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及三维荧光光谱等分子光谱方法,研究了生理条件下贝诺酯(BE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BEN对BSA的内源荧光有显著的猝灭作用,猝灭机理为动态猝灭,二者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以疏水作用为主,BEN与BSA发生反应后,使BSA的疏水环境极性增强,疏水性减弱,荧光强度降低。测得的表观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分别是1 050 L·mol-1和0.88,同时测得了焓变(ΔH)、熵变(ΔS)和自由能变(ΔG)等热力学参数。同步荧光和三维荧光光谱的结果表明,BEN使BSA的构象发生改变。利用荧光特异性位点探针DA和DP,通过竞争结合实验,监测BEN与BSA的结合位点,测得了位点Ⅰ和位点Ⅱ的表观结合常数分别为4 300 L·mol-1和21 200 L·mol-1,表明BEN与BSA优先在位点Ⅱ结合。  相似文献   

2.
荧光法对姜黄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生理条件下(pH7.4)姜黄素(Curcumi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姜黄素对BSA产生荧光猝灭作用,其机理属于静态猝灭过程。T=310K时,其猝灭常数为1.388×1012L.mol-1.s-1,表观结合常数为2.387×104L.mol-1。根据Foe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测得姜黄素在BSA中的结合位置与色氨酸残基间的距离为4.43nm。探讨了姜黄素对BSA构象的影响及结合机理,考察了体内某些共存金属离子对姜黄素与BSA结合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葛根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生理条件下(pH7.4)葛根素(PUE)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葛根素对BSA荧光的猝灭机制属于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过程,求得其猝灭常数为7.29×1012 L·mol-1·s-1,结合常数为5.04×104 L·mol-1;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测得葛根素在BSA中的结合位置与色氨酸残基间的距离为3.35 nm;探讨了葛根素对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机理;考察了体内某些共存金属离子对葛根素与BSA结合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硫酸头孢匹罗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反应的发光机理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人生理条件下,利用荧光猝灭法、同步荧光法及共振光散射法,分别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硫酸头孢匹罗(CP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的结合反应.结果表明:随着CPS浓度的增加,BSA的荧光、共振散射光依次降低,其荧光猝灭为静态猝灭过程并伴随非辐射能量转移作用.反应的结合常数为104数量级.结合位点数约为1;结合位点位于BSA...  相似文献   

5.
染料木素酯化修饰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pH=7.4),利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染料木素7-乙酰阿魏酸酯(1)和染料木素7,4’-二-乙酰阿魏酸酯(2)两种新型染料木素酯化修饰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表明:两种染料木素阿魏酸酯均能有效猝灭BSA的内源荧光,低浓度时为静态猝灭过程。考察了不同温度下化合物与BS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根据反应热力学参数确定了BSA与1之间主要为静电力作用,与2之间主要为氢键和范德华力作用。根据Frster 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BSA(给体)与化合物(受体)间的结合距离r分别为2.63和2.92 nm。同步荧光光谱法研究表明,染料木素乙酰阿魏酸酯与BSA的结合不影响蛋白质的构象,结合位点更接近于色氨酸。  相似文献   

6.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番茄红素(Lycopene)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表明,番茄红素能使BSA在340nm(λem)处产生荧光猝灭,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pH=7.4,温度为293K时,猝灭时表观结合常数KA为5.33×104L.mol-1,结合位点数n为0.6461,同时荧光猝灭最大速率常数Kq=2.76×1012L.mol-1.s-1。二者呈自发结合且主要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结合距离r与能量转移效率E分别为5.6nm和0.098,偏酸性或碱性的条件使番茄红素与BSA的结合常数增加。  相似文献   

7.
在生理pH值条件下,用荧光光谱法(FS)研究了芦丁钐配合物(rutin-Sm)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人血清白蛋白(HSA)之间的结合反应。探讨了rutin-Sm对BSA 和HSA的荧光猝灭过程的猝灭机理, 以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分别计算了不同温度下rutin-Sm与BSA和HSA的结合常数(KLB)和热力学参数,并判断rutin-Sm与BSA和HSA结合的作用力类型;实验结果表明:rutin-Sm与BSA和HSA结合形成复合物,导致BSA(HSA)内源性荧光猝灭是由于分子内的非辐射能量转移而引起的静态猝灭;以Lineweaver-Burk方程计算rutin-Sm与HSA和BSA的结合常数KLB分别为:rutin-Sm-HSA, 295 K: 6.830×105 L·mol-1; 310 K: 4.665×105 L·mol-1; rutin-Sm-BSA, 295 K: 6.540×105 L·mol-1; 310 K: 3.265×105 L·mol-1;芦丁钐配合物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范德华力、氢键; 而与H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静电引力。同时用同步荧光光谱法探讨了rutin-Sm对BSA和HSA构象的影响。进一步证明芦丁钐配合物在体内能够被血清白蛋白存储和转运。  相似文献   

