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丙烯酰胺在聚乙二醇水溶液中聚合产品的微观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偶氮类水溶性引发剂2,2′-偶氮二异丙基咪唑啉二盐酸盐(VA044)引发丙烯酰胺(AM)在聚乙二醇(PEG)水溶液中的双水相聚合;研究了引发剂、单体、聚乙二醇浓度及温度对最终产品中聚丙烯酰胺(PAM)液滴形态、尺寸的影响.随着引发剂浓度的增加,液滴由球状变为细长条状;随着温度的上升,球状液滴逐渐趋于条状,然后又重新趋于球状;在初始单体浓度较低时,PAM液滴滴径分布较窄,当其浓度增加后,滴径呈多峰分布;随着PEG浓度的增加,聚合物液滴趋于球状。  相似文献   

2.
等离子体引发丙烯酰胺水溶液聚合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两种等离子体引发丙烯酰胺水溶液聚合的方法 ,制备了线性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 .研究了放电时间、放电功率、单体的初始浓度及溶液的pH值等对聚合产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丙烯酰胺在聚乙二醇水溶液中的聚合动力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改进溴法对丙烯酰胺 (AM)在聚乙二醇 (PEG)水溶液中聚合动力学进行研究 .在单一和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中分别考察了引发剂、单体和PEG用量、不同HLB值乳化剂以及聚合温度等因素对动力学的影响 .得到AM聚合速率与过硫酸铵 (APS)浓度的 0 91次方成正比 ;单一APS和APS 三乙醇胺 (TEA)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中的AM聚合表观活化能分别为 96 1和 4 2 3kJ mol.  相似文献   

4.
本文建立了丙烯酰胺水溶液聚合的潜在型引发体系;研究了在碳酸盐法聚合体系中,添加不同量氨、尿素、EDTA—2Na,以及聚合体系pH、单体浓度、聚合水浴温度对聚合产物分子量及其溶解性能的影响规律和原因;解决了产物高分子量与产生不溶聚合物之间的矛盾;指出了获得高分子量阴离子型速溶粉末产品的关键.从而,用碳酸盐法得到了溶解性能优异的[η]高达28dl/g的胶体产品和[η]高达22dl/g的速溶粉末产品.  相似文献   

5.
 本文建立了丙烯酰胺水溶液聚合的潜在型引发体系;研究了在碳酸盐法聚合体系中,添加不同量氨、尿素、EDTA—2Na,以及聚合体系pH、单体浓度、聚合水浴温度对聚合产物分子量及其溶解性能的影响规律和原因;解决了产物高分子量与产生不溶聚合物之间的矛盾;指出了获得高分子量阴离子型速溶粉末产品的关键.从而,用碳酸盐法得到了溶解性能优异的[η]高达28dl/g的胶体产品和[η]高达22dl/g的速溶粉末产品.  相似文献   

6.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聚合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评述和探讨了目前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几种常见的聚合方法,包括水溶液聚合、反相乳液聚合、分散聚合及光引发聚合,对各聚合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并且对各种方法的产业化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光引发聚合法的发展前景,认为有必要深入开展光引发聚合机理及相关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7.
丁伟  刘康  栾和鑫  于涛  曲广淼 《应用化学》2013,30(6):648-654
以咪唑、丙烯腈和溴辛烷等为原料,合成了新型阳离子型可聚合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单体:氯化-1-正辛基-3-(4-丙烯酸丁酯基)咪唑(PMOIH8)。 以2-氯丙酰胺为引发剂,Cu0粉/三-(2-二甲氨基乙基)-Me-6-TREN为催化体系,采用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法对丙烯酰胺(AM)、PMOIH8进行了二元共聚合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阳离子共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酯P(AM/PMOIH)。 FT-IR、MS和1H NMR分析表明,所得聚合物为目标产物,采用GPC测得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103~14×103,相对分子质量分布Mw/Mn在1.21~1.75之间。 考察了催化剂、引发剂等因素对聚合的影响。 结果表明,降低催化剂用量,聚合反应速率变慢,链增长速率常数kappp由0.0168 min-1降低至0.0065 min-1,Mw/Mn由1.25~1.71增加至1.32~1.75,引发效率Ieff=90.24%;增加引发剂用量,Mw/Mn由1.25~1.71减小至1.21~1.68,kappp由0.0168 min-1增加至0.0201 min-1,Ieff增加至93.17%。  相似文献   

