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液态高温回转振荡粘度仪分别对共晶Fe-C合金和Fe-C-Ce合金(铈含量分别为0.08%,0.21%,0.59%)的粘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熔点以上至1420℃的范围内,共晶Fe-C合金的粘度在8.30~5.50mPa@s之间变化,而在熔点附近合金粘度的异常现象与液体合金中石墨的形成有关;铈含量大于0.21%明显降低了共晶Fe-C合金的粘度,分析表明,粘度的降低与液态合金自由体积的增加有关.Fe-C-Ce合金的粘度在1340~1370℃范围内出现反常变化,高温差示扫描量热(DSC)实验发现几乎在同样的温度范围存在异常峰位,分析表明这与液体合金内部的Ce-C化合物原子团簇有关.  相似文献   

2.
聚对苯基苯酚取代磷腈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环状三聚六氯化磷腈在α-氯代萘中开环聚合得到聚氯化磷腈.后者与对苯基苯酚钠反应合成了标题聚合物.测定了该聚合物的IR、~1H NMR谱.GPC估计其数均分子量为6×10~4.扭辫分析表明,该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与粘流温度分别为0℃和130℃,硫化温度为210℃.  相似文献   

3.
4.
稀土对电沉积Ni-P合金镀液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通过在电镀Ni P合金的镀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镧和铈的氯化物 ,用赫尔槽实验、远近阴极实验等方法探讨了稀土元素对Ni P合金镀液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CeCl3 ,LaCl3 以及它们的混合物的最佳添加量均为 2g·L- 1 。稀土元素的加入 ,能够显著增加Ni P合金镀液的光亮区范围 ,而且 ,这种作用在低电流密度范围内更显著。稀土元素加入到镀液中能够显著增大Ni P合金镀液的电流效率 ,并且导致电流效率随电流密度的变化趋势发生变化。实验结果还表明 ,稀土元素能够使镀液的分散能力有所提高。根据这一结果 ,从理论上推断稀土元素能够促进电沉积Ni P合金阴极过程的极化度。这一推断与阴极极化曲线的测量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了Al_0.9Fe_0.1和Al_0.9Fe_0.05Ce_0.05合金的液态结构及Al_0.9Fe_0.05Ce_0.05合金的非晶结构,并采用DSC热分析研究了非晶合金的晶化行为.发现液态和非晶态合金的结构因子曲线上都存在明显的预峰,所对应的化学短程有序结构随温度降低,尺寸不断增大,但其结构单元的尺寸保持不变.Ce的加入使液态合金中化学短程有序及其结构单元的尺寸增大,并有利于原子间交互作用增强,从而提高非晶形成能力.预峰所对应的化学短程有序结构单元是以Fe原子为中心的二十面体准晶结构,这种结构在液态已形成,并保留在非晶中.  相似文献   

6.
TATB与二氟甲烷以及与聚偏二氟乙烯的分子间相互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动用密度泛函理论(SFT)B3LYP方法,取3-21G*基组,求得TATB(1,3,5-三氨基-2,4,6-三硝基苯)与CH~2F~2混合体系的三种优化构型以Boys-Bernardi方案校正基组叠加误差求得结合能。在B3LYP/6----311G*//B3LYP/3---21G*水TATB与CH~2F~2间的最大结合能为4.62kJ·mol^-1,还用MO-PM3方法计算TATB与---(CF~2CH~2}-(N=1,2,3,4,5,)的混合体系,由色散校正电子相关近似地求得其结合能力。当n=5时,求得TATB与-(CF~2CH~2)--~n的最大结合能约为52.97kJ·MOL^-1。此外,自然键轨道分析用于讨论TATB与CH~2F~2之间的电荷转移。  相似文献   

7.
一种含有咔唑功能基团的有机聚磷腈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传统的亲核取代反应的方法合成了一种新有含有咔唑侧基的有机磷腈高分子,并用红外、^1H核磁、紫外、热失重、差热分析了其结构,它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91.6℃,大大低于聚乙烯咔唑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相似文献   

8.
对Q235碳钢片和D310硅钢片表面表面镍-磷-硅酸锌纳米复合化学镀层,用SEM观察外貌,称重法测定厚度;10%NaCl、1%H2S加速腐蚀试验,10%CuSO4溶液点滴试验循环伏安(CV)、抗粘性及抗高温氧化试验等测定其性能。用X-射线电子谱(XPS)及俄歇电子能谱(AES)测定其价态及组成。结果表明其性能优镍-磷镀层和其它微米复合化学镀层,表面的镀层Q235碳钢片优于D310硅钢片表面的镀层,镀层的原子百分组成为:D235碳钢片:Ni79.00,P10.06,Zn2.01,Si1.88,O5.87,C1.18;D310硅钢片:Ni80.50,P10.67,Zn1.70,Si1.52,O4.83,C0.78.  相似文献   

