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鹏鸽  白伟 《化学教育》2012,33(11):49-51
从宏观、微观和符号3种水平上认识和理解化学知识,并建立3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化学学习特有的思维方式。化学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建构化学基本观念为重要目标。本文对"化学式"一节课的教学实录,从"宏-微-符"三结合的角度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2.
从宏观、微观和符号3个层面进行教学是最能体现化学学科性质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传统的研究都过于注重学科的特性,而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发展。本文旨在对照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运用理论论证的方法来探讨将学科性质与学生的认知发展相结合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包括呈现宏观现象、构建宏观和微观间的桥梁、实现宏-微-符之间关联以及促进宏-微-符间的自由转换等,它们有助于学生在获得认知发展的同时,更深入地理解化学学科的性质。  相似文献   

3.
吴娅妮  李远蓉  王强 《化学教育》2019,40(23):34-44
化学三重表征研究一直深受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目前,初级表征的研究已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次级表征(即不同表征水平之间的转化)的研究仍是研究的弱点和难点。纸笔检测、口语报告研究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为了从信息加工过程研究三重表征间转化的基本特点,采用眼动分析法对12名初三学生进行3×3两因素混合实验。结果显示:(1)在初三上册期末,学优生基本可以进行三重表征之间的直接转化;(2)学中生符号表征较强且依赖于符号表征,表现出“双通道协同加工”现象,符号—宏观、微观转化水平较强,宏观—微观、符号和微观—符号、宏观转化水平较弱;(3)学困生普遍缺乏三重表征的思维和意识,三重表征间的转化水平较低,相比较而言,符号-宏观、微观表征转化稍强于宏观-微观、符号表征转化和微观-符号、宏观表征转化。  相似文献   

4.
教材分析是连接教材和课程的桥梁,基于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核心素养,比较分析了2004年版和2019年版高中《化学1(必修)》教材的特点。通过运用“三序结合”原则,从静态视角对比教材栏目设置、内容组织形式、核心素养呈现方式、学生认知水平以及作业布置形式等5个维度要素在宏微辨析核心素养领域的建构。分析结果显示,2019年版《化学1(必修)》教材在以上要素方面均围绕宏微辨析核心素养,呈现不同水平阶梯型设置。建议在“宏微符”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增设更为细致的过渡内容,以及更为详尽的与教材配套的辅助内容,便于教材的二次开发。  相似文献   

5.
从宏观、微观和符号三种表征水平上认识和理解有机化学知识,并建立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培养学生“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思维方式,这对于有效地学习有机化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结合教学实践,探析了基于三重表征的大学有机化学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6.
李玲  李广洲 《化学教育》2015,36(21):7-11
梳理了三重表征研究范式下部分化学学习研究成果。基于三重表征,研究者细致考查学生在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等单维度化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结合信息加工模型,解释了化学学习机制,形成对化学学习的动态认识,指出以上研究中尚待完善之处,以期为化学学习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郑军 《化学教育》2020,41(21):22-27
立足化学核心素养,凸显“宏微结合”,以“认识化学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例,以牙签小实验引出化学问题,在习得化学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理论知识之后,再回到生活中有机分子的极性特点,引出表面活性剂的系列性质,由宏入微、由微知宏、宏微结合,实现化学核心素养的落地。  相似文献   

8.
学生难以建立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造成大量的化学错误概念及学习障碍。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外学者广泛运用计算机模型于化学教学中,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国内相关研究相对滞后。论文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提炼出计算机模型应用于中学化学的若干教学策略,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加以阐述。这些策略包括:(1)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2)呈现宏微现象,理解科学知识;(3)训练科学方法,提高探究能力;(4)引导反思质疑,理解模型本质;(5)自主建构模型,增强建模技能。论文最后提出几条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9.
利用多维分析系统(MAS),采用2段式问卷并结合课堂观察,以普通高中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为内容,调查了延边地区朝鲜族高中生化学三重表征转换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朝鲜族高中生化学三重表征转换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宏观-微观相互转换能力 、宏观-符号相互转换能力、微观-符号相互转换能力。  相似文献   

