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Fe(acac)_3-Phen-AlEt_3 催化体系可使异戊二烯聚合成以 3,4-链节为主具有一定结晶性能的聚异戊二烯。本文对该聚合物的~(13)C-NMR 谱进行了全分析,研究了序列分布、微观结构。结果表明不同方法求得的微观结构含量很好地一致,说明对~(13)C-NMR 谱峰归属的正确性。并指出顺-1,4/3,4-序列中存在着头-头,尾-尾的连接方式,3,4-嵌段链节不足够长及存在反节可能是结晶度不太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采用重稀土离子(Dy、Ho、Er、Tm、Yb)研究了水溶液中L-精氨酸的构象。结果表明,距稀土配位中心4个或4个键以上的配体核的接触位移都很小,在稀土离子附近的配体核具有显著的接触位移。通过对配体磁性核结构因子的实验值进行模拟,建立了水溶液中L-精氨酸的整体构象。在L-精氨酸稀土配合物中,配体的羧基与稀土离子配位,配体的骨架结构位于稀土离子的零偶极位移锥面的外侧。对于羧基的双齿配位模式,计算得到的RE~(3+)-O键长为0.21nm。在溶液中配体以伸展状态存在,分子骨架呈全反式构象。  相似文献   

3.
用~(13)C-NMR方法研完了不同配料比的丁二烯-异戊二烯本体共聚和溶液共聚物的结构,定量计算出了共聚物二元组的浓度和数均序列长度,采用T(?)DO″S法计算出了本体共聚和溶液共聚的竞聚率,并证明各种共聚产物的序列分布都服从一级Markov统计模型。  相似文献   

4.
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的~(13)C-NMR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以过氧化氢催化丁二烯聚合而得到的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在工业上具有广泛的用途,当它们发生交联时,即能形成结构体,用作推进剂、涂料和其它材料的基体,HTPB的质量对其最终产物的力学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人们已经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使用相同牌号的HTPB,甚至用常规的分析方法进行鉴定认为是相同的HTPB,其交联体  相似文献   

5.
用~(13)C-NMR 方法测定了稀土顺丁二烯和聚异戊二烯链端结构及序列结构,从链端结构推测的聚合活性链端结构与前文是一致的。在聚异戊二烯中存在着“头-头”和“尾-尾”结构,这种结构引起活性链端甲基位置的改变,从而解释了稀土异戊二烯中3,4-链节的形成。测定了不同聚合温度对聚合物中顺、反结构含量的影响,可用活性链端的 anti-syn异构化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6.
本文测定了具有抗癌活性的含氮配体铂配合物——宁辛铂Pt(C_8H_(18)N_2)(CICH_2COO)_2的~1H,~(13)C及~(195)Pt NMR谱,用DEPT及选择去偶等技术对~1H,~(13)C谱线进行了归属,并用位移理论和经验规律对~(195)Pt NMR化学位移进行了初步探讨,从而进一步确证了该化合物双齿配位的平面正方形结构。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200MHz脉冲傅利叶变换波谱仪测定了1,2-聚丁二烯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13)C-T_(19)NOE,线宽和化学位移等~(13)G自旋弛豫参数,研究了1,2-聚丁二烯分子运动的温度依赖性.结果发现,在-10—-30℃之间,样品中各碳核的NOE和谱线宽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斜率增加,表明此时长程链运动冻结;各碳核nT_1随温度的变化均在-45℃左右出现极小值.  相似文献   

8.
9.
本文对由己二酸丁二醇酯(数均分子量为2000)、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和扩链剂1,4-丁二醇(BDO)形成的不同分子量的聚氨酯溶液进行了~(13)C核磁共振研究。在氘代二甲基亚砜溶液中,应用JEOL FX-60Q核磁共振仪测定了聚氨酯链中不同嵌段上CH_2和CH碳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_1)。利用所得数据对聚氨酯分子的链运动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1970年Coutts成功地合成了第一个π-烯丙基稀土配合物(C_5H_5)_2ScC_3H_5。但由于其稳定性差仅有几篇报道。1987年黄祖恩等报道了Li_2Ce(C_3H_5)_5·3D(D为二氧六环)的晶体结构。1991年吴文玲等报道了第二个π-烯丙基稀土配合物(C_3H_5)_2CeCl_5Mg~2(tmed)_2的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11.
1975年CouPs和Wailes首次合成了第一个η~3-烯丙基稀士配合物——Cp_2Sc(η~3-C_3H_5)。由于该类配合物稳定性差难于合成,目前为止文献上仅有几篇报道。其中代表性的例子是1991年吴文玲等人合成的(η~3-cC_3H_5)_2CeCl_5Mg_2(tmed)_2,并测定了其晶  相似文献   

