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通过核磁共振(NMR)技术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包括单链(DTAC)和双链(C12-C4-C12和C12-C8-C12)氯化物季铵盐,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10)组成的3种复配体系的相互作用及作用点、排列方式、混合胶束中分子间与分子内作用的变化规律等.2D NOESY技术证明了这3种复配体系相互作用力大小顺序为NP-10/C12-C8-C12 > NP-10/C12-C4-C12 > NP-10/DTAC,它们的相互作用点相同但作用点数目不同.自扩散系数显示NP-10对混合胶束的动力学半径影响大于季铵盐.弛豫时间表明,当NP-10/DTAC和NP-10/C12-Cs-C12(s=4或8)的混合摩尔比分别为1:3和1:2时,复配体系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开始减小,分子内作用开始起主导作用,这暗示它们最佳摩尔配比分别为1:3和1:2,空间距离也佐证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2.
取代基通过取代苯环上的H原子形成不同苯系物(苯、甲苯、二甲苯等),其共有结构苯环上的不固定π键电子受到激发,使得苯系物在紫外波段240~280 nm具有明显的特征吸收结构,鉴于此大气中的苯及相关的苯系物可以通过差分光学吸收光谱(DOAS)方法来进行定量,但采用该波段测量需要考虑以下问题:首先是氧气(O2)的吸收干扰问题,苯(C6H6)在该波段的吸收截面与O2在243~287 nm Herzzberg带相互重叠,且O2的特征光谱结构随O2的浓度不同而变化, 导致O2的吸收光学密度与O2的浓度不成线性关系。其次,苯系物结构上的相似性使其在紫外波段的特征吸收结构差别较小并且相互重叠,从而对C6H6的拟合产生干扰。此外,除了O2和苯系物以外,还有臭氧(O3)、二氧化硫(SO2)等干扰。C6H6在195~208 nm的深紫外波段具有较大的吸收截面(2.417×10-17 cm2·molecule-1),为240~260 nm处截面大小(2.6×10-18 cm2·molecule-1)的9倍左右,针对C6H6在深紫外195~208 nm波段的吸收特征,开展便携式DOAS定量方法研究,采用该波段进行C6H6的光谱定量分析并应用到实际的外场观测。通过建立C6H6与干扰气体SO2,氨(NH3),二硫化碳(CS2)和一氧化氮(NO)的差分吸收截面的二维相关性矩阵,获取C6H6光谱定量的最优反演波段。通过开展实验室条件下C6H6,SO2和NH3不同浓度配比的混气实验对195~208 nm波段反演C6H6的效果进行评估。实验结果显示,采用195~208 nm波段进行光谱反演的探测限为17.6 μg·m-3,光谱反演浓度与理论浓度的相对测量误差均小于5%且RSD(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同时与240~260 nm波段反演结果进行对比,相对误差小于5%。在外场实际情况下,利用便携式DOAS系统获取190~300 nm的大气测量光谱,通过DOAS方法解析并结合GPS信息,获得了某化工园区C6H6的污染浓度分布,实验结果表明采用195~208 nm深紫外波段同样能适用于对C6H6的光谱定量,与240~260 nm波段反演结果进行对比,二者的相关性达到了0.98且相对误差小于10%。  相似文献   