8.
金雀花碱(Cy)是一种生物碱,主要存在于豆科毒豆属植物种子中。Cy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特别是作为戒烟药物已得到广泛应用。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Cy同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Cy猝灭BSA荧光发射的机理。详细考查了水浴温度、水浴时间以及溶液pH等因素对荧光猝灭的影响,并且通过Stem-Volmer方程计算了Cy与BSA间的结合类型、结合位点数目以及结合常数。结果表明,Cy与BSA可形成摩尔比为1∶1的非共价复合物,其结合常数为5.6×103,其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同步荧光光谱研究结果表明,Cy的结合主要影响BSA 的Trp残基的荧光发射。进一步应用分子对接研究表明,氢键与疏水作用是Cy与BSA形成复合物的主要推动力。Cy与BSA中Trp213及其周围的氨基酸残基间存在氢键与疏水作用,这种作用将改变Trp213所处微环境的疏水情况,从而导致BSA的荧光发生猝灭。  相似文献   

9.
采用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紫外光谱研究了水溶液中头孢噻肟钠(CTX)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CTX能显著猝灭BSA的内源荧光并以静态猝灭为主;两者以摩尔比1∶1结合,结合常数分别为1.20×104(298K)、7.63×103(308K)和6.69×103(313K)L·mol-1;根据热力学参数判断CTX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氢键和范德华力;依据Foe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CTX与BSA之间的结合距离r为3.26nm,同步荧光光谱研究表明CTX能够使BSA构象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
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20(S)-原人参三醇(PP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PPT对BSA荧光的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在温度为298,308,318 K时的结合常数分别是0.926 3×103,0.618 2×103,0.414 4×103 L·mol-1,结合位点均接近于1。PPT与BSA结合过程中主要的驱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与PPT结合后,BSA分子中色氨酸残基部位的结构变得更加紧密。依据Fster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理论得出PPT与BSA的结合距离r为2.62 nm,能量转移效率E为0.32。  相似文献   

11.
The fluorescence and ultraviolet spectroscopies were explored to stud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daravone (EDA) and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under imitated physiological conditi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mechanism between EDA and BSA is a combined quenching (dynamic and static quenching). The binding constants, binding sit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ΔG, ΔH, and ΔS) of the interaction system were calculat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ccording to Förster non-radiation energy transfer theory, the binding distance between EDA and BSA was calculated to be 3.10 nm. The effect of EDA on the conformation of BSA was analyzed using synchronous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In addition, the effects of some common metal ions Mg2+, Ca2+, Cu2+, and Ni2+ on the binding constant between EDA and BSA were examined.  相似文献   

12.
荧光光谱法研究二溴羟基卟啉与蛋白质的结合作用机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meso-四(3,5-二溴-4-羟基苯基)卟啉[T(DBHP)P]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结合反应,基于T(DBHP)P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理,测定了两者之间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温度为27 ℃时,荧光猝灭法测得反应的结合常数为K=1.30×106 L·mol-1,温度为48 ℃时,K=6.32×105 L·mol-1,结合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由此判定该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T(DBHP)P与BSA之间的能量转移效率E=0.91,能量给体(BSA)与受体[T(DBHP)P]之间的结合距离r=2.39 nm<7 nm,符合非辐射能量转移条件。依据热力学参数ΔG<0,ΔH<0,ΔS>0确定了T(DBHP)P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静电引力。同时,利用同步荧光光谱,考察了T(DBHP)P对BSA构象的影响,结果发现,T(DBHP)P的加入使BSA构象发生变化,BSA内部残基所处环境的疏水性降低。  相似文献   

