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金纳米簇强烈的量子限制效应(strong quantum confinement effect,SQCE),采用一步合成法,制备了同时具有高效近红外荧光与CT双模态成像能力的超小金纳米簇.实验表明,通过优化合成比例以及合成条件,所合成的超小金纳米簇具有很大的斯托克斯(Stokes)位移、较高的荧光强度和X射线吸收效率.除此之外,该超小金纳米簇具有良好的单分散性、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4T1肿瘤细胞荧光成像实验结果表明,该纳米粒子可被肿瘤细胞快速、高效地摄取.  相似文献   

2.
核磁共振成像(MRI)是肿瘤诊断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各种造影剂的使用加速了临床应用范围.目前临床MRI检查所用各类造影剂如Gd-DTPA-BMA、Gd-DOTA等均为小分子造影剂,存在组织特异性低、体内停留时间短等缺点.构建具有组织特异性的新一代高效、低毒MRI造影剂成为材料界、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在综合最新文献的...  相似文献   

3.
4.
基于磁共振与荧光成像的双模态成像技术不仅克服了传统单一分子影像技术在灵敏度、特异度、分辨率等方面的固有缺陷,更是拓宽了分子影像技术在诊断及治疗监控等领域的研究范围及应用前景。本文将对磁共振/荧光双模态分子探针的应用情况和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王玲昀  陈秋云  魏斌 《化学进展》2010,22(1):186-193
磁共振成像是临床上常用的无侵入性肿瘤早期诊断手段,常常需要借助造影剂来提高诊断能力。造影剂可缩短质子的弛豫时间,间接地改变质子所产生的信号强度并能改变体内局部组织中水质子的弛豫速率,提高正常与患病部位的成像对比度。本文较系统地评述了目前国内外用于肿瘤成像造影剂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顺磁性造影剂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水溶性金属卟啉肿瘤靶向磁共振成像造影剂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显微荧光-阿达玛变换三维图像分析研究了Cu-TSPP,Mn-TSPP,Cu-TMAP,Mn-TMAP4种水溶性金属卟啉人细胞间质进入肿瘤细胞内的富集过程,对金属卟啉的自旋-晶格驰豫性能(R1)的天空结果表明,Mn(Ⅱ)卟啉配合物的R1、值结Gd-DTPA提高1.5-2倍。  相似文献   

7.
朱华  李囡  林新峰  洪业  杨志 《化学学报》2014,72(4):427-432
本研究以具有优良生物学性能的近红外核交联聚合胶束纳米粒子(NIRF-CCPM)为载体,将具有肿瘤靶向性的多肽RGD(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与该纳米粒子偶联,并通过放射性核素111In进行标记,放射性标记过程中,标记率96%,放化纯度大于99%. 111In-CCPM-RGD分子探针表现出良好的放射标记/光学性质. 体外稳定性研究表明,25 ℃条件下其在5%小牛血清缓冲液中静置72 h,依然保持有90%的稳定性. 同时采用核医学/光学显像两种影像手段评价了该双模态分子探针在U87肿瘤模型裸鼠体内的代谢情况:在静脉注射11.1 MBq 111In-CCPM-RGD纳米粒子24 h、72 h进行SPECT/CT的显像,其在肿瘤部位表现出特异性的浓集. 同时,其在NIRF的显像中表明相应肿瘤区域出现特异性富集. 111In-CCPM-RGD纳米粒子的设计、合成及初步生物学评价说明其同时兼具光学和核医学显像功能,是性能优良的新型双模态纳米分子探针,能够帮助提高肿瘤的诊断效能,为建立光学/核医学用于肿瘤靶向双模式成像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刘加伟  王婧  王其  范曲立  黄维 《化学进展》2021,33(2):216-231
光声(PA)成像作为一种结合了光学和声学成像优势的新型成像方式,具有深层组织穿透和高空间分辨率等优点,在重大疾病的早期影像诊断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然而传统的PA造影剂依然存在信噪比低、选择性及特异性差等不足,容易产生假阳性诊断结果.激活型PA造影剂可以有效的降低背景噪声,并提升成像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是目前PA造影剂...  相似文献   

9.
结合磁共振成像(MRI)和荧光成像技术,以钆离子(Gd3+)、量子点及精氨酸(R)-甘氨酸(G)-天冬氨酸(D)(RGD)多肽等为功能单元,采用纳米载体组装技术构建了MRI弛豫率/荧光效率高和靶向性强的Gd3+与RGD共修饰的量子点双模态纳米探针(QDs@Gd3+-RGD),并将其用于胰腺癌细胞的双模态成像.实验结果表明,QDs@Gd3+-RGD双模态纳米探针具有较高的弛豫率,且能对胰腺癌patu8988细胞进行荧光和T1-weighted MR成像.  相似文献   

10.
运用微波法在硅核壳荧光材料的表面修饰了2-(二吡啶甲胺基)丙酸的锰配合物,获得具有荧光性能的锰-硅核壳纳米结构复合物,运用IR,UV,TEM等方法表征了纳米复合物的结构。H2O2岐化实验显示锰-硅核壳纳米复合物具有较好的过氧化氢酶模拟特性,是一种新的纳米过氧化氢酶模拟物。体外细胞荧光成像研究表明2-(二吡啶甲胺基)丙酸修饰的纳米球不能进入肿瘤细胞内,而锰-硅核壳纳米复合物能进入肿瘤细胞内,具备良好的肿瘤靶向性,显著提高肿瘤荧光成像效果,可作为新型的肿瘤成像剂。  相似文献   

