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型电荷转移盐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电荷转移盐的合成与表征**库宗军柳士忠*曹正太董俊萍陈晋阳(湖北大学化学系武汉430061)关键词十八钼二砷酸喹啉电荷转移盐光致变色中图分类号O627.52近十几年来,多金属氧酸盐用作均相和多相催化剂的报道越来越多[1]。文献报道的均相催化过程大... 相似文献
2.
Keggin结构磷钼酸/二氧化硅介孔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光致变色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蒸发诱导自组装的方法,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结构导向剂, 正硅酸乙酯和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为硅源, 在酸性条件下制备出二维六方结构的氨基功能化的有机/无机杂化介孔二氧化硅薄膜, 然后利用后植入方式将Keggin结构的磷钼酸组装进入介孔薄膜的孔道中, 制备出磷钼酸/二氧化硅介孔复合薄膜. X射线衍射(XRD)、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结果表明, 磷钼酸很好地分散在介孔薄膜的孔道中, 并依然保持Keggin结构. 复合薄膜经紫外光照后从无色变为蓝色, 具有良好的可逆光致变色性能. 紫外-可见(UV- vis)、电子自旋共振波谱(ESR)、X射线光电子(XPS)光谱分析表明价层电荷转移(IVCT)和配体向金属电荷转移(LMCT)是产生光致变色的原因, 磷钼酸与介孔孔壁上的氨基通过氢键以及静电引力发生相互作用, 经紫外光照后发生电荷转移, 杂多阴离子被还原成杂多蓝, 出现多价钼(Ⅵ, Ⅴ)配合物, 而薄膜的消色过程则与氧气的存在有关. 相似文献
3.
以S iO2为载体用浸渍法制备了Cu3/2PMo12O40/S iO2催化剂,用于碳酸二甲酯和苯酚酯交换合成碳酸二苯酯,并用DTA-TG、IR和XRD等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煅烧温度低于400℃时,催化剂仍然保持了Keggin结构;高于450℃时,催化剂Keggin结构分解,分解产物为α-MoO3等.活性随煅烧温度升高而增加,在400℃达到最大值,甲基苯基碳酸酯和碳酸二苯酯总收率为25.0%,选择性99.2%;高于500℃催化剂活性降低,表明Keggin结构在催化剂活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磷钼酸/二氧化钛(PMoA/TiO2)复合薄膜。通过红外光谱(FT-IR)、原子力显微镜(AFM)和X射线晶体衍射(XRD)对复合薄膜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电子自旋共振光谱(ESR)对复合膜的光致变色性能进行了研究。FT-IR分析结果表明,Keggin结构磷钼酸分子的基本结构在复合薄膜中仍然存在,在PMoA与TiO2界面间形成了Mo—O—Ti键电荷转移桥。AFM结果表明复合前后TiO2薄膜以及复合膜光照前后的表面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复合膜具有可逆的光致变色性质,在紫外光照下,复合薄膜由无色变为蓝色,蓝色薄膜在空气中暗处放置后可恢复为无色。ESR结果表明TiO2受紫外光激发产生光生电子,导致PMoA发生光还原反应,生成杂多蓝。PMoA/TiO2体系的光致变色过程是按照电子迁移的机制进行的。 相似文献
5.
用磷钼酸与咪唑合成一种新的杂多酸-有机电荷转移盐(C3H5N2)3[PMo12O40]。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固体漫反射光谱、电子自旋共振及热分析等测试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用单扫描法(Achar法和Coats-Redfern法)对合成化合物的TG分析结果进行了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研究。推断结果表明,合成化合物的第1步热分解为球对称的三维扩散机理(n=2),其动力学方程为dα/dt=1.58×108[1-(1-α)1/3]-1(1-α)2/3exp(-40 931.0/T),求得分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340.30 kJ/mol,指前因子A=1.05×108 s-1。 标题化合物对紫外光具有光致变色性质,用固体漫反射光谱研究了其光致变色反应动力学。 结果显示,其光致变色反应表现为一级或准一级动力学,速率常数k=9.80×10-5 s-1。 相似文献
6.
用磷钼酸与咪唑合成了一种新的杂多酸-有机电荷转移盐(C3H5N2H)3[PMo12O40]。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固体漫反射光谱、电子自旋共振及热分析等测试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用单扫描法(Achar法和Coats-Redfern法)对合成化合物的TG分析结果进行了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研究。推断结果表明,合成化合物的第1步热分解为球对称的三维扩散机理(n=2),其动力学方程为dα/dt=1.58×108[1-(1-α)1/3]-1(1-α)2/3exp(-40931.0/T),求得分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340.30kJ/mol,指前因子A=1.05×108s-1。标题化合物对紫外光具有光致变色性质,用固体漫反射光谱研究了其光致变色反应动力学。结果显示,其光致变色反应表现为一级或准一级动力学,速率常数k=9.80×10-5s-1。 相似文献
7.
8.
