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细铜粉表面磷化及其抗氧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采用液相化学还原法制备了粒径约 50 nm和 1 μm的超细铜粉 ,分别进行类似钢铁器件的表面防腐蚀处理—磷化处理 ,在铜颗粒的表面形成一层磷化膜 ,显著提高了铜粉的抗氧化性能。得到了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的纳米级铜粉 ,其氧化温度高于 2 2 0℃。并将微米级粉末的氧化温度提高约 1 0 0℃。  相似文献   

2.
采用化学共还原法合成了聚乙烯吡咯烷酮保护的Pt/Cu双金属纳米颗粒(BNPs),并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对所合成的Pt/Cu BNPs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化学组成对Pt/Cu BNPs催化Na BH4水解制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的Pt/Cu BNPs平均粒径为1.8~2.3nm,其催化活性远高于单金属Pt和Cu NPs的活性,其中Pt90Cu10BNP的催化活性最高,其在30℃的条件下,催化Na BH4制氢的活性可达6570mol-H2·mol-cat-1·h-1,约为相同粒径的Pt单金属NP的1.6倍。密度泛函理论的计算结果表明,Pt/Cu BNPs优异的催化性能可归因于电荷转移效应,Pt原子与Cu原子之间发生的电子转移使得Pt原子带负电而Cu原子带正电,荷电的Pt和Cu原子成为催化反应的活性中心。  相似文献   

3.
螯合萃取剂在制备镀银铜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铜粉自身还原银氨溶液中的Ag+,制备镀银铜粉时使用螯合萃取剂RE608,其与生成的Cu2+形成螯型化合物并进入有机相中,防止[Cu(NH3)4]2+吸附于铜粉表面而阻碍还原反应的继续进行,可一次性制得具有常温抗氧化能力的镀银铜粉.研究了RE608的用量对镀银铜粉抗氧化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Cu/Co/Fe水滑石(Cu/Co/Fe-LDHs)为前驱体经过焙烧制备了Cu/Co/Fe复合氧化物(Cu/Co/Fe-MOs)。利用DTA和TG-MS研究了Cu/Co/Fe-MOs作为新型催化剂对高氯酸铵热分解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Cu/Co/Fe-MOs呈现为CuFe2O4和(CoFe2)O4晶相,具有70~110 m2.g-1的比表面积。晶粒大小均匀,尺寸在20~30 nm。添加4wt%的400℃焙烧得到的Cu/Co/Fe-MOs催化剂使高氯酸铵热分解反应的温度降低了139℃。Cu/Co/Fe-MOs是通过吸附在金属氧化物表面的超氧离子(O2-)来加速高氯酸铵热分解的。  相似文献   

5.
直接还原法制备超细铜银双金属粉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超细铜粉、银粉由于其自身特性已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导电胶犤1,2犦、导电涂料、电极材料及抗菌材料犤3,4犦的制备等。但是铜粉、银粉都有一定的缺点,例如:超细铜粉很容易氧化,容易产生电迁移现象。超细银粉的成本又很高。如果将铜银结合起来制成铜银双金属粉,则在很大的程度上克服了铜粉的缺点犤5犦,又降低了银粉的成本。而双金属粉末还可以改变单一金属粉末的结构和性能,因此会表现出一些新的性能。如抗菌性,Cu-Ag粉既具有Cu的抗真菌性,又有Ag的抗细菌性等,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超细铜粉和超细银粉的制备已有许多相关的报…  相似文献   

