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高浓度区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胶团的形状与大小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高浓度区正、负离子表面活性混合胶团的形态及大小随浓度的变化规律。根据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的相行为,胶团溶液的光散射以及流变性质测量,提出了混合胶团的棒-球转变模型。认为在较高浓度,随浓度增大,混合胶团经历了一个长棒变短,短棒变为球状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胶团棒-球转变模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提出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胶团的棒-球转变模型,认为在溶液浓度较高时,随浓度进一步增大,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胶团经历了一个长棒变短、短棒变为球状的转变过程,并通过混合胶团溶液的相行为、光散射及流变性质测定等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3.
混合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胶团催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周亚平  赵国玺 《催化学报》1992,13(5):376-381
  相似文献   

4.
根据所建议的表面活性剂疏水碳氢基在水溶液中自卷曲的分子构型和碳氢链/水界面自由能降低模型导出了对称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胶团化和表面吸附自由能及疏水自由能公式, 计算结果支持上述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5.
根据所建议的表面活性剂疏水碳氢基在水溶液中自卷曲的分子构型和碳氢链/水界面自由能降低模型导出了对称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胶团化和表面吸附自由能及疏水自由能公式,计算结果支持上述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6.
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的负触变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导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的负触变性(负触变性通常只存在于某些高分子溶液及极少数粗分散体系中).总结出负触变性的形成规律,提出了负触变性的形成机理,认为负触变性的产生是由于溶液中存在具有一定大小的层状胶团,当溶液流动时,层状胶团双层之间的平行排列方式被打乱,导致溶液粘度随时间而增加.  相似文献   

7.
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水溶液的相行为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通过对混合系统相行为的研究,总结出正、负离子表面性剂混合体系普遍存在三上浓度区的规律,即在低浓度与高浓度时为透明均相溶液,中间浓度区为复相体系,而且表明,随极性基体积增大,混合体系形成均相溶液的能力增加;在高浓度区,疏水链长短对混合体系形成均相溶液能力的影响与低浓度区的情况不完全一致,有时会出现疏水链较短的体系形成均相溶液的能力反而较差的“反常”现象。  相似文献   

8.
正负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双水相界面张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阮科  张翎  汤皎宁  肖进新 《物理化学学报》2006,22(12):1451-1455
用旋转滴法测定了正负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形成的双水相界面张力, 研究了双水相界面张力与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总浓度、外加无机盐及温度的关系. 结果表明, 双水相界面张力在一定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时属于超低界面张力范围. 观察到三种界面张力曲线类型, 第一类为摩尔比1:1 的两边的两条曲线, 界面张力随过剩表面活性剂组分的比例增加而降低; 第二类为一条跨过摩尔比1:1的马鞍型曲线; 第三类为位于摩尔比1:1的一边的一条马鞍型曲线. 界面张力曲线的类型主要取决于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 包括亲水基类型、疏水链长度及对称性.  相似文献   

9.
阴离子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反胶团的电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SDS/Tween60/正己醇/环己烷/水形成的反胶团复配体系中,电导率(κ)与水和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W0)关系曲线上存在最大值,随着复配体系中SDS的摩尔分数(xSDS)增大,最大增溶水量(W0,max)向W0值更大的方向移动.xSDS≤0.5时,随着xSDS的增大,W0,max所对应的电导率值增大;xSDS≥0.5时,其电导率值减小.在AOT/Tween60/环己烷/水体系中,出现了与SDS/Tween60/正己醇/正己烷/水体系类似的现象,但W0,max所对应的电导率值,随着xAOT的增大而增大,不会出现极大值,两者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助表面活性剂醇的影响.在SDS/TritionX-100/正己醇/环己烷/水体系中也印证了该结论.  相似文献   

10.
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延青  郝力生 《化学进展》2007,19(9):1291-1300
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系统,由于其带有相反电荷的离子头基间的强静电相互作用,具有强协同效应和高表面活性,在水溶液中可形成丰富的微观结构,表现出复杂的相行为。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于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系统在表面(界面)性质,囊泡的制备及稳定性,虫状胶束的生成和性质,双水相系统的性质及其在萃取方面的应用,拟相分离模型、热力学胞腔模型、分子热力学模型及分子模拟等理论研究和作为模板合成纳米材料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于双水相系统的研究,指出了一些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滕弘霓  陈莉  刘洪来  胡英 《化学学报》2001,59(3):383-387
研究了水/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CTAB)三元相图上的双水相区及其相关性质,研究发现:该系统在两个非常狭窄的区域能够形成双水相,SDS过量的双水相区具有类似浊点的性质,上相有明显的偏光现象,而CTAB过量的双水相区则具有Krafft点性质,上相偏光现象较弱。冷冻蚀刻显微镜观察双水相的微观结构表明,上相为层状结构,下相一般为球状结构。双水相的体积比对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比例的微小变化非常敏感。  相似文献   

12.
阴离子型微乳液的电导行为及其溶液结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郭荣  李干佐 《化学学报》1987,45(1):55-58
根据电导测量,研究了属于W/O→双连续→O/W一类微乳液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正丁醇/辛烷/水体系的溶液结构.并探讨了表面活性剂离子对微乳液导电行为的贡献,以及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含量、油含量对微乳液溶液结构的影响.微乳液的导电行为在W/O子区域中主要是由于SDS阴离子和在O/W子区域中是由于Na离子的影响.在双连续区(IZ)中SDS阴离子和Na阳离子都能影响导电行为增加表面活性剂含量有助于形成O/W微乳液,而助表面活性剂和油含量都增加有助于于形成W/O微乳液.  相似文献   

