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李娟  华玉林  牛霞  王奕  吴晓明 《发光学报》2002,23(2):171-174
对以MEH-PPV为发光层的单层聚合物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器件在最佳条件下进行真空热处理,并用金相显微镜观察施加电压后器件的阴极表面形貌。发现处理后的器件阴极表面的气泡及黑斑明显减少。器件的发光性能显著提高。与未经处理的器件相比,最大相对发光强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启亮电压降低了2.0V,半寿命提高了12.7倍。初步分析表明热处理方法提高器件发光性能的主要原因在于有效地减少了器件在工作过程中由于焦耳热产生的某些气体,从而减少阴极表面气泡及黑斑的出现,另一方面,热处理方法也增强了有机发光层与阴极接触界面的结合力,提高电子注入水平。  相似文献   

2.
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失效过程的多重分形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晓平  周翔  何钧  廖良生  吴自勤 《物理学报》1999,48(10):1911-1916
用多重分形谱描述了荧光显微镜原位观察到的有机薄膜电致发光的失效过程.实验观察表明:有机层/金属电极界面上气泡的产生是电致发光的失效的原因.多重分形谱的分析显示:随薄膜工作时间愈长或工作电压愈高,分形谱的宽度愈窄,表明气泡的数量逐渐增加并愈加均匀地分布在界面上,这一结果和实验观察完全一致,因此多重分形谱可以很好地描述这种失效过程.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简便易行、并与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制备工艺完全兼容的工艺检测方法--覆膜加热观测法。这种方法是在器件的制备工艺过程中,同时在铟锡氧化物(ITO)电极的各层有机薄膜上覆盖一层不透气的薄膜(如金属Al膜等),接着进行快速加热,最后对器件表面进行形貌观测。采用这种方法,观察了器件表面气泡的形成过程,观察了加热温度、ITO表面处理以及有机物纯度对敢泡形成的影响。实验表明,覆膜加热观测法能有效地对工艺进行对比检测,从而达到改进工艺、提高器件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由于具有结构简单、发光效率高、制造工艺简单和厚度超薄的特点,结合柔性基底可以制备具有弯曲和折叠功能的柔性OLED器件,在柔性显示、柔性照明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承受以弯曲为主的外加载荷时,柔性OLED器件中的无机薄膜很容易出现裂纹、脱层和屈曲等形式的失效,这些失效会使器件的导电性下降并破坏器件原有的结构,从而影响器件的效率与可靠性。中性层的使用能够有效减小器件关键部位的应变,从而减轻或消除失效,器件在弯曲状态下的可靠性也得以提高。近年来,一系列基于柔性OLED器件中性层的研究被陆续报道。本文综述了中性层技术在柔性OLED器件上的应用。首先,讨论了中性层的概念以及单个中性层位置的确定方法;其次,介绍了单个中性层和多个中性层在实际器件中的应用;最后,对柔性OLED器件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喷墨打印工艺是新兴的有机电子器件制造核心技术之一,而聚合有机半导体材料的选择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可打印性和所制造器件的工作性能,因此变得极其重要。本文对PTAA(Polytriarylamine)这种聚合有机半导体材料进行了研究。用PTAA喷墨打印技术制备出了具有一定MOSFET器件特性的有机晶体管(OFET)并对其电学特性进行测试分析,利用红外光谱技术对PTAA材料在器件工作中所表现出的早期失效现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模糊神经网络在电子器件微波易损性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模糊神经网络预测了电子器件失效阈值随高功率微波参数的变化关系。结合电子器件实验数据较少的情况,提出用可能性理论估计器件失效可能性分布的评估方法;结合模糊神经网络的学习预测能力,得到电子器件失效的可能性分布;并将可能性分布和用信息扩散估计方法得到的概率分布进行了比较,前者能够更好地利用实验数据估计器件失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分子与器件结构设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式墉  冯晶  李峰 《发光学报》2002,23(5):425-430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是当今显示器件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人们致力于开发高性能的发光材料和研制高效率的器件结构。本文就有机发光材料的分子结构设计,以及提高有机发光器件性能的主要途径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8.
用光伏效应研究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中的接触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发现了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的光生伏特效应,通过对器件的光电流响应谱的详细研究,分析了不同结构的有机发光器件中的有机半导体之间,以及有机半导体与电极材料之间的半导体接触性质,发现有机发光材料Alq3,有机空穴传输材料daimine与金属铝电极之间形成阻挡接触,是电致发光器件发光和产生光电效应的根本原因;而双层器件中有机层Alq3与diamine之间的结是双层器件产生高发光效率的原因,正是这种结在双层器件中起了局限载流子和激子的作用,使发光亮度大为提高,结合分区掺杂实验结果,给出了较完善的能带模型.  相似文献   

