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CD)等各种光谱手段对比地研究了由苯并咪唑衍生的单核钴配合物[Co(EDTB)]2+1)和单核镍配合物[Ni(EDTB)]2+2)(这里EDTB为N,N,N’,N’-四(2-苯并咪唑甲基)-1,2-乙二胺)与小牛胸腺DNA(CT-DNA)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生理条件下,配合物12均能通过插入方式较强的与CT-DNA结合,诱导DNA构象的改变;且配合物1对DNA的结合能力略强于2,其结合常数分别为Kb(1=3.23×104L·mol-1Kb(2=2.40×104L·mol-1。配合物与BSA相互作用的研究表明,12均能与BSA发生较强的相互作用,结合常数均处在104~105L·mol-1;该结合引起了BSA微环境和构象发生变化,且使BSA内源荧光被淬灭,淬灭机理为静态淬灭。利用MTT法研究了配合物12对小鼠白血病细胞株P388和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的体外细胞毒活性,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12对P388不敏感,对A-549在高浓度(10-4~10-5mol·L-1)下表现出与顺铂相当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两种2-氨甲基苯并咪唑(ambi)和去甲基斑蝥酸(H2DCA=7-氧杂二环[2.2.1]庚烷-2,3-二甲酸)与镨(Ⅲ)、钐(Ⅲ)的配合物。应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法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的组成为:(Hambi)[Ln(DCA)2(H2O)3]·3H2O(Ln=Pr(III)(1),Sm(III))(2);Hambi为质子化的ambi。DCA离子的醚键和羧酸根的氧原子参与配位,为三齿配体,稀土离子的配位数为9。通过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和粘度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能通过部分插入模式与DNA发生较强的结合作用(Kb:1.56×104(1)和1.85×104L·mol-1(2))。配合物能与BSA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KA:9.33×104L·mol-1(1)和1.52×106L·mol-1(2)),结合位点数为1。测试了配合物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体外抗增殖活性。结果显示,配合物的抗癌活性较去甲基斑蝥素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以2种配体去甲基斑蝥酸钠(Na2DCA=7-氧杂二环[2.2.1]庚烷-2,3-二甲酸钠)和咪唑(IM),分别与镍(Ⅱ)和镉(Ⅱ)的醋酸盐通过溶液法合成了2种配合物[Ni(IM)(DCA)(H2O)2]·2H2O(1),[Cd2(IM)4(DCA)2]·2H2O(2)。应用元素分析、热重分析、红外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法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与2的中心离子分别与咪唑的亚胺氮原子、去甲基斑蝥酸根的羧基氧原子和醚键氧原子配位,配位数均为6,分别为单核(1)和双核(2)配合物。通过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和粘度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能通过部分插入模式与DNA发生较强的结合作用(Kb:5.51×103(1)、1.01×103(2)L·mol-1)。同时,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配合物能与BSA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KA:1.91×105(1)和6.17×105(2)L·mol-1),结合位点数均为1。测试了配合物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人乳腺癌(MCF-7)的体外抗增殖活性。结果显示,配合物对不同癌细胞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镍配合物(1)对SMMC7721的抗癌活性较去甲基斑蝥酸钠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配体N,N′-二(3-氨丙基)-4-甲氧基苄胺(amba)与4,4′-联吡啶,铜盐反应合成了两种多胺Cu(Ⅱ)配合物[Cu(amba)Cl2](1)和[Cu(4,4′-bipy)(amba)(ClO4)]ClO4(2),通过红外光谱、质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紫外吸收光谱、分子荧光,电化学以及粘度试验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方式。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得到配合物1和2与DNA的结合常数Kb分别为1.3×104 mol-1.L和1.7×104 mol-1.L,荧光光谱得到配合物1和2的荧光淬灭常数分别为1.04×103mol-1.L和1.81×103 mol-1.L,表明了配合物1和2与CT-DNA结合方式均为静电模式。凝胶电泳实验的结果表明配合物对pBR322 DNA的切割均为水解切割。  相似文献   

