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军  韦薇 《化学教育》2008,29(11):1-3
环境激素是环境中存在的能干扰生物系统或过程产生异常效应的物质;它能干扰生物体内激素,损害人类的生殖机能或引发肿瘤等,对人类的生存与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防治环境激素的根本对策是杜绝其产生的源头.  相似文献   

2.
市面上已有的抗巨细胞病毒药物,患者吃了后要么产生耐药性,要么身体难受。怎么办?武汉同济医院的研究人员现已发现能对抗巨细胞病毒的替代性新药。据该项研究的主要负责人、同济医院儿科教授方峰介绍,巨细胞病毒感染可导致人体免疫力低下和免疫缺陷人群发生肺炎、肝炎以及胎儿畸形等疾病,甚至危及生命。方峰说,目前,对抗巨细胞病毒的药物较少,现有的一线药物——更昔洛韦有明显副作用,且容易让人体产生耐药性导致治疗无效。她所在的研究组发现,静脉用大蒜新素注射液(即大蒜新素)同样具有抗巨细胞病毒的作用,虽然抗病毒功效不如更昔洛韦,但在患者使用更昔洛韦有副反应和产生耐药性的情况下,大蒜新素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替代药品。方峰透露,大蒜新素用于治疗真菌和细菌感染已有多年,但它能对抗巨细胞病毒的功效还是首次被发现。(生化仪器网)武汉学者发现大蒜新素具有抗巨细胞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们组建了带有痘苗病毒胸腺嘧啶核苷激酶(TK)基因的痘苗病毒载体,并将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表面抗原(HBsAg)基因(adr亚型)插入载体质粒,置于痘苗病毒早期启动基因的调控下。通过感染与转染相结合的方法,得到了带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基因的重组痘苗病毒。它保持了原有的感染性,并能有效地表达乙肝表面抗原。当病毒接种量为每个细胞1PFU(空斑形成单位)时,每1×10~6细胞感染后24h可产生2—3μg HBsAg,其中大部分释放于细胞培养液中。每升培养液可以产生0.5—1mg HBsAg。表达产物HBsAg能形成颗粒,其大小、浮力密度,多肽组份等都与病人血清中的HBsAg颗粒相同。用重组痘苗病毒免疫家兔,可以产生抗乙肝表面抗原的专一性抗体。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本文组建的重组痘苗病毒不仅可以提供一个生产乙肝表面抗原的系统,而且这种重组痘苗病毒就可作为活疫苗使用,来预防乙肝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4.
DC-SIGN[Dendritic cell specific intra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3(ICAM-3)grabbing nonintegrin]是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上表达的一种蛋白分子[1],它能介导HIV病毒进入细胞内.DC-SIGN与HIV病毒颗粒膜表面上的糖蛋白gp120特异性结合,使附着在树突状细胞上HIV病毒借助树突状细胞的运载和帮助,实现入侵淋巴组织中免疫T细胞的目的,从而产生一系列病毒入侵细胞并复制的过程.DC-SIGNR在一级序列上与DC-SIGN有77%的相似性,具有与DC-SIGN相同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杨频  郭春丽  赵广华  阎军 《化学进展》2004,16(6):1017-1022
降低抗肿瘤药物的毒性是开发新药的重中之重.本文介绍一种设计抗癌新药的新思路即低氧选择性药物.对肿瘤中低氧区产生的原因,对放疗和化疗的影响,以及克服它的方法作了阐述,着重对低氧选择性药物的研究进展作了评述,并指出该药物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梁高林教授课题组与生命科学学院张华凤教授课题组合作,发现一种"智能"克服肿瘤多药耐药的新方法,并在小鼠体内验证了其优异的抗多药耐药效果。国际学术期刊《德国应用化学》6月26日在线发表了该研究成果。肿瘤的多药耐药性是指肿瘤细胞长期接触某一化疗药物而产生的不仅对此种化疗药物耐药性,而且可对其他结构和功能不同的多种化疗药物产生交叉耐药性的现象。它是导致癌症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癌症临床治疗的最大挑战。而解决该问题的传统做法是,通过抑制多药耐药泵出作用或  相似文献   