3.
采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荧光区域积分分析法(3DEEM-FRI)研究了厦漳地区江东泵站、北溪水闸、汀溪水库、莲花水库、坂头水库以及石兜水库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荧光特性、污染特征及其他水质指标与各荧光区域积分体积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三种荧光组分-荧光类蛋白质组分(组分Ⅰ,C1)、荧光类蛋白质组分(组分Ⅱ,C2)以及类富里酸组分(组分Ⅲ,C3)在所调查水样中均有显著检出,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组分(组分Ⅳ,C4)在莲花、坂头以及石兜水样中有检出,类腐殖酸组分(组分Ⅴ,C5)在所调查水样中检出不明显;不同水体中同一组分的相对含量差别不大,其中荧光类蛋白质组分占比(P1, n+P2, n)均在60%以上,组分Ⅲ(P3, n)与组分Ⅳ占比(P4, n)均在10%~20%之间,组分Ⅴ占比(P5, n)小于6%;荧光特征参数(1.28β∶α<0.97)显示水体中DOM具有典型的陆源与自生源混合输入的污染特征,组分Ⅰ、组分Ⅱ与组分Ⅳ之间具有同源性特征;TOC与总标准荧光积分体积(ФT,n)之间具显著的相关性(R2=0.979 34),NH+4-N与组分Ⅳ的标准荧光积分体积(Ф4,n)之间相关性较好(R2=0.827 98),而类腐殖质的相对含量(P3, n+P5, n)与SUVA之间的R2为0.703 25。研究表明,3DEEM-FRI分析法可用于识别江湖水库型原水DOM的组成及污染来源,同时还可以实现对TOC含量、NH+4-N含量以及水体腐殖化程度的有效追踪和指示。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地表水体有机污染的原位快速监测需求,提出一种基于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的水质指标预测模型和水质等级快速判断方法。以扬州市域内多种地表水体的水质监测数据作为模型训练样本,充分利用水体三维荧光光谱信息,结合线性支持向量回归算法(LIBLINEAR),建立了与化学需氧量(CODCr)、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NH3-N)、总磷(TP)、总氮(TN)和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6项有机污染相关水质指标的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6项指标预测模型的训练集和测试集决定系数R2均大于0.73,预测值与国标及行业标准方法分析结果的相关系数r达到0.9以上。利用水质指标预测结果进一步判断有机污染指标相关水质等级,黑臭水体识别率达86%,对Ⅲ类~重度黑臭共6个水质等级的分类准确率为60%。结果说明该方法通过水体三维荧光光谱信息预测水质有机污染指标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精度,为广域时空尺度地表水的高效原位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镜泊湖水体水溶性有机物荧光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黑龙江省区域镜泊湖水体6个点位样品采集(样品号J1-J6),利用荧光检测技术,结合三维荧光光谱区域积分(FIR),研究了水溶性有机物(DOM)的荧光特性。传统荧光光谱显示J4和J5 DOM分子缩合度较高;三维荧光光谱显示J6点位DOM中类蛋白特征峰最为显著;对所有点位DOM的三维荧光光谱5个区域积分(A,A,A:类蛋白区域;A:类富里酸区域:A:类胡敏酸区域)显示:所有点位DOM区域积分中A区域占有比例最大,并且以J4和J5点位最高,J6点位最低。通过对腐殖酸区域(A和A积分比例之和)与类蛋白区域(A,A,A积分比例之和)积分比值表明,J4(4.94)和J5(5.18)点位比值相近;J1(3.52)和J2(3.66)点位比值接近;最小值为J6点位(2.11)。综合以上分析证实,镜泊湖水体各点位DOM腐殖化程度为:J4,J5>J1,J2>J3>J6点位。  相似文献   

6.
北京城市水体的三维荧光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u J  Cui S  Su W  Cao ZP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31(6):1562-1566
基于三维荧光光谱的水质荧光指纹法已经逐渐显示出作为水体有机物的新型表征方法的价值.本文研究了北京的城市水体的三维荧光指纹.结果表明,北京城市水体的荧光指纹可以分为3种类型:Ⅰ型有2个荧光峰,其中心分别位于λex/λem=275~280/340 nm与225~230/340 nm附近,此类水体数量最多;Ⅱ型的两个荧光中心...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微含量石油类污染物识别问题,采用三维荧光光谱(EEMs)与平行因子(PARAFAC)相结合的技术,研究了石油类样品荧光组分特征及平行因子组分识别方法。依据水体中石油类含量的标准规定,配制出与Ⅰ—Ⅴ类水体对应的CCL4含油样品,用来模拟油类污染物成分。首先对97#汽油、0#柴油、普通煤油及CCL4溶剂进行三维荧光光谱扫描,得到纯组分样品的三维荧光光谱图,其次对97#汽油、0#柴油及普通煤油的标准样品进行三维荧光光谱图测定,最后对97#汽油、0#柴油、普通煤油在CCL4溶剂中的混合样品进行三维荧光光谱图测定。在掌握上述不同组分样品的三维荧光光谱特性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微含量下97#汽油、0#柴油及煤油混合液的三维荧光光谱,应用平行因子方法解析出样品中三种组分的激发与发射特征光谱以及组分间的浓度比。解决了混合样品荧光光谱出现叠加,用化学分离或单纯荧光分析方法较难识别荧光组分的问题,实现了对微含量含油混合样品的主要组分的识别,并得到混合样品溶液中不同组分间浓度比。  相似文献   

