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祖辉 《今日电子》1994,(10):47-49,52
干热风使麦田动量、热量、水汽量的湍流交换骤增、而且持续,破坏了农田正常的热量平衡、水分平衡,导致作物有机合成的紊乱,造成减产。为减轻其危害,要重视选用抗干热风的小麦品种,同时,要改善农田小气候。  相似文献   

2.
3.
4.
5.
6.
7.
本文首先对个人通信的基本概念-终端移动性与个人移动性、通用个人电信与通用个人电信号码、业务轮廊与业务轮廊管理等术语定义作了解释。随之对个人通信提出的背景-有线固定通信与无线移动通信的大发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个人通信的主要前提-大容量、宽覆盖、移动性、智能化与低价格等作了分析,指出只有在整个电信领域大发展的基础上,初步具备了五个前提条件下,才可能提出个人通信的基本概念并逐步予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4 个人通信实现的可能途径 由于个人通信网是能满足用户多种业务需求、以面向个人服务为特色的覆盖全球的海、陆、空三维综合系统,并基于移动方式,故其实现途径必然涉及通信中的诸多主要领域: (1)建设全球性光纤传输为主体的信息高速公路,以适应PCN宽频带、大容量、高速度发展的需要。 (2)实现个人通信的关键是实现自由移动,因此移动通信网络和移动通信技术成为研究的中心。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无线个人通信已成为电信领域发展最迅猛的产业。几乎人人都需要无线个人通信。无线个人通信有不同提法。有些讨论传呼或通话,或数据系统或访问国家信息基础结构(NII),而另一些人又强调蜂窝无线电话、无绳电话或卫星密集系统。有许多不同的方式将这个复杂的概念划分成不同的通信应用、模式、功能、覆盖范围延伸或移动性等。问题的复杂性带来了工业生产的混乱无章。本文试图对不同的问题分类,将无线通信的许多活动归  相似文献   

13.
目前人类通信正面临着一场重大变革。21世纪通信的主要标志将是宽带化、个人化和智能化。通信从20世纪向21世纪变化,其目标将是:音频世纪向视频世纪、电的世纪向光的世纪、移动通信向个人通信、单媒体业务向多媒体业务以及多个网络向综合成一个网络发展,而Gb/s光纤传输、同步数字系统(SDH)、导步传输模式(ATM)交换、多媒体技术(MTT)、智能化网络(IN)及个人通信网(PCN)将都是它们的主要支撑技术。而从移动通信来说,向个人通信发展更是刻不容缓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雷震洲 《世界电信》1995,8(1):7-9,52
面临的问题 自从FCC公布PCS法规、征求意见以来,从各个方面反映上来的意见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这些。 (1)由于窄带PCS有5500多个执照,宽带PCS有2000多个执照,这些执照的颁发会把市场分得很碎,不利于将来形成全国性PCS网。而且成千上万家公司分别建网,安装各类的基础设施,将给基本建设造成很大  相似文献   

15.
移动通信和个人通信的发展(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煦1.引言广义的移动通信应该包括航海的船舶通信和航空的飞机通信,但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是陆地的“移动通信”,特别是城市街道上汽车行驶和个人步行时使用的移动通信。实际上,城市步行和车载两种移动通信相互间有很大差...  相似文献   

16.
童斌全 《家庭电子》1995,(11):27-28
低比特率话音编码:≤13kb/s,有些≤8kb/s。显然,低比特率话音编码提高了每MHz和每基地台的用户数。但是,它也大大降低了语音质量,在穿过网络时不允许话音编码汇接。即是说,当低比特率语音代码转换成另一种不同的编码形式如许多网络使用的64kb/s时,或从一端IS—54电话到另一端GSM或IS—95电话时,话音质量急剧下降。对车辆移动用户来说,这种情况下除了中止通信别无选择,这个问题并不严重。  相似文献   

17.
雷震洲 《世界电信》1997,10(2):16-17
第三代系统的实现 实现第三代系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补充完善有线网和无线网的通信协议,建立这两大网之间的联系,从而强化硬件基础设施,使新的业务不断加入到现有业务中去,成为一个统一体,保证现有性能使用方便,促使用户接受PCS。 其次是使硬件基础设施成为统一的整体,去除各通信网中的重复部分。具体做法是配置与外部数据库及管理中心连接的具有标准接口的通信单元,把有线和无线交换系统合并到  相似文献   

18.
19.
个人通信     
邱杰 《通信技术》1994,(1):39-54
简介了个人通信的定义、特征、网络结构、功能要求及其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研究无线个人通信的演化过程、现代成就状况及发展趋势。提出了CDMA系统在不将来可能成为无线个人通信的主导地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