. 此方法对溶菌酶的检出限为5.2 nmol/L, 对0.09 μmol/L溶菌酶5次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1%, 此方法选择性较好, 常见离子、蛋白质及常见氨基酸对溶菌酶检测干扰较小, 这种新方法已被用于合成样品中溶菌酶的检测, 并取得较好结果. 为进一步考察CdSe量子点与溶菌酶之间的相互作用, 进行了圆二色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荧光寿命表征研究, 结果表明, CdSe量子点与溶菌酶的结合不仅使溶菌酶的构象发生变化, 也使CdSe量子点的分散状态和荧光寿命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6.
《色谱》2020,(9)
制备了一种对溶菌酶具有可控吸附性能的混合刷涂层毛细管,用于毛细管电泳在线富集溶菌酶以提高其检测灵敏度。首先,分别通过阳离子开环聚合和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合成聚(2-甲基-2-■唑啉)(PMOXA)和聚丙烯酸(PAA),然后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分别与PMOXA和PAA通过自由基共聚和RAFT聚合合成出聚(2-甲基-2-■唑啉)-r-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MOXA-r-GMA)和聚丙烯酸-b-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AA-b-PGMA)。将PMOXA-r-GMA和PAA-b-PGMA的混合溶液以一定比例加入到毛细管内,通过加热即可制备出基于PMOXA和PAA的混合刷涂层毛细管。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毛细管原材料的表面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当混合溶液质量浓度为20 g/L、PMOXA-r-GMA和PAA-b-PGMA质量比为1∶1时,所得涂层中羧基的含量随着PAA链长的增加而增加;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溶菌酶(FITC-溶菌酶)吸附实验结果显示,通过改变环境的pH和离子强度(I)可以调控涂层毛细管对溶菌酶的吸附和释放,在pH 7 (I=10~(-5) mol/L)条件下,毛细管可以吸附大量的溶菌酶,当条件变为pH 3 (I=10~(-1) mol/L)时,吸附的溶菌酶可以被释放出来。将这种具有溶菌酶可控吸附性能的涂层毛细管用于毛细管电泳在线富集溶菌酶,当PAA链长是PMOXA链长的2.2倍时,溶菌酶的灵敏度增强因子为17.69,检出限为8.7×10~(-5) g/L;同一天内对溶菌酶连续测定5次以及连续测定5天,峰面积的日内、日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2.9%和4.1%,迁移时间的日内、日间RSD分别为0.9%和2.1%。涂层的制备只需一步,简单易行,而且涂层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本研究为毛细管电泳分析痕量蛋白质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温敏型聚合物PNIPAAm辅助的溶菌酶体外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 3种具有不同分子量的温敏型聚合物聚 (N 异丙基丙烯酰胺 ) (PNIPAAm) ,测定了其分子量分布以及相应的低临界溶解温度 (LCST) .在溶菌酶复性溶液中加入PNIPAAm可促进溶菌酶复性 ,其中采用中等分子量M—PNIPAAm(Mw 为 2 2× 10 4 g mol)时溶菌酶的复性效果最佳 ,并采用荧光发射光谱技术表征了PMIPAAm分子结构对于溶菌酶结构的影响 .系统考察了采用M—PNIPAAm时 ,复性液中尿素浓度、蛋白质浓度和温度等条件对溶菌酶复性效果影响 .结果显示尿素与M—PNIPAAm对于溶菌酶复性呈现协同效应 ,复性操作温度不仅同溶菌酶自身特性有关 ,而且还受到M—PNIPAAm自身性质变化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温敏型高聚物在高浓度蛋白质的大规模体外复性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张淼  王雨晨  MUHAMMADAtif  陈丽娟  王延梅 《色谱》2020,38(9):1085-1094
制备了一种对溶菌酶具有可控吸附性能的混合刷涂层毛细管,用于毛细管电泳在线富集溶菌酶以提高其检测灵敏度。首先,分别通过阳离子开环聚合和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合成聚(2-甲基-2-噁唑啉)(PMOXA)和聚丙烯酸(PAA),然后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分别与PMOXA和PAA通过自由基共聚和RAFT聚合合成出聚(2-甲基-2-噁唑啉)-r-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MOXA-r-GMA)和聚丙烯酸-b-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AA-b-PGMA)。将PMOXA-r-GMA和PAA-b-PGMA的混合溶液以一定比例加入到毛细管内,通过加热即可制备出基于PMOXA和PAA的混合刷涂层毛细管。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毛细管原材料的表面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当混合溶液质量浓度为20 g/L、PMOXA-r-GMA和PAA-b-PGMA质量比为1:1时,所得涂层中羧基的含量随着PAA链长的增加而增加;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溶菌酶(FITC-溶菌酶)吸附实验结果显示,通过改变环境的pH和离子强度(I)可以调控涂层毛细管对溶菌酶的吸附和释放,在pH 7(I=10-5mol/L)条件下,毛细管可以吸附大量的溶菌酶,当条件变为pH 3(I=10-1mol/L)时,吸附的溶菌酶可以被释放出来。