9.
六方氮化硼(h-BN)具有六角网状晶格结构和高化学机械稳定性,可以用来封装气体并长期保持稳定,适合用作新型信息器件及微纳机电器件的衬底材料,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近期,科研人员发现氢原子可以无损穿透多层h-BN,在层间形成气泡,可用作微纳机电器件.本文研究了氢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h-BN气泡尺寸的影响.发现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气泡尺寸整体变大且分布密集程度会降低.原子力显微镜的测量发现所制备的h-BN气泡具有相似的形貌特征,该特征与h-BN的杨氏模量和层间范德瓦耳斯作用相关.此外,发现微米尺寸气泡的内部压强约为1—2 MPa,纳米尺寸气泡的内部压强可达到GPa量级.  相似文献   

10.
基于边界积分法建立水下爆炸气泡与自由面耦合数值模型;并开发相应的计算程序,计算值与实验值符合较好.从气泡与自由面相互作用的基本现象入手,运用开发的程序系统地研究了近自由面水下爆炸气泡的动态特性,包括近自由面气泡的环状回弹及自由面的水冢现象;研究距离参数、浮力参数以及强度参数等特征参数与自由面Bjerknes效应之间的关系,总结相关规律,近自由面气泡的动态特性与这些特征参数有密切的关系.并在研究过程中,讨论了基于Kelvin-impulse理论的Blake准则的适用范围,并解释了Blake准则的失效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利用有机层间互相掺杂提高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效率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是实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实用化的一个关键因素。通过对器件结构和制作工艺的优化设计,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各个功能层进行互相掺杂,在层间形成互掺过渡层达到平衡载流子的注入,使得注入的电子和空穴有效地限制在互掺的有源区内,增加了载流子相遇复合的几率,进而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器件的最大电流效率在外加电压10.5V时达到7.9cd/A,最大发光亮度在35V时达到49000cd/m^2。和一般掺杂器件相比效率提高2倍以上。同时有机层间的互相掺杂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层问的界面,减少了有机层问的缺陷,与没有过渡层的器件相比,器件老化性能有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聚合物基片对柔性有机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聚合物基片柔性ITO膜为透明电极,制备了ITO/TPD/Alq3/Al结构柔性有机发光器件,并与在相同条件下制备的玻璃基片相同结构器件作了比较。研究了不同基片对有机材料及器件性能的影响,指出选择不易吸湿、耐温高、热胀系数小的聚合物材料,提高柔性ITO膜的附着力和导电性,结合柔性ITO膜的具体特性。优化有机层的蒸镀条件,是提高柔性有机发光器件发光亮度和稳定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刘畅  肖垚  刘恒  邓国亮  苗霈  王俊 《发光学报》2022,(3):388-395
对自主研发的940 nm大功率三结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单点器件的高温高电流老化失效后的器件进行了失效分析研究.首先,通过热阻测试确定了加速老化实验的结温,并计算了老化加速因子为104.随后,对老化过程中产生的失效器件进行失效分析.通过老化前后器件L-I-V、正反向V-I、光学及红外外观、近场光斑及透射电子显...  相似文献   

14.
一种新型有机电致微腔结构的双模发射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采用结构Glass/DBR/ITO/NPB/NPB:Alq/Alq/Al制作了有机微腔电致发光器件。将空穴传输材料与发光材料以一定比例混合作为发光层,为了便于对比,在不改变有机层的膜厚的情况下同时制作了传统的异质结微腔器件,发现两种器件的发光光谱有很大不同,器件的复合效率与传统的异质结器件相比也得到了很大提高,这是因为将两种有机材料混合能消除界面势垒,提高器件的复合效率,从而提高了器件的发光性能,实现了微腔双模发射,且两个模式的半峰全宽分别为8nm和12nm。通过进一步优化器件结构可以实现微腔白光发射。  相似文献   

