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某些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单体电子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某些金属酞菁配合物在单体状态下的电子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并探讨了溶剂、中心离子和取代基的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16种含哌嗪或含哌啶四取代酞菁金属配合物{R4PcM,R=2-[4-(2-磺基乙基)哌嗪-1-基]乙氧基(SPEO—)、2-(哌啶-1-基)乙氧基(PEO—);取代位置分别在α位和β位;M=Zn(Ⅱ),Ni(Ⅱ),Co(Ⅱ), Cu(Ⅱ)}的UV-Vis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的测定,探讨了中心金属离子、取代基种类及其取代位置、溶剂等因素对酞菁金属配合物UV-Vis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R4PcM的Qλmax落在681~718 nm范围内,与相同中心金属离子的无取代酞菁金属配合物(669~671 nm)比较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红移,荧光发射光谱与UV-Vis吸收光谱呈镜像关系,特别的是两种β位取代中心金属离子为Zn(Ⅱ)的酞菁金属配合物[β-(SPEO)4PcZn,β-(PEO)4PcZn]具有极高的摩尔消光系数、较大的荧光量子产率和较长的荧光寿命,有望开发成新型的光动力诊疗用光敏剂。  相似文献   

3.
4.
8-氮杂腺嘌呤是抗代谢类药物,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增殖很快的肿瘤。文章以溴化乙啶为探针,通过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研究了8-氮杂腺嘌呤及其与Co2+和Cu2+ 离子形成的配合物同DNA的作用。结果发现:在pH 9.86时,8-氮杂腺嘌呤可与Co2+形成稳定配合物,此配合物与DNA之间静电作用较强、嵌插作用较弱;在pH 7.4时,8-氮杂腺嘌呤可与Cu2+形成稳定配合物, 其与DNA之间主要以嵌插作用为主、静电作用为辅;在pH 2.85时,8-氮杂腺嘌呤-Cu2+配合物与DNA之间嵌插作用较强、静电作用较弱;在pH 7.4时,8-氮杂腺嘌呤几乎不影响EB和DNA之间的嵌入结合方式, 它与DNA为静电方式结合。这些结果,可为合理改善药效,降低抗癌药物毒性和设计新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金属酞菁配合物结构研究的一些谱学方法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在研究金属酞菁配合物结构方面的一些谱学方法及其结果,首先简要概述了金属酞菁配合物的红外、紫外可见光谱性质,着重讨论了配合物中环周边取代基的类型、位置、数目以及配合物在溶液中处于不同聚集态时,对紫外可见光谱的影响。另外还对四取代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异构体的NMR谱表征作了简介。  相似文献   

6.
原春兰  郭进宝 《光谱实验室》2011,28(5):2287-2290
合成了含4个氮的大环配体的镍配合物N iL(C lO4)2,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单晶的晶体结构。该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 2(1)/c。晶胞参数a=1.0268(2)nm,b=1.0756(1)nm,c=1.0893(2)nm,α=90.00,°β=111.40(1),°γ=90.00,°V=1.1201(3)nm3,M=538.07,D x=1.595m g/m3,μ=1.155mm-1,Z=2,F(000)=564,R=0.0422,Rw=0.0847。  相似文献   

7.
锌酞菁配合物的线性与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UV-Vis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及开孔Z扫描技术对五种锌酞菁配合物的DMF溶液进行了线性与非线性光学性质的表征;并以无取代锌酞菁为例,研究了酞菁溶液线性与非线性光学性能的浓度效应。结果表明五种酞菁均具有显著的荧光和非线性光学效应,其非线性吸收系数在10-9 cm·W-1数量级范围。且随酞菁浓度的改变,其荧光和非线性吸收明显改变,表现出强烈的浓度效应。  相似文献   

8.
金属萘酞菁配合物在光激发下产生单线态氧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一系列金属萘酞菁配合物在光激发下产生单线态氧^1O2的能力,结果表明,它们产生^1O2能力顺序为:ZnNc〉NiNc〉CoNc,ZnNc(OC4H9)8〉ClMnNc(OC4H9)8〉FeNc9OC4H9)8〉NiNc(OC4H9)8〉CuNc(OC4H9)8〉CoNc(OC4H908;ZnNcS4〉ZnNc〉NnNc(OC4H9)。  相似文献   

9.
罗涛  张伟清 《光学学报》1992,12(8):23-728
本文制备了四新戊氧基酞菁锌(Tetra-neopentoxy phthalocyanine zine)(TNPPeZn)和四壬基酞菁铜(Tetra-nonyl phthalocyanine copper)(TNPeCu)两种酞菁衍生物的Langmuir-Blodgett(LB)薄膜.通过测量10~473K温度下的吸收光谱,研究了两种薄膜的分子聚集状态.TNPPeZn的LB薄膜中,存在着分子单体和分子二聚体,在吸收光谱中分别表现为680nm和620nm的吸收峰.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单体逐渐转变为分子二聚体,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TNPeCu的LB薄膜中,除了分子单体和分子二聚体以外,还有吸收为740nm的分子J聚集体存在.随着温度的变化,J聚集体发生可逆变化.  相似文献   

