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2个新的Cu(Ⅰ)配合物:[Cu(PPh3)2(dppz)]I(1)(PPh3=三苯基膦,dppz=二吡啶并[3,2-a∶2′,3′-c]吩嗪)和[Cu2(dppm)2(dppz)2]Cl2(2)(dppm=双(二苯基膦)甲烷)的合成,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核磁共振氢(膦)谱、荧光光谱和太赫兹时域光谱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分析结果显示配合物1是一个单核配合物,中心Cu(Ⅰ)离子与2个含膦配体(PPh3)和1个含氮配体(dppz)进行配位,形成了一个扭曲的四面体结构。与1不同的是,配合物2是由CuCl,dppm和dppz以1∶1∶1的比例混配得到的双核配合物。其中,双膦配体dppm作为桥联配体,连接了2个Cu(Ⅰ)离子。荧光光谱表明所有的发射峰均源于金属到配体的电荷转移跃迁(MLCT)。同时,使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表征了2种配合物以及相应的配体。  相似文献   

2.
在甲醇和二氯甲烷混合溶液中制备了2个二亚胺、双膦配体混配的铜(Ⅰ)配合物[Cu2(Dpq)2(dppBz)2](SCN)2·0.5Dpq·3CH3OH(1)和[Cu2(Dppz)2(dppb)2](BF42·2CH3OH·2H2O(2)(Dppz=二吡啶[3,2-a∶2'',3''-c]并吩嗪,Dpq=吡嗪并[2,3-f][1,10]菲咯啉,dppBz=1,2-双(二苯基磷基)苯,dppb=1,4-双(二苯膦基)丁烷),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配合物的精确结构,并使用元素分析、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太赫兹时域光谱(THz-TDS)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1的晶胞中包含2个独立的金属中心,还含有0.5个未配位的Dpq分子,类似结构较为少见;而2为通过双膦配体桥联形成新颖的双核结构。通过弱相互作用力分析可知1为三维立体堆积结构,结构中含有独特的C-S…π作用;2通过C-H…πππ作用形成一维无限链,大量弱相互作用的存在使配合物更加稳定。发射光谱表明配合物1在578 nm处有较强的发射,而2在547 nm有绿光发射。配合物2的THz-TDS图中在1.2 THz处的尖锐峰是由C-H…F弱相互作用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在甲醇和二氯甲烷的混合溶剂中合成了 2个新的铜(Ⅰ)配合物:[Cu(dppp)(Bphen)]Cl·1.8CH_3OH (1)和[Cu_2(CN)_2(dppp)(dmp)_2]·2.5CH_3OH(2) (dppp=1,3-双(二苯基膦基)丙烷,Bphen=4,7-二苯基-1,10-菲咯啉,dmp=2,9-二甲基-1,10-菲咯啉),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及磷谱、荧光光谱和太赫兹时域光谱对2个配合物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单晶结构表明配合物1是以Cu(Ⅰ)为中心,Bphen和dppp为配体,螯合形成的扭曲四面体结构。配合物2则是由CuCN、dppp和dmp以2:1:2的比例混合得到。配合物2的双膦配体的2个膦基分别与2个Cu(Ⅰ)形成配位键,每个Cu(Ⅱ)又分别与1个氰根和1个dmp配位。发光光谱表明配合物1和2所有的发射峰来源于金属-配体电荷迁移(MLCT)。太赫兹时域光谱对配合物1和2的研究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4.
在甲醇和二氯甲烷的混合溶剂中合成了2个新的铜(1)配合物,[Cu(bdppmapy)(2,2′-bipy)]BF4(1)和[Cu(bdppmapy)(2,2′-bipy)]I (2)(bdppmapy=N,N-二苯基膦甲基-2-氨基吡啶,2,2′-bipy=2,2′-联吡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核磁共振氢谱、磷谱、荧光光谱和太赫兹时域光谱对2个配合物进行了分析和表征。1是由[Cu(CH3CN)4]BF4,bdppmapy和2,2′-bipy以1∶1∶1的比例混合得到的单核配合物。中心Cu(1)离子通过与双膦配体(bdppmapy)以及含氮配体(2,2′-bipy)的螯合作用形成变形四面体结构。与1相似,2由CuI,bdppmapy和2,2′-bipy以1∶1∶1的比例混合得到。在配合物2的非对称单元中,bdppmapy和2,2′-bipy配体分别与中心铜(1)离子螯合。荧光光谱表明所有的发射峰均源于金属-配体的荷移跃迁(MLCT)。太赫兹时域光谱的应用也为配合物研究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在甲醇和二氯甲烷的混合溶剂中合成了2个新的铜??配合物:[Cu(dppp)(Bphen)]Cl·1.8CH3OH(1)和[Cu2(CN)2(dppp)(dmp)2]·2.5CH3OH(2)(dppp=1,3-双(二苯基膦基)丙烷,Bphen=4,7-二苯基-1,10-菲咯啉,dmp=2,9-二甲基-1,10-菲咯啉),...  相似文献   

