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α-氯丙酸乙酯对映体与β-环糊精的主客体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量子力学PM3方法模拟α-氯丙酸乙酯((R/S)-ECPA)与β-环糊(β-CD)的主客体相互作用, 探讨(R/S)-ECPA在β-CD上的手性识别机理. 结果表明, (R/S)-ECPA对映体与β-CD形成稳定结合物的结合方式完全不同, (R)-ECPA位于β-CD空腔宽口端, 形成缔合物; (S)-ECPA插入β-CD空腔内形成包结物. 而且, (S)-ECPA与β-CD的结合稳定能低于(R)-ECPA与β-CD的结合稳定能. 在(R/S)-ECPA与β-CD结合物中, (R/S)-ECPA中的手性碳接近葡萄糖单元的C2和C3. (R/S)-ECPA与β-CD之间的手性识别与葡萄糖单元的C2和C3所提供的手性环境和(R/S)-ECPA与β-CD结合的紧密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在β-环糊精(β-CD)水溶液的安全吸收剂量范围内, 利用β-CD来调控Cu2+的辐射还原. 随着β-CD的加入, 硝酸铜的辐射还原产物从Cu2O 逐渐转变为Cu. 当β-CD浓度增大至8.0 mmol·L-1时, 辐射还原产物主要为Cu纳米粒子. 在辐照过程中, Cu2+的还原没有经历Cu2O的中间过程. 这是由于β-CD对·OH的清除减少了·OH与水化电子(e-aq)的反应, 增大了e-aq的产额, 从而有利于Cu的生成. 另外, β-CD通过羟基在Cu纳米粒子表面的吸附可增强Cu纳米粒子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 用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XRD)和选区电子衍射(SAED)对Cu2+辐射还原产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3.
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 利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聚丙烯腈(PAN)/β-环糊精(β-CD)纳米纤维. 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和粉末XRD对纳米纤维进行了表征, 并检测了纺丝溶液的电导率和黏度. 结果表明, β-CD的添加量可以改善纳米纤维的形貌, 固定在纤维上的β-CD保留了空腔结构, 为其在纳米纤维中发挥超分子特性提供了可能. 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PAN/β-CD纤维对亚甲基蓝(MB)溶液的吸附性能. 结果表明, 纳米纤维中的β-CD显著提高了PAN/β-CD纤维对MB的吸附能力, 使其在吸附分离、电化学传感器及药物控制释放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利用稳态、时间分辨荧光光谱,结合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系统研究了手性探针分子丹酰-L-丝氨酸(DLS)与β-环糊精(β-CD)、2-位硒桥联β-CD(1)和2-位碲桥联β-CD(2)的复合及复合机理.对比研究了DLS与三种不同环糊精复合强度及复合方式的差别.结果表明,引入硒桥键不能使化合物1与丹酰基丝氨酸分子很好地复合;而引入碲桥键使化合物2对DLS分子的结合能力相对于β-CD有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5.
利用溶液2D-ROESY谱,利用溶液2D-ROESY谱, 13C固体高分辨谱以及自扩散系数测量等核磁共振技术, 研究了环糊精(CD)和α-萘乙酸(α-NAA)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α-CD和β-CD均能与α-NAA形成包络物, 但是由于尺寸更为匹配, β-CD与α-NAA体系的包络相互作用强度明显比α-CD和α-NAA体系的大; 通过测量 β-CD与α-NAA混合溶液中α-NAA的自扩散系数, 计算出包络物结合与解离的平衡常数, 以此为基础对β-CD/α-NAA 体系在实现α-NAA缓释方面的应用方式进行了探讨. 13C固体高分辨谱以及自扩散系数测量等核磁共振技术, 研究了环糊精(CD)和α-萘乙酸(α-NAA)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α-CD和β-CD均能与α-NAA形成包络物, 但是由于尺寸更为匹配, β-CD与α-NAA体系的包络相互作用强度明显比α-CD和α-NAA体系的大; 通过测量 β-CD与α-NAA混合溶液中α-NAA的自扩散系数, 计算出包络物结合与解离的平衡常数, 以此为基础对β-CD/α-NAA 体系在实现α-NAA缓释方面的应用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气/液界面上β-环糊精(β-CD)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包结物的形成. 对β-CD与CTAB摩尔比分别为1∶1和2∶1的两个体系进行了模拟研究, 体系的能量、径向分布函数和均方根位移变化的结果表明, β-CD与CTAB分子可以在气/液界面上形成包结物, 相对而言, 更易形成1∶1型包结物.  相似文献   

