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一九四二年我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取得理学士学位后,做了该校的研究生。为了准备硕士论文,研究的是统计力学,导师是王竹溪教授。他在三十年代曾到英国师事福勒(R.H.fowler)。王先生把我引进了物理学的这一领域,此后,它便一直是我感兴趣的一门学科。《超晶格》一文是我硕士论文的一部分。 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我在那  相似文献   

2.
我第一次意识到"女物理工作者"这一特定概念是在1981年底.那时候我刚到美国不久,在伊利诺依大学香摈分校(UIUC)物理系工作.那时我们组里新来了一个叫Kathie Newman的美国女博士后.  相似文献   

3.
朱邦芬 《物理》2023,(5):353-360
<正>2杨振宁的三篇学位论文大学本科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尝试做点研究,而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是本科生在结束一个学习阶段时的综合性学习和研究训练,旨在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一些探究,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打基础。研究生在学阶段则不仅要进一步掌握学科前沿知识,还要开始把重点转移到创造知识上。学习知识和创造知识两个环节,既有联系,  相似文献   

4.
《应用声学》1986,5(3):49-49
1916年生,湖南邵阳人.1937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获理学士学位.后在三民中学、南开中学等校任职.1942年任重庆金陵大学理学院讲师.1945年赴美留学,在芝加哥大学、伊立诺大学攻核物理,1947年获硕士学位。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  相似文献   

5.
吴晓君 《物理》2013,42(3):194-197
1缘分天定 物理从来就不是我的首选科目.高中分班时,我文理成绩持平.班主任说文科不好考大学,选择面太窄,遂把我留在了理科班.那时,我只有一个梦想,也只有一个选择:考一个好大学,其他的都暂时放在一边.既然班主任觉得我学理科可以考上好大学,那就听人劝吧.高中的三年,我凭借自己良好的记忆力一直能把学习成绩保持在全年级前几名.我到底喜欢什么,我也不知道了,只是完全沉浸在那种用勤奋换来的优越感中.既然选择了理科,我就努力地让自己去适应这个选择,去爱这个当初不是太喜欢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物理》2012,41(3):158-160
何泽慧生平何泽慧1914年3月5日生于江苏苏州的知识分子家庭,6岁进入振华女子学校读书,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年以全班最高分的毕业论文成绩毕业,之后到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于1940年以论文"一种新的精确简便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方法"获得工程博士学位.获得了博士学位后,何泽慧准备回国报效.这时,第二次世界大  相似文献   

7.
刘全慧 《大学物理》2007,26(5):1-2,6
笔者于1996年9月—1999年7月间在理论物理研究所读博士学位,师从彭桓武和欧阳钟灿两位院士,学习广义相对论和生物膜理论.这两个看似不同的研究方向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要用到微分几何.在毕业论文阶段的一天,我去彭先生家,彭先生拿出已经写妥注释的三篇他自己文章的抽印本,对我详  相似文献   

8.
杜源 《物理与工程》2009,19(4):61-64
现在是我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年,从大一时开始学习“双语物理导论”算起来已经有3个半年头了,回顾自己3年多的大学生活,发现我与这门课程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这门课程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从开始学习到后续的一些工作,在感情上我与“双语物理导论”一直是很亲密的,从来没有远离过,下面谈谈这门课程与我的大学生活.  相似文献   

9.
任春来 《物理》2021,(4):268-270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直到几年前我都没想过DNA还可以买卖.作为一个物理学家,我自诩熟知 DNA——"生命分子":它们携带的遗传信息使得复杂的生命体,比如你和我,得以构建出来.但令我惊讶的是,现在的生物技术公司可以从病毒中提纯 DNA,然后将浓缩DNA溶液邮寄给你.事实 上 , 你 完 全 可 以 在 网 上 订...  相似文献   

10.
《物理》2020,(10)
正13"乙项任务"的外围计算1963年的暑假我们从莫斯科被调回国,实际上是到国内接受"反修"教育。在苏联一共待了一年半,教育结束后,我就提出来不再回去了。那个时候我们对有没有学位等等,不太有兴趣,回到物理所接着去工作。我的研究生没做完,说是博士生导师,我自己就没有博士头衔,最高学历是大学毕业,头衔就是学士。  相似文献   

11.
今年的"三·八"国际妇女节,<物理>杂志编辑部向我约稿,这使我作为一名女性科研人员,比男士们多了一个机会,可以说说自己想说的话.  相似文献   

12.
正笔者曾经澄清,有一则所谓"爱因斯坦致女儿的临终遗言"是假的(参见作者的科学网博客)。还有另外一个爱因斯坦的"励志故事"也在互联网流传,声称1907年,伯尔尼大学拒绝了爱因斯坦的博士学位和副教授申请。这又是一个以讹传讹的故事。笔者曾经只是告知朋友同事真相,并不觉得需要写篇文章。但是最近看到伯尔尼大学的澄清(http://www.unibe.ch/news/uniaktuell/the_online_magazine_of_the_university_of_  相似文献   

