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几种理化因子对急性感染WSSV凡纳滨对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正交试验表L16(45),对海水盐度、NH4+-N质量浓度、NO2--N质量浓度、pH及感染WSSV的量各4个水平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因素对凡纳滨对虾存活时间的影响大小顺序为:pHWSSVNO2--NNH4+-N盐度。其中,pH、WSSV、NO2--N、NH4+-N与凡纳滨对虾的平均存活时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而盐度与凡纳滨对虾的平均存活时间的相关性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获得凡纳滨对虾的热休克蛋白70(Hsp70)基因并分析其基因序列.方法:根据GenBank中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Hsp70基因的cDNA序列,设计引物,对经高盐法提取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基因组DNA,采用优化的降落PCR(Touch Downeca)程序,扩增凡纳滨对虾Hsp70基因的全长序列.结果:PCR扩增得到一条长1983bp的目的DNA片段,回收纯化该片段并测定其核酸序列.用DNAman软件分析发现,该核酸序列中不含内含子,编码区全长为1959bp;经BLASTn和BLASTx软件分析发现,该编码区核苷酸序列与斑节对虾、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的Hsp70基因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97%和62.2%.根据核苷酸序列所推导出的Hsp70氨基酸序列,其与斑节对虾、罗氏沼虾的相似性分别为99.9%和92.6%.结论:成功地从凡纳滨对虾基因组DNA中直接扩增出Hsp70基因的全长编码区序列。  相似文献   

3.
亚致死温度热休克对凡纳滨对虾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亚致死温度(35 ℃)热休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2 h,再进行致死温度(40 ℃)热刺激,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率为54.2%.以亚致死温度对凡纳滨对虾热休克2 h,正常水温(25±0.5)℃下分别恢复2、6、12和24 h,再对其进行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注射感染,得到凡纳滨对虾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101.43、98.07、76.92和63.28 h,与未经35 ℃热休克的对照组的平均存活时间(46.89 h)相比,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性(P<0.01).证明了适当的热休克应激,不仅能提高凡纳滨对虾对高温的热耐受性,还显著地增强了凡纳滨对虾对WSSV感染的抵抗性.  相似文献   

4.
研究在3种不同温度(19±1℃、25±1℃、31±1℃)条件下不同浓度的溶壁微球菌和白斑综合症病毒对凡纳滨对虾的致病性。通过单独及合并感染对虾记录其死亡率并检测病毒携带量。结果显示:温度19±1℃条件下,至实验结束各组累积死亡率和病毒携带量分别低于7.7%,8.6×102 copy/g。温度25±1℃条件下,48~96 h单独感染WSSV累积死亡率与合并感染组差异显著(P0.05),而且合并感染组不同浓度之间存显著差异(P0.05),死亡率和病毒量最大值分别为71.1%,6.2×105copy/g(合并感染浓度9.5×107 cfu/m L组)。温度31±1℃条件下,各组累积死亡率在48 h迅速升高,合并感染组死亡率和病毒携带量(最大值:75.6%,2.0×106 copy/g)明显高于单独感染WSSV组(42.2%,2.2×104 copy/g)。随着感染时间延长,单独细菌感染组对虾死亡率随感染浓度升高而升高(最大值:71.1%)。因此合并感染对对虾养殖危害更大,且随着温度升高,溶壁微球菌和合并感染的致病力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即温度能显著影响溶壁微球菌和WSSV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5.
C型凝集素(CTL)是一类重要的先天性免疫因子,在对虾机体的免疫防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该研究利用相对定量PCR实验检测基因表达量、绝对定量PCR实验检测病毒拷贝数、组织切片分析实验检测感染病毒细胞数.实验数据显示:WSSV感染能显著上调Lv CTL1的表达; WSSV感染的Lv CTL1敲降的凡纳滨对虾中,膜囊蛋白VP28表达量、病毒拷贝数和胃上皮细胞中的感染细胞数都显著高于注射ds EGFP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WSSV感染后,机体通过上调Lv CTL1表达来抑制WSSV复制.  相似文献   

