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求递推数列的通项公式已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其解题方法也各不相同.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是中学阶段重点学习的两个典型数列,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两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求解数列问题时我们可以用这两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去探求其它数列的通项公式.  相似文献   

2.
高中代数下册P128有这样一道习题:已知数列{an}的项满足a1=b,an+1=can+d()其中c≠0,c≠1,证明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n=bcn+(d-b)cn-1-dc-1.这是传统教材中仅有的一个递推数列习题.教材给出了通项公式,只要求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下,这比直接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难度要低一些.新教材对递推数列要求有所提高,在原传统教材的基础上,增加并明确“递推公式也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因此,直接求形如an+1=can+d型的通项公式,学生都应掌握.其实,这类问题在高考试…  相似文献   

3.
本文给出两个递推关系的求解公式,对某些递推关系通过变换化为可求通项的递推关系式,从而求出极限。如果数列的通项已知,那么,其极限就比较容易求得.而对于象由递推关系等所确定的数列,一般《高等数学》教材上,大多采用诸如单调有界有极限的原理以及级数理论等方法.但有时证明极限存在比较困难,即使假定极限存在,要求出来也并不容易。工科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理论一般比较薄弱,对求解此类极限往往不易掌握。而实际上有些由递推关系确定的数列的极限是有简便方法可寻的。本文给出两个公式,对于某些递推关系的通项的求解显得非常简单。  相似文献   

4.
通常,解决递归数列问题的关键在于求得通项公式 a_n,但对于某些特殊的递归数列如只要求出(?)a_n,则完全可以直接从递推公式两边求极限而得到,不必化那么大的精力去求通项公式 a_n.解法如下.  相似文献   

5.
方平 《中学数学》2001,(6):20-22
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 .这个内容在《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和《高考数学科的考试说明》中 ,只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所以 ,在已知数列的递推公式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等问题时 ,一般的方法是先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一般是四、五项 ) ,然后通过观察、比较、猜测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最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该通项公式确为所求 .其过程为“递推—猜想—证明”.不过 ,高中数学的数列部分 ,是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为基础和重点的 ,一些数列是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基础上构成的 (某些递推公式也反映了这…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中数学试验教材已进入了第二年,新课程全面实施在即,新教材怎样教?和老教材相比,有哪些显著变化?怎样认识和理解新教材?这些成为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在本文中笔者就数列与数学归纳法两章内容编排来谈谈“二期课改”教材的变化与特色.一、教材内容编排位置的变化数列与数学归纳法在“一期课改”教材中,是放在高二下学期解析几何之后,而在“二期课改”教材中,却把这一内容提前到高一下学期的三角比与三角函数内容之后.另外数列的通项公式与通项的递推公式,在“一期课改”教材中是分开讲述的,即数列通项公式在数列的定…  相似文献   

7.
<正>数列是高中数学的核心知识之一,在历年高考都有很重要的地位.一般涉及考察内容主要有: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在学习数列一章内容时,我们有时遇到一些难度比较大的数列题目,这时我们只要仔细分析,必要时重新表述问题的条件,就有可能在教材中找到它的"影子".教材中的简单问题往往成为某些高考题的"源",而这些高考题就  相似文献   

8.
数列     
本单元知识点及重要方法本单元知识点是数列的概念、数列的通项公式及递推公式 .重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前n项和公式 .利用数列的前几项归纳该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求出数列的前几项 ;运用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 :①知三求二 ;②将其它数列转化为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求其通项与前n项和 ;根据数列的通项an 与前n项和Sn 的关系 :a1 =S1 且an=Sn-Sn- 1 (n≥ 2 )解决数列有关问题 ;运用倒序相加、错位相减、裂项等技巧求数列的前n项和 .练习选择题1 已知数列 1 …  相似文献   

9.
现行中学数学教材指出,如果一个数列的第n项a_n与项数n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由已知数列的前若干项,求数列的通项公式,一般说来,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写不出通项公式的,如3~(1/2)的精确到1/10~n的近似值数列; 1,1.7,1.73,1.732,… 2,1.8,1.74,1.733,…就没有通项公式。②通项公式不是用一个代数式表示的。  相似文献   

