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针对反射型微小物体,设计了一种可在三维形貌测量中实现微小物体分层记录的短相干光源无透镜傅里叶变换数字全息记录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对锥形微孔壁实现了分层记录.该系统可通过调节待测物体的位置,改变全息记录中的物光光程,从而获得重构三维物体所需要的一系列子全息图.该系统具有光路简洁,系统的附加误差小的特点.实验测量的轴向误差约为3.5%,横向误差约为2.6%.此外,在三维重构的过程中,为避免因散斑噪声较大而无法利用位相信息进行三维重构的情况,采用了最小二乘多项式拟合方法,将微小物体的一系列再现强度图像进行三维重构.由于避免了复杂的相位展开,所以不但运算简单,而且具有较强的抗散斑噪声能力.  相似文献   

2.
为了通过结构光投影的方法测量微小物体,构建了一套微小物体三维形貌测量系统,视场范围可达1.8 cm×1.6 cm。这套测量系统利用了Light Crafter 4500数字投影组件的高速投影、立体显微镜的低畸变缩放、远心镜头的大景深与低畸变成像的特性。先利用立体显微镜对Light Crafter 4500投影的相移条纹图进行低畸变缩小,再投影到待测物体表面,采用配有远心镜头的相机同步记录受到物体表面形貌调制而发生形变的条纹,利用三步相移法计算出条纹对应的截断相位图,再根据可靠路径跟踪相位展开算法求取连续的相位分布,重建被测物体的三维表面形貌。实验成功重建了以BGA芯片为代表的微小物体表面三维形貌。实验结果表明,系统测量精度达到11 μm,系统的有效深度测量范围为700 μm。  相似文献   

3.
1问题的提出你注意过这种现象吗?将一枚硬币轻轻平 放于一杯清水中虽然硬币将液面压的明显凹陷,但它们却能漂浮在水面上.我们知道,金属的密度比水大,为什么硬币会浮在水面上?  相似文献   

4.
三维电子散斑干涉载频调制及其在柴油机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孙平  韩青  王晓风  刘菲  黄珍献 《光子学报》2007,36(7):1326-1330
将电子散斑干涉场的三维载波调制技术应用到三维物体变形测量中.用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及垂直试件表面的三路相干光分别照明物体,在水平和竖直方向通过控制反射镜的微小偏转引入载波,实现位移场干涉条纹的调制;利用物体的微小偏转实现离面位移场干涉条纹的调制;结合傅里叶变换法,分别解调出变形场的位相,从而实现了物体三维变形场的精确测量.将该技术应用到柴油机油泵的三维位移测量上,成功测量了油泵的三维位移场.  相似文献   

5.
一、填空题 1.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_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_____。浮力的三要素是___。 2.边长为20厘米的正方形金属块,如图1所示,当它的底面与水面重合时,所受浮力为_牛顿。当它的上表面恰与水面重合时,所受浮力为_牛顿。  相似文献   

6.
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牛金生主编的面向21世纪五年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物理]第一册第168页中关于液体的表面张力的解述中,其中最后一句:“……显然在平静的水面上轻轻放上一枚硬币而不下沉也是水的表面张力在起作用的缘故了.”由于该书对表面张力的解述较少,故很多同学认为硬币不下沉是由于硬币受到了液体的表面张力和重力相平衡的缘故(如图1).这显然是错误的,这是由于同学对表面张力的概念不甚理解所致.我们知  相似文献   

7.
基于微透镜阵列的实时三维物体识别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郝劲波  忽满利  李林森  林巧文 《光子学报》2007,36(11):2008-2012
提出一种基于微透镜阵列多视角成像特点,将三维物体的深度信息转化为二维透射像阵列的角度信息,利用光学二维图像识别技术,实现对三维物体识别的方法.对识别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用匹配滤波的方法实现了对三维物体骰子的实时识别.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的相关识别能力较高,并且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对于有微小旋转、微小平移的三维物体也可进行识别.  相似文献   

8.
第四章功与能练习一功功率能量一、判断题1.施加于物体的力越大,做功就越多。()2.浮在静止水面上的小船,浮力做功一定等于零。()3.只要有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一定发生变化。()4.摩擦力不可能对物体做正功。()5.保持汽车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一...  相似文献   