6.
李由明  刘明 《科技信息》2012,(36):I0031-I0032
为探讨凡纳滨对虾养殖早期水体中主要营养盐含量及其变化,测定了对虾池水体中的氨氮、硝酸盐、亚硝酸和磷酸盐。结果显示,氨氮浓度变化范围:0.3-0.02mg/L,硝酸盐浓度变化范围:0.29-8.68mg/L,亚硝酸盐浓度变化范围:0.15-8.50mg/L,磷酸盐浓度变化范围:004-1.10mg/L。在养殖早期水体中,氨氮浓度呈波动变化,硝酸盐、亚硝酸盐和磷酸盐含量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凡纳滨对虾人工感染白斑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的死亡率变化。研究结果如下,当凡纳滨对虾感染10-3、10-4、10-5WSSV(每尾注射剂量0.1mL),15天后的死亡率分别为(100±0)%,(78±2.3)%,(21±1.4)%。当养殖在高(100尾/m3)、中(50尾/m3)和低密度组(25尾/m3)的凡纳滨对虾感染10-4WSSV,15天后的死亡率分别为(91±2.7)%、(78±1.3)%、(63±1.9)%。在相同养殖密度下的凡纳滨对虾感染10-4WSSV,雌虾组和雄虾组15天后的死亡率分别为(67.3±1.83)%,(51±2.1)%(p<0.05),白天的死亡率比晚上的低,差异显著(p<0.05)。另外,凡纳滨对虾注射感染的死亡率与投喂感染的死亡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凡纳滨对虾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模型分析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原料,针对凡纳滨对虾养成和综合利用(同时获得冷冻无头虾、调味基料、多功能饲料添加剂等3种产品)模式,评价整个过程的环境影响。【方法】引入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概念和方法,构建了由确定目标和范围、清单分析、影响评价、结果解释等4个步骤组成的评价体系,并对其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富营养化、温室效应、酸化、烟尘与粉尘、固体废弃物排放等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在以养成及综合利用1000kg凡纳滨对虾为功能单元的评价体系中,总环境影响负荷为0.386,单类型环境影响负荷分别为温室效应(0.179)、酸化效应(0.112)、富营养化(0.055)、粉尘和烟尘(0.034)及工业固废(0.006)。【结论】各子系统对总环境负荷值的贡献大小依次为养殖阶段、加工阶段、繁殖阶段及废水处理阶段。  相似文献   

9.
通过硫酸铵盐析、DEAE-Cellulose离子交换、Phenyl-Sepharose疏水层析、Hi-Trap Capto-Q强阴离子交换层析等方法,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虾头中分离纯化出一种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eresis,SDS-PAGE)显示其分子质量约为210 ku。肽质量指纹图谱的比对结果表明,纯化得到的PPO中含有187个氨基酸残基的14个片段与NCBI数据库中酚氧化酶原(gi|147724160)序列相似性为100%。该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值分别为40℃和6.0,且在温度0~50℃及pH=5.0~8.0可保持相对稳定的活性。圆二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对虾PPO的二级结构主要为反平行结构及无规则卷曲。抗坏血酸、茶多酚和特丁基对苯二酚(tertiary butylhydroquinone,TBHQ)等具有生物活性羟基的抑制剂对其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0.
竹叶抗氧化物对凡纳滨对虾保鲜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浓度竹叶抗氧化物(Antioxidant of Bamboo Leaves,AOB)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保鲜效果的影响。分别用4℃的蒸馏水(对照组)、0.05%、0.10%和0.15%的AOB浸渍处理凡纳滨对虾10 min,取出沥干后包装,贮藏于(4±1)℃的恒温库中,每天对其感官品质进行评价并测定挥发性盐基氮、p H值和菌落总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4±1)℃的冷藏条件下,AOB能延缓对虾挥发性盐基氮、p H值及菌落总数的上升,有效延迟了对虾的腐败变质,其中0.10%AOB溶液的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凡纳滨对虾育苗过程中细菌的数量、组成以及部分水质因子进行全程跟踪检测,分析了甲醛和抗生素对育苗水体细菌的影响,研究了蛭弧菌微生态制剂的水质调节效果.结果表明,使用甲醛和抗生素不能有效控制育苗水体的细菌总数,但能改变水体的优势菌群和组成,保持水体蛭弧菌的优势地位对控制细菌总数有较为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为内陆居民获取新鲜海产品提供了很大便利,但是在海虾淡养的过程中,对虾对环境因子的波动非常敏感.为了探究凡纳滨对虾在感染纤毛虫时,对池水表层和底层的水温(WT),溶氧(DO),pH差异的敏感程度,本文对常德市西洞庭区凡纳滨对虾养殖基地4个发病池塘(A类池塘)和4个未发病池塘(B类池塘)进行连续监测.结果...  相似文献   