5.
利用菲咯啉酮衍生物4-氯-2-(1H-咪唑并[4,5-f][1,10]菲咯啉)苯酚(HL)设计合成了一种新的单核铜配合物[Cu(L)(5-Cl-sal)(DMF)]ClO_4·DMF(5-Cl-Hsal=5-氯-水杨醛),用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凝胶电泳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以插入方式与CT-DNA结合,结合常数为1.02×10~3 L·mol~(-1)。同时配合物也能较大程度淬灭EB-DNA复合物的荧光,表观键合常数为4.37×10~5L·mol_(-1),略小于经典键合常数107 L·mol~(-1)。淬灭机理为动态淬灭。凝胶电泳实验研究表明配合物在H_2O_2存在下可将pBR322质粒DNA切割为开环缺口型DNA和线型DNA,配合物浓度越大,切割效果越好。机理研究显示,配合物切割DNA的反应是由羟基自由基(·OH)和单线态氧(~1O_2)作为活性物种的氧化切割过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模板导向的方式合成了一种含有不对称侧链的大环双核金属Ni(Ⅱ)配合物(大环配体由3-溴甲基-5-甲基水杨醛,乙二胺,N,N-二(氨丙基)-2呋喃甲胺分步合成得到),其结构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利用紫外光谱、分子荧光和粘度试验对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与CT-DNA的结合常数K=4.8×104mol-1.L荧光淬灭常数Ksv=7.12×103mol-1.L;同时机理研究表明配合物与CT-DNA结合方式为插入模式。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含联萘骨架的酰胺型开链冠醚配体及稀土苦味酸盐配合物RE(pic)3L[L=N,N-乙基,苯基-N’,N’-二苯基-1,1’-联萘-2,2’-二(氧杂乙酰胺),RE=Eu3+,Tb3+],通过元素分析、IR、TG-DTA和摩尔电导率对配合物进行组成和结构推测。荧光光谱表明:Eu3+配合物的荧光强度远大于Tb3+配合物,说明配体L的三重态能级与Eu3+的激发态能级匹配较好。通过光谱法和粘度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方式为插入作用,求出了Eu3+,Tb3+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4.072×104L.mol-1,8.780×103L.mol-1,证明配合物与DNA的作用大小是Eu3+(pic)3LTb3+(pic)3L.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配合物{[Cu(Phen)(Nap)_2]_2·(EtOH)_2·(H_2O)_2}(Phen=1,10-菲咯啉,Nap=1-萘甲酸,EtOH=乙醇)。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等测试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同时用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其晶体结构,其配合物为双核铜结构。利用循环伏安法和发射光谱研究了该配合物的电化学和发光性能;采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为不可逆氧化还原过程,其荧光发射光谱为416 nm,与小牛胸腺DNA(ct-DNA)以沟面结合方式相互作用,配合物结合常数Kb1=4.68×10~3L/mol。  相似文献   

9.
利用菲咯啉酮衍生物4-氯-2-(1H-咪唑并[4,5-f][1,10]菲咯啉)苯酚(HL)设计合成了一种新的单核铜配合物[Cu (L)(5-Cl-sal)(DMF)]ClO4·DMF (5-Cl-Hsal=5-氯-水杨醛),用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凝胶电泳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以插入方式与CT-DNA结合,结合常数为1.02×103 L·mol-1。同时配合物也能较大程度淬灭EB-DNA复合物的荧光,表观键合常数为4.37×105 L·mol-1,略小于经典键合常数107 L·mol-1。淬灭机理为动态淬灭。凝胶电泳实验研究表明配合物在H2O2存在下可将pBR322质粒DNA切割为开环缺口型DNA和线型DNA,配合物浓度越大,切割效果越好。机理研究显示,配合物切割DNA的反应是由羟基自由基(·OH)和单线态氧(1O2)作为活性物种的氧化切割过程。  相似文献   

10.
陈青  卢丽萍 《无机化学学报》2016,32(6):1001-1008
本文报道了5种多苯并咪唑锌配合物,即[Zn(TDB)_2]Cl_2(1)、[Zn(NTB)Cl]Cl(2)、[Zn(EDTB)]Cl_2(3)、[Zn_2(EGTB)Cl_2]Cl_2(4)和[Zn_2(DTPB)Cl_3]Cl(5),其中TDB=1,2-二(2-苯并咪唑)-1,2-二羟基乙烷、NTB=N,N,N-三(2-甲基苯并咪唑)胺、EDTB=N,N,N′,N′-四(2-苯并咪唑亚甲基)-1,2-乙二胺、EGTB=N,N,N′,N′-四(2-苯并咪唑甲基)-1,4-二乙胺基乙二醚以及DTPB=N,N,N′,N″,N″-五(2-苯并咪唑甲基)-二乙三胺,对5种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1B、TCPTP、PTP-MEG2、SHP-1和SHP-2)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这些配合物强烈抑制PTP1B的活性,其IC_(50)值在0.15~0.28μmol·L~(-1)范围内,但对PTP-MEG2和SHP-1抑制较弱,几乎不抑制SHP-2,而配合物1、3、5对与PTP1B高度同源的TCPTP的抑制明显强于2和4,因而2和4对PTP1B表现较强的选择性,对PTP1B抑制活性是TCPTP的7~12倍、PTP-MEG2的10~15倍、SHP-1的20~40倍,大约是SHP-2的1 000倍,表明配合物的结构影响其对PTP1B的选择性。酶促动力学实验显示2和4对高度同源的PTP1B和TCPTP抑制类型不同,对PTP1B的抑制为竞争型,而对TCPTP的抑制为非竞争型,推测其选择性可能与其抑制方式有关。荧光滴定表明2和4与PTP1B和TCPTP发生了1∶1结合作用。结合常数分别为1.12×10~6、5.47×10~5、1.19×10~6和4.95×10~5 L·mol~(-1),表明它们与PTP1B的结合能力强于TCPTP,与它们对这两种酶的抑制能力一致。  相似文献   