6.
在乙腈和去离子水的混合溶剂中合成了2个新的多酸基镧系双膦酸酯配合物[Eu (L)4]PW12O40·2CH3CN (1)和[Tb (L)3(H2O)]PW12O40(2)(L=亚乙基二膦酸四乙酯),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和太赫兹时域光谱对2个配合物的性质进行了表征,分析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及分子间弱作用力,研究了配合物的发光等性能。单晶结构表明,配合物1是以Eu (Ⅲ)为中心、L为配体螯合形成的扭曲四方反棱柱结构。配合物2是以Tb (Ⅲ)为中心、L和H2O为配体形成的扭曲单帽八面体结构。发光光谱表明配合物12所有的发射峰来源于金属内部的电荷迁移。此外,太赫兹时域光谱对配合物12的结构和发光的分析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7.
室温下,通过双二苯基膦甲烷还原[Cu(tfac)  相似文献   

8.
在溶剂热条件下合成了2种含HL(HL=(N-(3-甲基亚水杨基)吲哚乙胺)配体的金属配合物Ni(L)_2(1)和Cu(L)_2(2),并通过热重分析、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表征其结构。配合物1和2均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_1/n。配合物1的晶胞参数为a=1.481 6(7)nm,b=1.310 0(6)nm,c=1.668 7(7)nm,β=111.346(7)°,配合物2的晶胞参数为a=1.479 7(2)nm,b=1.299 41(19)nm,c=1.667 6(2)nm,β=111.537(3)°。配合物1和2具有类似的单核结构,通过分子内C-H…O氢键和分子间D-H…π氢键作用分别将其进一步延伸为三维超分子结构。而且,通过琼脂扩散法对配合物和配体的抗菌活性进行了细致的筛选,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比配体具有更优异的抑菌效应。  相似文献   

9.
分别将磺胺间甲氧嘧啶及磺胺噻唑与一水合乙酸铜(Ⅱ)在水(溶剂)热条件下反应,获得了其相应的金属配合物单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两配合物均为双核化合物,中心Cu原子均采用二配位的直线型几何构型。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配合物中金属Cu以+1价存在,这与晶体结构及光谱分析的结果一致,进一步的电荷布局分析结果与晶体结构中的配位情况相符,轨道密度等值面的分析推测配合物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2个含肟基Schiff碱Cu(Ⅱ)配合物[Cu(L1)2](1)和[Cu(L2)2](2)(HL1=1-(3-((2-hydroxybenzylidene)amino)phenyl)ethanone O-benzyl oxime;HL2=1-(3-((2-Hydroxy-naphthalen-1-ylmethylene)-amino)-phenyl)-ethanone oxime),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具有相似的结构,均由1个中心Cu(Ⅱ)离子和2个双齿配体单元组成,且Cu(Ⅱ)离子的配位数为4,具有平面四边形结构。配合物1和2均形成了二维层状超分子结构,不同的是配合物1通过分子间π…π堆积作用相连接,而配合物2通过分子间O-H…N和C-H…π氢键作用而形成了超分子结构。进一步讨论了配合物1的荧光性质及两个配合物间配体的取代基效应。  相似文献   

11.
首先合成单取代和双取代杂环膦化合物R-PPh_2[R=2-吡啶基(3a),2-噻吩基(3b),2-呋喃基(3c)]和Ph_2P-R'-PPh_2[R'=2,6-吡啶基(6a),2,5-噻吩基(6b),2,5-呋喃基(6c)].然后与叠氮三甲基硅烷发生Staudinger反应生成相应的杂环膦亚胺配体R-PPh_2(NSiMe_3)和(Me_3SiN)Ph_2P-R'-PPh2(NSiMe_3).最后与环戊二烯三氯化钛反应脱去三甲基氯硅烷后得到具有烯烃聚合催化活性的杂环膦亚胺钛配合物.所有配合物结构都经过核磁的确认,为了进一步确定配合物分子结构,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解析了所有钛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在助催化剂甲基铝氧烷(MAO)活化作用下,双钛中心配合物6a~6c比单钛中心类似配合物3a~3c表现出更高的催化乙烯聚合活性,所得聚合物具有较宽分子量分布呈双峰分布,6b在较低聚合温度下就可以制备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相似文献   