7.
亲和型生物传感器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传银  胡继明 《应用化学》2011,28(6):611-623
近年来,生物传感器与纳米技术、流动注射和微流控等新技术的结合,获得了蓬勃而迅速的发展。 亲和型生物传感器是基于生物分子之间的特异的亲和性,即生物活性物质对底物的亲和与键合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传感装置。 它具有特异性好、灵敏度高、成本低、能在复杂的体系中进行在线连续监测等优点,进而在生物医学领域,对生物医学标记物、核酸、蛋白质、病毒、细菌及毒素的检测、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临床用药筛选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从光学、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传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等几个方面对近年来亲和型生物传感器,特别是用于检测肿瘤标记物的免疫传感器和基于核酸适体的生物传感器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测定原理和应用现状进行了评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本工作证实,pppA2′p5′A_2′p5′A(2′-5′P_3A_3)具有广泛的抗病毒作用,它能抑制RNA病毒如Influenza H_3N_2/77,Influenza H_1N_1/77,ECHO_(11),rhino,Sendal,Sindbis及VSV等病毒,也能抑制DNA病毒(如herpes Ⅰ型)在人胚皮肤肌肉成纤维母细胞中的致病,因而对病毒感染细胞起一定的保护作用。此外1μM2′-5′P_3A_3对个别病毒的作用效果(与其他病毒相比)甚至比512单位/毫升的干扰素(IFN)还好,这说明2′-5′P_3A_3在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对2′-5′P_3A_3与IFN的抗病毒作用进行比较之后,发现对于多数病毒,二者虽有差异,但有一定的平行关系,少数病毒则二者差别甚远,所有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病毒本身的作用所引起。  相似文献   

9.
载脂蛋白B mRNA催化编辑蛋白APOBEC3(简称为A3)是细胞内逆转录转座子防御系统中一类家族蛋白,它通过对底物单链DNA和RNA中胞嘧啶的脱氨基化在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中发挥多种多样的作用.部分人源A3家族蛋白通过对病毒基因组中的胞嘧啶脱氨基化产生尿嘧啶,使逆转录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基因组发生G→A碱基突变,致使HIV-1基因组不能执行正常的功能而抑制HIV-1病毒复制.作为反保护措施,HIV-1病毒利用自身的Vif蛋白(viral infectivity factor)结合人源A3蛋白,通过泛素化标记使A3蛋白降解,从而保证病毒感染.为更好理解A3蛋白催化胞嘧啶脱氨基化机制及抗病毒机制,综述了A3家族蛋白结构、它们对DNA或者RNA进行脱氨基化反应特点和它们与核酸复合物结构的研究进展,对A3家族蛋白参与脱氨基化反应的关键残基如何与核酸碱基相互作用等作了简单概括,相互作用的共同特征进行简要总结,对后期如何利用冷冻电镜技术开展全长A3蛋白相关工作做了展望.本文也部分讨论了A3蛋白如何与Vif相互作用,因此本综述对针对这些相互作用合理设计抗病毒药物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可产生EB病毒的类淋巴母细胞株H_(18)与正常树(鼠句)鼻咽部组织培养单层细胞共同培养,建立了一株能产生EB病毒的人和树(鼠句)的杂交细胞株——TuH_(18),讨论了EB病毒进入非B淋巴细胞的机理,研究了TuH_(18)病毒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特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建立了探索细小病毒抗肿瘤作用的体外系统,发现细小病毒H-1能在多种人肿瘤细胞株(包括所测试的4个肝癌细胞株、3个胃癌细胞株、一个鼻咽癌细胞株和一个宫颈癌细胞株内作溶胞性增殖,对两例自手术肿瘤组织块培养的原代胃癌细胞也显示杀伤作用。肿瘤细胞对细小病毒的敏感性可能与其分化状态有关。相反,H-1既不能在正常的肝、胃同源细胞中增殖,对其生长亦无明显的抑制作用。肿瘤病毒SV-(40)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转化激活其对H-1的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细小病毒的体内抗肿瘤效应至少应包括其直接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这一途径。  相似文献   

12.
肿瘤是人所共知的、死亡率很高的一种常见病。其实它不是一种单一的病,而是百余种有共同特征的病的总称。治疗肿瘤的方法有手术、放射疗法、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和免疫疗法等。在十年前,化疗药物的性能尚未完全被人们所认识,只认为它的毒性过大,不能作为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故未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近年来在全世界有关工作者的努力下,化学治疗肿瘤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改变了人们对抗癌药物的看法。目前用化学药物治疗肿瘤,已经使大约十种肿瘤的部分病例获得痊愈。效果较好的是淋巴细胞型白血病(80—90%),绒  相似文献   