6.
通过热蒸发结合恒电位沉积法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Pd-Ag/C@Ti O2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对所制备样品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线性伏安扫描和计时电流技术研究了Pd-Ag/C@Ti O2电极对Na BH4的电氧化性能.结果表明,Pd-Ag/C@Ti O2电极具有三维纳米核壳结构,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有利于燃料与催化剂充分接触.催化剂中Pd与Ag的原子比为0.37∶0.17的Pd-Ag(2∶1)/C@Ti O2催化剂的效果最佳,在3.0 mol/L Na OH+0.20 mol/L Na BH4溶液中电流密度达到672 m A/cm2,在1200 s测试时间内计时电流曲线衰减很小,说明该Pd-Ag/C@Ti O2电极对Na BH4电氧化具有很高的电化学活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1-(2-苯并噻唑)-3-(3,5-二溴吡啶)三氮烯(BTDPT)的合成及其与Cu(Ⅱ)的荧光反应研究。在pH 9.16的Na2B4O7-NaOH缓冲溶液中,该试剂与Cu(Ⅱ)形成2:1的稳定络合物,体系的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359和401 nm。Cu质量浓度在0.5~80.0μg/L范围内与△F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回归方程为:ΔF=-0.178+0.209ρ(μg/L),相关系数r=0.9956,检出限为0.2μg/L,用于测定环境水中痕量Cu,结果与原子吸收光谱法相符。样品6次测定值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加标回收率为98.5%~103.0%。  相似文献   

8.
采用IR、XRD、SEM、摄相等技术详细研究了以碳酸钠和硫酸铜为反应原料,2者的物质的量之比、反应温度、溶液pH、原料滴加顺序和滴加速度等参数对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形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 Na2CO3与CuSO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1.4、温度328~353 K、以CuSO4滴入Na2CO3溶液(正滴,滴速2.0 mL/min)时可以得到浅绿色Cu2(OH)2CO3,反应体系的最终pH为8.90~9.15。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控制、原料滴加顺序及滴加速度对生成产品物相有重要的影响。当溶液pH控制为7时可以得到Cu2(OH)2CO3。当溶液控制pH为8~9时得不到Cu2(OH)2CO3。在与正滴顺序相反的情况下,即将Na2CO3滴入CuSO4溶液、滴速为2.0 mL/min得不到Cu2(OH)2CO3,但当Na2CO3滴加速度降为0.5 mL/min可得到纯相Cu2(OH)2CO3。  相似文献   

9.
以Na2SO4和BaCl2为原料,EDTA为络合剂,水为反应介质,采用络合法制备纳米BaSO4。并研究了反应物浓度、体系pH、反应温度、滴加速度和干燥方式等因素对产物粒径大小和粒径分布的影响。通过考察和分析,初步得出纳米BaSO4最佳制备条件为:反应温度为35℃,pH为6,3种反应物EDTA、BaCl2、Na2SO4的反应浓度均为0.5 mol/L。  相似文献   

10.
韩涛  杨佳  唐英  张进  涂铭旌 《应用化学》2011,28(10):1213-1217
在乙二醇中,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抗坏血酸(VC)为还原剂和抗氧化剂,还原CuSO4制得铜胶体溶液。 通过XRD、UV-Vis与共振光散射(RLS)光谱对铜胶体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铜胶体为面心立方晶体结构的0价铜,在592~602 nm呈现典型的等离子共振吸收峰,体系具有明显的RLS特征,最大散射波长在468 nm。 考察了反应条件、体系的稳定性与共存离子对乙二醇中铜胶体RLS的影响。 结果表明,适宜的反应条件为:试剂按照VC、CuSO4和PVP的加入顺序,3种物质量的比按照n(VC)/n(Cu2+)=15、n(PVP-K30)/n(Cu2+)=1.4;反应温度60 ℃;反应时间1 h,反应得到的铜胶体可稳定放置1 d。 在适宜条件下,ρ(Cu2+)在5.12~12.8 mg/L范围内与散射光强度(ΔIRLS)成正比,回归方程为ΔI=7 420.2ρ-631.8(r=0.9962),检出限(3σ)为0.63 μg/L。 0.64 mg/L MnSO4、CdSO4和ZnSO4,1.28 mg/L KI,64 mg/L Na2CO3和Ca(OH)2,960 mg/L CH3CH2OH,640 mg/L CH3OH和320 mg/L CH3CH2CH2OH均不干扰10 mg/L Cu2+溶液的测量。 由此建立一种利用RLS光谱测定乙二醇中铜离子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