7.
采用WilliamSon合成法使氯化苄(PhCH2Cl)与β-环糊精(β-CD)进行醚化反应.红外光谱表明,所得产物为醚化β-CD.根据元素分析结果,计算出各反应的取代度和转化率.系统地考察了反应条件对转化率和取代度的影响.此外,考察了醚化β-CD与聚乙烯醇缩丁醛(PVB)共混膜对含10%对二甲苯的对/间二甲苯混合液的渗透气化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30℃时,共混膜的分离因子α可达1.16,而对二甲苯PX的渗透通量J高达70.57g/(m2·h).  相似文献   

8.
徐鹏  宋乐新 《物理化学学报》2008,24(12):2214-2220
采用双外推法确定了丁香油-β-环糊精(CD)包合物中残存态β-CD最可能的热分解机制. 基于Flynn-Wall-Ozawa方法对残存态β-CD热分解反应过程的计算结果发现, 活化能(Ea)变化曲线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和第三阶段的曲线轮廓近似平行, 并且都被推定为按照Avrami-Erofe’ev A1.5模型发生热分解反应. 但是在曲线的第二阶段, 出现了一个Ea值近似相等的平台. 为此, 采用确定反应级数的方法考察了该阶段的热分解过程. 研究表明, 反应级数随着温度升高呈现规律性的降低, 表明在这个阶段残存态β-CD分解反应的复杂性. 最后, 比较了游离态β-CD和残存态β-CD在分解过程中红外光谱的变化情况. 结果显示, 它们在1000 cm-1以下的谱图轮廓存在明显差异, 这与计算给出的二者具有不同Ea值的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侧链含烷基链(C7)及偶氮基团(Azo)两个疏水基团修饰的聚合物4,并基于环糊精与两个疏水基团C7、Azo的不同结合能力,制备了含两个识别点的侧链准聚轮烷.首先,在聚合物4的溶液中加入α-环糊精(α-CD),α-CD分别包结在C7及Azo部分,得到了侧链准聚轮烷;第二步,在365 nm的紫外光光照下,聚合物4侧链端基的trans-Azo异构为cis-Azo,α-CD从Azo部分解离,但α-CD仍包结在C7部分,得到了侧链聚轮烷;第三步,在侧链聚轮烷溶液中加入β-环糊精(β-CD),β-CD包结在cis-Azo部分,得到了α-CD、β-CD分别包结两个疏水识别点的侧链准聚轮烷.  相似文献   

10.
β-环糊精对丁吡吗啉的包合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紫外光谱定量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对新型杀菌剂丁吡吗啉的包结行为, 结果表明, β-CD与丁吡吗啉形成包结比为1∶1的包结物, 其包结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表明包结是一个放热过程; 包结反应热力学参数ΔH, ΔS和ΔG均为负值, 说明包结反应是焓变驱动的自发过程.相溶解度实验表明, β-CD能显著提高丁吡吗啉在水中的溶解度, 有助于该产品剂型的水基化, 且包合对其杀菌活性没有明显影响. 对固态包结物的IR和2D ROESY分析表征表明, 丁吡吗啉以其苯环端从β-CD的窄端进入其空腔, 叔丁基进入到β-CD的阔端, 而分子中的其它部分位于空腔的窄端外.  相似文献   

11.
气相色谱中特殊混合固定相的协同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气相色谱中,组份在混合固定液上的保留值具有加和性[1~3].我们在研究一些特殊选择性固定液进行混合固定相保留行为时,发现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4,5].本文在以全戊基β-环糊精/TlNO3、有机皂土-34/AgNO3、全戊基β-环糊精/AgNO3为混...  相似文献   

