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最新微电子设备冷却剂FC-72为工质,实验研究了自由和浸没情况下,圆形射流冲击5mm×5mm模拟电子芯片的局部对流换热情况。喷嘴直径d=0.987mm,Re数范围为3488~42644。测定了自由和侵没情况下驻点换热及换热系数的径向分布,讨论了雷诺数、喷嘴一传热面间距的影响。首次发现FC—72自由射流在高Re数下,随着喷射间距的增加,驻点换热得到加强,而浸没射流随喷射间距的增大,驻点换热出现非单调性变化;给出了喷射间距z/d=4时驻点换热系数的关联式,并与其它工质的已有结果进行了比较;对换热系数径向分布的研究表明,与自由射流不同,浸没射流分布曲线上明显出现由层流向湍流过渡所引起的二次峰值。  相似文献   

2.
粗糙表面对非定常冲击射流传热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在射流驻点周围设置不同高度的圆环来模拟粗糙表面,进行非定常射流冲击换热的实验研究.非定常射流由一个特殊的质量流量控制装置产生,波形和频率可调.采用高度分别为1 mm,2 mm和3 mm的圆环,研究发现环高h=3 mm时,冲击射流流场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对于流动形态没有发生实质改变的粗糙表面,在稳定射流冲击下,传热特性没有质的变化.然而,非定常射流冲击粗糙表面时,与其冲击光滑平板相比,传热特征有很大不同,传热强化系数总体上是削弱了,随着圆环高度的增加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以煤油为介质,在高不凝气体含量下对水平管内的沸腾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了在不同的不凝气体含量范围内,沸腾换热系数随不凝气体含量增加而降低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了不凝气体的加入使得煤油的分压降低,泡点温度降低,在较低的混合流体温度下就产生了沸腾,但不凝气体对核态沸腾换热存在抑制现象.采用渐进逼近模型给出了含不凝气体的煤油管内沸腾换热的实验关联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降液膜高雷诺数区域换热系数随液膜长度变化趋势,引出临界长度的概念。在较高雷诺数的湍流区,回流区的存在以及表面波的影响能有效地减少局部薄膜厚度并增加对流换热,流速的增加进一步强化换热,增加降膜整体传热系数。在高雷诺数区域,厚度形成的热阻超过回流的增强作用,而使换热削弱。液膜小于临界长度L换热系数随长度增长而增加,大于L换热系数随液膜增长而减小。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竖直圆管中超临界压力二氧化碳在低雷诺数条件下的对流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实验中分析了不同入口温度、热流密度以及流动方向等对超临界CO2流动和换热的影响。实验结果与计算结果的比较表明:在热流密度较小的情况下实验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基本吻合;而在热流密度较大的情况下,由于浮升力的影响,流动可能提前从层流转变为湍流,使换热强化。  相似文献   

6.
脉冲流冲击冷却换热的液晶显示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热色液晶定量测温技术对稳态及脉冲式空气-氮气圆形浸没射流冲击冷却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脉冲射流的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喷嘴直径D=3 mm的情形,无论脉冲频率高低,均无强化换热效果;对于D=I0 mm的情形,在较高Re数时出现个别工况的驻点换热强化.脉冲射流表现出换热系数沿径向分布趋于均匀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1前言射流冲击对流换热具有非常高的换热系数山,按工质种类可分为气体射流和液体射流。射流冲击特别是以液体为工质的射流具有极高的换热率山。在实际应用中,空气射流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流速。在射流速度极高,不能忽略粘性耗散的情况下,要用壁面温度见与射流的绝热壁温Ta。之差来定义对流换热系数h:h二q八Tw一见。)(1)式中绝热壁温定义为Taw一Ti+,。‘/(iC)(z)其中,为恢复系数,。为射流出口流速,or为定压比热,Ti为射流静温。对于射流冲击换热,上述公式最先在Gardon和Cobonpue关于高流速空气射流的文章问中报道,并为…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反应堆压力容器紧急安注时的流动与传热特性在1/10的模型上进行了流动可视化、局部传热系数以及混合函数的试验研究。针对三个热冲击敏感区域的部分测点,比较了环腔流速为0.5m/s、安注流速为1~30 m/s时不同含气率对下降环腔内流动与传热特性的影响,得出并分析了不同测点传热系数、混合函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含气率增大,安注流体与环腔流体的混合增强;下降环腔内的含气率对小安注流速时的流动与传热影响显著,而对大安注流速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通过改变冲击雷诺数Rej(20000-35000)、旋转数Ro(0-0.0117)等参数,分析旋转条件下半受限单孔冲击射流的流动和换热特性,讨论了旋转对冲击射流的流场结构和换热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冲击射流在离心力和哥氏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弯曲,造成冲击靶面上的冲击斑随着旋转数Ro的增加而不断偏移,显著影响了冲击的冷却效果.冲击靶面的平均Nu数随着冲击雷诺数Rej的增加而增加;当旋转数Ro增加时,冲击靶面的平均Nu数先增加,后减小,然后再增加.计算结果和试验结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对饱和蒸发状态下的低雷诺数的液膜在小波幅正弦型波纹壁面上的自由降落进行了理论分析.通过无量纲化、引入流函数、采用摄动展开对数学模型进行处理,得到了这种情况下液膜流动的分析模型,计入了饱和蒸发压力的影响,得到了近似分析解.讨论了壁面波纹的波幅、波数、液膜表面张力和蒸发压力对液膜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多孔肋片传热传质过程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本文对水在多孔圆肋中流动产生的传热传质现象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相应的物理数学模型,通过数值计算获得肋片内水的温度和流量分布,以及水沿肋长方向蒸发率的变化。讨论了外界空气温度对多孔肋片中水的流量和蒸发率的影响,并对孔隙率、长径比等因素对肋片传热传质效率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实验研究了不同水蒸气压力条件下的滴状冷凝传热特性。10 kPa、40 kPa和70 kPa时的传热系数分别是常压下的56%,68%和81%。随着水蒸气压力的下降,液滴脱落直径变大,液滴生长周期延长,冷凝传热系数下降。通过液滴的动力学特性分析和基于界面效应的滴状冷凝传热模型,分析了低压对水蒸气冷凝传热的主要影响因素,压力变化主要影响了分子扩散率和气-液相际传热热阻,导致总冷凝传热系数随压力下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超临界压力CO2自下而上流过内径为2mm的加热圆管,在低进口Re (Rein≈1700)条件下的对流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进口雷诺数较低(Rein≈1700)而热流密度较高时,由于密度变化导致浮升力对流动产生扰动,流动从层流提前转变为湍流,换热大大增强并导致壁面温度的异常分布.使用LB湍流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此时流动从层流向湍流的过渡现象,而采用层流与湍流相结合的分区计算方法的结果与实验测量值吻合得更好.由于浮升力的影响,径向速度呈M型分布,速度最大值在靠近壁面某处;当热流密度很大时,在管子中心区会出现回流.  相似文献   