8.
煤矿区水体溶解有机质三维荧光光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三维荧光光谱对煤矿区水体溶解有机质进行分析测定,探讨特殊环境条件下水体溶解有机质光谱特征。类富里酸荧光峰(峰Ⅰ)和类腐殖酸荧光峰(峰Ⅱ)最为显著,类蛋白荧光峰(峰Ⅳ)强度较弱。地下水体溶解有机质荧光峰强度普遍低于地表水水体同类荧光峰。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炼焦区域和采煤区水体荧光峰强于污灌区域和农业区域水体同类荧光峰。矿区人类活动剧烈,煤矿开采加工活动容易把煤中的大量烃类物质分散到周围环境中去,地表水体接受矿井排水、洗煤废水及生活污水等,地下水体则相对不容易受到污染。整个石龙区水体溶解有机质荧光集团来源较多,峰强度受pH影响不大,但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水体中Ca2+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环滇池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光谱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对环滇池地区土壤中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s, DOM)的结构特征和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样品的紫外-可见光谱曲线均呈现出相似的特征,吸收系数随着波长的增加而降低,并在250~280 nm波段存在一个明显的肩状吸收峰。柴河水库和滇池东部地区土壤DOM的芳香性(A250/A365)、分子量(SR)、腐殖化程度(SUVA254)和所含疏水组分(SUVA260)均高于其他三个区域。三维荧光光谱显示,环滇池土壤DOM中含有紫外可见光区类富里酸峰、可见光区类富里酸峰和两种类腐殖酸峰。荧光指数(fluorescence index, FI)和自生源指标(autochthonous index, BIX)均表明该地区土壤DOM有着典型的陆源特征,且类蛋白成分生成量较少,生物可利用性较低。平行因子分析法(PARAFAC)将土壤DOM分成四个荧光组分,四个组分之间有着非常显著的相关性(p<0.01),表示具有同源性。此外,类富里酸荧光组分对DOM的贡献率最大,说明土壤DOM中富里酸物质的含量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10.
如何快速获取干旱区地表水盐分含量是干旱区绿洲地表水有效管理的关键问题。研究以艾比湖流域为研究区,三维荧光光谱技术为诊断手段,利用荧光激发发射矩阵(EEM)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法,提取艾比湖流域地表水水体荧光组分,构建干旱区地表水三维荧光光谱指数。通过线性回归方法,建立基于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的地表水盐分含量的诊断模型。结果表明: (1)艾比湖流域地表水溶解性有机质含有四种荧光组分即: 微生物腐殖质(C1),腐殖酸等有机物质(C2,C4),蛋白质类有机物质(C3)。(2)通过三维荧光指数分析发现,流域地表水有机污染类型为“陆源型”,受人类干扰比较严重,水体有机污染差异较大,且三维荧光指数、荧光组分分别与地表水水体含盐量呈显著相关性,W2,W4,W7,F355,HIX和BIX与水体盐分含量的关系显著,0.516<r<0.915,其中HIX与水体盐分含量呈明显负相关,相关系数r为-0.57。(3)利用三维荧光指数和荧光组分建立水体盐分估算模型,模型拟合系数大于0.7,模型验证精度符合统计学要求,估算模型的RPD值均大于1.4,模型估算能力较强。因此,基于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实现艾比湖流域地表水水体含盐量诊断研究是可行的。该研究不仅探讨了干旱区艾比湖流域地表水三维荧光的特点,而且将为三维荧光应用于干旱中亚地区地表水有机污染监测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饮用水处理中ClO2预氧化高藻水过程DOM三维荧光特征的变化规律,采用三维荧光光谱研究了ClO2预氧化过程藻类胞内外溶解性有机物组分变化,并通过荧光体积积分法定量分析了DOM组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含铜绿微囊藻原水的IOM荧光特征光谱有4个较为明显的荧光峰,主要为类酪氨酸类物质与类色氨酸类等代表的蛋白类荧光峰、腐殖酸类荧光峰、富里酸类荧光峰及可溶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峰,占比分别为14.52%,48.27%,16.22%和20.99%;而EOM荧光特征光谱只有1个较为明显的荧光峰,主要为可溶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占比为63.14%,藻类有机物主要含在IOM中。在经过0.5 mg·L-1的ClO2预氧化后,3 min内叶绿素a的去除率达到73.58%,IOM中以氨基酸、蛋白质及富里酸为代表的Ⅰ区、Ⅱ区及Ⅲ区物质释放至胞外并被ClO2氧化为类腐殖质。随着ClO2预氧化的进行,藻细胞不断破裂,IOM释放到水中,造成胞外EOM总响应值的提高,即EOM总响应值增加了54.89%,而IOM总响应值降低了51.50%。因此,饮用水处理高藻水时应该特别注意藻细胞IOM的释放,应选用合适氧化时间,在保证除藻效果良好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IOM的释放;该研究将为饮用水预氧化除藻及藻类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Phase behavior of mixed polyoxyethylene-type nonionic surfactants in water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loud temperatures, phase behavior, and the structures of liquid crystal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aqueous systems of homogenous hexaethylene glycol dodecyl ether(C12EO6) and mixed C12EO4-C12EO8, C12EO2-EO8, C12EO2-C12EO8, and C12EO0-C12EO8 In the mixed surfactant systems, the average polyoxyethylene- (EO-) chain lengths are kept constants, the same as C12EO6. The change in cloud temperatures is small in all the systems, whereas the phase behavior is successively changed with increasing the difference in EO-chain length in the mixture. Lamellar liquid crystal is developed in the phase diagrams and it intrudes in the two-phase region above the cloud temperature. Hence, the phase pattern of the present mixed surfactant systems resembles that of C12EO5 system, but both cloud point and W+L region appear at much higher temperature. Hence, the Hydrophile-Lipophile Balance of the surfactant is not largely changed by mixing the surfactants but the SAXS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rfactant molecules are more tightly packed in the hexagonal and lamellar phases by mixing. It is considered that when surfactants of different EO-chain lengths are mixed, the considerable reduction in repulsion between the hydrophilic moieties takes place and the surfactant molecules are more tightly packed.  相似文献   

