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概念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1年10月,第14届国际计量大会决议,在国际单位制中增加第七个基本单位,就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这个单位的概念,是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协会等提出的[见“化学上的基本常数”,载于PureAppl. Chem.,9(3),453—459(1964)]。它是由克分子演变而来。早在1900年之前,W.F.Oswald 提出将质量以克计、等于分子量或原子量的物质的量,称为“mol”。后来,这个原文被改为mole,而mol原字则成了摩尔这个单位的国际代号。长期以来,人们曾把它看作化学中特殊的质量单位(重量单位)。然而,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1克分子任何物质中都含有数目相同的分子,而相应的质量并不相等,似又不能作为质量单位。因此,在化学教学  相似文献   

2.
“化学通报”1957年1月号刊载张海若同志写的“我怎样教学生应用克分子的概念来做化学计算题”一文中,我以为其中有一个概念值得商榷,有一处错误必须更正。张海若同志认为“克分子是……重量单位”,他说“n代表物质以克分子为单位的重量”,并在0.2克分子CO_2与8.8克CO_2中间画上等号。这是不恰当的。“克分子”不是重量单位,它的物理意义是:①物质一定数目的分子,即6.02×10~(23)个分子,②它们的总重量若以克为单位来表示,则其数值恰等于其分子量。其物理量表示方法应该是M克/克分子(M表示分子量数值)。例如某物质0.2克分子重3.6克,其一克分子重: 3.6克÷0.2克分子=18克/克分子。张海若同志所举的两个例子,可作如下计算:  相似文献   

3.
国际单位制(SI)原已有六个基本单位。这六个基本单位是:长度的米,质量的公斤,时间的秒,电流强度的安培,热力学温度的开尔文,发光强度的烛光。1971年10月,有41个国家参加的第十四届国际权度大会(CGPM)通过了关于在国际单位制中增加第七个基本单位的决议。这个单位是物质的数量(amountof substance)单位——摩尔(Mole)。该项决议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国际组织提出多年,经过国际权度委员会(CIPM)的单位咨询委员会仔细研究之后提交国际权度大会批准的。国际权度大会正式通过的有关物质的数量单位的决议有以下三条:1.摩尔是一物系(a system)的物质的数量,该物  相似文献   

4.
王曾礼 《化学教育》1995,16(5):43-43
采用国际统一单位,是科技进步的特征。尤其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象一座桥梁,把单个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跟很大数量的微粒集体,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了,它给科学技术带来了很多方便。  相似文献   

5.
关于“克分子”的讲解,一般是这样的顺序,先说明“克分子是用克做单位来表示的物质的一定的量,在数值上等于它的分子量”然后再证明“各种物质一克分子里含同数的分子”,这个讲解顺序,是很多同志采用着的,教科书上也是这样。我却采取了另外的讲解顺序,或者叫相反的路线,我首先向学生说明的是:所谓“克分子”,就是“6.023×10~(23)个分子”,一个克分子的水就是6.023×10~(23)个水分子,一克分子可以说是6.023×10~(23)个分子的简称,然后指出:一克分子某物质的重量,正好等于该物质分子量的克数。我认为,从教学法的角度来看,我采取的讲解路线更优越些,主要理由有二:1.教员讲课,必须把主要的本质的教给学生,一克分子的任何物质,重量各不相同,然而,它们都含有  相似文献   

6.
1 摩尔吸光率术语的演变经过 摩尔吸光率术语因吸光光度法的诞生而出现,最初称molar extinction coeffient,我国译成"克分子消光系数"[1].其后,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发现不是"消光",而是"吸光"(absorption)作用,因而改称"克分子吸光系数"(molar absorption coeffi-cient).1983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分析化学部分析反应与试剂委员会明确指出:"系数"一词存在滥用的倾向,应限于在比例式中数字应用[2].  相似文献   