13.
碱性介质中茜素黄R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的荧光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碱性条件下,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茜素黄R(alizarin yellow R, AYR)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光谱特征。研究表明,pH 11.00,激发波长为393 nm时,BSA的发射峰位于641 nm,且AYR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AYR在BSA分子上荧光敏感部位有五个结合位点;由温度对AYR-BSA体系荧光猝灭速率的影响和动态猝灭常数KSV以及静态猝灭结合常数KLB的计算得出,AYR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制属于形成BSA-AYR复合物的静态猝灭,荧光猝灭常数为1.6×104 L·mol-1;由反应前后热力学函数ΔHθ<0,ΔSθ<0以及AYR对BSA-CBBG(CBBG-考马斯亮蓝G)体系具有荧光猝灭作用推出,茜素黄R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氢键和范德华力。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四(对甲氧基苯基)钴卟啉,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四(对甲氧基苯基)钴卟啉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由实验数据计算求得该卟啉与牛血清白蛋白的双分子猝灭过程速率常数Kq=9.619×1012L·mol-1.s-1、结合常数KA=3.475×103L·mol-1、结合数n=0.6893,结果表明:四(对甲氧基苯基)钴卟啉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发生了较强的静态荧光猝灭作用。  相似文献   

15.
牛血清白蛋白与锌试剂作用机理的荧光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光度法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锌试剂(ZCN)作用的机理。牛血清白蛋白(BSA)在280 nm的光激发下能发射345 nm的荧光(即λex=280 nm,λem=345 nm)。当BSA中加入适量的锌试剂(ZCN),BSA的荧光被部分猝灭。由Stern-Volmer方程和双倒数曲线Lineweaver-Burk方程获得了反应的动态猝灭常数、静态猝灭常数,并对猝灭的类型做出了推断。通过计算反应的热力学参数讨论了结合反应的主要作用力类型。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计算了给体(BSA)与受体(ZCN)间距离r=5.07 nm和能量转移效率E=0.67。证实了该体系的荧光猝灭是通过能量转移机制产生的单一静态猝灭过程。  相似文献   

16.
荧光光谱法研究亚甲基蓝与蛋白质的结合反应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液中亚甲基蓝与牛血清白蛋白分子间的结合反应 ,讨论了亚甲基蓝对蛋白质内源荧光的猝灭机理 ,测定了结合常数 (KA=3 44× 10 5L·mol-1)和结合位点数 (n =1 0 3)。依据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 ,理论确定了授体 受体间的结合距离 (r=1 6 7nm)和能量转移效率 ,并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亚甲基蓝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琥珀酸曲格列汀(QGLT)是一种新型降糖药,基于其能够猝灭牛血清白蛋白(BSA)的荧光,用荧光法研究了两者的相互作用。对影响荧光猝灭的因素如溶液酸度、介质性质等进行了优化。猝灭机理探讨发现QGLT主要通过静态猝灭降低BSA的荧光,并推导出两者的结合位点数为n=1,结合常数分别为4.529×104 L·mol-1(298k)和2.958×104 L·mol-1(303 k)。热力学参数测定结果显示吉布斯自由能变、焓变和熵变均为负值,表明QGLT和BSA的结合主要是通过氢键与范德华力自发结合的。研究中发现Lineweaver-Burk方程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F0-F)-1=2.711×10-4+3.51×10-3 cQGLT-1(cQGLT:μg·mL-1),r=0.998 9,检出限为0.13 μg·mL-1(S/N=3),线性范围为0.5~10.0 μg·mL-1。回收率实验结果表明方法的准确性较好(回收率为94.0%~97.5%)。用该方程测定了药片和人血清中QGLT含量,结果令人满意。本研究拓展了QGLT含量测定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脱镁叶绿酸-a甲酯的合成及对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荧光光谱和UV-Vis光谱研究了脱镁叶绿酸-a甲酯(Methyl pheo-phorbide-a)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ium Albumin,BSA)的相互结合反应。实验表明叶绿酸-a甲酯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结合作用为单一的静态猝灭过程。在水溶液中脱镁叶绿酸-a甲酯发生自聚,它与蛋白质以表观摩尔比2∶1牢固结合,其结合常数KB=6.7×104 L·mol-1。而在四氢呋喃与水的混合溶液中脱镁叶绿酸-a甲酯以单分子状存在, 其与BSA的结合摩尔比为1∶1。BSA分子与叶绿酸-a甲酯的结合点位为1。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求算了给体(BSA)与受体(脱镁叶绿酸-a甲酯)间距离r=3.50 nm和能量转移效率E=0.3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