13.
罗阳  廖正芳  张伟  左芳 《发光学报》2018,39(10):1371-1377
在反应温度为200℃、反应时间为8 h的温和条件下,采用水热法合成了近红外到近红外的Mn2+掺杂NaYF4:Yb3+/Tm3+上转换荧光纳米粒子,再以两亲性聚合物C18PMH-mPEG作为亲水性配体修饰到上转换荧光纳米粒子表面,得到具有水溶性的上转换荧光纳米粒子。然后在980 nm近红外光源激发下,测量了上转换荧光纳米粒子的荧光发射光谱,在(800±10) nm附近,观察到了较强的单近红外光发射(3H43H6)。对样品进行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制得的水溶性Mn2+掺杂NaYF4:Yb3+/Tm3+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进一步在小鼠体内进行了近红外成像,表明其在生物成像领域将会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用TEACO2激光辐照CHCIF2分子生成电子激发态C2*自由基,观察到斯旺带系的六个谱带。本文根据C2分子态位能曲线的特点,提出C2*d3Πg态的形成机制。C2是少数较特殊的分子之一,其激发态b3Σg-与第一激发态a关键词:  相似文献   

15.
张忠硕  张秀荣  顾江  马攀涛 《物理学报》2016,65(2):26101-026101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杂化密度泛函(B3LYP)方法, 在6-31 G基组水平上对C20四聚体进行了几何参数全优化, 得到了基态构型, 并对其稳定性、电子结构、极化率和芳香性进行了计算研究. 结果表明: C20碳笼以[2+2]加成方式结合形成C20四聚体, 具有良好的热力学稳定性; C原子内部以sp2的方式杂化, C原子之间有少量电荷转移; C20 四聚体的IR和Raman光谱都有较多的振动峰; 随碳笼数的增加, C20聚合物中原子间的成键相互作用随之增强; C20四聚体具有芳香性.  相似文献   

16.
赵曰峰  王超  王伟宗  李莉  孙昊  邵涛  潘杰 《物理学报》2018,67(8):85202-085202
甲烷针-板放电与重油加氢耦合形成甲烷转化重油加氢,可实现重油高效加氢并增产高附加值低碳烯烃,有实践应用前景和科学研究意义.建立二维流体模型,对大气压甲烷针-板放电等离子体进行数值模拟,得到电场强度、电子温度和粒子密度的空间与轴向分布,总结反应产额并提炼生成各种带电和中性粒子的关键路径.模拟结果表明,CH_3~+和CH_4~+密度与电场强度和电子温度的轴向演化接近且密切相关;CH_5~+和C_2H_5~+密度沿轴向先增大后减小;CH_3与H密度的空间和轴向分布几乎相同;CH_2,C_2H_4与C_2H_5的粒子密度分布在靠近阴极的区域内明显不同而在正柱区内较为相像;电子与CH_4发生电子碰撞电离生成的CH_3~+和CH_4~+,CH_3~+和CH_4~+分别与CH_4发生分子碰撞解离生成C_2H_5~+和CH_5~+;电子与CH_4间的电子碰撞分解是生成CH_3,CH_2,CH和H的主导反应;CH_2与CH_4和电子与C_2H_4发生的反应分别是生成C_2H_4和C_2H_2的关键路径;电子与CH_4间的电子碰撞分解反应和CH_2与CH_4发生的反应的产额各占H_2总产额的52.15%和47.85%.  相似文献   

