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多孔硅发光稳定性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在热HNO3中对多孔度较低的多孔硅样品进行氧化的方法,我们获得了稳定性和均匀性都较好的多孔硅样品。这是一种不同于快速热氧化且更方便易行的方法。另外还用SEM和FTIR对其特性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相似文献   

2.
发光多孔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鲍希茂 《物理学进展》1993,13(1):280-290
  相似文献   

3.
4.
5.
多孔硅发光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迅 《物理》1993,22(7):406-411
  相似文献   

6.
7.
发光多孔硅的表面氮钝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对多孔硅在NH3气中进行快速热处理的结果。红外吸收谱表明,经处理样品的表面由Si(NH)2和Si3N4所覆盖,电子自旋共振谱指出,经处理的样品有相当低的悬挂键密度,光荧光谱表明,经适当条件处理的样品的发光强度与未作处理样品相比仅略有降低,而且在大气中存放三个月基本不变,这些结果表明,氮化物可以在多孔硅表面形成优良的钝化膜,这对多孔硅的实际应用及理论研究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多孔硅发光峰温度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清山  马玉蓉 《发光学报》1999,20(3):265-269
实验研究了多孔硅(Porous Silicon)光致发光峰随测量温度的变化,发现发光峰位随温度的移动与发光峰的能量有关。随温度升高,发光峰波长较长的样品它们的发光峰都移向高能,面发光峰能量较高的样品它们的发光峰都移向低能,发光峰波长位于740nm附近的样品,它们的发光峰与测量温度无关。对上术结果的起源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多孔硅发光机理的新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俞鸣人  王迅 《物理》1995,24(4):212-217,232
自从90年代初次发现多孔硅发射可见光的现象以来,人们在其发光机理和可能的技术应用上作了许多工作,而发光机理则是开发实用器件的重要前提,该文在对当前研究动态作介绍之后,分析了一个涉及载流子在约束态和表面态之间转移的综合的多孔硅发光模型,并在研究固态接触的多孔硅发光二极管结构的瞬态特性之后,提出了载流子注入,约束和复合机理的定性假设。  相似文献   

10.
 由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鲍希茂先生提供的发光多孔硅图形--花鸟图,是他们采用中国民间剪纸,通过集成电路技术与多孔硅技术制成的精美图形。据介绍,其实际尺寸为2mm2,图中鸟身与花是多孔硅发出的光,呈红-黄色。  相似文献   

11.
自然氧化引起的多孔硅光致发光光谱移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晓薇  鲍希茂  郑祥钦  阎锋 《物理学报》1994,43(7):1203-1207
多孔硅发光是激发电子通过表面态间接的复合过程。自然氧化引入新的表面态,改变了表面态的分布,从而引起了多孔硅光致发光光谱的移动。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2.
多孔硅实验     
本文介绍一个新的物理实验.它可以作为学生了解微电子学与光电子学领域方面的新科技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3.
电化学法制备的多孔硅发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111)晶向的n型单晶硅片上,用电化学腐蚀的方法成功地制备出多孔硅膜,室温下,在344nm波长的光激发时用肉眼观察到明亮的桔红色荧光(577nm)研究了HF浓度,光照强度,电流密度和电化学腐蚀时间对多孔硅膜的发射波长和发光强度的影响,相应的多孔硅量子线度为1.5nm。  相似文献   

14.
用四探针测量薄层电导方法及阳极氧化去层技术,测定了磷在硅中扩散的具体分布,在恒表面浓度下,它们偏离余误差函数分布。如认为这是由于扩散系数是杂质浓度的函数,实验得到了当杂质浓度大于1019原子/厘米3时,扩散系数随杂质浓度增加而增大的强烈依赖关系。用同样方法测定了磷通过二氧化硅层后在硅中扩散的具体分布,研究了这些杂质分布的特性,实验表明,不同厚度的氧化层在1300℃高温下仍具有掩蔽效应,在完全掩蔽失效时间附近,杂质分布的共同特点是表面浓度较低(~1017原子/厘米3)、结较浅(~1微米)。对不同厚度的氧化层,经过足够的时间后,硅中表面浓度不受氧化层厚度的影响,而只由扩散源的蒸气压决定。磷通过氧化层后扩散的具体分布情况还与扩散源的性质、条件等密切相关。扩散过程中观察到的氧化层厚度增长有可能影响表面附近杂质的具体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5.
利用界面层提高多孔铝阻尼能力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溶胶一凝胶法在多孔铝孔表面包覆一层厚度为100μm左右的聚苯乙烯薄膜。内耗测量表明,引入该界面层以后,多孔铝的阻尼能力有了非常显著的提高,甚至有了量级的变化。分析表明,借助界面层的微小滑移而耗能应该是阻尼能力提高的主要机制。同时也意味着利用有机高分子设计界面层从而提高相应多孔材料的阻尼能力是可行的、高效的。  相似文献   

16.
林绪伦  黄敞  徐炳华 《物理学报》1964,20(7):643-653
本文讨论了:(1)用阳极氧化法在硅片表面去层的技术;(2)用四探针测量扩散层面电导的方法;(3)用阳极氧化去层及四探针测量面电导方法求得扩散层精细杂质分布。文中着重讨论了实验技术中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阳极氧化过程中取得精细而均匀的去层(300—1500?);如何控制及测量去层厚度;测量面电导及杂质分布时的误差来源及减小误差的措施。以典型的磷在硅中扩散的杂质分布测量为例:扩散深度为4.9μm,测量间距为400—1600?,面电导测量误差估计小于3%,杂质分布误差估计小于20%。简单地提出了一些测量中尚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罗宗铁  温庆祥 《发光学报》1993,14(2):209-210
多孔硅(PS)的可见光致发光的发现[1],引起人们对PS的光电特性及其在光电器件上应用可能性的广泛探索.已报道用PS制成发出可见光的电致发光器件[2]及高灵敏的光探测器件[3].本文将报道PS层与金属接触,光照时能出现很强的光生伏特效应,利用这一特性有可能制成高效的光电转换器件.  相似文献   

18.
利用X射线双晶衍射方法,对从同一Si(111)基片上切割的两块样品,在不同电解电流密度下,腐蚀形成的多孔硅层相对于基体硅的晶格畸变进行了分析。这两块样品晶格的畸变明显不同。其中电流密度较小的样品畸变较大,其多孔硅层对于基体硅在垂直和平行于晶体表面的方向上,晶格有不同程度的膨胀,搁置一段时间后,两者晶格渐渐匹配,但存在着弯曲。两者的(111)晶面取向亦有偏差。电流密度较大时多孔硅层较厚,其双晶反射强度很低,且弥散地迭加在基体硅反射峰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