10.
迭代法是解决递推数列问题的通解常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问题的提出在近几年全国各省市的高考试题中,数列是重点考查内容,其中有许多试题都涉及到递推数列问题( 2008~2011年共有28道试题),它们通常是已知数列的前一项(或两项)和递推关系式,然后要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并在此基础上再解决其他综合问题.其中解决递推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此类试题的基础,不能做到这一步,后面的问题解决不易.  相似文献   

11.
<正>在数列{b_n}中,若b_n+1=b_n(n∈N﹡),则数列{b_n}为常数数列,其通项公式是b_n=b_1,在求某些递推数列的通项公式时,若能构造出一个新的常数数列,便能简便的求得通项公式.1.我们知道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_n=a_1+(n-1)d,我们可以用构造常数数列的方法求这个通项公式.  相似文献   

12.
§1 数列要点 1.写某些数列的通项公式。 2.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及运用。例1 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  相似文献   

13.
由一个数列的递推公式得到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我们的期望. 新编高中教材第一册(上)P109:数列的例3给出了数列的首项和递推公式,但没有求出它的通项公式,总觉得有些美中不足,本文现作一个补充. 题目已知数列{an}的第1项是1,以后  相似文献   

14.
<正>数列是中学数学中的核心模块之一,也是高中的热点和重点.在由递推关系求通项公式时,一般将原有递推关系转化为熟悉的"等差"或"等比"型数列来解决.由于(非零)常数列集两大特殊数列性质于一身,因而为探求数列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观点.构造常数列解题,常有事半功倍之效果,考虑到通项公式在数列分析中处于核心地位,我们仅关注通项公式的构成形式.  相似文献   

15.
王学忠 《中学数学》2006,(11):16-17
高中数学教材(人教版,必修)的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概念是“数列{an}的第n项an与项数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有时又可以理解为第n项an关于正整数n的“函数”,即an=f(n)(n∈N*).这说明了数列与函数的关系;利用这个关系,我们可以从函数  相似文献   

16.
在学习数学归纳法时,我发现以下几个公式:这几个公式也就是通项公式为的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仔细观察这几个数列,不难发现它们有一个  相似文献   

17.
在给定的条件下 ,求数列的通项、数列的前n项和等问题是数列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类型 .当已知条件与数列前n项和有关时 ,这类问题的解决比较复杂 ,它也是数列教学中的难点 .那么 ,能否给出一种统一的求解方法呢 ?1 由条件Sn=f(t)Sn- 1 + g(t) (t∈R ,n≥ 2 )求数列例 1 设数列 {an}的首项a1 =1 ,前n项和Sn 满足 3tSn=( 2t+ 3)Sn - 1 + 3t (t >0 ,n≥ 2 ) .求数列 {an}的通项公式以及前n项和Sn.分析 求数列 {an}的通项公式an,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 ,证明数列 {an}为等差或等比数列 ;第二 ,求出数列 {Sn}的通项公式Sn,由an=Sn-Sn- 1 可…  相似文献   

18.
在现行高中《代数》第一册里介绍了四种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对于其应用却讲得很少。本文拟谈谈它的应用。中学阶段的数列学习,主要研究数列的通项和前n项求和这两个公式。大家知道:在已知通项公式后,写出数列的第几项是比较容易的。反之,由给定若干项求通项公式就比较棘手。例:写出下列数列 (1)a,b,a,b,…; (2)3,-2,1,3,-2。1.….的通项公式。数列(1)通过观察和试验,还比较容易  相似文献   

19.
一、数列的通项一个数列{a_n},如果它的第n项a_n与n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就说这个数列有通项公式,或说其有通项;如果它的第n项a_n与n之间的函数关系不能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就说这个数列没有通项公式,或说其无通项。因此对于全体数列按其通项存在与否可将它们分为两类,即有通项的数列和无通项的数列。对于无通项的数列,只能用语言描述的方法来表示该数列的确定性。如:(ⅰ)由小至大的全体素数组成的数列;(ⅱ)“π”的不足近似值分别精确到1/10,  相似文献   

20.
<正>裂项求和是数列求和的一种重要方法,常见的裂项求和都是根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特点采用合理的裂项进行求和,但是对于给出递推公式而不便或难以求出通项公式的数列,我们可以根据通项的特点,进行适当的变形而实现裂项求和,这一问题在高考题中屡见不鲜,本文就这一问题常见的求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