9.
提出一种基于红、绿、蓝和红外并行4颜色通道的条纹投影三维测量技术,实现单次测量获得物体的表面三维形貌。该技术克服了传统方法投影多帧条纹图像而造成测量速度慢的缺点,在保证精度的同时提高了测量速度。结合两步相移、傅里叶变换法和最佳三条纹选择法的相位求解方法,独立计算各个像素点的绝对相位,从单次同时采集的复合彩色图像和红外图像中获得非连续物体等复杂面形的三维形貌数据。利用半透半反镜实现了可见光和红外两个投影仪的光轴同路,并建立它们之间的投影变换,实现了两个投影仪像素间的精确对应。利用所研制的系统,测量了非连续的静态物体和动态物体,获取了它们的表面三维形貌数据。结果显示,所研制的方法适用于三维形貌的快速测量。  相似文献   

10.
双目结构光三维形貌测量技术在测量高反光物体的过程中,左右图像中对应物体表面的不同位置处出现过度曝光的现象,致使对应区域的相位数据无效.首先将投影系统作为反向相机并与双目系统共同组成多视系统,然后对物体表面的每一点进行多视系统匹配,接着通过调制度来判断每一像素对应相位的有效性,舍弃过曝光图像区域的像素以获得双视共线方程,最后由整体多视方程同时实现三维点云重建.该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坐标系转换、多系统重建结果的数据冗余和融合误差等问题.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500 mm×700 mm大小的视场范围内能够很好地对高反光物体进行完整的三维形貌测量.  相似文献   

11.
针对用拉脱法测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系统误差较大的系列问题,提出了自动降拉双π丝补偿法.用自动化降拉代替手动提拉,提高了操作过程的稳定性;用双π丝代替π丝,消除了拉膜丝的不光滑点;用突变初态和补偿态作为测量状态,有效地排除了浮力、膜重以及侧丝上的表面张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自动降拉双π丝补偿法得到的实验结果,其精度比拉脱法提高3%.  相似文献   

12.
白玲  李大鸣  李彦卿  王志超  李杨杨 《物理学报》2015,64(11):114701-114701
液滴撞击疏水壁面过程的研究在介观流体力学和微流体作用材料科学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 论文在SPH方法中引入范德瓦尔斯状态方程处理液滴表面张力, 考虑流体粒子之间远程吸引, 近程排斥的内部作用力, 提出了流体粒子与疏水壁面粒子间势能函数与表面张力相结合的作用模式. 通过模拟真空条件下两个静止的等体积液滴相互融合的过程, 验证了计算模式在模拟液滴的表面张力中的有效性. 采用该模式模拟的液滴撞击疏水壁面过程, 不仅能够有效地模拟液滴撞击壁面后的变形过程, 而且清晰地模拟出液滴的回弹、腾空以及二次撞壁现象的完整过程. 模拟结果与液滴撞击疏水壁面的实验结果以及VOF模拟结果符合较好, 表明本文所提出的表面张力和疏水壁面作用力处理模式对模拟液滴撞壁过程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Analytical expressions for Tolman parameter jg, self-absorption on a tension surface db, and surface tension σ on flat and curved surfaces were found using the thermodynamic Gibbs method. The jg, db, and σ values were determined for 50 liquid metals at the melting temperature. It was established that surface tension decreases with a decrease in the radius of an equimolecular dividing surface.  相似文献   

14.
刘永强  孔令宝  杜朝海  刘濮鲲 《物理学报》2015,64(17):174102-174102
等离子体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 SPP)因其独特的光学和物理特性, 使其具有诸如透射增强和局域共振等一系列新颖现象, 已成为当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本文对基于类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poof Surface Plasmons, SSP)的矩形金属光栅色散特性和模式分布进行了研究. 利用本征函数法并结合场匹配条件, 获得了矩形栅表面SSP的场表达式、色散关系和模式分布, 并通过电磁仿真进行了验证.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矩形栅各参数对SSP色散及模式分布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由本征函数法获得的SSP色散特性与仿真结果基本符合; 增大金属栅高度或减小排列周期能减小SSP的相速度; 而增大金属栅周期占空比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SSP与电子束互作用的带宽; 改变金属盖板高度对慢波SSP色散模式基本没有影响; 减小金属栅侧面宽度能增大模式之间的间隔, 从而能有效避免模式竞争的发生. 本文对基于SSP的矩形金属光栅色散特性的研究将为进一步研究SSP与电子束的相互作用, 形成高效、宽带的新型太赫兹源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We show that in the onset of convection in a thin fluid layer with a free surface, the passage from surface tension driven to buoyancy driven convection with changing thickness of the fluid layer follows a universal curve and can be calculated very accurately using a variational method. We have shown that the balance between surface tension traction to buoyancy force determines the crossover length scale of the fluid which is independent of viscosity or thermal diffusivity. We suggest a scenario near critical point of fluids in which this crossover can be observed.  相似文献   