13.
凡纳滨对虾G蛋白Gαs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找并克隆凡纳滨对虾G蛋白α亚基基因,为对虾的生理调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通过简并PCR和RACE技术获得目的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将该基因的编码序列克隆到pCMV5表达载体,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和胞内cAMP浓度的测定鉴定该基因表达产物的功能.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确定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在对虾身体各部位的分布.克隆到凡纳滨对虾的G蛋白短式剪切模式Gαs亚基基因,将其表达产物命名为pvGαs-s.pvGαs-s的序列和功能与其它物种的Gαs具有高度保守性.它在对虾身体各部位存在普遍分布,尤其在脑神经和腮中大量表达,在触角、眼等部位也有适量分布.说明pvGαs-s在对虾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为研究对虾的生理调控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凡纳滨对虾线粒体DNA COI基因片段序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相应引物对凡纳滨对虾(Lito penaeus vannamei)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I亚基基因(mtDNA CO I)进行PCR扩增,经过基因重组、转化、克隆、筛选、DNA测序,得到709bp的碱基片段.碱基组成A、C、G、T含量分别为198bp(27.93%)、136bp(19.18%)、129bp(18.19%)、246bp(34.70%).与果蝇(Drosophilayakuba)的mtDNA CO I全序列比对。经分析发现:本实验获得的凡纳滨对虾mt CO I基因片段序列和Gen Bank上的同种序列(AY264901)都只是基因序列的一部分,二者之间有41bp的重叠并可拼接,拼接后的总长为1515bp.证明本实验条件下获得的mtCO I基因片段确实来自凡纳滨对虾线粒体DNA,且本实验所用引物具有通用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使凡纳滨对虾精子遗传失活的方法,用波长365nm和照射距离10.5cm的不同剂量紫外线照射凡纳滨对虾精液稀释液或精荚,然后进行人工授精。结果表明,新鲜精液稀释液在0~20s照射范围内,受精作用都仍能正常发生,与卵子人工体外授精仍可获得5%的平均受精率,但胚胎在孵化前死亡;新鲜精荚在5~10min照射范围内,采用精液移植授精法可获得20%的平均受精率和3%的平均幼体孵化率。精子在2×105个/cm2的条件下,精液稀释液厚度2cm,经30s以上紫外线照射后,精子染色体可完全失活,而精荚经20min以上紫外照射后,精子染色体亦可完全失活。应用透射电镜对正常和不同时间紫外辐射的凡纳滨对虾精子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凡纳滨对虾正常精子系单一棘突类型,主要由前端棘突、中间帽状体和后主体部构成,精子无尾部,不主动运动。紫外辐射凡纳滨对虾新鲜精液稀释液10~20s的精子形态和超微结构与正常活精子无明显变化。紫外辐射30s的精子表现为顶体和棘突形态正常,而染色质散乱,后主体部壁变薄;紫外辐射60s时精子就出现明显的受损状态,主要表现为细胞核变形,核区缩小,核膜受损部分破裂,染色质散乱甚至溢出,后主体部或前部胞壁加厚、膜表面皱缩、底部凹陷,顶体部局部受损,细胞质带囊泡化,双层膜肿胀,膜间腔增大。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中浮游生物群落的演替,对虾池水体中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和其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中,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主要由小球藻(Chlorella sp.)、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小环藻(Cyclostella sp.)、新月拟菱形藻(N.closterium sp.)、角毛藻(C.mueeleri sp)、平裂藻(Merismopedia sp).和席藻(Phormidium sp)组成.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08~1.89,平均值为1.36±0.25,优势度指数变化范围为0.20~0.98,平均值为0.51±0.26.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为许水蚤(Schmackeria.sp)和臂尾轮虫(Brachionus.sp),其中,水体中许水蚤无节幼体的数量呈规律性波动,波动周期为15d.  相似文献   