12.
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工业生产中,通过胺的选择性氧化制备亚胺类化合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秉承原子经济性、环境友好的理念,以蝴蝶型络合物Cu_2(ophen)_2为催化剂,实现了需氧型的胺的选择性氧化.值得注意的是,该催化体系对醇与胺的氧化交叉偶联、一级胺的氧化偶联和二级胺的氧化脱氢反应都是有效的.反应产率高达93%,亚胺的选择性高达99%.在反应体系中,避免了昂贵的氮氧自由基类化合物的使用,使得该体系更具有潜在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醇溶剂中合成了2个铜配合物[Cu(Ⅱ)(phen)2Br]2[Cu(Ⅰ)4Br6](1)和[Cu(Ⅱ)(phen)2Br]Br·CH3OH(2)(phen=菲咯啉),并采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热重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进行了分析。1是Cu(Ⅰ)-Cu(Ⅱ)混价态化合物,并通过π-π作用和C-H…Br氢键作用形成了一个超分子网络结构。该化合物的结构单元包括2个[Cu(Ⅱ)(phen)2Br]+阳离子和1个[Cu(Ⅰ)4Br6]2-四核阴离子;阴离子中的4个铜原子组成四面体结构,而6个溴原子分别沿铜四面体的6个边桥联铜原子,形成八面体结构。2由[Cu(Ⅱ)(phen)2Br]+、Br-和CH3OH组成,并通过π-π作用也形成了一个超分子网络结构。当它们催化甲醇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DMC)时,2仅显示了5.9的DMC转化数,而1中的[Cu(Ⅰ)4Br6]2-阴离子能为甲醇的氧化羰基化反应提供适宜的合成环境,DMC的转化数达到54.7。  相似文献   

14.
概述了三苯基膦铜(Ⅰ)配合物的研究进展,包括三苯基膦铜(Ⅰ)配合物的四种合成方法:置换法、还原法、电化学法和直接加成法,以及单核、双核、多核和异核铜(Ⅰ)配合物的结构特征.参考文献36篇.  相似文献   

15.
三核铜(Ⅰ)配合物的合成与结构杨瑞娜吴生林王冬梅金斗满(河南化学研究所郑州450003)罗保生谌了容(武汉大学分析测试中心470053)含双齿膦配体dppm(双二苯基膦甲烷)的低氧化态金属配合物由于其特殊的成键性质,反应性和催化性能而日益受到化学专家...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两个含蒽酰亚胺基团的新配体N-(2-(6-氨基吡啶))-9-蒽酰亚胺(L1)和N,N'-(2,6-吡啶基)-二(9-蒽酰亚胺)(L2),以及L1的铜(Ⅰ)配合物[CuL1(PPh3)2](BF4)(1),并研究了它们的结构和光谱性质.理论计算表明配体L1配位前为反式构象,配合物1的晶体结构显示L1配位后发生结构扭曲呈顺式构象,羰基氧原子与铜(Ⅰ)离子配位.光谱研究表明配体L1和配合物1都表现出蒽的特征吸收和发射峰.  相似文献   

17.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2种铜配合物[Cu_2(HNOR)_2Cl]_n(1)和[Cu_2Cl_3]·H_3NOR·H_2O (2)(H_2NOR=氟哌酸),并对其结构进行了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结果表明,虽然反应物相同,但在酸度和碱度条件下分别生成具有不同结构的配合物。通过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2种配合物形成了稳定的二维结构。同时,选择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进行了抑菌活性实验。抑菌活性表明,2种配合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dpa衍生配体4-methyl-N,N-bis(pyridin-2-ylmethyl)aniline(L)合成2个单核铜配合物[CuL(NO_3)_2](1)和[CuL(OAc)(H_2O)]ClO_4(2),并对其进行了表征。单晶结构显示,配合物1中的Cu中心可以描述为畸变的五角双锥构型,而2的Cu中心为畸变的八面体构型。运用电子吸收和发射光谱法研究了配合物与CT-DNA的键合作用,结果表明2个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均为部分插入模式。通过改变浓度、时间进一步检测配合物切割DNA的能力,以及验证其切割机理,结果表明在外界诱导剂存在下,2个配合物均表现出强的切割DNA的能力,其作用机理为氧化切割机理,其中活性氧可能为·OH和1O_2。利用MTT法测定了配合物对体外HeLa、HepG-2和SGC-7901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能力。  相似文献   

19.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2种铜配合物[Cu2(HNOR)2Cl]n(1)和[Cu2Cl3]·H3NOR·H2O(2)(H2NOR=氟哌酸),并对其结构进行了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结果表明,虽然反应物相同,但在酸度和碱度条件下分别生成具有不同结构的配合物。通过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2种配合物形成了稳定的二维结构。同时,选择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进行了抑菌活性实验。抑菌活性表明,2种配合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嘧啶衍生物乳清酸作为一种生物小分子较少应用到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合成中。我们应用乳清酸与过渡金属盐反应,通过溶剂热方法合成了3个新颖的配合物:{[Cu(HOr)_2]·2NH_2(CH_3)_2}n (R-1)、[Co_2(HOr)_2(bipy)(H_2O)_6]·2H_2O (R-2)和{[Ni_2(HOr)_2(1,3-dpp)_2(H_2O)_2][Ni(HOr)(1,3-dpp)(H_2O)]2·(1,3-dpp)·2H_2O}n (R-3)(H_3Or=orotic acid,bipy=4,4′-bipyridine,1,3-dpp=1,3-di(4-pyridyl)propane)。应用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衍射、热重分析等对配合物进行了结构分析和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R-1是具有2D层结构的单核配合物,R-2为简单的单分子配合物,R-3则是由层和链组成的复杂三明治结构。这3个配合物均能通过分子间的氢键作用连接成三维的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