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3 毫秒
1.
研究了铽(III)和噻吩甲酰三氟丙酮(HTTA)形成的配合物与电化学聚合方 法得到的聚合漆酚(EPU)发生配位反应及pH = 10.2时形成配合物Tb(III)-TTA- EPU的组分和结构。红外光谱、X光电子能谱的测试表明Tb~(3+)分别与EPU,TTA~- 发生配位。元素分析和电感偶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AES)测定结果证明了每个 Tb~(3+)分别与EPU分子中1个链节单元的羟基和3个TTA~-发生配位,从而得到配合 物的结构。动态机械热分析(DMTA)表明发生配位反应后该配合物进一步交联,从 而难溶于大部分有机溶剂,其玻璃化转变温度和耐热性能均得到很大提高。我们对 其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发现常温下配合物在紫外光下发生强的荧光,主要是Tb~ (3+)离子的~5D_4→~7F_5的跃迁。讨论了溶剂、pH值对配合物荧光强度的影响。当 pH = 10.2时,合成的配合物有最好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2.
电聚合漆酚镝配位聚合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荔人  高锋  唐洁渊  章文贡 《化学学报》2003,61(8):1338-1342
根据漆酚结构特点和稀土元素的电子结构特殊性,研究电聚合漆酚(EPU)与 氯化镝反应生成配位聚合物(EPU-Dy~(3+)),采用FT-IR,元素分析,XPS,荧光 光谱,DMTA,DTA-TG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探讨其结构与性质,元素分析等测定 结构证明了每个Dy~(3+)分别与EPU分子中3个链节单元的羟基发生配位,从而得到 配位聚合物的结构,证实了配合物中存在着Dy~(3+)与EPU的配位作用,并引起进一 步交联,且镝含量达13.18%,DMTQ,DTA-TG分析结果表明玻璃化转变温度和耐热 性能均有所提高,荧光光谱表明EPU对Dy~(3+)不起敏化作用,EPU与Dy~(3+)配位后 使Dy的特征荧光淬灭。  相似文献   

3.
电化学聚合漆酚铜酚配合物的结构及其催化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塌化学聚合法得到的聚合漆酚(EPU)与氯化铜的异丙醇溶液作用制成了电化学聚合漆酚铜配合物(EPU-Cu^2 ),并用顺磁共振波谱、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动态机械热分析和原子发射光 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配合物中每个铜离子与EPU分子中二个链节单元了羟基发生配位,铜含量达8.63%,实验结果还表明,该配合物在Na2SO3的水体系(pH=70中能催化引发MMA按自由基反应历程进行聚合。  相似文献   

4.
在pH=8.0的50 mmol/L Tris-HCl缓冲溶液中,利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荧光寿命和等温滴定量热分析研究了环丙沙星(CIP)、Tb~(3+)与荧光铁载体(Pvd)三者之间的结合性质.结果表明,CIP与Tb~(3+)以3∶1摩尔比结合,结合常数约为1013L~3/mol~3,Tb(CIP)3配合物的形成使Tb~(3+)在544 nm处的荧光敏化.Pvd可与Tb~(3+)以1∶1摩尔比结合,Pvd-Tb~(3+)配合物在544 nm处并未出现Tb~(3+)的荧光敏化峰.三者之间的荧光滴定实验与等温滴定量热分析均证明了Pvd-Tb~(3+)-CIP三元配合物的形成,其中CIP与Pvd-Tb~(3+)的结合常数为(3.10±0.39)×103L/mol.配合物中CIP对Tb~(3+)特征荧光的敏化效应为抗菌素抗荧光假单胞菌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电化学聚合漆酚铜配合物的结构及其催化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电化学聚合法得到的聚合漆酚(EPU)与氯化铜的异丙醇溶液作用制成了电化学聚合漆酚铜配合物(EPU-Cu2+),并用顺磁共振波谱、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动态机械热分析和原子发射光谱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配合物中每个铜离子与EPU分子中二个链节单元的羟基发生配位,铜含量达8.63%.实验结果还表明,该配合物在Na2SO3的水体系(pH=7)中能催化引发MMA按自由基反应历程进行聚合.  相似文献   