10.
Li L  Jin J  Shi ZF  Xing YH  Niu SY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30(9):2443-2446
通过水热方法合成了6种Co(Ⅱ/Ⅲ)配合物Co(H2O)6·H2btec(1);{[Co2(HCOO)6]·CH3OH}n(2);([Co(4,4'-bipy)2(H2O)4]·suc·4H2O}n(3);Co(NA)2(H2O)4(4);[Co(mal)(4,4'-bipy)H2O]n(5);[Co(HCOO)4Co(H2O)4]n(6)(H4btec=均苯四甲酸,H2suc=丁二酸,HNA=娴酸,H2mal=丙二酸,bipy=联吡啶)},测试了配合物的UV-Vis吸收光游和表面光电压光谱(SPS),并通过X-ray单晶衍射确定了配合物的结构.它们的表面光电压光谱在300~800 nm范围内均表现出正的光伏响应,并将其与UV-Vis吸收光谱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发现SPS中表面光伏响应带与UV-Vis吸收光谱的吸收峰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通过对比6种配合物的SPS可以看出,中心金属离子的价态、配位模式及配位微环境均对SPS响应带的位置和形状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翡翠为一种珍贵的玉石。不同产地的翡翠价值差异较大,有些不法商人以某些产地的翡翠冒充缅甸翡翠以获取高价。迫切需要一种可靠方法来确定宝石地理起源,翡翠的产地研究具有重要的宝石学意义,目前主要在翡翠生成时代、矿物组合、硬玉组分含量等方面探讨不同产地翡翠,缺乏快速有效鉴别产地的方法,以缅甸、俄罗斯、危地马拉翡翠为研究对象,对不同产地相同厚度翡翠样品的谱学研究发现:不同产地翡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都存在两个明显的吸收峰,紫区437 nm的吸收峰为Fe3+的吸收,430 nm处的吸收峰为Mn2+的自旋禁阻跃迁所致,但是三个产地翡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吸收系数范围不同,430 nm处吸收系数峰值范围小于0.62,437 nm处吸收系数峰值小于0.66时,为缅甸翡翠,430 nm处吸收系数峰值范围大于1.1,437 nm处吸收系数峰值大于1.1,为危地马拉翡翠,430 nm处吸收系数峰值范围0.62~1.14,437 nm处吸收系数峰值范围0.66~1.1时,俄罗斯、危地马拉及缅甸翡翠紫外吸收波段重合,为三个产地翡翠共同区域。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确定MnO和FeO元素含量,发现不同翡翠产地紫外-可见430和437 nm吸收峰值与MnO和FeO元素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该研究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技术应用于翡翠产地快速鉴别,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制备了La,Ce,Nd,Sm,Eu,Gd,Dy微粒和纳米金,分别用La,Ce,Nd,Sm,Eu,Gd,Dy微粒替代部分的纳米金,研究了La-Au,Ce-Au,Nd-Au,Sm-Au,Eu-Au,Gd-Au,Dy-Au微粒分别对银染效果的影响及其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与纳米金相比,La-Au,Ce-Au,Nd-Au,Sm-Au,Eu-Au,Gd-Au,Dy-Au微粒可延长银染后的斑点持续的时间,其中Nd-Au微粒的效果最好,斑点持续的时间为30 min,是纳米金的2.7倍;可大幅度加深斑点的颜色,其中Nd-Au,Sm-Au微粒的效果最好,用Nd微粒替代部分的纳米金,纳米金用量降低了80%,但还能提高银染法的灵敏度。在200~800 nm范围,La,Ce,Nd,Sm,Eu,Gd,Dy微粒和纳米金溶液的UV-Vis吸收光谱只有一个吸收峰,λmax分别为275,277,276,276,278,277,278和521 nm;La-Au,Ce-Au,Nd-Au,Sm-Au,Eu-Au,Gd-Au,Dy-Au微粒混合液的UV-Vis吸收光谱有两个吸收峰,λmax(RE)λmax(Au)分别为276和522 nm,276和522 nm,276和523 nm,276和523 nm,276和522 nm,276和522 nm,276和523 nm,纳米金和La微粒的吸收峰的波长发生了红移,Ce,Eu,Gd,Dy微粒的吸收峰的波长发生了蓝移,Nd,Sm微粒的吸收峰的波长不变,纳米金与稀土微粒可能有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喹啉水溶液真空紫外降解过程中的吸收光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以低压石英汞灯为真空紫外光源降解喹啉水溶液的过程中,通过监测体系吸收光谱的变化,绘制不同时刻吸收光谱图,探讨了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作为在线检测反应进程的可行性。结合体系中底物浓度、COD、TOC和pH的变化,分析了各吸收光谱的变化特征和机制。研究表明,受吡啶环上N原子的影响,喹啉在不同pH环境下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吸收光谱也有较大的差异。在降解的过程中,体系的吸收光谱受到底物降解、中间产物生成和体系pH的共同影响。由于中间产物质子酸的生成,使喹啉以质子化的形式存在,当质子化产生的吸收增加与降解导致的吸收减少相等时,特征吸收峰313 nm处的吸收在1~3 min会出现平台,然后持续衰减。254 nm处的吸收先在5 min时增加到一个极大值,然后持续衰减,至30 min时衰减至0,而且此时溶液的吸收仅在220 nm以下区域,说明底物已降低得比较彻底。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可以用吸收光谱来在线监测喹啉真空紫外降解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刘畅  王世才  卢东昱 《物理实验》2005,25(12):38-41
应用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吸光光度法,通过光学多通道分析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叶绿素提取液和叶绿素晶体分别进行了紫外-可见光区吸收光谱的探测,并对其吸收曲线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对文献中的一些数据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以(Bu4N)4[α-Mo8O26]和各种取代苯胺及其盐酸盐为原料, 在碳二环己基亚胺(DCC)存在下, 经脱水反应,合成了多种六钼酸根有机亚胺衍生物, 并用元素分析,1H-NMR,IR和UV-Vis光谱等进行表征,重点研究了六钼酸根有机亚胺衍生物在乙腈溶液中的紫外光谱。研究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典型的分子内电子转移的紫外-可见光谱特征,其特征峰位移Δλmax与苯胺的苯环取代基的共轭效应指数(σR)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6.
氯化钠溶液中纳米银胶的紫外-可见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考察了纳米银胶制备中的一系列影响因素。用TEM和UV-Vis表征了水溶性高分子PVP,PVA和强电解质NaCl对纳米银胶的影响,发现不同制备方法和不同介质中得到的纳米银胶的分散性质和粒径大小不同,吸收光谱有差别。NaCl的加入对纳米银胶的吸收光谱影响显著,尤其是对于没有PVP,PVA保护的体系,当溶液中NaCl浓度达到某一临界值时,纳米银胶的吸收光谱出现突变。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水溶液条件下苯酚及其酚类衍生物的紫外吸收光谱。2位、3位和4位引入取代基可使酚类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发生红移,摩尔消光系数εmax明显提高。不同取代位置对λmaxεmax的影响程度不同。与2位和3位相比,4位取代能使最大吸收波长λmax发生较大红移,摩尔消光系数εmax增加较大,这是因为4位取代基能与苯环形成更多共轭结构的缘故。对硝基酚的λmaxεmax的特性研究表明—NO2是酚类化合物较好的助色基。由此,建立了快速测定酚类化合物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并选择测定了εmax>10 000的四种酚类化合物在土壤中的吸附率。结果显示,酚类化合物在质地粘重的土壤中吸附率较大;高浓度的无机盐溶液能够提高酚类化合物在土壤中的吸附率。  相似文献   