17.
在硫酸铵存在下,乙醇水溶液能够分为醇/水两相,在分相过程中,Pd2+与KBr和C2H5OH2+生成的[PdBr42-][C2HsOH-2+]2三元缔合物能被乙醇相萃取,使Pd2+与Ru2+、Ag+、Cu2+和Pb2+完全分离。该法在微量钯的分离和富集分析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利用发展的调制俘获损耗荧光光谱技术实验测量了超冷铯分子0u+(6P3/2)长程态的高灵敏光缔合光谱. 光谱探测范围较国际已有报道扩大了60 cm-1, 观察到25个长程区域新的振动能级. 通过LeRoy-Bernstein公式对振动束缚能数据进行拟合, 获得了超冷铯分子0u+(6P3/2)态的长程系数C3 为16.103±0.010. 构建了超冷铯分子0u+(6P3/2)态长程区域的势能曲线.  相似文献   

19.
赵鹤玲  夏海平  罗彩香  徐军 《物理学报》2012,61(8):86102-086102
用高温熔融法制备了Bi2O3掺杂的(0.9-x) GeO2-xNb2O5-0.1BaO (含量x为摩尔分数, x=0, 0.04, 0.07, 0.1)系列玻璃. 测定了玻璃样品的差热分析(DTA)曲线、吸收光谱、发射光谱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从DTA曲线分析得到玻璃的结晶起始温度与软化温度之差(Tx-Tg)达200℃以上. 吸收光谱中可观察到位于500, 700, 808和1000 nm处的吸收峰, 并随着Nb2O5含量x的增加吸收边带发生红移. 在波长为808 nm激光激发下, 观察到发光中心位于1300 nm处、荧光光谱半高宽约为200 nm的宽带发光. 荧光强度随Bi2O3掺杂量δ的增加先增强后减弱, 当掺杂量δ达到约0.01时, 荧光强度达到最强. 随着Nb2O5含量x从0.04增加到0.1时, 荧光强度逐步减弱. 样品的XPS峰分别位于159.6和164.7 eV, 它们介于Bi3+与Bi5+的特征结合能之间, 因此Bi3+与Bi5+可能同时存在于玻璃基质中. 从XPS及Bi离子的发光特性推断, 宽带的荧光发射可能起因于Bi5+. 随着Nb2O5含量x的增加, 荧光强度逐步减弱. 分析认为, Nb2O5取代GeO2后形成了NbGe缺陷, 需要低价Bi离子进行电子补偿, 因而抑制了Bi5+形成, 致使荧光强度减弱.  相似文献   

20.
含氟利昂在内的含氯化合物在太阳光辐射下解离生成破坏臭氧的游离态氯原子, 是破坏大气臭氧层的主要元凶. 本文利用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及离子速度成像技术研究了氟利昂F1110(四氯乙烯)分子在800 nm飞秒脉冲光作用下的多光子解离动力学. 利用飞行时间质谱探测技术, 得到了四氯乙烯在800 nm飞秒激光脉冲作用下发生多光子解离产生的碎片质谱, 发现了两个主要碎片离子C2Cl3+和 C2Cl2+. 对应的解离机理分别为单个C-Cl键断裂直接生产氯自由基C2Cl4+→C2Cl3+ +Cl 和两个C—Cl 键断裂C2Cl4+→C2Cl2++2Cl: 利用离子速度成像技术对这两种机理产生的碎片离子进行成像, 得到了C2Cl3+ 和C2Cl2+ 离子的速度影像. 分析发现这两个碎片离子的动能分布均可由两个高斯分布曲线拟合, 说明这两种解离机理分别还对应了两种解离通道. 通过影像分析得到了解离的平动能分布和角向分布各向异性参数等详尽的动力学信息. 通过高精度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对解离动力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