9.
非晶态Ni-Ce-P合金的共沉积与耐蚀性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江  蒋雄  江琳才  朱则善 《电化学》2001,7(3):294-301
采用恒电位沉积、循环状安等方法研究了在水溶液中电沉积稀土合金的可能性 ,首次在含有CeCl3的弱酸性NaH2 PO2 镀液中获得了不同铈含量的Ni Ce P合金镀层 ,XPS、AES、XRD和SEM等实验技术表征了镀层的组成和结构 ,极化电阻和腐蚀电位的测试数据表明此镀层与Ni P无定形合金相比 ,具有更强的耐腐蚀能力 ,同时 ,讨论了沉积条件与镀层耐蚀性能的关系 ,结论是 :镀层中铈含量越高 ,其耐腐蚀性能越好 ,此外还对Ni Ce P的共沉积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指出在所研究的电沉积条件下 ,Ni Ce P合金共沉积可以用“诱导共沉积理论”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0.
对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膜进行表面亲水化处理,再经活化、偶联制得了带有苯丙氨酸(Phe)的PVDF中空纤维亲和膜。制备过程中以光电子能谱(XPS)及红外光谱分析膜表面基团的变化,经亲水化处理及活化偶联后,膜表面的O和N含量分别从5.6%和0.6%增加到16.5%和3.0%,而F含量由38.3%降低为23.0%。将该亲和膜用于室温下血浆中γ—球蛋白的分离实验,在pH=7.4,离子强度I=0.18的缓冲液体系及进料质量浓度为1.0mg/mL条件下,该亲和膜对γ—球蛋白的吸附量可达到5.85mg/g膜;与市售γ-球蛋白相比,血浆中提取纯度可达83.9%。  相似文献   

11.
β-萘酚取代聚磷腈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β-萘酚取代聚磷腈的合成与表征徐师兵,郑福安,杨永刚(华东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所,上海,200237)(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关键词聚氯化磷腈,N-二氯磷酰P-三氯单磷腈,β-萘酚取代聚磷腈无机高分子聚氯化磷腈中的氯原子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它可与许多...  相似文献   

12.
改性聚偏氟乙烯接枝共混聚苯乙烯磺酸膜的制备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苯乙烯添加到溶有原硅酸钠改性的聚偏氟乙烯(PVDF)N-甲基吡咯烷酮溶液中, 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作引发剂, 苯乙烯直接接枝到原硅酸钠改性的PVDF链上, 成膜后磺化制备了聚偏氟乙烯接枝苯乙烯(PVDF-g-PSSA)膜. 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能量扩散X射线(EDX)和多功能材料实验机表征了膜的结构、形貌及硫和硅的分布、机械强度、溶胀度, 使用阻抗分析和气相色谱仪研究了苯乙烯含量(w)对PVDF-g-PSSA膜的质子导电性能和阻醇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苯乙烯加入后, 原硅酸钠改性的PVDF与苯乙烯进行接枝共聚反应, 苯乙烯磺化反应不只是在膜表面进行, 同时渗入到膜中进行, 机械性能得到了改善. 质子电导率(σ)随苯乙烯质量分数的提高而升高. Na4SiO4为8%和苯乙烯为20%的PVDF-g-PSSA膜, 在25 ℃时溶胀度仅为20.4%, 甲醇透过系数在10-7 cm2·s-1数量级上, 比Nafion115膜的低一个数量级. 该膜具有较高的选择性, 在直接甲醇燃料电池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β-萘酚取代聚磷腈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method of preparing N-dichlorophosphoryl-P-trichloromonophosphazene as monomer from PCl5 and(NH4)2 SO4 in 1, 1, 2, 2-tetrachloroethane was investigated. Polydichlorophosphazene can be obtained from the polycondensation of this monomer and poly (β-naphthyloxy) phosphazen (I) was prepared from polydichlorophosphazene and sodium β-naphthyloxy.At the same time, the IR, 31P NMRof the title polymers were determined.The glass transition and viscous flow temperatures determined by TBAare-83℃ and 19℃respectively. Decomposition temperature measured by TGis 338℃.The Mn of Iestimated by VPOis 4110.  相似文献   