13.
膜的新奇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你们能听到我吗?在今天的演讲中,我将描述一个可能改变我们关于宇宙与实在本身的观念的激动人心的最新进展. 这一进展的思想是:我们或许是生活在一个更大的空间中的一个膜或者一个曲面上! 膜,这个字在英语中拼写成B, R, A, N, E,是我的同事Paul Townsend(保罗·汤森德)引入的,用来描述日常意义下二维膜的高维推广.大脑(BRAIN)和膜的英文读音相同,这一双关语也许有相当的耐人寻味之处.我们确信自己生存在一个三维空间中.即, 我们可以借助三个数字来刻画房间里一个物体的位置.这三个数字可以是离北墙5英尺, 离东墙3英尺, 高于地板2英尺.…  相似文献   

14.
今年三月二十四日是我恩师胡刚复先生的一百年诞辰。我当他学生时先生已是六十高龄了。他给我们讲了许多课。我的光学、近代物理、X光学和毕业论文都是跟先生学的。先生尽管年已花甲,讲起课来则仍然是  相似文献   

15.
沈克琦  赵凯华 《物理》2003,32(10):638-644
~~(2 )全面学习苏联 ,把我国大学的教学从美国体制转变为欧洲体制在此之前 ,我国物理系的学制都是四年 ,课程设置基本上是美国体制 .苏联的学制五年和五年半 (莫斯科大学 ) ,前四年主要是学基础课 ,水平比美国深得多 ;后一年或一年半是专门化训练和毕业论文 ,毕业水平相当于国际上的硕士 .苏联的教学体制源于欧洲 (德国 ) ,所有这些特点基本上是欧洲体制的特点 .195 2年全面学习苏联以后 ,分别于 195 3年、195 4年和 195 5年入学的学生三个年级改五年制 ,195 6年及以后入学的改为六年制 .完成这一转变 ,物理系的教师在新课程开设、专门化教…  相似文献   

16.
《光谱实验室》2007,24(1):38
克里克曾在伦敦的大学学习,1953年在剑桥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二战期间,他从事雷达研究的工作。然而,在分子生物学领域中开始出现革命性的变化。马丁和辛格发展了滤纸层析技术,这使分子生物学家可以比较容易地将复杂的生物化学混合物分离出它们的组分,并可用放射性同位素来标记某一化合物。与此同时,分子生物学家认识到,遗传生理特征的工具是核酸,而不是蛋白质,而且染色体的脱氧核糖核酸是生命的关键件化合物。克里克是转向分子生物学的物理学家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一、概况英国拉夫勃罗技术大学位于英国中部,是一所包括文、理、工科的综合性大学,全校约有4000多名学生,1000多名研究生,1000名教职员工。物理系是该校理学院中的一个独立系科,学制四年,全系约有学生140人,其中物理专业80人,电子物理专业60人,另有研究生20余人。一、二年级学习物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三年级时到英国和欧洲地区一些国家的工厂或研究所实习,时间为一年,四年级回校学习专业理论课和选修课并分到系内各研究实验室参加课题实验并作毕业论文。  相似文献   

18.
我是《大学物理》的一名热心读者,从中受益匪浅.我曾用其中不少论文作为物理教学研究生的学位课──电磁场理论的参考资料,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他们认为,这些文章既有一定的高度又能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已讲授两遍,由此有不少学生订了《大学物理》杂志. 《大学物理》有助于进行开放式的教学,有利于改变高校学生学一门课只读一本教材的习惯. 由82年1月到87年3月,共63期,关于电磁学方面的文章有205篇,内容涉及基本定律、定理,基本概念,计算,实验,学史及参考资料等各个方面.其中很多文章对大学教学有直接、明显的作用.它们有的纠正了想当然的错误,…  相似文献   

19.
《光谱实验室》2007,24(1):22
博尔德于1892年在布鲁塞尔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随后又到巴黎巴斯德P6研究所,在梅契尼科夫指导下工作。1901年,他在布鲁塞尔也创建了一个巴斯德研究所并亲任所长。1898年,博尔德发现,如果把血清加热到55℃,尽管血清中的抗体不致受到破坏,但却丧失了摧毁细菌的能力。由此可以推断,血清中一定含有某种或某组非常脆弱的成分作为抗体的补体,使之能够与细菌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20.
 穆斯堡尔在阅读自己关于191Ir共振的第一篇文章时突然意识到,他可以直接由多谱勒位移实验来确定自然宽度的谱线--他预见到会有一场竞争.他把文章送到在他看来“没有多少人阅读的德文《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当立即有二百多人来索取复印本时,他“迅速意识到这竟是犯了一个多么大的错误”.他因发现这种“无反冲γ射线共振吸收效应”,获得1961年诺贝尔物理奖.鲁道夫·路德维希·穆斯堡尔生于1929年1月31日.他在一些工业实验室花费了一年时间,后来进入慕尼黑工业大学,1952年完成学位课程,1954年完成了他的论文.1955-1957年,他到马克斯-普朗克医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58年在慕尼黑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