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范颖  任中洲 《中国物理 C》2006,30(10):983-987
用相对论平均场计算了26,28,30,32S和22,24,26,28Si的结合能, 均方根半径, 质子皮厚度, 单粒子能级等. 两套参数TM2和NL-SH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值比较符合. 用平均场与相对论Eikonal近似结合计算出32S和28Si的形状因子和微分截面的结果, 与实验值也符合得较好. 进一步研究了S和Si的同位素链的基本性质和电子散射, 讨论了电子散射的电荷形状因子对电荷密度变化的敏感性. 电荷形状因子在下一代电子--不稳定原子核对撞机上可以测量, 这将能精确测量不稳定核的电荷半径和电荷密度分布, 本文计算的结果可供未来实验参考.  相似文献   

2.
马维兴 《中国物理 C》1988,9(3):358-360
实验上观察到的3He和3H电荷形状因子的类似性,以及3He电荷密度的中空现象是与传统的原子核结构理论的预言相矛盾的.我们认为这个矛盾是原子核中多夸克集团存在的一个明显的征兆.夸克强子混合核模型成功地解释了实验上所观察到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王再军  任中洲 《中国物理 C》2007,31(11):1032-1039
应用相对论Eikonal近似计算了用不同模型给出的6,8He的电荷半径和电荷分布的形状因子, 并将结果与6He和4He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结果显示不同模型给出的电荷半径和电荷形状因子差别很大, 表明不同模型给出的晕中子与α核芯的关联有很大的差异. 计算和讨论结果为在下一代电子-原子核对撞机上可能进行的实验提供了理论参考, 同时, 也为现有讨论奇特原子核的理论模型提供了检验.  相似文献   

4.
文中给出了原子核的核密度经验公式,建立了核密度与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之间的联系,由公式可以得出A≥12的所有核的核密度值.利用公式给出的C,Al,Ca,Fe,Sn和Pb核的核密度值及核子结构函数核效应的核密度模型,计算了核效应函数RA1/A2(x,Q2),所得结果与μ子实验合作组测得的实验结果符合甚好.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推广到晕核散射的Glauber理论,并用其研究晕核14Be的散射问题.弹核的密度分布分别采用谐振子密度分布和相对论平均场理论计算得到具有两个晕中子结构的密度分布,对晕核模型的多重积分采用蒙特卡洛数值积分方法.计算了不同能量下14Be,12Be与靶核12C散射的反应截面,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14Be的两个中子采用具有晕中子密度分布的理论计算与实验符合较好,而采用不具有晕中子密度分布的结果与实验值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6.
运用推广的液滴模型来确定新核素288115及其α衰变链上核的衰变位垒, 采用量子力学中处理α衰变的WKB方法, 对该链上各原子核的α衰变半寿命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推广的液滴模型结合WKB方法可以很好地在超重区符合α衰变半寿命的实验值. 同时把推广的液滴模型的计算结果和采用密度相关的M3Y微观核力的结果做了详细的比较, 宏观模型(推广的液滴模型)和微观模型(密度相关的M3Y微观核力)计算的α衰变半寿命以及实验值三者之间的符合是对新核素288115及其α衰变链上核半寿命很好的检验.  相似文献   

7.
郭文军  姜焕清  刘建业 《中国物理 C》2001,25(12):1206-1212
利用考虑了量子修正、库仑修正、核子–核子碰撞同位旋效应和假定有效原子核密度分布后得到的改进的Glauber理论,计算了晕核与稳定核反应总截面,研究了晕核结构对反应总截面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11Be,14Be和11Li等入射核,必须考虑它们的晕核结构和利用自由的核子–核子碰撞截面才能得到与实验符合的反应截面,并可依据反应总截面来确定晕核的密度分布和均方半径等信息.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无限大核子费密气体和有限原子核内电磁场的性质.由于电荷密度算符的基态期待值在核子费密气体内不为零,电荷的U(1)定域规范对称性自发破缺.微扰计算光子的自能可知在核子费密气体内光子有效质量与质子的标量密度有关.在饱和密度ρ0=0.16fm-3的正常核物质中,光子有效质量为5.42MeV;在238U原子核的表面处,光子有效质量约为2.0MeV.在这一问题中,这两种方法是等价的.同时文章指出正是由于原子核表面处有质量光子的两体衰变导致在低能238U+232Th重离子碰撞实验中正反电子对尖锐谱线的发现.  相似文献   

9.
在程函理论的框架下,利用包括了二级修正的π核光学势,我们计算了165MeV的π+165Ho核上单电荷交换的不对称性,研究了不对称性量对于变形核内中子分布变形的灵敏性,预言了不对称性的角分布.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兰州放射性束实验小组在兰州放射性次级束流线上近几年来利用产生的放射性束流,轰击Si或C等靶子,测量它的反应总截面.并利用经验公式将这些结果归一到相同的能量和靶子,与其相邻的核相比较,发现了9C,11Be,14Be,8B,14B 和12N等核素的反应总截面值有奇异增大的现象.利用微观的Glauber模型进行了计算,对有奇异结构的核采用核芯加价核子的密度分布形式,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符合得很好,可以给出奇异核的弥散的密度分布.  相似文献   