将这种具有溶菌酶可控吸附性能的涂层毛细管用于毛细管电泳在线富集溶菌酶,当PAA链长是PMOXA链长的2.2倍时,溶菌酶的灵敏度增强因子为17.69,检出限为8.7×10-5g/L;同一天内对溶菌酶连续测定5次以及连续测定5天,峰面积的日内、日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2.9%和4.1%,迁移时间的日内、日间RSD分别为0.9%和2.1%。涂层的制备只需一步,简单易行,而且涂层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本研究为毛细管电泳分析痕量蛋白质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以3-巯基丙酸为稳定剂,在水相中合成了3-巯基丙酸修饰的CdTe量子点(MPA-CdTe)。基于溶菌酶对该量子点的共振瑞利散射有增强作用,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溶菌酶的方法。在pH 6.1的B-R缓冲溶液中,量子点在波长312nm处的共振瑞利散射的增强与溶菌酶浓度呈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0.07~10.0mg.L-1,检出限(3s/k)为0.02mg.L-1。方法应用于合成样品中溶菌酶的测定,并用标准加入法测得方法的回收率在93.5%~106.0%之间。  相似文献   

10.
以溶菌酶为模板蛋白质,结合分子印迹技术在硅烷化的基质玻片上制备了溶菌酶分子印迹聚合物膜。实验优化了溶菌酶聚合物膜的印迹体系,考察了溶菌酶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的吸附平衡时间、最大吸附量、特异识别能力、重复使用性以及对实际样品中溶菌酶的分离情况。结果表明,在最优条件下,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膜对溶菌酶具有特异吸附能力,印迹因子为3.0,吸附平衡时间为5 min,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理论最大吸附量为42.5 mg/g,实际样品中的吸附量为30 mg/g。且此印迹聚合物膜在重复使用5次后,最大吸附量仅下降了5%,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该方法为复杂生物样品中目标蛋白质的分离富集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荧光及ESI质谱法研究溶菌酶与磷酰化黄酮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别用荧光法和ESI质谱法研究了磷酰化黄酮和溶菌酶的相互作用 .结果均显示磷酰化黄酮能够和溶菌酶发生弱相互作用 ,与黄酮相比它对溶菌酶更具亲和力 .根据荧光猝灭双倒数图计算了磷酰化黄酮与溶菌酶之间的结合常数为k2 0℃ =1.68× 10 4L/mol,k3 7℃ =1.0 6× 10 4L/mol,实验证明随着温度的升高 ,磷酰化黄酮与溶菌酶的结合常数逐渐降低 ,说明了两者之间形成了复合物 ,此荧光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 .根据F ster能量传递原理计算出磷酰化黄酮在溶菌酶上的结合距离 ,并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了磷酰化黄酮与溶菌酶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为电荷作用力  相似文献   

12.
茜素绿共振光散射法测定人血清中溶菌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碱性介质中,茜素绿与溶菌酶结合形成复合物,导致467 nm处共振光散射光谱信号显著增强。据此建立了一种测定溶菌酶的新方法。优化了反应条件,并初步进行了反应机理的探讨。依据最大散射峰的共振光散射增强值与溶菌酶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本法可应用于人血清样品中溶菌酶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3.
基于适体与目标物的高特异性识别能力,结合氧化石墨烯(GO)与单、双链DNA结合方式的差异和对荧光染料的高效猝灭特性,以SYBR Green I(SG)为荧光信号物质,溶菌酶适体(LBA)为分子识别探针,建立了一种在均相溶液中无标记检测溶菌酶的荧光分析方法。实验考察了不同互补链,SG,GO浓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检测灵敏度的影响。在0.2~1μg/m L范围内,溶菌酶浓度与体系荧光强度变化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0.1μg/m L。方法可应用于人血清样品中溶菌酶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戴国亮  代连花  于泳  谢莹 《化学学报》2005,63(7):559-561
迄今尚未有适用于光源为488 nm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研究用的溶菌酶. 为此, 用异硫氰酸荧光素作为探针标记了溶菌酶, 测定了溶菌酶标记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 摸索了其晶体的生长条件. 实验结果表明, 在标记过程中异硫氰酸荧光素没有影响溶菌酶的生化性质, 标记后的溶菌酶可用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进行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15.