6.
利用电化学技术合成的聚合漆酚(EPU)与氯化钴的异丙醇溶液反应,得到电化学聚合漆酚钴配合物膜,经XPS光电子能谱、红外光谱、TG-DTA、动态机械热分析(DMTA)以及原子发射光谱(AES)等手段进行表征并确定其结构。由于每个钴离子与EPU分子中两个链节单元的羟基发生配位引进进一步交联。因此玻璃化转变温度和耐热性能均得到提高。实验表明,在常温下的Na2SO3水体系(pH值为7)中配合物膜能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聚合。  相似文献   

7.
电化学聚合漆酚钴膜配位结构与催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化学方法合成的聚合漆酚 (EPU)通过与氯化钴的异丙醇溶液作用 ,生成聚合漆酚钴配合物膜(EPU Co3+ ) .采用红外光谱、XPS光电子能谱、DTA TG、动态机械热分析 (DMTA)以及原子发射光谱 (AES)等手段进行表征 ,确定其配位结构 ,即每个钴离子与EPU中两个链节单元的羟基发生配位而交联 ,因此玻璃化转变温度和耐热性能均得到提高 .实验表明 ,此配合物膜在室温下的Na2 SO3水体系 (pH =7)中能催化引发VAc的聚合  相似文献   

8.
李娜  常泽  卜显和 《应用化学》2017,34(9):1046-1051
镧系金属配位聚合物因其独特的组成、结构和性质被广泛应用于荧光识别检测性质研究,但其功能导向构筑依然具有挑战性。本文基于双功能基团配体构筑策略构筑了一例Tb~(3+)配位聚合物[Tb(TZI)(DMF)_2(H_2O)]·(H_2O)(1)((H_3TZI=5-(1-氢-5-四唑基)间苯二甲酸,DMF=N,N-二甲基甲酰胺)),在对其进行详细结构表征的基础上研究了其金属离子识别检测性质。结果表明,基于羧酸和四唑基团与Tb~(3+)离子配位能力的不同,在确保Tb~(3+)配位聚合物成功构筑的同时可将四唑作为识别位点引入配位聚合物框架,使得配合物1可展现出基于金属离子与四唑功能位点配位导致的荧光增强,可实现对Zn~(2+)和Na~+离子的识别检测。本文所报道的结果可为镧系金属配位聚合物的荧光识别检测性质导向构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电化学聚合漆酚稀土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洁渊  章文贡  高锋 《物理化学学报》2000,16(12):1086-1092
采用电化学方法合成的聚合漆酚(EPU)与三异丙氧基稀土Re(Pr,Nd,Eu)反应,生成稀土金属配合物(EPU-Re3+)。利用FT-IR、荧光光谱、XPS、DMTA、AES等手段对其表征,探讨其结构与性质。证明了配合物中存在着稀土金属离子Re3+与EPU的配位作用,并引起进一步的交联,因而难溶于绝大多数有机溶剂,而且其玻璃化转变温度和耐热性能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0.
将电化学聚合方法得到的聚合漆酚 (EPU)与氯化铜异丙醇溶液作用生成电化学聚合漆酚铜配合物(EPU Cu2 + ) .采用顺磁共振波谱 (ESR)、红外光谱 (FT IR)、XPS光电子能谱、原子发射光谱 (AES)、元素分析及AES等手段进行表征 ,确定该配合物的结构即每个铜离子与EPU分子中二个链节单元的羟基发生配位 .配合物中铜含量达 8 6 3% .实验表明 ,电化学聚合漆酚铜 (EPU Cu2 + )配合物膜在室温下的Na2 SO3水体系 (pH =7)中能催化引发醋酸乙烯酯 (VAc)按自由基加聚反应历程进行聚合 .讨论了温度、Na2 SO3浓度、VAc浓度和EPU Cu2 + 膜用量对聚合速率、诱导时间的影响 ,求得聚合速率的表达式Rp=0 0 7e- 2 82 5 RT[VAc]1 54[Na2 SO3]0 5,实验结果表明 ,EPU Cu2 + 配合物膜催化引发醋酸乙烯酯 (VAc)聚合的诱导期为 12 2s ,反应 2 4h后PVAc得率为79% , Mw =1 2 6× 10 6 , Mn=2 6 3× 10 5,多分散性系数为 4 79.  相似文献   