14.
 Pmo12-PVAc固容体是一种不可逆的热敏性变色材料,以XPS和ESR等探讨它在100℃或120℃时产生的暗红色组分。推断PVAc在Pmo12的酸性作用下部分醇解形成VA-VAc高聚物,继而与Pmo1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蓝色的Mo(Ⅳ,Ⅴ,Ⅵ)配合物,尚有Mo(Ⅲ)产生,并固定在高聚物支链上,形成了VA-VAc高分子金属钼(Ⅲ)配合物而引起高聚物分子间交联成为暗红色的固化膜。  相似文献   

15.
张丽  杨正  姜治伟  石军  曹少魁 《应用化学》2005,22(12):1287-0
含咔唑基团的有机聚磷腈的合成与表征;咔唑;聚磷腈;亲核取代  相似文献   

16.
理解纳米晶的生长机制对单分散纳米晶的可控合成至关重要。本文以热分解法制备的双金属铁氧体(钴铁氧和锰铁氧)纳米颗粒为例,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系统研究了铁氧体纳米晶的生长机制,揭示了由此造成的成分偏聚现象。对不同时间阶段的反应产物的分析结果表明,两步加热法(即先后在相对低的温度和相对高的温度下加热反应)是制备高质量的单分散铁氧体纳米晶的关键;通过控制低温反应阶段的时间可实现纳米晶的形核阶段和生长阶段的有效分离,从而有利于单分散纳米晶的合成。利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及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谱学成像技术分析,我们进一步发现了双金属铁氧体纳米晶中的成分偏聚现象,表明双金属铁氧体纳米晶在形核阶段主要形成富Fe的核芯,而在生长阶段则形成更富Co/Mn的双金属铁氧体壳层。这些结果对制备高质量的单分散铁氧体纳米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正确理解热分解法制备的铁氧体纳米晶的表面成分和相关表面物理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 PVDF-P(VDF-HFE)以及 PVDF-P(VDF-TFE)共混体系的压电、介电、力学松弛谱。其松弛转变过程基本与 PVDF 的相似。α,β,γ压电松弛峰分别位于40~120℃,-40℃,-85℃附近。实验结果表明后一体系的压电性大于前一体系的。同时,PVDF-P(VDF-TFE)的压电性也大于PVDF-PMMA 共混体系的。选择第二组分时,以介电常数高,模量小而本身又具有压电性的,更有助于共混薄膜压电性的提高。在同样的极化条件下,经拉伸的 P(VDF-TFE)薄膜,其压电性大于未经拉伸的薄膜,这表明分子的取向对薄膜的压电性也有影响。TSC 表明,42℃的松弛峰与晶区表面捕获的空间电荷有关,对压电性也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用DSC、扫描电镜、雾点测量仪等手段,对不同组成的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无规共聚物(MS)与聚偏氟乙烯(PVF_2)共混体系的相容性进行了研完。结果表明,随着苯乙烯在MS共聚物中含量的增多,PVF_2/MS共混体系在无定形态时由相容逐渐转变为半相容体系。测定了该体系的最低临界相容温度曲线。  相似文献   

19.
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作引发剂,通过溶液接枝聚合法把苯乙烯接枝到碱处理过的聚偏氟乙烯(PVDF)膜上,磺化后得到聚偏氟乙烯接枝苯乙烯磺酸(PVDF-g-PSSA)电解质膜。研究发现碱处理过的PVDF膜更容易与苯乙烯发生接枝聚合反应,且接枝率与碱处理时间呈线性变化关系。用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法检测PVDF膜经过接枝以及随后的磺化所发生的膜结构变化,并用SEM观察PVDF膜接枝前后以及接枝磺化后产物PVDF-g-PSSA膜的形貌及硫分布。研究表明,用KOH碱处理过的PVDF膜与苯乙烯进行接枝共聚反应时,PVDF膜结构在接枝前后和磺化前后发生变化,说明苯乙烯确实接枝到PVDF膜上。  相似文献   

20.
以亲水性聚(N-羟乙基丙烯酰胺)(PHEAA)、疏水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链段的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PHEAA-b-PMMA-b-PHEAA(PHMH)为改性剂,以聚偏氟乙烯(PVDF)为基底膜材料,利用非溶剂诱导相分离法制备了PVDF/PHMH基底.与未改性PVDF基底相比,PVDF/PHMH基底表面孔径变小,孔隙率和亲水性增加;与PVDF基底纳滤膜N0相比,通过界面聚合制备的PVDF/PHMH基底纳滤膜N1表面粗糙度大、亲水性强、截留分子量小,N1纳滤膜对Na2SO4的截留率为96.0%,水渗透通量高达304 L·m-2·h-1·MPa-1,优于商业化纳滤膜的渗透选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