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9 毫秒
1.
邻菲罗啉、己二酸和硝酸铜在水溶液中反应得到一种新颖的四核铜配合物[Cu4(phen)4(NO3)2(H2O)2-(adip)4/4(Hadip)4/2](NO3)2·2H2O(其中H2adip=己二酸),并经元素分析,IR,UV,TG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征.该配合物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a=1.0146(2)nm,6=1.0261(2)nm,c=1.8285(4)nm,a=91.66(3)°,β=92.19(3)°,γ=112.76(3)°,V=1.7520(6)nm3,Z=1,Dc=1.639 g/cm3,c66H66Cu4N12O28,Mr=1729.47,F(000)=886,μ=1.294mm-1,R1和wR2分别为0.0447和0.1141.己二酸根通过4个羧基O将两个U形双核亚单元联接成具有一个对称中心的双U形四核结构,其中每个U型亚单元包含晶体学上不对称的2个Cu(Ⅱ)原子.每个Cu(Ⅱ)离子均处于畸变的四方锥配位环境,除与己二酸氢根(Hadip)、己二酸根(adip)和邻菲罗啉(Phen)的N,O配位形成锥底平面外,其中的1个Cu(Ⅱ)与水配位,而另一个Cu(Ⅱ)则与硝酸根配位.配合物晶体结构中存在着广泛的氢键和π…π作用.  相似文献   

2.
邻菲罗啉、己二酸和硝酸铜在水溶液中反应得到一种新颖的四核铜配合物[Cu4(phen)4(NO3)2(H2O)2(adip)4/4(Hadip)4/2](NO3)2·2H2O(其中H2adip=己二酸),并经元素分析,IR,UV,TG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征.该配合物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a=1.0146(2)nm,b=1.0261(2)nm,c=1.8285(4)nm,α=91.66(3)°,α=92.19(3)°,γ=112.76(3)°,V=1.7520(6)nm3,Z=1,Dc=1.639g/cm3,C66H66Cu4N12O28,Mr=1729.47,F(000)=886,μ=1.294mm^-1,R1和wR2分别为0.0447和0.1141.己二酸根通过4个羧基O将两个U形双核亚单元联接成具有一个对称中心的双U形四核结构,其中每个U型亚单元包含晶体学上不对称的2个Cu(Ⅱ)原子.每个Cu(Ⅱ)离子均处于畸变的四方锥配位环境,除与己二酸氢根(Hadip)、己二酸根(adip)和邻菲罗啉(Phen)的N,O配位形成锥底平面外,其中的1个Cu(Ⅱ)与水配位,而另一个Cu(Ⅱ)则与硝酸根配位.配合物晶体结构中存在着广泛的氢键和π…π作用.  相似文献   

3.
由Bi(Hcydta)•5H2O和Nd(NO3)•6H2O按1︰1的物质的量比, 在水溶液中合成了含Bi(III)-Nd(III)的异核配位聚合物{[(NO3)Nd(H2O)4(μ3-cydta)Bi(μ-ONO2)]•2.5H2O}n. 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差热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对标题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 该配合物属三斜晶系, 空间群 , 晶胞参数: a=0.9235(3) nm, b=1.0902(4) nm, c=1.4253(5) nm, α=71.840(4)°, β=86.877(4)°, γ=76.991(4)°, Z=2, Mr=936.65, V=1.3284(8) nm3, Dc=2.342 g• cm-3, μ=8.646 mm-1, F(000)=900, 最终偏离因子R1=0.0406, wR2=0.1124. 在该配合物中, 铋(III)与配体cydta4-的4O2N和1个硝酸根中1个O原子以及邻位分子的硝酸根形成8配位的畸变双帽三棱柱. 钕(III)与4个水分子的O, 1个硝酸根中2个O以及来自3个不同配体cydta4-的桥联羧基O结合, 形成9配位的三帽三棱柱构型. 羧酸根在Bi—Nd和硝酸根在Bi—Bi间的桥联作用, 使得整个配合物分子连接成无限二维框架结构. 热分析以及分解产物的红外光谱表明配合物热分解经历脱水、配体热分解、硝酸盐转变成氧化物等多步连续分解过程, 最后在625 ℃失重恒定.  相似文献   