10.
根据自编的“初中生化学方程式前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探查问卷,了解初中生可能在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内涵(概念、意义、“+”和“=”的含义等)和外延(化学符号的重要性、化学方程式的唯一性、化学方程式与数学方程式的关系)方面存在的前概念认识,探查学生背景信息以及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已有化学知识水平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对石家庄市某中学即将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学生的176份有效问卷和8位学生的访谈分析结果表明,初中生化学方程式的前概念虽然在班级类型、数学成绩、课外书阅读类型、已有化学知识水平方面存在差异,很多已有认识与科学概念一致,但学生的认识并不全面,甚至有部分偏差认识。分析初中生化学方程式的前概念内容,建议化学方程式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角度认识化学方程式,理解不同化学符号的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云生 《化学教育》2014,35(15):6-9
从宏观现象入手、在微观层次做分析研究、借助化学符号系统做描述,是化学陈述性知识的认知方式。借助认知心理学关于知识心理表征的理论,描述化学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引用中学化学电解质溶液和溶解度的教学实例,讨论在教学设计和组织中如何运用化学科学的认知方式,诊断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有效学习,正确表征化学陈述性知识。  相似文献   

12.
化学学习中"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体现化学学科特征的思维方式,能增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本研究在对三重表征思维方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不同群体学生化学学习三重表征水平进行了探查和分析,为化学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唐红珍 《化学教育》2016,(23):20-24
结合高中化学"电解质的电离"中丰富的教学活动,以感知体验化、微观可视化、知识本源化、认识观念化和符号意义化为教学策略,丰富和深化宏观表征和微观表征,实现化学三重表征的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14.
吴星  梅婷婷  吕琳 《化学教育》2016,37(1):45-51
运用问卷调查、测试和访谈等方法, 分析研究了江苏省部分高中生化学思维品质的发展情况。结果显示: (1)高中生化学思维品质处于中等偏下发展水平, 且思维的批判性品质和独创性品质发展水平较低;(2)化学学习兴趣与学生的化学思维品质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相关;(3)化学学业成绩与学生的化学思维品质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相关;(4)男女生在化学思维品质发展水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离子键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无法用直观的观察和实验获得具体的认识。教学中,运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宏观层面感受离子键的真实存在,从微观层面认识离子键的形成和本质,用化学符号表征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辩证关系,丰富和发展学生对离子键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16.
梁永平 《化学教育》2014,35(19):6-10
想象是化学思维的基本形式,也是化学学习的基本方式。想象对于学生化学学习的价值主要在于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化学的核心内容,形成“宏微符”3水平相结合的思维方式,进一步理解科学本质。  相似文献   

17.
"连接化学"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环境的化学学习课程,它通过设置多个操作变量和窗口,向学生呈现微观粒子的运动、具体反应的变化曲线以及化学符号等,帮助学生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3者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的深刻理解.介绍了"连接化学"课程的界面、操作和特点,并分析了基于"连接化学"的概念学习框架.  相似文献   

18.
鄢蒙  谢乐欣  文丰玉 《化学教育》2016,37(13):78-81
介绍2014年美国国家化学周--"糖果--化学甜蜜的一面",其中以实验活动作为重点,对科学阅读、未来化学家等活动板块作简要介绍。同时,针对各个活动予以简要评析,得出对我国化学教学的几点启示:(1)关注食品科学的发展;(2)注重科学阅读的融入;(3)体现实验设计的多元化;(4)重视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的结合;(5)体现"化学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英国索尔特高级化学课程关于"原子结构"的内容设置及内容呈现方式。并总结归纳了4个内容设置特色:(1)以化学故事情节为主线,突出情境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2)重视学科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重视内容设置的连贯性,既重原理又重过程;(4)重视图表与化学概念有效结合,化抽象为直观。最后,简要阐述对化学教材编写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为了了解中学生化学学习中"映象表征"的能力以及"映象表征"向"符号表征"的转换能力,采用自编问卷对江苏8所四星级高中的高一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映象表征"能力中的"宏观表征"能力强于"微观表征"能力;"映象表征"向"符号表征"转换能力较弱。提出了化学学习中提高学生表征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