钼钨的杂多化合物(HPC)在催化、电催化、分子材料、药物等诸多领域中已显示出独特的功能。含过氧金属离子取代的杂多阴离子在催化以过氧化氢为氧化剂的烯烃环氧化反应中具有很高的活性和选择性。近年来,含铌的杂多配合物由于良好的催化活性和抗病毒性,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文合成了8种Keggin结构过氧铌钨磷杂多配合物,并用红外、紫外吸收光谱、极谱-循环伏安、及^183W NMR谱等测试手段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了确定和比较,考察了它们对烯烃环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9.
二茂铁-磷钼酸电荷转移配合物修饰电极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电化学方法在异电基体玻碳(GC)电极上制备了二茂铁 (Fc)-磷钼酸(PMo12)电荷转移配合 物修饰电极(Fe5PMo12/GC)。研究了该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发现其在硫酸溶液中进行伏安扫描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而且对酸性水溶液中的过氧化氢具有较好的电催化学原作用, 初步探讨了电催化还原机理。 相似文献
10.
以Keggin结构的磷钨酸、硅钨酸为电子受体,高分子聚乙烯亚胺(PEI)为电子给体,合成了两种新型电荷转移配合物CH2CH2N(CH2CH2NH2)CH2CH2NHCH2CH2NH2.1H3PW12O40·10.6H2O(配合物Ⅰ)和CH2CH2N(CH2CH2NH2)CH2CH2NHCH2CH2NH1.3H4SiW12O40·8.3H2O(配合物Ⅱ)。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进行表征,并用扫描电镜观察产物形貌及其聚集形态。结果表明有机给体与杂多酸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光致变色后,配合物中有机阳离子和杂多阴离子之间发生了电荷转移,导致杂多阴离子中WⅥ还原为WⅤ,同时有机阳离子被氧化,且该配合物有很高的耐溶剂性。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煤中腐植酸与尿素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采用化学法和波谱分析法对泥炭、褐煤、风化煤腐植酸(HA)与尿素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A与尿素之间发生了极其复杂的反应,包括离子化、络合配位、亲核加成、自由基反应及氢键缔合等,形成不同的化学键。羧基对反应深度的影响最大;含官能团(特别是羧基)最多的风化煤HA反应性最高。本项研究为有机长效尿素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包裹型长效腐植酸尿素的化学组成结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效腐植酸尿素(UHA)是将活化腐植酸包涂-渗透于尿素颗粒表层而成,其生产工艺和增产效果都已得到验证,本研究采用化学法和波谱法对UHA进行了化学组成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腐植酸渗入尿素颗粒表面,形成一层较稳定的包膜,使尿素的强度提高了48.03%。两种反应产物中还分别为0.65%和4.31%的尿素与腐植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及物理化学吸附,生成了复合物量与腐植酸加量呈正相关;尿素主要与腐植酸中的羧基和酚羟基发生了离子交换、氢键缔合以及自由基反应。 相似文献
18.
聚酯酰胺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两种方法合成了聚酯酰胺(PEA)共聚物.一种是两步法,即先合成对苯二甲酸乙醇酰胺(BAET)单体,然后与对苯二甲酸乙二酯(BHET)共缩聚;另一种是一步法.即在酯交换反应中直接添加乙醇胺(EA).两种方法制得的聚酯酰胺(PEA)共聚物测试证明了为产物,并分析了合成中的化学反应. 相似文献
19.
本文合成了单硫代二苯甲酰甲烷(HTDBM)和三价希土离子及路易斯碱(Q)的Ln(TDBM)_4QH型配合物(Ln=除Ce外的La~Lu,Q=二乙基胺)。测定了它们的摩尔电导值、红外光谱,可见—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观察到配合物是通过硫原子、氧原子同时与Ln~(3+)离子配位.Ln-O键强于Ln-S键。在Nd~(3+)、Pr~(3+)、Ho~(3+)、Er~(3+)离子的该类配合物的可见吸收光谱中发现超灵敏跃迁现象。讨论了题述配合物作为核磁共振化学位移试剂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The present paper reports the methods for preparing and isolating 8 kinds of 1:12 molyb-denum series of heteropoly blue complexes K_yH_zXMo_(22)O_(40)·nH_2O (X=Si, P, As, Ge). Theproduc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es, potential titration, polarograms, cyclicvoltammetry, IR spectra, visible--UV spectra,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XPS and ~(31)P NMR.The single crystal structure of 4-electron molybdenum--silicon heteropoly blue was measuredand the positions of reduced molybdenum atoms were determined, i.e. they were located atMo(3), Mo(7), Mo(8) and Mo(10).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heteropoly blueremains Keggin structure. ESR spectra of heteropoly blue solids were first studied, fromwhich it was found that the delocalization extent of 2-electron heteropoly blue and 4--electronheteropoly blue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1-electron heteropoly blue. The study of thermal prop-erties shows that the thermal stability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reduction extentof heteropoly blue. Th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