14.
螺旋管内气-液两相流截面含气率试验研究和理论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前言关于螺旋管内气-液两相截面含气率的预报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即使只考虑平均截面含气率,也有气液两相间的滑移、各相流速和气相沿流通截面的不均匀分布等影响因素。查阅有关文献[1,2],对螺旋管内气-液两相截面含气率的研究还很不够。因此,本文重点从二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借助快速关闭球阀法,得出三根不同螺旋管平均截面含气率的试验测定结果,考查了螺旋升角和螺旋直径对其产生的影响;其次,按不同流型,依据“分相动量模型”和“漂移流率模型”、得出计算螺旋管内主要流型平均截面含气率的经验关系式。本文研究对象:三…  相似文献   

15.
气隙式膜蒸馏中空气隙内流动与换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膜蒸馏实验中开放式的窄空气隙,研究其内流动与换热机理.研究发现,对于开放式的大宽隙比(120:1)空气隙,即使其厚度仅为 1 mm,也会形成向上流动的流场,其流动状态为层流,温度分布为直线分布.空气隙内按实验结果求得的热流密度大于按导热公式计算的结果.本文给出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瞬态垂直下降流动管内两相流空泡率的数学模型和其计算方法,可用来计算介质流量瞬变和加热负荷瞬变时管内各处的空泡率.为了验证模型计算的精确性,在R-12实验台架上进行了空泡率的测量,同样工况下,测量与计算结果相当一致.流量瞬变时的最大平均偏差小于13%,热负荷瞬变时小于15%.由此可认为本模型方法,可用于工程计算,尤其适用于棒束之类的复杂流道.  相似文献   

17.
为了能够设计出高效的 CO2 蒸发器,有必要对 CO2 两相流动和沸腾传热特点进行研究.通过理论模拟计算发现,CO2 出现液滴夹带时的临界气相速度远小于传统制冷工质,CO2 的液体夹带率比传统制冷剂高,这说明了环状流是CO2 两相流动的主要型式.CO2 的核态沸腾抑制干度值比较大,大约为传统制冷剂的 1.5 倍左右,表明 CO2 的流动沸腾传热机理主要是核态沸腾占主导地位.CO2 出现干涸时的干度比较低,说明发生干涸现象比传统制冷剂较早.  相似文献   

18.
模型是建立在压力能量消耗率最小的原理上的,其基本原理是:在气-液两相流的流型中,环状流具有相当稳定的流动状态。根据流体力学的原理,任何系统都趋向于处在能量最小的稳定状态,所以在环状流的稳定流动状态下具有的能量应该最小。提出了计算截面含气率的压力能量消耗率模型,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相吻合。  相似文献   

19.
单纤光纤探针测量空泡份额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前言气(汽)液两相流广泛应用于工业过程中。空泡份额是气(汽)液两相流的重要参数,它与流场、压力、热流密度和流型等密切相关。由于目前的理论计算模型还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实验测量是研究气(汽)液两相流空泡份额的最主要的研究手段。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各国学者开发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空泡份额测量方法,其中包括平均空泡份额测量方法和局部空泡份额测量方法,这些测量方法本身各有各的局限性和一定的针对性。本文研究水平管束间汽液两相流流动和沸腾传热特性,流道中加热管柬的存在对流体流动产生强烈的影响,使管束间汽液两相…  相似文献   

20.
低雷诺数下周期性尾迹/层流分离泡相互作用的大涡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用大涡模拟(LES)方法,对低雷诺数条件下周期性尾迹/层流分离泡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域入口尾迹采用独立计算的平面尾迹流给出.对周期性尾迹作用下的层流分离泡进行了统计特性及瞬态流场分析,并与相同条件下的无尾迹流动进行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在尾迹作用下,时均层流分离泡长度明显缩短,分离泡变小;相位平均的分离点/再附点随时间不断变化;从瞬态结果容易看出,尾迹诱导的流向涡结构是导致分离泡提前转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