4.
在水溶液中以Cu(NO3)2•3H2O, 2-mpac和KSCN反应得到了一个通过硫氰酸根桥连的混配配合物[Cu(2-mpac)(SCN)(H2O)•H2O]n (1) (2-mpac: 5-methylpyrazine-2-carboxylic acid), 利用元素分析, 红外光谱, 单晶X射线衍射, X射线粉末衍射以及热重分析对配合物1进行了表征. 晶体学数据: 三斜晶系, P-1空间群, a=0.5567(2) nm, b=1.0339(3) nm, c=1.0532(3) nm, α=64.030(2)°, β=77.620(3)°, γ=85.945(3)°, V=0.5321(3) nm3, Z=2, S=1.061, 最终偏离因子[I>2σ(I)] R1=0.0444, wR2=0.0905, 对于全部数据R1=0.0647, wR2=0.0988. 变温磁化率研究表明配合物1中的Cu(II)离子之间存在弱的反铁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亚甲基丁二酸、邻菲啰啉(phen)和硝酸铜在甲醇-水中反应合成了一种由亚甲基丁二酸根(IA)桥联的新颖双U形四核铜配合物[Cu4(IA)2(phen)4(H2O)4](NO3)4(H2O)6(1),其结构经UV,IR,元素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征。1属三斜晶系,Pī空间群,晶胞参数a=1.2262(3)nm,b=1.282 4(3)nm,c=1.3551(3)nm,α=63.236(2)°,β=75.555(2),°γ=73.126(2)°,Z=2,F(000)=844,R=0.059 6,wR=0.166 2。IA通过8个羧基O将两个U形双核亚单元联接成具有一个对称中心的双U形四核结构,其中每个U型亚单元包含晶体学上不对称的两个Cu(Ⅱ)离子。每个Cu(Ⅱ)离子均处于畸变的四方锥配位环境,除与IA和phen的O,N配位形成锥底平面外,Cu(Ⅱ)还与水配位。  相似文献   

6.
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一个新的混合价配位聚合物 [Cu(en)2H2O]2•8H2O, 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 IR, UV, TG-DSC等表征. 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 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 P21/c空间群, 晶胞参数a=1.88678(12) nm, b=2.30383(14) nm, c=2.61234(16) nm, α=90°, β=95.844(1)°, γ=90°, V=11.2964(12) nm3, Z=4, Dc=3.954 g/cm3, R1=0.0975, wR2=0.2041. 结构测定结果表明, 聚合物中杂多阴离子骨架通过氧桥相连并形成一维无限链. 热性质研究表明, 形成标题化合物后杂多阴离子骨架分解温度大约在600.4 ℃, 热稳定性较母体杂多酸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7.
利用水热法合成了标题配合物Cu4(dhbd)2(dpphen)4•2H2O]•8H2O(H4dhbd=2,3-二羟基丁二酸, dpphen=4,7-二苯基-1,10-邻菲咯啉), 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 晶体结构分析表明, 由于水的配位阻断, 2,3-二羟基丁二酸根仅通过单羟基氧桥联两个U形双核亚单元形成具有一个对称中心的双U形四核结构, 其中U型亚单元包含晶体学上不对称的2个Cu(II)原子、1个2,3-二羟基丁二酸根(dhbd)、2个4,7-二苯基-1,10-邻菲咯啉(dpphen)和1个配位H2O分子. 毗邻的四核单元通过配位H2O分子和配位羟基O原子形成的R22(8)型环形氢键桥的连接, 沿a轴方向构建了四核单元交替相连的一维超分子链; 链间籍苯环的π-π堆积作用和晶格水分子氢键链的连接进一步扩展为具有隧道的三维结构. 配合物中呈现了一种2,3-二羟基丁二酸与过渡金属配位的新方式. 变温磁化率研究表明标题配合物具有弱的反铁磁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水溶液中,以邻菲咯啉、丁二酸与硝酸钴为原料合成了一个新的超分子化合物[Co(Phen)2(H2O)2].(HL).(NO3).3H2O,并经元素分析、IR、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构分析表明,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a=0.968 0(2)nm,b=1.370(3)nm,c=1.394 9(3)nm,α=61.714(3)°,β=71.495(4)°,γ=79.575(4)°,V=1.543 7 nm3,Z=2,ρ=1.481 g/cm3,C28H31CoN5O12,Mr=688.51,F(000)=714 andμ=0.627 mm-1,7 754个独立衍射点中,5 428个可观察点满足I≥2σ(I),R1=0.074 5,wR2=0.210 7.晶体中[Co(Phen)2(H2O)2]2+通过π-π相互作用堆积成二维层状结构,层间通过氢键作用构成三维超分子.  相似文献   