8.
铝阴极;丙烯酰胺在铝表面的电化学聚合涂层  相似文献   

9.
The polymerization of acrylamide (AAm) initiat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N-(N', N'-dimethylaminomethylene)methacrylamide (DMAMMA) or N, N,-dimethylaminoethyl methacry-late with potassium persulfate were studied kinetically. The rate equation for the AAm polymerization initiated by the above initiation systems were given asRp- Kp[AAm][K2S2O8]1/2[DMAMMA]1/2 Rp=Kp[AAm][K2S2O8]1/2[DMAEMA]1/2 respectively. The overall activation energies for the above polymerization were determined to be 8.7 Kcal/mol and 9.2 Kcal/mol respectively. The UV analysis for the PAAm initiated by the above initiation systema showed that the polymerizable amines,DMAMMA and DMAEMA notonly joined the redox initiation but also incorprated into the AAm polymer chains. The super high molecule weight,107of PAAm were obtained by using these initiation systems.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N,N‘-二乙基)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引发下丙烯酰胺水溶液聚合的反应动力学。得出了聚合速率方程式为Rp=Kp「EAIBA」^0.5「AM」.测定了聚合表观活化能。并研究了聚合条件对产物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利用该引发一聚合体系,获得了相对分子量上千眼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  相似文献   

11.
丙烯酰胺双水相聚合体系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浊点滴定法测定了不同温度下PAAmPEGH2O双水相体系相图,发现分相浓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增后降,55℃时分相浓度最低.双水相聚合体系微观结构显示,分散相以砾状液滴形式均匀分散在连续相中.研究了聚合过程中聚合体系粘度的变化,以及聚合温度、分散介质、单体、引发剂及乳化剂等对聚合体系最终粘度的影响,聚合体系最终粘度在一定范围内随分散介质和单体浓度增加变化不大,但是超过某一浓度后聚合体系粘度急剧增加;聚合体系中加入少量乳化剂对体系粘度影响不大,但加入大量乳化剂后体系稳定性变差,聚合体系粘度急剧增加;聚合体系最终粘度随着聚合温度升高先降后增,与相图的预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2.
将(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MC)与丙烯酰胺(AM)在聚乙二醇(PEG)水溶液中进行双水相共聚合(ATPC),并与DMMC/AM均相水溶液共聚合(HASC)进行比较.在均相水溶液共聚合体系中得到了DMMC/AM共聚体系的竞聚率分别为rDMMC=1.77、rAM=0.32,并给出了竞聚率的95%,99%联合置信区域.比较了两种共聚合体系的转化率-时间曲线和共聚组成,表明双水相共聚合体系初期反应速率高于均相水溶液共聚合体系,但最终转化率相似;两种共聚合体系得到的共聚物组成有较大差别.测得了DMMC、AM以及DMMC-AM共聚物(CPAM)在65℃、反应条件下的相分配系数为K1=0.035、K2=0.125和Kp=0.011.结合双水相聚合的本质以及单体和共聚物在两相的分配系数,提出了一个计算双水相共聚组成的新方法,用该方法计算的双水相共聚合体系的共聚组成与实验点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3.
利用高倍光学显微镜、库尔特粒径测试仪、TEM及zeta电位跟踪观测了苯乙烯(St)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在聚乙二醇(PEG)水溶液无皂乳液共聚过程中的粒径、粒径分布以及zeta电位变化.聚合物粒径会经历由小到大(某些粒径甚至超过1000μm,分布在0.04~2000μm的极宽范围内),再由大变小(形成的数均分布在0.04~0.18μm)过程,且粒径分布也由宽变窄,最终粒径数均分布集中在0.04~0.18μm窄范围内.结合聚合转化率数据,根据PEG水溶液中进行的St/MMA无皂乳液共聚粒径变化过程,以及zeta电位在聚合过程中异于普通无皂乳液的现象,认为该体系在反应初期形成的粒子会形成粒子堆,并随着聚合反应的继续,带有离子片段的自由基链段不断扩散进入粒子堆表面的小粒子,使其zeta电位不断增强,最终脱离粒子堆.提出了PEG水溶液中St/MMA无皂乳液共聚聚并脱析成核机理.  相似文献   