11.
利用16O束流轰击稳定形变靶152Sm和184W,在背角测量准弹散射和弹性散射激发函数,分别定出准弹和弹性位垒分布Dqel(E)和Del(E).将结果与从已有的熔合激发函数、自旋分布及其相邻同位素154Sm和184W实验得出的位垒分布进行比较,得到相互自洽的结果,同时也用ECIS79程序作了耦合道理论计算.实验表明,靶的变形效应导致位垒分布是非对称的.  相似文献   

12.
邹冰松  姜焕清 《中国物理 C》1989,13(10):916-923
本文给出了从夸克层次计算π核双电荷交换反应短程贡献的理论模型.由此模型具体计算了18O(π+)18Ne(g.s.)在低能区的角分布曲线,并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此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双电荷交换反应在低能区的"反常"增大行为.  相似文献   

13.
在三体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汤川作用势,进行变分计算,进一步研究了晕核11Li,14Be和17B的基态性质,给出了晕中子密度分布的一个解析表达式.理论计算结果与最新的实验数据一致.  相似文献   

14.
利用40Ca+96Ru融合蒸发反应产生了近质子滴线核133Sm, 配合氦喷嘴带传输系统采用“质子-γ”符合方法观测了它们的β缓发质子衰变, 其中包括半衰期、质子能谱、第二代子核低位态之间的γ跃迁, 并估计出衰变到第二代子核不同低位态的分支比. 通过统计理论拟合上述实验数据, 指认了133Sm的自旋宇称的可能范围. 并用Woods-Saxon Strutinsky方法计算了限制组态的133Sm的核势能面, 通过对比发现133Sm的自旋宇称可能有两种成分:5/2+和1/2. 这一结果与2001年发表的133Sm(EC+β+)衰变的简单衰变纲图是相容的. 此外用同一方法分析了2001年Eur. Phys.J.A12:1—4中发表的有关149Yb的β缓发质子衰变实验数据, 由此指认了149Yb的基态自旋宇称为1/2.  相似文献   

15.
结合原子核的电荷半径的实验数据,详细分析了描述原子核电荷半径的经验公式,表明电荷半径的Z1/3律优于A1/3律.更细致的考察发现,对于远离β稳定线的核素,电荷半径具有近似线性的同位旋相关性.由此得到的同位旋相关的Z1/3公式更适合描述原子核的电荷半径.  相似文献   

16.
将具体的核内核子(包括中子、质子)密度分布引入到中能Abrasion-Ablation模型中,用修正后的模型计算了30MeV/u 40Ar+natAg反应中的弹核碎裂过程.结果表明,在非常周边的碰撞中,修正后的模型计算的碎片截面与修正前的计算相比有明显的差别,反映了核密度边缘弥散的影响.与实验结果的比较验证了中能弹核碎裂碎片能量相对于束流能量的降低是由摩擦作用引起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小x区原子核内邻近核子间海夸克空间重叠行为,给出了核遮蔽因子R(x,Q2,A)与空间重叠程度因子ΔVA(x)/VA(x)的关系.并据此计算了12C、63Cu和116Sn的平均核结构函数与氘核结构函数之比,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甚好.  相似文献   

18.
原子核电荷半径Rc所有的实验数据都表明, Rc系统偏离A1/3律, 即随A增大Rc/A1/3系统地递减, 而Rc/Z1/3则比较接近于一个常量. 原子核巨单极共振能量Ex ∝ R-1的大量实验数据也支持这一结论. 根本原因在于A1/3律与同位旋无关, 而Z1/3律已部分反映了同位旋的影响. 基于壳模型, 给出了Z1/3律的微观诠释. 壳模型中质子和中子谐振子势强度参数ωp和ωn的差异, 可以用Z1/3律说明. 基于与Wigner的原子核同位旋多重态质量公式(IMME)相似的理论考虑, 提出了核电荷半径改进的Z1/3律.  相似文献   

19.
曾谨言 《物理学报》1975,24(2):151-163
本文仔细调查了近几年来从μ介原子X射线及电子散射实验所确定的原子核电荷分布半径。根据70多个原子核的电荷半径的实验数据分析,核电荷半径系统地偏离国际文献上所习用的A1/3律,而相当好地遵守Z1/3律,即Rp=ropZ1/3 其中rop≈1.64fm。本文还讨论了同位素和同中子异荷素的核电荷半径的变化规律。此外,按照Z1/3律,原子核库仑能差△的变化近似地  相似文献   

20.
用扩展BUU模型计算了中能区86Kr+197Au重系统的能量耗散、π介子阈下产生和流角,定量地拟合了43MeV/u 86Kr+197Au实验的能量耗散和类弹碎片核电荷数的关系及类弹类靶碎片核电荷数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