9.
在水-乙醇混合体系中,以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C10H10N2O4,简作H3L)、1,10-菲啰啉C12H8N2,简作phen)与Eu(NO3)3·4H2O反应,首次培养出黄色单晶[Eu(C10H9N2O4)(C10H8N2O4)(H2O)3]2·phen·4H2O.该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1.378 6(12) nm,b=1.398 8(12) nm,c=1.759 7(16) nm,α=73.977(11)°,β=68.598(12)°,γ=71.224(12)°,V=29.42(4) nm3,Z=2,μ=2.208 mm-1,Dc=1.746 Mg/m3,F(000)=1 556,R=0.037 7,ωR=0.074 4,GOF=0.916.每个配合物晶体中均有两个相似的结构单元,每个结构单元中铕(Ⅲ)配位数为9,分别与两个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和3个水分子配位; 每个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中的羧基氧、酰胺基中的羰基氧和CN中的氮与Eu3+配位,形成两个共边的稳定的五元环,另3个配位原子则分别来自3个水分子中的氧原子,该结构单元在空间呈扭曲的单帽四方反棱柱,而在每两个铕的九配位单元周围还有一个游离的1,10-菲啰啉分子和4个水分子.IR,1H NMR及热分解结果佐证了配合物的组成.该配合物具有很好的荧光特性.  相似文献   

10.
新型杂多配合物K3H2[GeW8Mo3VO40]·4H2O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分步酸化、分步加料法合成出新型杂多配合物K3H2[GeW8Mo3VO40]·4H2O,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其晶体结构,该晶体属单斜晶系,C2空间群,a=1.894 4(4)nm,b=3.292 0(7)nm,c=1.249 4(2)nm,β=90.25(3)°,V=7.792(4)nm3,Z=6.最终偏差因子R=0.063.RW=0.067.  相似文献   

11.
用TAM air微量热仪测定了新合成的稀土水杨酸硫代脯氨酸配合物RE(Hsal)2•(tch)•2H2O (RE=La, Sm; Hsal=C7H5O3; tch=C4H6NO2S)在37.00 ℃时对大肠杆菌作用的产热曲线; 根据产热曲线求算了在稀土水杨酸硫代脯氨酸配合物作用下, 大肠杆菌生长代谢的最大发热功率Pmax、速率常数k、传代时间tG、抑制率I和半抑制浓度cI,50等热动力学参数. 结果表明: 稀土水杨酸硫代脯氨酸配合物在低浓度下对大肠杆菌有刺激作用, 高浓度下为抑制作用, 即稀土配合物对微生物的生长具有双向生物效应, 也称为Hormesis效应. 配合物La(Hsal)2•(tch)•2H2O和Sm(Hsal)2•(tch)•2H2O的半抑制浓度cI,50分别为7.60和1.62 mg•L-1. 即配合物Sm(Hsal)2•(tch)•2H2O的抑制效果优于La(Hsal)2•(tch)•2H2O.  相似文献   

12.
以N-(2-异丙酸)-邻羟基苯甲酰腙(C10H10N2O4, H3L)、2,6-吡啶二甲酸(2,6-H2PDA)与RE(NO3)3•nH2O (RE=Pr, Eu)在室温下反应, 合成了配合物1 [Pr2(H2L)2(HL)2(2,6-H2PDA)(H2O)2]•2H2O和配合物2 [Eu2(H2L)2(HL)2(2,6-H2PDA)- (H2O)2]•2H2O, 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等表征, 测定了两种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通过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和稳态荧光猝灭方法及其与溴化乙锭(EB)的竞争实验研究了两种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情况. 结果表明, 两种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均是以插入方式结合的.  相似文献   