11.
利用溶剂缓慢挥发法合成了以5-甲基-2-(2′-吡啶基)苯并咪唑为主配体的铜(Ⅱ)混配配合物[Cu(HPBM)(Gly)(H_2O)]ClO_4·0.5H_2O(HPBM=5-甲基-2-(2′-吡啶基)苯并咪唑,Gly=甘氨酸根)。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摩尔电导率测定和ESIMS等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应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测定及分子对接等方法揭示了配合物主要以沟槽结合的方式与DNA作用。应用MTT法测定了配合物对Eca-109、HeLa和A549细胞株的体外细胞毒活性,其IC50值范围为6.4~8.5μmol·L~(-1)。尤为重要的是,通过AO/EB双染法、单细胞凝胶电泳、线粒体膜电位及细胞周期测定分析等揭示了配合物通过DNA结合及线粒体功能失调途径诱导Eca-109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2.
用壳寡糖及酰化壳寡糖与氯化钕反应,合成了壳寡糖-钕和酰化壳寡糖-钕配合物,利用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在模拟生理条件下,本文采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两种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计算了配合物与BSA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荧光光谱结果表明,配合物均可有规律地猝灭BSA的内源荧光,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壳寡糖-钕和酰化壳寡糖-钕分别与BSA的结合常数为1.33×104L·mol-1和6.95×104L·mol-1,结合位点数为1.05和1.3,说明配合物与BSA均具有较强的结合作用,能够被BSA储存和运输,并且酰化壳寡糖-钕与BSA的结合能力强于壳寡糖-钕。最后采用紫外光谱法对其作用机理进一步确认。因此,酰化壳寡糖-钕可以被BSA存储和运输,有望成为蛋白质荧光探针。  相似文献   

13.
四核铁配合物[Fe4(NTB)4(μ2-O)2(μ4-Suc)](ClO4)6与DNA具有较强的结合作用,结合常数Kb达(5.9±0.4)×105L·mol-1。该多核铁配合物由水解途径促进DNA断裂,在酸性及低离子浓度条件下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动力学分析表明DNA水解没有明显的序列选择性,质粒DNA从超螺旋转变为切口形式符合饱和酶动力学规律,饱和速率常数ksat=0.014min-1。  相似文献   

14.
合成六齿配体N,N,N′,N′-四(2-苯并咪唑亚甲基)-1,2-乙二胺(EDTB)及单核锰(Ⅱ)配合物[Mn(EDTB)](NO3)2.DMF,并进行了晶体结构和多酚氧化酶(PPO)模拟活性研究。该配合物为正交晶系,P212121空间群,a=1.172 52(6)nm,b=1.320 83(6)nm,c=2.461 91(12)nm,V=3.812 8(3)nm3,Dc=1.451 g.cm-3,Z=4,F(000)=1 732。最终因子R(I>2σ(I)):R1=0.052 2,wR2=0.102 2;R(全部数据):R1=0.0652,wR2=0.1075,Flack指数为0.02(15)。结构分析表明,锰(Ⅱ)分别与配体EDTB苯并咪唑环的4个氮原子、两个亚胺基氮原子发生配位,形成1个变形八面体结构。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配合物的多酚氧化酶活性,以邻苯三酚为底物,表明在0.1~10μmol.L-1范围内,随着配合物浓度逐渐增大,配合物的氧化促进率从51.5%增至82.2%。在30℃,pH=7.8~8.2条件下,配合物的转化数由22.93 h-1增加到51.01 h-1,说明配合物的PPO活性随着pH值的升...  相似文献   

15.
溶液法合成了二(去甲基斑蝥酸根)合钴(Ⅱ)酸二(2-氨基吡啶鎓)配合物(Hapy)2[Co(DCA)2].6H2O(DCA=去甲基斑蝥酸根,C8H8O5;Hapy=2-氨基吡啶鎓,C5H7N2)。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该配合物为三斜晶系P空间群,中心离子配位数为6。利用荧光光谱法和粘度法对配合物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以部分插入模式与DNA键合,猝灭常数Ksq为0.18。同时,利用荧光光谱研究了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配合物能与BSA发生较强的键合作用,键合常数Ka=3.88×106L.mol-1。体外抗增值活性结果显示,配合物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人胃癌细胞(MGC80-3)的抑制活性均强于去甲基斑蝥酸钠。  相似文献   