11.
电化学聚合漆酚-镨配合物的合成及其表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电化学方法合成的聚合漆物、与氯化镨作用生成聚合漆酚-镨配合物膜。采用原子发射光谱、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差热-热重分析、X光电子能谱和动态热分析等手段进行表征。探讨其结构与耐热性质。证明了螯合物中存在Pr^3+和EPU的配位作用,并引起进一步交联,因而难溶于绝大多数有机溶剂,同时玻璃化转变温度和耐热性能均得提高。  相似文献   

12.
电化学聚合漆酚钐配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化学方法合成的聚合漆酚 (EPU)与氯化钐的异丙醇溶液作用 ,得到聚合漆酚钐配合物 (EPU Sm3 + ) .采用红外光谱、紫外 可见光光谱、荧光光谱、XPS光电子能谱、动态机械热分析 (DMTA)以及差热 热重(DTA TG)等手段进行表征 ,确定其每个钐离子与EPU分子中三个链节单元的羟基发生配位 .原子发射光谱(AES)结果确定钐含量达 13 18% .配合物的电阻为 9 6× 10 1 0 Ω(EPU为 7 9× 10 1 0 Ω) .发现因配位作用而使配合物进一步交联 ,而难溶于有机溶剂 ,同时玻璃化转变温度和耐热性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铕 (Ⅲ )和噻吩甲酰三氟丙酮 (HTTA)形成的有机配合物与苯乙烯 丙烯酸共聚物 (PSAA)在不同pH值时发生配位反应得到配位聚合物NaEu(Ⅲ ) TTA PSAA的 3种样品 (a)、(b)、(c) .红外光谱、紫外光谱、X光电子能谱、DTA TG等测试手段证实Eu3+ 分别与PSAA、TTA- 发生配位 .元素分析和电导率测定结果证明了配位组成和结构在不同的pH条件下发生变化 .结果表明 ,配合物试样 (a)、(b)、(c)中Eu3+ 的含量分别为11 89%、12 5 5 %和 13 4 1% .由于配合物中存在着Eu3+ 分别与TTA- 和PSAA分子中羧基的配位作用并进一步交联 ,因此配合物样品均不溶于大部分有机溶剂 ,只能溶于N ,N 二甲基甲酰胺和丙三醇和异丙醇的混合溶剂 ,而且耐热性能均提高 .该配合物均是褐色固体 .荧光光谱表明 ,样品在常温、紫外光下发出强的红光 ,主要是Eu离子的5D0 →7F2 的跃迁 .讨论了溶剂、pH值对配合物荧光强度的影响 .当pH =10时 ,合成的配合物有最好的荧光性质 .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铕-铽-钆-六氟乙酰丙酮(HFA)三元配合物Eu0.4Tb0.4Gd0.2(HFA)3(TPPO)2(TPPO: 三苯基氧化磷), 其组成和结构经元素分析和红外吸收光谱确认; 研究了三元配合物的发光性能, 以及铽、钆离子对铕离子发光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配合物中存在着声子支助的Tb3+→Eu3+的能量转移, 增强了Eu3+离子的室温特征荧光发射, 且样品的发光颜色随温度的改变而变化, 具有温敏特性.  相似文献   