13.
以Cd2+和[Cr(CN)6]3-为建筑基元通过自组装合成普鲁士蓝类配位聚合物KCd[Cr(CN)6]•H2O (1•H2O), 并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单晶X射线衍射、粉末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和氮气吸附脱附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 配位聚合物1•H2O属于面心立方晶系, 空间群Fm-3m, 晶胞参数: a=b=c=1.09059 mn, α=β=γ=90°. 配位聚合物1•H2O是由K+, Cd2+, [Cr(CN)6]3-离子和一个结晶水分子组成的三维多孔结构. 热重分析结果表明失水样品1的骨架结构在120~ 200 ℃之间保持稳定. 氮气吸附脱附研究表明: 失水样品1具有683.6 m2•g-1的比表面积, 氮气最大吸附量为8.83 mmol•g-1.  相似文献   

14.
朱莉  a  b 彭斌b 凌友b 林原斌  a 《化学学报》2008,66(24):2705-2711
用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黏度法、凝胶电泳法研究了双核钴(II)配合物[Co2(EGTB)Cl2]•(BF4)2•5H2O和DNA的相互作用, 在pH=7.2的缓冲体系中, 求得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常数. 结果表明, 配合物在接近生理条件下能有效地断裂pBR322DNA, 同时可使DNA的粘度增加, 使EB-DNA体系的荧光强度降低. 配合物与DNA的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表明, 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既存在部分插入结合又存在静电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15.
程建平  林秋月  朱文忠  胡瑞定  王娜 《化学学报》2008,66(23):2597-2603
合成了铜与水杨醛缩缬氨酸Schiff碱(salval)分别和1,10-菲咯啉(phen)及2,2’-联吡啶(bpy)形成的三元配合物[Cu(salval)(phen)] (1), [Cu(salval)(bpy)]•3H2O (2). 通过元素分析, 摩尔电导, IR, UV, TG-DTG对其进行了表征. 配合物2的结构经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 三斜晶系, P-1空间群: a=0.92676(3) nm, b=1.03143(4) nm, c=1.25042(3) nm; α=74.108(2)°, β=77.2240(10)°, g=81.5880(10)°, V=1.11642(6) nm3, Dc=1.467 g•cm-3, Z=2, F(000)=514, 最后吻合因子R1=0.0441, wR2=0.0856 [I>2σ(I)]. 同时用荧光法研究了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两种配合物对BSA的荧光都有较强的猝灭作用, 静态猝灭是引起猝灭的主要原因. 在浓度比c配合物/cBSA为0~10范围内, 配合物1和配合物2在BSA上只有1个结合位点; 25 ℃结合常数KA分别为6.50×105 (1), 4.33×105 (2) L•mol-1; 给体(BSA)与受体(配合物)间的最近距离r分别为3.85 (1), 4.26 (2) nm. 说明两种配合物都能部分插入BSA分子内部, 且配合物1与BSA的作用强于配合物2.  相似文献   

16.
使3-二茂铁-2-丁烯酸钠(FcC(CH3)=CHCOONa, Fc=(η5-C5H4)Fe(η5-C5H5))和1,3-二(1-H-苯并咪唑基)丙烷(L1)与Cd(II)在溶液中反应, 或使邻羧基苯甲酰二茂铁钠(o-FcCOC6H4COONa)和1,4-二(2-H-苯并咪唑基)丁烷(L2)与Cd(II)在溶液中反应, 分别得到了一维链状配位聚合物[Cd(h2-FcC(CH3)=CHCOO)(L1)Cl]n (1)和单核环状配合物[Cd(h2-o-FcCOC6H4COO)(L2)(H2O)]•NO3•DMF•H2O (2). 采用红外、元素分析以及单晶衍射表征了这两个配合物的分子结构; 研究了它们的热性能以及在DMF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