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意识形态是反映特定的经济形态、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与要求的观念体系。电影本质上不是对“物质现实的复原”,而是按照主体的观念对物质世界的重新构造,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好莱坞电影与美国现实政治常常是一种互文关系,显示出了电影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建筑在社会大众对现代建筑的种种质疑中诞生了。它不受任何法则束缚,在建筑文化上表现了多元与折中的时代特性。后现代建筑在现代建筑的基础上对欧洲的现代建筑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从而使建筑的发展又走向了一个新时代。但由于缺乏对后现代建筑的正确认识,导致其对中国建筑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中国文艺意识形态批评的发展经历了从回避淡漠到重释重组,具有从时代发展、国情基础到心理学等方面的深刻原因,新时期尤其是当下中国文艺意识形态批评具有多元面貌及特征.意识形态批评在新解释下获得很大的发展空间,仍是不能被替代的一种重要的文艺批评形态.  相似文献   

4.
现代建筑文化多元性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现代建筑文化多元性的内容进行了分析,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们在尝试了“无节制发展”的苦果之后,面对全球性环境、生态与能源的危机,应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在建筑装饰设计中后现代主义风格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然而其含义,却极少被理清。洞悉后现代主义的含义,了解其产生发展的历史,掌握其风格特点,可以使设计师明确设计理念,拓展设计思路,丰富设计语言和形式,以及更好地把握当代设计的脉搏,从而为建筑装饰设计的发展进行新的多元化的探讨和尝试。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思潮给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青年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但在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也给我国青年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机遇。我们要坚持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去看待青年文化建设,正视青年文化中的后现代主义现象,坚定信仰,兼容并包,积极引导,共同建设有利于我国青年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青年文化。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批评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最重要也是最具活力的电影批评理论,对于揭示由大众文化所负载的新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过程,保持着现实的活力。影视文学的意识形态批评受益于路易·皮埃尔·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阿甘正传》这部既在美国国内又在世界上引起轰动的影片正好是进行意识形态批评的恰当文本。从意识形态批评理论的角度对《阿甘正传》进行分析,可知该影片反映了两种意识形态,一是种族问题及和解;二是性别、文化间的冲突与和解。  相似文献   

8.
批评语言学旨在通过语言的表面形式,从各个不同领域揭示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演说是政治话语的重要形式之一,演说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体现了个人及其代表群体的态度和立场。批评语言学是有力的分析工具,通过对语言的分析达到意识形态分析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由于后现代社会"无所不包的工业化状态",后现代主义文化披上了一系列"反"的外衣,更新了现代人对世界、宇宙的认识和人的思维方式,它对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给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带来了显著的冲击,既有让我们高兴激动的,也有令我们忧虑深思的.对此,应该认真研究,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0.
文章阐述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产生背景、哲学基础和审美观,论述了在其影响下的复杂、含混,渗透、流动,形象化、个性化的空间思想及拼贴、破碎,层叠、转换和情感化的空间营造手法,并以相应建筑实例加以说明,最后探讨了这些空间思想和手法对晚期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建筑的影响以及对建筑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探讨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人类学研究的影响及其后者对前者的反应 ,说明当代人类学研究中的后现代主义倾向对传统人类学的解构和反思 ,有力地刺激了人类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体系,当代中国建筑在继承传统中国建筑文化的同时,也需要在世界建筑文化之中独树一帜,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秦华 《科技资讯》2009,(31):66-66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在设计中运用了后现代主义风格,“鸟巢”的设计是自然美与科学美的完美结合,是中国建筑的后现代主义,是中国民族文化与后现代主义风格巧妙结合的经典之作。“鸟巢”,被誉为“第四代体育馆”的伟大建筑作品,见证的不仅仅是人类21世纪在建筑与人居环境领域的不懈追求,也见证着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不断走向开放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是继现代主义后崛起的一种文化倾向,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背景及文化、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现象、后现代主义的设计观三方面简述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观念内涵及对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蔡天虹  杜瑞莎 《科技信息》2011,(7):I0329-I0329,I0367
城市街道是城市的框架,是联系城市各个功能区的纽带。街道是城市的灵魂,而建筑是街道上的重要元素。建筑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载体,而对于一个小城市来说,传统更是重要的,如何继承传统,又如何追求创新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自冯特以来,心理学主流思想走向科学主义,这种走向隐含着本质主义和还原论的倾向,且日益彰显。其负面效应就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忽略乃至消解。当今心理学界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在后现代思潮影响下开始对之进行反思。本文就此展开述评,兼以文化心理学为例,追溯其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兄弟》的批评文章,主要有传统现实主义、文化批评和运用西方理论等三种批评模式在起作用。评价了三者的得失,认为《兄弟》运用超现实的手法,借鉴拉伯雷的怪诞现实主义形式,表达了对文革和改革两个动荡、巨变的时代精神之荒诞性的体认,是一部勇于“写当下”的探索之作。  相似文献   

18.
以文化为背景探讨了建筑文化深层的架构和价值取向,从传统建筑文化的存在形式以及中国建筑文化的困惑,论述了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与发展.随着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兴起。后现代主义的反传统,以及不可逆转的多元化创作潮流,要求建筑师们要以建筑文化为背景。不断提高自身和整个社会的建筑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9.
杜隽  王依明  王林 《工程与建设》2008,22(2):176-178
文章通过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产生背景、哲学基础和审美观的阐述,论述了在其影响下的复杂、含混,渗透、流动,形象化、个性化的空间思想及拼贴、破碎,层叠、转换和情感化的空间营造手法,并以相应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实例加以说明,最后探讨了这些空间思想和手法对晚期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建筑的影响以及对建筑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众文化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文化现象,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塑现代社会。网络的发展,使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现象更加明显,网络文化更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强势文化,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征。事实上,浮躁的大众文化幻象背后隐藏着意识形态的本质,它表达的是特定主体在一定时期内所具有的价值观。为正确引导大众的价值追求,应对大众文化进行适应性重塑。即大众文化建设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原则,弘扬中国精神;注重以情动人,协调和整合价值取向;加强对话意识,顺应大众媒介特征,引领流行风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