用溶菌酶作为蛋白质药物模型, 研究了天然大分子对溶菌酶的包埋和释放. 蛋白质为天然的两性聚电解质. 通过Maillard反应制备了无毒且生物相容的β-酪蛋白和葡聚糖的接枝共聚物. 利用β-酪蛋白与溶菌酶之间的静电吸引力制备了以β-酪蛋白/溶菌酶为核, 葡聚糖为壳的胶束. 胶束在低浓度条件下可以稳定存在, 在酸、碱或盐条件下解离. 释放后的溶菌酶分子具有和天然的溶菌酶分子相同的活性. 在胶束中加入Ca2+离子可以使胶束在酸性条件下的稳定性增加. 当用疏水性更强的酪蛋白和葡聚糖接枝共聚物与溶菌酶形成胶束并用Ca2+离子交联后, 胶束在酸性环境下的稳定性显著提高, 在碱性和盐条件下的稳定性也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6.
应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青蒿素与溶菌酶的相互作用,发现青蒿素对溶菌酶荧光有猝灭作用。以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和能量传递原理分别计算了二者反应的结合常数(K25℃=646.4L/mol,K35℃=518.8L/mol)和作用距离(r=3.08nm)。实验表明,随着温度升高,溶菌酶与青蒿素的猝灭曲线斜率降低,证明了二者的相互结合作用为单一的静态猝灭过程,其作用机制属能量转移机制。通过测定热力学参数,判断了青蒿素和溶菌酶之间的作用力类型,青蒿素与溶菌酶以疏水作用力相结合,导致溶菌酶内源荧光的静态猝灭。通过青蒿素与溶菌酶的结合反应,探讨了药物青蒿素在生物体内与蛋白酶的相互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7.
王赪胤  王德艳  汪国秀  胡效亚 《分析化学》2010,38(12):1771-1775
提出了一种基于原子力显微镜AFM技术的微悬臂检测溶菌酶的新型传感器技术。通过利用AFM激光束对溶菌酶吸附前后的微悬臂形变程度进行检测,研究了溶菌酶在正十二硫醇修饰微悬臂上的吸附。在最佳条件下,溶菌酶浓度在0.01~100μg/L范围内,其浓度的对数值与微悬臂偏转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998;检出限5.0ng/L。将该法用于药物制剂中溶菌酶含量的测定,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荧光法,在生理pH(7.37±0.02)条件下,分别测定了Fe3+、Cu2+、Ni2+、Co2+、NO2-、I-、盐酸胍对溶菌酶的猝灭作用。用荧光猝灭法求得不同猝灭剂对溶菌酶的猝灭常数KSV、生成常数KA、离解常数KD、结合位点数n和热力学参数ΔrGmΘ、ΔrHmΘ、ΔrSmΘ。据此判断了体系中猝灭剂对溶菌酶的作用机理。I-对溶菌酶的猝灭是动态猝灭,而Fe3+、Cu2+、NO2-Ni2+、Co2+及盐酸胍对溶菌酶是静态猝灭;Fe3+、Cu2+、Ni2+、Co2+与溶菌酶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氢键、范德华力;NO2-与溶菌酶间的作用力主要为静电作用力;I-与溶菌酶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在分子水平上理解这些外源性化合物与溶菌酶的作用机理具有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电喷雾(ESI)质谱技术,研究了4种黄酮-7-磷酰化氨基酸酯与溶菌酶的弱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4种化合物均能与溶菌酶形成非共价复合物,在相同条件下,未检测到黄酮与溶菌酶形成的非共价复合物,说明在黄酮分子中引入N-磷酰化氨基酸,能改变黄酮的分子极性,从而使其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发生变化;通过改变锥孔电压,分别对4种黄酮-7-磷酰化氨基酸酯-溶菌酶复合物的耐压能力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黄酮-7-磷酰化氨基酸酯b与溶菌酶形成的复合物最稳定,它们之间存在最强的弱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蛋白质淀粉样纤维化是很多人类疾病的重要特征,筛选蛋白质淀粉样纤维化的抑制剂对于研究和开发相关疾病的治疗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溶菌酶作为模型,探索巯基化合物1,4-二巯基苏糖醇(DTT)对蛋白质淀粉样纤维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DTT对溶菌酶淀粉样纤维化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IC50数值为17μmol.L-1。DTT抑制溶菌酶纤维化的作用与其巯基结构有关。在溶菌酶分子高级结构改变产生聚集和纤维化的过程中,DTT分子的巯基通过与溶菌酶的二硫键作用改变了多肽的构象,从而改变了溶菌酶纤维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