13.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液晶的线性粘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红霞  张高勇 《化学学报》2001,59(11):1888-1893
用偏光显微镜测定了十二/十四烷基聚氧乙烯醚(C12~14EO7)/水二元体系相图的液晶区,用RS-75控制应力流变仪,在固定频率(f=0.0316Hz)时,对不同样品进行应力扫描。利用线性粘弹性区内流变参数G"与G'的比值thδ对相转变敏感的特点来确定相结构的转变,并将结果与2^HNMR结果相比较,两者吻合,这表明宏观测量手段能够反映微观相结构的变化规律。对于液晶实验结果采用弹簧-粘壶模型进行解释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李缨  黄洁玲  梁玉婷  赵孔双 《化学学报》2001,59(9):1351-1356
测定了十二烷基磺酸钠(AS)/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正丁醇(n-C4H9OH)/正庚烷(n-C7H16)/水(H2O),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正丁醇(n-C4H9OH)/正庚烷(n-C7H16)/水(H2O)体系的微乳液正四面体相图,并用电导法划分了AS/CTAB/n-C4H9OH/n-C7H16/H2O体系微乳液的结构(W/O,B.C.和O/W);同时研究AS/CTAB/n-C4H9OH/n-C7H16/H2O/盐类(NaCl,CaCl2或AlCl3)体系和SDS/CTAB/n-C4H9OH/n-C7H16/H2O/盐类(NaCl,CaCl2或AlCl3)体系形成中相微乳的盐宽,从中得出上述两体系中相微乳的盐宽随盐类阳离子价态的增大而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50℃下, 测定了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DODMAC/n-C10H21OH/10%n-C10H22/H2O四元体系相图, 确定了液晶区域范围, 用2H NMR方法, 并辅以偏光显微镜照片, 确定了液晶为反相六角状, 用SAXS求出了液晶晶面间距, 确定了晶面间距d1与含水量fw/(1-fw)之间的线性关系, 并求得圆柱形聚集体的直径ds=4.035nm.  相似文献   

16.
芳香反离子与离子表面活性剂胶团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毛敏  黄建滨  肖进新  何煦   《化学学报》2000,58(11):1358-1364
用紫外吸收光谱的方法研究了多种芳香反离子与离子表面活性剂胶团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胶团对芳香反离子的吸收光谱有着显著不同的影响,芳香反离子结构的细微变化可导致光谱特性显著不同。这被解释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胶团与芳香环之间的阳离子-π相互作用。阳离子-π相互作用需要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与芳香反离子具有合适的相对位置与距离。通过测定各混合体系的吸附量证明,不同的芳香反离子在胶团表面有不同的排列方式。NMR的实验结果支持了上述解释。  相似文献   

17.
The use of aqueous catanionic surfactant mixtures in the oil-in-water (o/w) microemulsion polymerisation of styrene is reported. Catanionic surfactant mixtures of dodec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 1 and sodium dodecylsulfate 3, or decanediyl-1,10-bis(dimethyldodecylammonium bromide) 2, a gemini surfactant, and the anionic surfactant 3 were used. Phase behaviour and polymerisation properties of the microemulsions were studied as a function of the total surfactant concentration and the cationic/anionic surfactant ratio. Single-phase o/w microemulsions were only formed if either the cationic or anionic surfactant were present in large excess. Upon -irradiation, polymer nanoparticles were obtained. Using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the particle radii were determined to be 10 to 20 nm, the size depending on the total surfactant concentration, the cationic/anionic surfactant ratio and the surfactant/styrene ratio. 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indicated molecular weights of polystyrene of between 3×105 and 1.4×106 Daltons. Catanionic 1/3 and 2/3 mixtures differ in their styrene solubilizations. In a 1- or 3-rich system, the solubilization efficiency can be improved by increas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oppositely charged minor surfactant component, while in a 2-rich system the addition of 3 only diminishes the efficiency. Possibl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t behaviour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对以正十六烷、油酸钾、正己醇和水所组成的微乳液进行研究,对其流变性和机理作了探讨.微乳液粘度和水油比变化的关系可用相转化来说明.层形结构区显示出有高粘度特征,并具有明显的负触变性现象.对此进行了讨论,并研究了pH值和盐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含有十二烷基酚聚氧乙烯(10)醚的溶致液晶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酚聚氧乙烯(10)醚(TX-10)/苯乙烯/水组成的三元体系为研究对象, 绘制了三元相图, 选取液晶区域作为研究对象, 配制系列样品, 摄制了纹理照片, 用小角X光衍射法测定了液晶中各种组分变化时间的层间距, 并结合^2H NMR谱图和纹理照片的对照以及互为补充的分析, 为精确区分液晶结构提供了新的途径。这不仅对于基础理论研究, 同时对于日用化工和帮次采油都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微乳液毛细管电动色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小芸  吕建德  竺安 《化学学报》1997,55(5):503-507
本文研究了两组混合样的微乳液毛细管电动色谱(MEEKC)分离, 较系统地研究了微乳液的内相, 助表面活性剂及其浓度对电动分离的迁移时间、柱效及时间窗的影响, 并与胶束毛细管电动色谱(MEKC)分离进行了比较, 选用由80mmol/L正辛烷-120mmol/L十二烷基硫酸钠-900mmol/L正丁醇-10mmol/L硼砂组成的微乳液, 样品组分电动色谱迁移时间的RSD<0.8%, 峰面积RSD<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