15.
林晓玲  肖庆中  恩云飞  姚若河 《物理学报》2012,61(12):128502-128502
倒装芯片塑料球栅阵列(FC-PBGA)封装形式独特而被广泛应用, 分析研究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在高温、电、水汽等多种综合环境应力条件作用下的失效机理对提高其应用可靠性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0.13 μm 6层铜布线工艺的FC-PBGA FPGA器件, 通过暴露器件在以高温回流焊过程中的热-机械应力为主的综合外应力作用下的失效模式, 分析与失效模式相对应的失效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 FC-PBGA器件组装时的内外温差及高温回流焊安装过程中所产生的热-机械应力是导致失效的根本原因, 在该应力作用下, 芯片上的焊球会发生再熔融、桥接相邻焊球致器件短路失效; 芯片与基板之间的填充料会发生裂缝分层、倒装芯片焊球开裂/脱落致器件开路失效; 芯片内部的铜/低k互连结构的完整性受损伤而影响FC-PBGA器件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6.
有机发光和有机光伏器件为代表的有机光电器件在显示、照明、能源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机发光器件具有发光效率高、发光颜色丰富、响应速度快等优点,而有机光伏器件具有质轻、成本低、可实现柔性器件等优点。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耦合效应可以提高有机发光器件的效率和有机光伏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因而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金属纳米颗粒改善有机发光/光伏器件性能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今后的应用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低电压的人体模型(HBM)静电放电(ESD)对微电子器件造成的潜在失效。分别从CB结和EB结对2SC3356晶体管施加低电压HBM的ESD应力,结果表明:从CB结施加低电压的ESD电应力,所产生的潜在失效的几率要高于从EB结施加低电压的ESD电应力产生的潜在失效几率,即CB结比EB结对低电压的ESD应力引入的潜在失效更为敏感。高温(≥125 ℃)寿命实验有退火效应,从而缓解了低电压的ESD应力使器件产生的潜在损伤,使静电放电过程中引入的潜在损伤自恢复。  相似文献   

18.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得益于对高效有机半导体材料、新型器件结构、器件工作机理的深入理解以及产业界坚持不懈的工程探索,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s)的综合性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成功实现了商业化应用,OLEDs新型显示已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先导性支柱产业。本文将从OLEDs器件角度阐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以及显示驱动的研究进展,首先结合光电器件性能提升介绍OLED的基本器件结构演变过程,随后系统性重点阐述现阶段产业上广泛使用以及极具应用前景的器件结构,包括p-i-n OLEDs器件结构、叠层器件结构、非掺杂器件结构,最后简述OLEDs显示驱动技术,以期为相关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结构与发光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方红  刘旭 《光学学报》1998,18(2):17-222
从有机电致发光薄膜的发光机理出发,通过以Alq薄膜器件、PVK为空穴传输层和Alq为发光层的双层 及PVK掺荧光材料Perylene的双层薄膜器件的研制,从器件的电致姚谱、电流密度-电压特性、亮度-电压特性的曲线的测试结果,计算分析了器件的流明效率、量子效率,并对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与发光特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利用能级理论分析了器件的姚特性随器件的结构不同所具有的规律。实验表明,加入PVK  相似文献   

20.
微腔结构顶发射有机发光器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Ag/ITO为全反射阳极,以Al/Ag为半透明复合阴极,制备了绿色、蓝色两种微腔结构顶发射有机发光器件,研究了微腔效应对顶发射器件颜色的影响,通过调节光程,实现了用同一种有机发光层制备出不同波长的发射.Alq基顶发射器件得到波长峰值从500 nm到584 nm的不同颜色的器件,发光光谱半高宽由传统器件的100 nm窄化到20—40 nm,最高电流效率1.77 cd/A.蓝光顶发射器件发光峰值从464 nm变化到532 nm,半高宽由传统器件的65 nm窄化到17—21 nm,并得到色坐标为(0.141,0.049)的深蓝色顶发射有机发光器件. 关键词: 有机发光 顶发射 微腔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