14.
A series of sulfur-containing compounds was investigated as electron donors in photoinduced free-radical polymerization, in conjunction with 4-carboxybenzophenone (CB) as sensitizer. These compounds included (phenylthio) acetic acid, ethionine, methionine, Gly-Met, Met-Gly and methionine methyl ester.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nonsulfur-containing compounds, alanine and triethanolamine. The best initiation yields is observed for the system CB-(phenylthio)acetic acid.  相似文献   

15.
以(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例,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丙烯酰胺(AM)与季铵类阳离子单体在聚乙二醇(PEG)水溶液中双水相共聚的二次相分离.提出了二次相分离的机理,认为是阳离子单体单元的电离使得聚合物带上了正电荷,大分子间的静电排斥作用增加了其在PEG相中的溶解性(增容作用).讨论了反应条件对体系二次相分离的影响,发现二次相分离在一定的单体浓度和PEG浓度、以及适当的单体比例和PEG分子量条件下才能发生.总单体用量或PEG用量增加,第二次分相先出现后消失;PEG分子量增大,第二次分相逐渐明显;反应温度升高,两次分相更快完成.DMC摩尔分率为0.25~0.60时,第一次分相的临界转化率很小,第二次分相的临界转化率则随DMC摩尔分率的增加而增大;DMC摩尔分率超过0.60后,聚合反应主要在过渡区完成,第二次分相难以发生.  相似文献   

16.
利用分散聚合技术,在硫酸铵水溶液中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单体,合成了两性共聚物P(AM-co-AA-co-DAC-co-DMC).用FTIR,13C-NMR,TEM等方法表征了聚合物的结构和组成.考察了不同分散稳定剂、正负离子单体配比和pH对分散聚合的影响,并对P(AM-co-AA-co-DAC-co-DMC)水基分散聚合条件及稳定性进行了一些探讨.实验表明,在硫酸铵水溶液中制得较稳定的P(AM-co-AA-co-DAC-co-DMC)分散体系,应选用非离子型或阳离子型的分散稳定剂,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PDMC)、聚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PDAC),而其pH应在2到4之间.当选用占总质量1.5%的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稳定剂,引发温度为40℃,正负离子单体物质的量比值大于1,pH=3时,可以制得总离子度超过25%的纳米级两性聚合物.  相似文献   

17.
硫酸铵水溶液中丙烯酰胺与正离子单体的分散共聚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硫酸铵(AS)水溶液为介质,进行丙烯酰胺(AM)与正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分散共聚合,制备出水溶性聚合物分散体.研究了盐浓度、分散稳定剂浓度及其分子量、单体浓度等对反应体系及分散体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分散稳定剂的用量从6%增加到14%,分散体的平均粒径先下降,后又随之上升.分散稳定剂分子量越大,所得分散体的平均粒径越小.硫酸铵和单体的浓度对平均粒径和粒子形态等影响显著,只有在较小的范围内才能制备出粒径较均一的正离子型水溶性聚合物分散体;硫酸铵浓度越大,生成聚合物分子量越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