12.
<正> 自从用C-NMR技术对聚丙烯进行测定,得到了分辨力良好的聚丙烯甲基碳区域的核磁共振谱后,引起了聚丙烯研究者的极大兴趣,迅速开展了应用核磁共振技术来研究聚丙烯分子链的构型和立体定向聚合机理,众所周知,用不同催化剂体系进行丙烯聚合,得到的聚合物链结构不同,聚合机理也有所差别。Zambelli等认为用Ziegler-Natta型催化剂体系聚合得到的聚丙烯,其聚合机理属于催化剂活性中心控制的单活性中心模型。Yoshio Inoue等用TiCl_4/MgCl_2/C_6H_5COOC_2H_5-AlEt_3 催化剂体系进行丙烯聚合,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定向选择的方法,研究了在20K下测定的14N-63Cu-HAP的DMSO/EtOH(5:1)冷冻溶液的ENDOR谱,精确测得配体~(14)N核的各向异性超超精细耦合张量值,各种不同~1H核的超超精细耦合张量值和~(14)N核的四极矩耦合张量值。~(14)N核超超精细耦合张量值与前文~([10])的数值比较表明,前文的波谱解析,方法是合理的,数据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测量了在7种不同稀土离子(La~(3 )、Pr~(3 )、Nd~(3 )、Dy~(3 )、Ho~(3 )、Er~(3 )和Tm~(3 ))的水溶液中蛋氨酸~(13)C稀土诱导位移。利用稀土诱导位移对蛋氨酸稀土配合物构象的模拟结果表明,蛋氨酸通过离子化的羧基与稀土离子配位,Ln~(3 )—O长度为2.7A在配合物中,蛋氨酸以伸展状态存在,C_0-C_α-C_β-C_γ和C_α-C_β-C_γ-S成反式构象,C_β-C_γ-S-C_δ成旁式构象。根据稀土诱导位移方法建立的构象模型符合~1H邻位质子偶合常数和~(13)C顺磁弛豫速率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关于双甘肽的~(13)C化学位移行为及其与稀土离子的配位作用前人有过报导。但有关水溶液中双甘肽稀土配合物的结构仍不清楚。本文测定了在重稀土离子Dy~(3+)、Ho~(3+)、Er~(3+)、Tm~(3+)和Yb~(3+)作用下双甘肽~(13)C和~1H的顺磁诱导位移,研究了水溶液中双甘肽稀土配合物的组成及结构。1 实验部分  相似文献   

16.
<正> 在稀土配位共轭双烯烃聚合反应机理的研究中,一般认为按π-烯丙基机理进行,但迄今为止尚缺乏足够的实验证据。我们曾用~1H-NMR、一维~(13)C-NMR和二维~(13)C-NMR系统地研究了(CF_3COO)_2LnCl·EtoH-(i-Bu)_2AIH-共轭双烯烃(Ln=La、Pr、Nd、Sm、Tb、Ho、Sc和Y)均相聚合体系的聚合机理,提出了η~4-共轭双烯(顺式-反式-)和η~3-烯丙基(同式-对式-)机理。但由于广烯丙基稀土配合物稳定性差,难于合成,加之聚合体系中很难直接分离出π-烯丙基稀土配合物活性体,为此,至今尚未能用模型π-烯丙基稀土配合物对上述机理进行研究。我们已合成一系列π-烯丙基稀土配合物LiLn  相似文献   

17.
在前报中,从对η~6-苯钐配合物Sm(η~6-C_6H_5)(η~2-AlCl_4)_3的晶体结构测定,得到配合物中Sm-C键平均键长为2.92 ,这一结果,与Cotton报道的Sm(η~6-C_6Me_6)(η~6-AICI_4)_3中的Sm-C键平均键长(2.89 )相比,明显地增大了。可见,配体芳烃与相应的稀土有机配合物的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进一步了解苯环上甲基取代数目对这类配合物结构的影响规律,我们以甲苯为配体,研究了η~6-甲苯钐有机配合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18.
在1,2-聚丁二烯链分子中,导致仲碳(—CH_2—)谱峰分裂的原因是存在着两种gauche排列。在这样一个复杂体系中,由于主链仲碳与叔碳的gauche排列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主链叔碳对化学位移的贡献对于仲碳谱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相比之下,乙烯基的贡献要小得多。两种贡献分别是γ_1=—6.37——6.41ppm与γ_2=0.0——1.56ppm。在不计入侧基的影响或同时考虑乙烯基的贡献这两种情况下,均方误差MSE分别是0.166×10~(-2)和0.364×10~(-2)ppm~2。本文同时讨论了模型链的种类、链长以及温度对键概率的影响。并指出有个别反常的情况发生。文中还对间同1,2-聚丁二烯的链结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孔德轮  高保娇  李刚 《物理化学学报》2006,22(11):1399-1403
采用粘度法确定了聚4-乙烯基吡啶(P4VP)在乙醇/水混合溶剂中的临界交迭浓度c*, 分别在稀溶液与亚浓溶液浓度范围内, 采用光谱法与电导滴定法研究了P4VP与Cu(II)离子的配合过程及配合物的结构, 通过红外光谱(FTIR)对配合物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 并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了配合物的热性能. 结果表明, 对于相对分子质量为1.06×105的P4VP, 其c*为15 mmol&#8226;L&#8722;1(按P4VP中的链节量计算). 在稀溶液中P4VP与Cu(II)离子形成可溶性的分子内配合物, 表观配位数为9~10;在亚浓溶液中, P4VP与Cu(II)离子发生分子间配合作用, 由于配位交联, 形成不溶性的配合物P4VP-Cu(II), 配位数为3. P4VP与Cu(II)离子形成配合物后, 玻璃化温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0.
稀土配合物Na3Eu(DPA) 3具有良好的发光特性和热稳定性。采用加热方法将Na3Eu(DPA) 3掺入PMMA树脂中 ,制成发光塑料树脂 ,并测定了其发光性能。结果表明 ,Na3Eu(DPA) 3掺入PMMA树脂后 ,仍保持该稀土配合物原有的发光特性 ,制成的Na3Eu(DPA) 3 PMMA树脂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发光性能 ,其发光强度与Na3Eu(DPA) 3掺入的含量有关 ,但没有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