7.
Ⅱ、关于克原子、克分子的教学(一)为什么难教?(1)因为这两个概念较为复杂、教学时牵涉到原子量、分子量氧单位、克单位、原子数、分子数等方面。定义较为周折,如果骤然提出“克原子是以克做单位来表示元素一定的量在数目上等于它的原子量”,学生会莫明其妙。当教师继续往下讲,把问题引到原子数、分子数上去,学生思维往往跟不上。在以前讲到原子量和分子量时,教师曾认为“克单位”太大,应该采用“氧单位”;但在讲到克原子和克分子时,教师却又认为“氧单位”太小,应该用“克单位”。这样来回翻觔斗,岂不把学生闹糊涂了。(南京大学化学系沈性文)(2)学生常有下列误会:i)把克原子和克混为一  相似文献   

8.
1971年10月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关于在国际单位制中增加物质的量单位——摩尔(mole)的决议。同时,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协会的符号、术语和单位委员会主席提出了“克原子、克分子、克当量、当量、克离子和克式量这类单位一律废除”的意见。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国际单位制。1977年5月国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管理条例(试行)”规定我国要“逐步采用国际单位制”,其后又颁发了有关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化学教学与文献中,已采用以SI国际单位制为基础的名称和符号。但现有分析化学教材,大多援引传统的“当量”概念,产生与SI单位不协调的问题。就此IUPAC分析化学学组曾提出推荐意见,似应予重视并试行采用。 SI引入摩尔这个物质的量基本单位后,传统的“克当量”单位,应与“克分子”、“克原子”、“克离子”等一并废用。考虑到分析工作中习惯用当量概念简化计算,IUPAC推荐在需用当量概念时如何  相似文献   

10.
《化学教育》1984,5(3):9-18
我国法定计量单位包括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其中有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它的符号是mol。这个单位用在化学中可以把微观粒子的量用宏观的量来计算。  相似文献   

11.
偏微克分子体积是溶液的一种热力学性质。一般都是用比容法来测量的,但是这种方法有它的缺点,即对于很易挥发的液体,不易测得很准确。最近Brown和smith设计了一种混合池,可用来直接测量二种液体混合后体积的变化。我们将此法用于直接测量溶液的偏微克分子体积。对于初学物理化学的人来说,此法较比容法更易理解偏微克分子体积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克原子”、“克分子”是一般学生中容易弄混的概念,不单是克原子和克分子互相混淆(如有同学问一克分子里有6.023×10~(23)个分子为什么一克原子里也有6.023×10~(23)个原子?);克分子和分子、克原子和原子之间也互相混淆(如有同学回答一克分子的氧气里有多少个氧分子时说有一个氧分子;回答一个克原子氢气里有多少个氢原子时说有一个氢原子);不少的同学以为克原子就是一克的原子,克分子就是一克的分子。这样,每一章的习题中只要关涉到克分子克原子的问  相似文献   

13.
Ⅳ、克原子和克分子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一)胡国华同志说张海若同志的“全文中似乎强调了做计算题一定要用克分子,这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来说似乎还值得商榷。”该不该强调呢?我觉得是应该强调的。强调用克分子做化学计算题不但不会阻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会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恰当地提高。因应用克原子、克分子来解答计算问题有一定的优越性,能使学生正确地计算和掌握应用问题。这些优越性已为张海若同志所缕述,不再赘。更重要的是:根据分子式或化学方程式来计算化学应用问题时引用了克原子、克分子,不但简化了计算,而且还把原子分子的概念引入重量(克数)的计算。如不经过这个步骤,学生是很难捉摸题目中的道理的,即使学生能照样地解答题目,也必然是机械的生搬硬套。胡国华同志说:“如果 FeS_2中的硫全部生成 H_2SO_4的话,则一个 FeS_2分子应当可以生成二个 H_2SO_4,因此可以找出119.9克 FeS_2能生成2×98克 H_2SO4_。”这里一个 FeS_2分子和119.9克FeS_2有什么关系?知道了一个 FeS_2分子能生成二个H_2SO_4,是怎样找出119.9克 FeS_2生成2×98克 H_2SO_4的呢?学生不懂的地方就在这里,胡国华同志用“因此”二字就轻轻地带过去了。我以为这里必须引用克分子的概念来作为桥樑,概念才够清楚,思维才合乎逻辑,计算才更简单。我们可以教学生这样想:  相似文献   