16.
合成六齿配体N,N,N′,N′-四(2-苯并咪唑亚甲基)-1,2-乙二胺(EDTB)及单核锰(Ⅱ)配合物[Mn(EDTB)](NO3)2.DMF,并进行了晶体结构和多酚氧化酶(PPO)模拟活性研究。该配合物为正交晶系,P212121空间群,a=1.172 52(6)nm,b=1.320 83(6)nm,c=2.461 91(12)nm,V=3.812 8(3)nm3,Dc=1.451 g.cm-3,Z=4,F(000)=1 732。最终因子R(I>2σ(I)):R1=0.052 2,wR2=0.102 2;R(全部数据):R1=0.0652,wR2=0.1075,Flack指数为0.02(15)。结构分析表明,锰(Ⅱ)分别与配体EDTB苯并咪唑环的4个氮原子、两个亚胺基氮原子发生配位,形成1个变形八面体结构。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配合物的多酚氧化酶活性,以邻苯三酚为底物,表明在0.1~10μmol.L-1范围内,随着配合物浓度逐渐增大,配合物的氧化促进率从51.5%增至82.2%。在30℃,pH=7.8~8.2条件下,配合物的转化数由22.93 h-1增加到51.01 h-1,说明配合物的PPO活性随着pH值的升高而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7.
合成并表征了8-羟基喹啉-2-醛缩苯甲酰肼、8-羟基喹啉-2-醛缩水杨酰肼以及8-羟基喹啉-2-醛缩对羟基苯甲酰肼Ni(Ⅱ)配合物,并利用黏度滴定、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它们与CT-DNA相互作用情况.结果表明,这些配合物均为良好的DNA插入试剂,它们与DNA的结合常数(Kb)分别为1.006× 105 M-1、9...  相似文献   

18.
对天然产物反式阿魏酸进行化学修饰,设计、合成了2种单核钌配合物[Ru(cym)(L)Cl]Cl (Ru-1)与[Ru(bpy)2(L)]Cl2(Ru-2)(cym=对伞花烃,bpy=2,2′-联吡啶,L=(E)-3-(4-hydroxy-3-methoxyphenyl)-N-((4′-methyl-(2,2′-bipyridin)-4-yl)methyl)acrylamide),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电喷雾质谱对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利用荧光、紫外-可见光谱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的溶解性和光学性质。配合物均具有良好的亲水性。Ru-2有良好的荧光性能,其发射波长达到近红外的631 nm,且可以在pH值为8~10之间实现响应。Ru-2还具有较高的单线态氧量子产率(Φ=0.70),有望成为一类高效的光敏剂。2种配合物都与CT-DNA发生嵌入作用(Kb分别为1.210×104和1.233×103L·mol-1);均与BSA有一个结合位点,使其荧光发生静态淬灭(Ka值分别为1.94×104,2.45×104)。  相似文献   

19.
利用双齿配体2-氨甲基-1H-苯并咪唑(AMBI)和硫氰酸钾以及硝酸钴或硝酸镍在甲醇-水中反应制备了2个新的异质同晶配合物trans-[M(AMBI)2(NCS)2](1:M=Co2+,2:M=Ni2+)。X-射线衍射单晶结构表明:2个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M(Ⅱ)与来自AMBI的4个氮原子和异硫氰酸根的2个氮原子配位,形成八面体结构。配合物中的N-H…S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将配合物连接成三维网络结构。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对配合物1和配合物2进行了表征,并对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做了研究。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作为抑菌菌种,研究了配体AMBI和2个配合物的抑菌能力。  相似文献   

20.
使用溶剂热合成法,以p-bitmb配体(1,4-二(1-咪唑基-亚甲基)-2,3,5,6-四甲基苯)与[(η6-cymene)Os(μ-Cl)Cl]2或[(η6-bip)Os(μ-Cl)Cl]2为原料,合成了2种单核芳基锇配合物,并利用核磁、质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为一个单核锇的结构。中心锇原子与2个配体p-bitmb上的氮原子以及氯原子进行配位,2个配体的另一个咪唑基团通过一个亚甲基碳原子进行连接形成咪唑嗡离子,形成一个类似"碗"状的结构。一个氯离子通过氢键装载在结构的空腔内。利用核磁共振氢谱研究了结构中亚甲基的来源,并研究了配合物在缓冲溶液中的稳定性。用紫外吸收光谱、圆二色谱以及粘度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中的亚甲基来自于溶剂二氯甲烷。配合物以嵌入的方式与CT-DNA相互作用,结合常数分别为3.222×10~4 L·mol-1 (1)和1.53×10~4 L·mol-1 (2),同时配合物会减弱DNA的碱基堆积作用并可以使DNA发生解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