12.
刘优昌  王亮 《燃料化学学报》2018,46(9):1146-1152
以三聚氰胺作为合成g-C_3N_4纳米片的前躯体,以Bi(NO3)3·5H2O和KBr作为合成BiOBr的原料,采用水热法构建g-C_3N_4/Bi OBr二维异质结可见光催化剂,有效的晶面复合和合适的能带组合有助于增强g-C_3N_4和BiOBr的可见光催化活性。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光致发光光谱(PL)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等方法表征其结构、光学性质以及组成结构。在可见光(λ420 nm)下以光催化降解RhB来评价合成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g-C_3N_4/BiOBr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Rh B)的效率高于单体g-C_3N_4和BiOBr,并对g-C_3N_4/BiOBr增强可见光催化RhB机理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3.
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利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聚丙烯腈(PAN)/β-环糊精(β-CD)纳米纤维.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和粉末XRD对纳米纤维进行了表征,并检测了纺丝溶液的电导率和黏度.结果表明,β-CD的添加量可以改善纳米纤维的形貌,固定在纤维上的β-CD保留了空腔结构,为其在纳米纤维中发挥超分子...  相似文献   

14.
β-CD存在下MMA细乳液体系的RAFT聚合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近年来,活性自由基聚合已成为高分子合成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课题.Rizzardo研究小组提出了一种新型活性自由基聚合反应,即RAFT(Reversible addition-fragmentation chain transfer)聚合.RAFT反应在传统的自由基聚合中加入了具有高链转移常数和特定结构的链转移剂——双硫酯类化合物.当链转移剂的浓度足够大时,链转移反应由不可逆变为可逆,聚合反应也随之发生质的变化,由不可控  相似文献   

15.
开桂青  刘柳  王焕明 《色谱》2014,32(3):235-241
本文主要研究了配位色谱法分离齐墩果烷型和乌苏烷型五环三萜同分异构体的分离机理。基于计算模拟分析,β-环糊精(β-CD)和其衍生物为适宜的配位剂。采用HPLC法测定了包合物的表观形成常数,并制备了asiaticoside-B与β-CD包合物。实验结果显示:流动相中添加葡萄糖基-β-环糊精(Glu-β-CD)时,同分异构体的分离度为11.95,比添加β-CD或添加甲基-β-环糊精(DM-β-CD)时(分别为9.61和9.89)都略高些。假定五环三萜类化合物与β-CD形成1:1的包合物,对于asiaticoside-B,流动相中添加Glu-β-CD时,表观形成常数(KF)为2534 L/mol,比添加β-CD或添加DM-β-CD时(分别为1467和1373 L/mol)都略大些。根据asiaticoside-B与β-CD包合物的红外光谱解析及计算模拟,推测asiaticoside-B的E环上甲基部分进入了β-CD的空腔内,而其羰基基团没有进入β-CD的空腔内,其糖苷部分与亲水性的β-CD空腔外部形成氢键作用力。因此,配位色谱法分离齐墩果烷型和乌苏烷型五环三萜同分异构体的分离机理可以推测如下:齐墩果烷型和乌苏烷型五环三萜同分异构体E环上甲基的不同空间位阻导致了同分异构体的不同色谱分离行为。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由β-环糊精诱导的三氧化钼(MoO3)水溶性增加及其与β-环糊精浓度的相关性, 认为MoO3水溶性的增加是由于β-环糊精的加入导致了MoO3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几个独立的实验证明了由β-环糊精和钼酸根离子(MoO42-)组成的灰蓝色产物的形成. 结果表明: (1) X射线光电子能谱显示, 与MoO3相比, 灰蓝色产物中钼的3d5/2和3d3/2电子轨道的结合能有明显的降低; (2) 在灰蓝色产物中出现了213 nm处的强吸收带(Mo=O)和775 nm处的宽吸收峰(Mo―O); (3) 由于MoO42-的影响, β-环糊精的质子有很明显的低场漂移. 总之, 我们的工作不仅明确地揭示了β-环糊精和MoO42-之间的分子-离子相互作用, 同时揭示了这种相互作用在改善MoO3物理性质上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