18.
以常见的有机磷农药对硫磷和甲基对硫磷为对象,采用量子化学半经验方法AM1优化它们的基态构型,然后采用单激发组态相互作用CIS方法将基态构型优化为激发态构型。在此基础上,采用含时密度泛函TD-DTF,在B3LYP/6-31+G(d)水平下,分别计算了它们基态构型的吸收光谱和激发态构型的荧光发射光谱。优化完成后的基态构型经振动分析,均未出现虚频率,说明得到的构型基本合理。比较优化完成后的基态和激发态的构型推测了光谱产生的机理,光谱的理论值与使用英国Edinburgh FLS920P光谱仪测得的实验值基本吻合,说明了推测的合理性。以上研究为农药的光谱检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主要基于紫外可见(UV-Vis)漫反射光谱首次对比研究了经过热处理、有机或无机染料改色或钴-60产生的γ射线辐照三种不同处理工艺对同为珍珠质的淡水与海水珍珠及贝壳珍珠层的漫反射光谱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在不同颜色、淡海水属性的珍珠与贝壳珍珠层的UV-Vis反射光谱的紫外区皆存在约280 nm 处的吸收峰,上述吸收峰位归属于珍珠层中自身存在的有机质所致,而非珍珠的致色色素。(2)以上三种不同的处理工艺对上述280 nm处的吸收峰位存在一致的影响行为,即随着不同的处理工艺强度的增大,处理样品对应的反射谱图中约280 nm处吸收峰的强度逐渐降低直至消失。与此同时,珍珠的反射谱图中紫外区的反射主波长的反射强度也随之减弱,且反射主波长的峰位向可见光区发生显著红移。研究工作可为珍珠及珍珠的优化处理的鉴定筛选及其珍珠颜色的形成属性判定提供检测依据与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