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功成  谭镇 《应用化学》1989,6(4):50-53
地质体内古生物遗体的某些成分,经长期的物理化学变化逐渐演变成某些稳定的、特征性的化合物,地球化学上称为生物标志物(biological markers或biomarkers),生物标志化合物与它们的生物前身物的对比可用于研究沉积环境、古生态特征,特别可为石油的成因、迁移,油源对比,地质模拟实验等提供重要依据。类异戊二烯烃、萜类、甾烷等都是石油、煤和近代沉积物中已知的生物标志物.前文报道了4α-甲基-5α-胆甾烷,  相似文献   

2.
不同模拟条件下蓝藻甾烷化合物的分布及其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蓝藻(又称蓝细菌)水压热解生成的有机质与现代蓝藻模拟硅化转化为人工化石生成的有机质,表现出两种相反的甾烷系列化合物分布特征,前者C_(27)甾烷多于C_(29)甾烷,与传统的认识吻合;后者C_(29)甾烷多于C_(27)甾烷,属异常分布,在前寒武纪富藻燧石层样品中也发现C_(29)甾烷多于C_(27)甾烷,特殊的生物来源和热解实验的介质,方法与条件可能是甾烷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4-甲基甾烷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原油、油页岩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4α-甲基-5α-胆甾烷(4)的合成已有文献报道。我们用与  相似文献   

4.
HYPY/SE提取固体有机质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催化加氢热解技术提取了高演化沉积有机质中共价键结合生物标志物分子。催化加氢热解是在高氢压(>10MPa)、较慢的升温速率(5℃min)和高分散型催化剂作用下的还原反应,是一种对提取高收率、少结构重排的干酪根和沥青质分子骨架中共价键结合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有独特作用的分析性手段。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催化加氢热解处理可以合理释放出高演化沉积有机质分子骨架中的具有原生性的组分,在油油对比、油源对比、油藏有机质沉积环境以及油藏的次生改造等研究方面可获得较好的应用。特别是针对高演化沉积物和一些后期严重降解的油藏而言,在恢复原始有机地球化学信息研究方面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应用超临界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测定南极现代沉积物中的正构烷烃、甾烷、藿烷,其分析结果与经典索氏抽提基本相符.该方法所需样品量仅为索氏抽提的1/10,且高效、快速、无污染和危险,可用于少量特殊地质样品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萃取分析.  相似文献   

6.
应用超临界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测定泥岩中的正构烷烃、藿烷,其有机地化参数与经典索氏抽提基本相符.该方法样品用量少,且高效、快速、无污染和危险,适用于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中稀少地质样品生物标志化合物及一些分子标志物的分析检测工作.  相似文献   

7.
广西合山石村矿超高有机硫煤饱和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合山石村矿超高有机硫煤为研究对象,利用带能谱的扫描电镜(SEM-EDX)及气相色谱(GC)和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技术,综合分析探讨了研究区样品中有机质来源、沉积环境及物源输入。结果表明,研究区样品镜质体反射率均值1.76%,全硫含量均值6.01%,其中有机硫含量占比达94.3%,为高成熟度的超高有机硫煤。饱和烃色谱图中未分辨的复杂混合物(UCM)鼓包明显,前峰及双峰型均有分布,前峰型主峰碳为C_(16)、C_(18)、C_(21),双峰型主峰碳为C_(18)、C_(27),化合物降姥鲛烷、脱氢松香烷、咔达烯均有发现,规则甾烷C_(27)、C_(28)、C_(29)均呈"V"型分布,说明沉积母质受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与高等植物双重输入的影响。姥植比参数、C_(31-35)藿烷呈阶梯式递减的分布特征表明在海相碳酸盐台地成煤带中存在一定的氧化条件。扫描电镜中拍摄到的铁含氧硫酸盐、细胞充填环状黄铁矿说明在沉积质晚期成岩阶段受到一定程度热液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8.
催化加氢热解/气相色谱-质谱研究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地质体中高演化沉积有机质,应用催化加氢热解/气相色谱-质谱方法测定了干酪根中以共价键结合的生物标志物。结果表明,实验样品的催化加氢热解产物收率明显高于二氯甲烷(DCM)索氏抽提,产物色谱图中饱和烃的峰形、保留时间和质谱特征与索氏抽提峰形基本一致;对比两种方法产物中饱和烃主要指标甾烷m/z 217和藿烷m/z 191表明,经过加氢还原,干酪根分子网络中共价键结合着两种生物标志物分子骨架得到印证,为催化加氢热解提取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的方法可靠性提供了依据。催化加氢热解/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是一种对研究高演化沉积有机质中生物标志化合物有独特作用的有效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9.
褐煤蜡中树脂组分的化学研究:生物标志化合物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吉林舒兰褐煤蜡树脂和云南寻甸褐煤蜡树脂,进行了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研究。结果指出,三萜类化合物中含有四环三萜、五环三萜、芳香五环三萜和含氧化合物,其中以C25A,B,C,D环-四芳鸟散烷和C25A,B,C,D环-四芳奥利烷含量最高,舒兰树脂中这两种化合物的含量高于寻甸树脂约10倍;无羁萜和3-氧代别桦木烷量亦以舒兰树脂占优势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脂肪酸的非靶标/靶标筛查,确立了非正常食用油(俗称地沟油)的内源性特征指示物: 两种奇数碳脂肪酸,包括源自动物油的13-甲基十四烷酸和源自加热植物油的十一烷酸。并借助多维气相色谱-质谱技术,依据不同极性气相色谱柱的保留作用,不仅实现了不同碳数烷酸以及同碳数烷酸异构体之间的有效分离,达到了对13-甲基十四烷酸和十一烷酸准确定量的目的;而且实现了对目标化合物的在线净化、富集。凭借该项检测方法,参加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组织的第四、五批地沟油盲样考核。经过不断完善,该方法阴性样品的正确率提高到100%,阳性样品的正确率分别达到71%和75%。再结合辣椒碱指标,从内、外源指示物两方面全面、准确地对食用油样品进行判定,使得阳性样品的正确率分别提高至89%和100%。目前,该方法已经入选国家卫生部公布的四大地沟油鉴定仪器分析方法,正等待权威部门的协同性验证。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the initial bark of the Siberian firAbies sibirica and of the solid residues after extraction with carbon dioxide, water, and alcohol have been studied. On successive extraction, the yield of extractive substances amounted to 25.05% of the absolutely dry bark. The carbon dioxide, aqueous, and alcoholic extracts obtained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he carbon dioxide extract was found to contain 34.97% of essential oil, while only traces of it were detected in the aqueous and alcoholic extracts.Krasnoyarsk State Technological Academy. Translated from Khimiya Prirodnykh Soedinenii, No. 1, pp. 42–45, January–February, 1996. Original article submitted August 14, 1995.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The photooxidation of chloral was studied by infrared spectroscopy under steady-state conditions with irradiation of a blackblue fluorescent lamp (300 nm < λ < 400 nm, λmax = 360 nm) at 296 ± 2 K. The products were hydrogen chloride, carbon monoxide, carbon dioxide, and phosgen. The kinetic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reaction proceeds via chain reaction of the Cl atom: The results lead to the conclusion that mechanism (B) is confirmed to be more likely than mechanism (A), which was favored at one time by Heicklen for the mechanism of the oxidation of trichloromethyl radicals by oxygen molecules: The ratio of the initial rates of CO and CO2 formation gave k7/k6 = 4.23M?1, and the lower limit of reaction (5) was found to be 3.7 × 108M?1 sec?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