17.
铜绿微囊藻对凡纳滨对虾低盐度养殖的危害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池塘陆基围隔实验,研究了铜绿微囊藻对凡纳滨对虾低盐度养殖的危害。实验结果铜绿微囊藻在2‰~6‰低盐度养殖水体中可大量爆发,形成单一优势种,种群增长快、持续时间长,种群密度和优势度高达5.39×107个.L-1和88.9%。铜绿微囊藻毒性表现为时间和密度双重效应。对虾养殖期,微囊藻作为优势种持续时间30 d以上,平均密度达到1.0×107个.L-1或优势度达到35%,均致养殖对虾发病,并随密度升高和持续时间延长,对虾病情加重;平均密度低于4.0×106个.L-1或优势度低于15%,对虾养殖正常,平均密度低于2.0×106个.L-1或优势度低于6%对虾养殖安全。微囊藻为主要优势种,对虾养殖成活率平均为16.6%,体长和体质量平均生长速度为1.21 mm/d和0.15 g/d,对虾养殖成活率和生长速度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8.
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显示了健康和患病毒性疾病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其复眼、肝脏、心脏、鳃和肌肉等5种组织的SOD和PPO同工酶酶谱,其中健康对虾体内的SOD和PPO在各组织中表达的同工酶酶带少,但组织特异性明显.SOD和PPO分别在心脏和肝脏中表达最强,各有3条酶带;复眼和肌肉中最弱,均只有1条酶带.感染病毒后,这两种同工酶的酶谱发生了明显变化,尤其在肝脏和心脏组织中变化显著,表现为病虾心脏中SOD和肝脏中PPO酶带缺失和染色变浅,即酶活性明显下降,而肝脏SOD和心脏中PPO酶活性却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9.
不同玉米淀粉水平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脂肪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8周的生长实验研究了以玉米淀粉为糖源的不同淀粉水平(w为10%、15%、20%、25%、30%、35%)对初始体质量为(0.96±0.02)g凡纳滨对虾的生长、体营养成分组成、肝胰脏显微结构和肝胰腺脂肪合成酶的影响。实验饲料中w(蛋白质)为38%;w(脂肪)=5%。实验在室内循环水族箱内进行,实验用水为天然咸淡水(盐度:6‰~14‰),6组饲料每组设3个重复,每箱30尾虾,饱食量投喂。实验结果表明:w(淀粉)=15%实验组对虾的增质量率、SGR最高,分别为45362%和3.06,与w(淀粉)=10%和w(淀粉)=20%组无显著性差异,但明显高于其他各组;w〖WTBZ〗(淀粉)=10%组的对虾成活率最高(96.67%),w(淀粉)=25%组最低(66.67%);w(淀粉)在25%~35%时,对虾的增质量率、成活率、SGR显著低于w(淀粉)为10%、15%和20%组(P<0.05)。w(淀粉)=20%组的体蛋白含量最低(72.24%),w(淀粉)=30%组最高(75.27%),其余各组没有显著性差异;高淀粉组体脂肪含量相对较高。从凡纳滨对虾的肝胰脏组织学切片观察到,饲料w(淀粉)为10%~35%的范围内,肝胰脏脂肪无异常积累。肝胰腺中脂肪合成酶活性很低,苹果酸脱氢酶活性随饲料淀粉含量的增加而升高。总之,在饲料蛋白含量为w=38%左右时,凡纳滨对虾饲料适宜的淀粉含量(w)为10%~20%。  相似文献   

20.
微生态制剂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初始体质量4.5±0.1 g的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几种微生态制剂添加到饲料中和直接添加到养殖水体中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水质的影响。使用微生态制剂是乳酸芽孢菌、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1:1)和复合菌虾乐333,添加饲料的剂量均为1‰,添加水体的量0.5 g/200 L。实验设7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25尾对虾,实验周期是4周,温度为(28±5)℃,盐度5‰。试验开始后,每隔3 d测定水体的pH、氨氮和亚硝酸盐。实验结果表明:微生态制剂添加到饲料中或直接添加到水中都能促进对虾的生长,降低饵料系数(P<0.05),而添加到水中的实验组比添加到饲料中的实验组生长效果更显著。实验组的pH、氨氮和亚硝酸盐比对照组都有降低的趋势,其中pH和亚硝酸盐在试验后期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各添加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