13.
反义人myc基因的表达对食管癌细胞恶性生长的抑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构建了一个含有反义人c-myc基因片段(第三外显子及3’旁侧序列)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DAM3.用磷酸钙沉淀法将pDAM3导入病毒包装细胞PA317,经过筛选获得病毒效价8×10~5CFU/ml的单克隆病毒包装细胞,DNA杂交分析证实病毒载体序列稳定地整合到PA317细胞中.利用DAM3病毒成功地感染了人食管癌细胞系EC8712,得到G418抗性细胞EC-DAM3,RNA杂交结果表明EC-DAM3细胞中存在着大量的反义mycRNA分子.EC-DAM3细胞的生长速率较之EC8712细胞下降50%,[~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降低45%,细胞在裸鼠体内形成肿瘤的能力受到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14.
单病毒示踪     
病毒是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病原之一,由其引发的病毒性疾病对人民健康、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构成重大威胁.病毒感染机制研究对病毒性疾病的防控及治疗具有重大意义.病毒侵染宿主细胞的动态过程涉及病毒组分与多种细胞组分或细胞器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但是传统手段无法对该动态过程进行实时跟踪研究.单病毒示踪技术作为一种可以实时原位示踪单颗...  相似文献   

15.
《分析化学》2013,(6):963
缺氧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产生主要与肿瘤无限制生长、氧耗增加、血供不足及肿瘤组织血管发育不良等有关,也是临床多种疾病共有的病理过程。缺氧环境下的肿瘤细胞易发生转移,并且能增加对放疗、化疗的抗拒性,从而降低了治疗效果。因此,研究缺氧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对临床治疗、增强机体代偿适应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肿瘤细胞缺氧通常可导致胞内的硝  相似文献   

16.
N-亚硝基化合物与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维雄 《化学教育》1992,13(5):9-13
人类癌症约有60~90%是受环境影响而产生,其中90%又与化学物质有关,因此化学致癌物是环境中主要致癌因子。N-亚硝基化合物是化学致癌物中比较普通和重要的一种,它经前体物硝酸盐、亚硝酸盐和胺,并通过食物和水在体内合成。常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少食腌熏食品和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肉制品,限制硝酸盐和亚硝盐的摄入量,对预防肿瘤的发生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由于肿瘤内部细胞远离血管, 其氧气消耗量远远超出血液供应量, 因此容易导致肿瘤缺氧. 肿瘤缺氧会引发肿瘤扩散加速、 诱导某些基因过表达及产生药物抗药性等问题. 基于此, 发展性能优异的缺氧响应荧光探针对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缺氧响应荧光探针在成像及治疗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 介绍了硝基、 偶氮键和醌3种常用的缺氧响应基团, 并探讨了它们在缺氧微环境下的识别机理; 介绍了缺氧响应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其在生物成像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总结了缺氧响应荧光探针在基因治疗、 光动力学治疗、 化学治疗及协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望了缺氧响应荧光探针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焦测序法检测禽流感病毒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以焦测序技术为检测平台,在研究禽流感病毒基因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检测禽流感病毒及确定其是否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序列测定法。首先,选择一段保守的M基因序列及一段包含裂解位点的HA基因序列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技术初步判断其是否为禽流感病毒及病毒亚型;然后采用焦测序法检测目的片段序列;最后,对焦测序法检测序列进行分析,从基因序列上判断其是否为禽流感病毒,并进一步判断病毒的亚型以及是否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研究结果表明,当焦测序反应中三磷酸酰苷双磷酸酶(Apyrase)的浓度为1.6U/mL时,能有效抑制错误信号的产生;当Klenow的浓度为90U/mL时,可读序列长度为33个碱基。采用优化的焦测序反应体系测定了4个样本,其中1个样本被判断为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具有潜在的高致病性;另外3个样本为H9N2型禽流感病毒,具有低致病性。本方法具有准确、快速和实时检测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磷酰化肽链中电子转移的ESR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生命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从对核酸的深入研究开始过渡到对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注意,尤其是近年来基因调控研究的重大进展是发现非组蛋白具有高度的磷酸化的特性[1],研究证明,核内蛋白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则是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方式之一[2,3],它是酶活性调节、基因表达调控、细胞转化恶变的关键环节;同时在解决肿瘤的发生和治疗、病毒的感染和诊治、辐射损伤、抗衰老等实际问题上有突出意义,如1992年Krebus和Fisher因为在蛋白的可逆磷酸化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而电子转移是一切化学变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明人类肿瘤的发生与遗传物质DNA的某些特定区域的突变,以及人类错配修复基因的突变相关.在人体细胞中存在一种能修复DNA碱基错配的安全保障系统(MMR系统),它是由一系列能特异性识别、双向切除并修复错配碱基的酶分子组成,它们对保持遗传物质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避免遗传突变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这些酶分子的合成受人类错配修复基因的控制,如果人类错配修复基因发生突变,则会导致MMR系统功能的紊乱,这正是引发人类肿瘤的一大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