15.
A series of YAG:Ce,Tb phosphors were synthesized by vacuum sintering method.Moreover,their spectral properties,thermal quenching behaviors and color rendering properties were investigated systematically.The photoluminescence emission spectra of YAG:Ce,Tb show a great red shift compared with that of YAG:Ce.Direct energy transfer from Tb~(3+) to Ce~(3+) ions is verifi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ifferent photoluminescence spectra.The quenching temperature for Tb~(3+)-doped YAG:Ce phosphors is about 490 K.The thermal activation energy is estimated to be 0.18 and 0.291 eV for Tb~(3+)-doped YAG:Ce and YAG:Ce phosphors,respectively.The smaller activation energy for Tb~(3+)-doped YAG:Ce means a more rapid nonradiative transition from 5d to 4f state,thus resulting in the lower quenching temperature.In addition,white LEDs with improved color rendering properties are achieved by using modified YAG:Ce,Tb phosphors.  相似文献   

16.
将不同荧光性能的铽(Tb)、镨(Pr)离子分别与铕(Eu)离子混合,以三异丙氧基稀土的形式掺杂P(MMA-CO-St)共聚物,研究Eu^3 /Tb^3 和Eu^3 /pr^3 共掺杂P(MMA-CO-St)的荧光性能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Eu^3 /Tb^3 掺杂的P(MMA-CO-St)中,Tb^3 作为能量给予体,Eu^3 作为能量接受体,能量转移的结果使Eu^3 特征荧光显增强;Eu^3 /pr^3 掺杂的P(MMA-CO-St)中,Eu^3 的能量向pr^3 转移,致使Eu^3 的特征荧光猝灭,pr^3 的荧光略为增强.  相似文献   

17.
聚合漆酚-镍配合物的电化学合成与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漆酚 (EPU)的电化学聚合及其聚合漆酚 镍配合物 (EPU_Ni2 +)的制备 .采用X光电子能谱、红外光谱、动态机械热分析 (DMTA)、TG_DTA、原子发射光谱 (AES)等手段对配合物(EPU_Ni2 +进行表征 .AES结果表明 :镍含量达 7.5 % .由于存在着Ni2 +与EPU的配位作用 ,并引起进一步交联 ,从而提高了玻璃化转变温度和耐热性能  相似文献   

18.
The coordination polymer of copper electropolyurushiol(EPU-Cu~(2+)) was obtained by the reaction of copper chloride with electropolyurushiol (EPU) in an isopropyl alcohol solution. The properties of EPU-Cu~(2+)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ESR, FTIR, XPS, DMTA and TG-DTA. The results of AES show that the content of Cu~(2+) was 8.63%. The electric resistances of EPU-Cu~(2+) and EPU were determined to be 9, 37×10~(10) Ω and 7.90×10~(10) Ω respectively. It was also ascertained that in EPU-Cu~(2+) each Cu~(2+) is coordinated with two units hydroxyl in EPU, making the EPU-Cu~(2+) cross-link further. As a result, the title polymer exhibits an insolubility in most of organic solutions, a higher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and thermal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19.
基于DSCPCF模型, 本文给出LaOX: Eu~3(+)(X~-=Cl~-, Br~-, I~-)和Ln0Cl:Tb~(3+)(Ln~(3+)=La~(3+), Gd~(3+), Y~(3+))系列磷光体的配位场微扰能级, 并对其液氮及液氦温度下的荧光光谱进行了理论归属. 结果表明: (1)DSCPCF微扰能级与实测光谱较好吻合; (2)随着基质阴离子(Cl~-→Br~-→I~-)或阳离子(Y~(3+)→Gd~(3+)→La~(3+))离子半径增大,电负性降低, 晶场参数B_m~k呈增大趋势; (3)配位场微扰导致的电子云膨胀效应与DSCPCF模型的特征参数——配体有效核电荷Z_j~*及键电荷qi的变化趋势相一致; (4)与PCF模型相比, DSCPCF模型使B_m~k的计算结果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