16.
表面弹性和分离压耦合作用下的垂直液膜排液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学民  李明兰  张湘珊  李春曦 《物理学报》2018,67(16):164701-164701
针对含不溶性活性剂的垂直液膜排液过程,在考虑表面弹性和分离压耦合作用的基础上,采用润滑理论建立了液膜厚度、表面速度和活性剂浓度的演化方程组,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表面弹性和分离压单独作用和耦合作用下的液膜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表面弹性与分离压均对垂直液膜排液过程有显著影响.表面弹性单独作用时,液膜初始厚度随弹性增大,黑膜仅在液膜顶部形成,长度较短且不能稳定存在;分离压单独作用时,活性剂随流体不断汇集在底端,液膜表面无法形成表面张力梯度,不发生逆流现象;当二者耦合作用时,可得到较稳定的液膜,排液前期增加表面弹性可提高液膜的厚度、降低表面速度和促使液体逆流,从而减缓排液过程;后期出现黑膜后,分离压中的静电斥力起主要作用,延缓液膜"老化".  相似文献   

17.
Local pressure is known to be anisotropic across the interfaces separating fluids in equilibrium. Tangential pressure profiles show characteristic negative peaks as a result of surface tension forces parallel to the interface. Nearby attractive forces parallel to the interface are larger than the repulsive forces and, hence, constitute the surface tension. In this work, using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of methane inside nano-scale pores, we show this surface tension behaviour could b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confinement effects. The layering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damped oscillations in local liquid density and tangential pressures, extends deep into the pore and can be a few nanometers thick. The surface tension is measured numerically using local pressures across the interfac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nsion is smaller under confinement and becomes a variable in small pore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thickness of the liquid density layering (or liquid saturation) and the pore width. If the liquid saturation inside the pore is high enough, the vapour–liquid interface is not interfered by the pore wall and the surface tension remains the same as the bulk values. The results are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phase change and multi-phase transport phenomena in nanoporous materials.  相似文献   

18.
李源  罗喜胜 《物理学报》2014,63(8):85203-085203
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考察了磁场中非理想流体中Rayleigh-Taylor(RT)不稳定性气泡的演化过程,在与磁场垂直的平面中,综合考虑流体黏性和表面张力的影响,推导了二维非理想磁流体RT不稳定性气泡运动的控制方程组,给出了不同情况下气泡速度的渐近解和数值解,分析了流体黏性、表面张力和磁场对气泡发展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流体黏性和表面张力能够降低气泡速度和振幅,即能够抑制RT不稳定性;而磁场对RT不稳定性的影响是由非线性部分引起的,并且磁场非线性部分的方向决定了磁场是促进还是抑制RT不稳定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对现有吊环法液体表面张力系数测量仪的水平调节装置、吊环升降装置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改进,在原有仪器上增加了液体加热装置,以便对不同温度下的液体表面张力系数进行测量,实验说明新的实验装置更加科学合理.通过实验对比得出:新的实验装置操作方便、实验误差小、重复性好,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硅量子点的弯曲表面引起系统的对称性破缺, 致使某些表面键合在能带的带隙中形成局域电子态.计算结果表明:硅量子点的表面曲率不同形成的表面键合结合能和电子态分布明显不同. 例如, Si–O–Si桥键在曲率较大的表面键合能够在带隙中形成局域能级, 而在硅量子点曲率较小的近平台表面上键合不会形成任何局域态, 但此时的键合结合能较低. 用弯曲表面效应(CS)可以解释较小硅量子点的光致荧光光谱的红移现象. CS效应揭示了纳米物理中又一奇妙的特性. 实验证实, CS效应在带隙中形成的局域能级可以激活硅量子点发光. 关键词: 硅量子点 弯曲表面效应 表面键合 局域能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