14.
引言我们知道,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是很显著的。在相同的温度下,一个反应的活化能愈大,它的反应速率就愈小。多数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在15—60千卡·克分子~(-1)之间,很少有超过80千卡·克分子~(-1)的,否则它在常温下的反应速率常会小得不易察觉。可是,有些反应的活化能可大到100千卡·克分子~(-1)以上,但在常温下,它的反应速率还是很大。有些反应,它们的活化能差别很大,但在相同条件下,它们的反应速率却很相近。此外,还有其他一些问题,这些在经典的反应速率碰撞理论是很不容易得到满意的解释的。利用活化熵的概念,在某些情况下,对这些问题可提供有力的说明和鉴证。因为,化学反应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反应物分子的结构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反应机理是这种过程在本质上的描述。因此,对化学过程的研究和分析,就需从反应物分子的微观结构的演  相似文献   

15.
“克原子”与“克分子”的概念,对于化学过程定量方面的掌握以及依照公式与反应方程式进行计算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为了确切掌握这些概念需要较长的时间。把这些概念教给学生越早,学生就越有可能在以后研究化学的过程中发展与利用它们。据我的工作经验,把“克原子”与“克分子”概念在七年级介绍给学生就已合适。这里,我愿提供大家参考。首先,我教给学生氧单位的概念。在和学生讲话时,我讲明下面一些问题:你知道多少种重量单位?为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用  相似文献   

16.
1971年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CGPM)接受IUPAC和ISO等建议,确认“Amount of substance”是与长度、质量等并列的,具有独立量纲的基本量。大会通过决议把严格定义的摩尔(mol)作为它的单位。基本量及其单位是国际单位制的基础。化学、分子物理学常用的量诸如:浓度、反应进度、生成焓、标准熵等等  相似文献   

17.
喹啉-碘甲烷在水杨醛中的反应为二级反应。它的反应速度常数 k25°时为4. 37×10~(-3) ,35°时为9. 57×10~(-3) 及45°时为19. 8×10~(-3) 升/克分子·分。反应的活化能为14,200卡/克分子。45°时的活化熵为-32. 0卡/克分子·度。  相似文献   

18.
自从本刊提出了开展关于克原子和克分子问题的讨论以来,得到了许多化学教师的响应,到现在为止,本刊先后收到了数十篇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为了便于展开讨论,并使所讨论的问题更加集中、明确,现由本刊把这些文章分三方面作了整理:Ⅰ.关于克原子、克分子概念的含义;Ⅱ.关于克原子、克分子的教学;Ⅲ.在化学计算中克原子和克分子的应用。希望大家读后能继续深入地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问: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编写的《气相色谱法》一书中的表(3—4)内,S′和f为什么不互为倒数?两者有何关系? 答:表中的S′实际为克分子(或体积)相对应答值,f为重量较正因子。若用更确切的符号表示,分别应为S′ f_g。两者的关系为: 式中M为所论组分的分子量。就是说,由于单位不统一,S′f_g不直接互为倒数,彼此间有一个分子量的因子。若两者的单位统一(如S_g′和f_g),则直接互为倒数。现以甲烷为例说明,在表(3—4)中,甲烷的f=0.45,按公式(1),则其克分子相  相似文献   

20.
魏冰 《化学教育》1998,(11):7-9
摩尔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概念,在整个中学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由于摩尔概念本身较为抽象,加上涉及到物质结构、物理量、化学史等知识,因而它又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