11.
12.
采用溶剂热法在稀土掺杂NaYF4∶Yb3+,Er3+上转换纳米粒子上包覆一层NaGdF4,再利用反相微乳液法在NaGdF4上覆盖一层TaOx,从而合成NaYF4∶Yb3+,Er3+@NaGdF4@TaOx核壳壳结构的纳米探针。使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及X射线能量色散谱分析(EDS)对NaYF4∶Yb3+,Er3+@NaGdF4@TaOx纳米探针的结构和组成进行表征。并通过荧光光谱、磁滞回线以及电子计算机X射线横断扫描(CT)造影成像等方法对其性能进行了表征,证明该纳米探针具有良好的光学、磁学和CT造影特性。将NaYF4∶Yb3+,Er3+@NaG-dF4@TaOx纳米探针应用于小鼠活体成像实验,结果表明,这种纳米探针对小鼠肿瘤部位的磁共振成像(MRI)和CT信号均有较好的增强效果,表明其在多模态造影成像方面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以阿拉伯半乳聚糖为载体的磁共振成像造影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成了阿拉伯半乳聚糖修饰的DTPA钆配合物,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ICP-AES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用竞争性方法研究了其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测试了其在水中及BSA溶液中的弛豫性能,并进行了体内成像实验.结果表明,其弛豫效率是目前临床所用造影剂Gd-DTPA的1.5~2.0倍,对肝脏和肾脏MRI信号具有良好的增强效果,是比较好的潜在磁共振成像造影剂.  相似文献   

14.
DNA分子由于其独特的生物相容性和可编程性,在增强药物靶向性和降低药物毒性方面展现了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随着人们对肿瘤微环境研究的深入和环境响应性的DNA触发器的研制,近些年已报道了许多基于肿瘤微环境响应的DNA纳米结构递药系统,这些DNA纳米结构递药系统结合了纳米运载工具良好的生物分布和药代动力学特性,以及小型药物载体的快速扩散和渗透特性。通过靶向广泛的肿瘤栖息地而不是肿瘤特异性受体,该策略有可能克服肿瘤异质性问题,并可用于设计诊断和治疗多种实体肿瘤的纳米颗粒。在体内能够稳定地转运,在肿瘤组织独特的微环境刺激下释放药物,能有效地控制药物释放部位和释放速度,极大地降低了肿瘤治疗的毒副作用。本文主要从pH响应型、GSH响应型、ATP响应型、酶响应型、抗原响应型五个方面,综述了基于肿瘤微环境响应的DNA纳米结构递药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分类介绍了这些DNA纳米载体的设计策略和响应释放机制,此外,还重点介绍了该领域面临的前景和挑战。  相似文献   

15.
以两种夹心型锰杂多配合物K10[Mn4(PW9O34)2]·22H2O和Na16[Mn4(H2O)2(P2W15O56)2]·53H2O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测试其在水中、牛血清白蛋白及运铁蛋白溶液中的弛豫效率, 并进行了大鼠活体成像实验. 结果表明, 这两种锰杂多配合物的弛豫效率高于或接近于目前临床常用的造影剂Gd-DTPA, 对肝脏和肾脏MRI信号具有良好的增强效果, 是比较好的潜在磁共振成像造影剂候选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分子影像在疾病诊断和预后评估,尤其在胃肠道相关疾病成像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纳米造影剂的设计合成与临床应用已成为分子影像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聚乙二醇修饰的BaGdF5纳米粒子,并将其用于胃肠道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MR)双模成像。此纳米粒子的CT成像效果优于商用碘对比剂。此外,由于引入了Gd元素,此纳米粒子可用于活体层面的MR成像研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分析(TGA)等对聚乙二醇修饰BaGdF5纳米粒子进行了表征。细胞MTT实验与活-死细胞染色实验等结果表明,合成的纳米粒子具有极低的细胞毒性和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同时,溶血实验结果表明,此纳米粒子具有较高的血液相容性。基于苏木精-伊红(H&E)染色的病理学方法评估了小鼠给药BaGdF5纳米粒子后的体内长期毒性,结果表明,此纳米粒子未造成上下消化道组织损伤,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BaGdF5纳米粒子在胃肠道CT/MR双模态成像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分析化学》2015,(1):164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医学影像学不但要求提供形态学信息,而且要求提供功能信息,疾病的诊断也从大体形态学诊断发展到要求发现微小病灶,以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分子影像学着眼于在分子或细胞水平上对人体生物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成像,使得医学影像发展到微观领域,为临床"早早期"诊断、治疗提供重要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8.
19.
20.
本文探讨了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检查在评价卒中后癫痫患者静息态脑功能改变中的应用价值。选择2017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卒中后癫痫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3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完成rs-fMRI检查,采集相关数据,计算并比较两组被试全脑低频振幅(ALFF)值。分别以大脑(小脑)ALFF差异区作为种子区,计算并比较其与小脑(大脑)所有体素之间静息态功能连接(rsFC)。与对照组比较,卒中后癫痫患者右侧楔前叶、左侧额中回的ALFF明显升高,而右侧海马、右侧小脑脚2区、左侧小脑4/5区的ALFF明显降低(P<0.05)。以各大脑ALFF差异区(右侧海马、右侧楔前叶、左侧额中回)作为种子区域,卒中后癫痫患者依次对应在左侧小脑8区、右侧小脑4/5区的rsFC值明显升高(P<0.05);以各小脑ALFF差异区(右侧小脑脚2区、左侧小脑4/5区)作为种子区域,卒中后癫痫患者依次对应在左侧额下回、右侧颞中回的rsFC值明显降低(P<0.05)。结果表明,卒中后癫痫患者大脑和小脑之间多个脑区功能连通性发生改变,rs-fMRI检查可客观评价患者静息态脑功能变化,为患者的临床诊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