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磺化聚苯乙烯/聚氨酯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及形态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电子拉力机、MDSC,FTIR、SEM、SAXS研究了磺化聚苯乙烯(SPS)/聚醚型聚氨酯(PU)共体系撂学性能和形态结构。结果表明,在溶液法制备的含磺酸基12.8%(摩尔)的SPS/PU共混体系中,SPS含量小于80%(质量)时,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小于加和性计算值,吾抵消效应;SPS含量大于80%时,则呈协同效应,拉伸强度协同效应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共混组分间离子交 形成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增大,共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DDV、DSC等测试手段,研究了聚氨酯-聚丙烯腈共混体系的两相结构以及一些有关的生物性能.发现在该共混体系中,聚氨酯硬段与聚丙烯腈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作用.对该共混物进行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聚氨酯与聚丙烯腈共混以后,其抗霉性有显著提高.并且这种共混聚氨酯在碱性介质中水解后,亲水性显著提高,血液相容性也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3.
聚氨酯/环氧树脂共混物形态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红外光谱分析了聚氨酯(PU)/环氧树脂(EP)共混物体系中的化学反应特征,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计算了PU预聚体分别同扩链剂、交联剂(第Ⅰ类反应),以及同环氧树脂之间反应(第Ⅱ类反应)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第Ⅰ类反应和第Ⅱ类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38.3kJ·mol-1和50.4kJ·mol-1,在120℃时的速度常数分别为2.63min-1和0.75min-1.应用扫描电镜和动态力学性能分析了PU/EP共混物之间的形态结构特征,发现在一定组份比时两相间形成了互穿聚合物网络(IPN),并存在化学交联,两相组份对共混物形态结构影响较大,讨论了其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扫描电镜(SEM)、广角 X 射发散射(WAXS)及毛细管流变仪等近代测试方法对聚苯硫醚(PPS)与尼龙6(N6)共混物的相容性、相形态、熔体的流变性质及由该共混物所纺制的纤维的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PS 与 N6为热力学不相容的两相体系,但具有良好的机械共混相容性.分散相的尺寸、形状与共混物的组成密切相关.共混物熔体的表观粘度——组成曲线上呈现极小与极大值,反映一般不相容两相体系的流动特征.共混纤维的断裂强度比原 PPS 纤维强度低.但勾结强度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使用旋转流变仪系统分析了聚丙烯/乙烯-辛烯共聚物共混物熔体黏弹性能对外部条件如剪切、温度和动态剪切频率的响应情况并分析PP/POE共混物的熔体相容性.随POE含量的增加(基体相由PP改为POE),PP/POE共混物的流变行为出现分界.不同温度下的黏度曲线形状类似,非牛顿性指数n基本保持不变.PP/POE共混体系的零剪切黏度呈现负偏差,符合广义对数加和法则.在末端区(0.005~0.050Hz),共混物的Ig G'-lgω斜率明显与PP的有偏差且Han曲线在高频下出现了随温度变化的情形,表明PP/POE熔体不相容.在密炼机加工过程,即温度在190~250℃,PP质量分数在50%~95%之间时,共混体系处于相分离状态.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聚丙烯(PP)与阳离子可染聚酯(CDPET)在组成为97/3,95/5,90/10、85/15和80/20以及与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组成为90/10共混物的流变行为、共混物形态结构与流变性质的关系作了研究。结果表明,PP与CDPET、PBT的共混物熔体均为切力变稀的幂律流体。共混物PP/CDPET熔体表观粘度对剪切速率的依赖性比PP/PBT小,而对温度的依赖性则比PP/PBT大。PP/CDPET共混物随着第二组分含量的变化其表现粘度在5(质量)%时出现极大值,这与共混物熔体中分散相的形态结构物有关;CDPET百分含量越大,PP/CDPET共混物熔体粘度对温度越敏感。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解偏振光强度测定(DLI)、差示扫描量热(DSC)、偏光显微镜(PLM)及激光小角散射(SALS)等方法研究了聚丙烯(PP)与聚氯酯(PU)共混物的等温结晶动力学及其结晶形态。结果表明,共混物中PP的结晶过程可由Avrami方程很好地描述;Avrami指数n及全程结晶速率常数均与组成有关。部分非晶的PU作为成核剂参与PP的结晶过程;当PU含量高于20%时,由于其聚集成较大的颗粒,而对结晶起阻碍作用,PP的球晶形态也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聚氨酯(PU)-聚丙烯腈(PAN)共混体系的动态力学性质和相逆转现象。发现当PAN含量为30—40%的范围内,共混体系发生了连续相与分散相的逆转;进一步通过3个力学模型,描述了该共混体系的模量-组成关系以及动态力学温度谱。所有实验数据都落在理论预测的范围内,并与Budiansky模型符合得最好。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了等规聚丙烯(IPP)和聚高顺式1,4—丁二烯橡胶(PcBR)共混物中PcBR对IPP结晶速度和结晶生长的影响。用x光衍射法研究了共混物中IPP的结晶结构。红外光谱结果说明共混物两相是不相溶的。由DSC测得共混物中IPP的结晶熔化热Hc,Hc与PcBR含量无关。  相似文献   

10.
研究聚氨酯/聚酯共混体系不同组分比的动态力学性能.并探讨不同种类、不同含量填料对体系阻尼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0%石墨填料对兼顾体系的阻尼性能和模量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随着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简称 PPTA)纤维在军工、宇航、航空、交通运输、通讯及其它部门的日益广泛应用,对其性能特别是模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 PPTA 纤维的模量,本文利用聚对苯甲酰胺(简称 PBA)纤维的高模量特性,将PPTA 与 PBA 聚合体进行共混纺丝,制成共混纤维。当 PBA 加入量为3—10%时,纤维的强度基本不变,共混纤维经热处理后模量有较大的提高。且含水率进一步下降,从而可改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与四种不同结构离聚物(Ionomer)的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及形态结构用差示扫描量热(DSC)和扫描电镜(SEM)等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通常条件下,PET与Surlyn Na型(S-Na)以及Aclyn钠型与Zn型(A-Na与A-Zn)离聚物为不相容的两相体系,但离聚物的加入,由于离子-偶极间的作用使共混物中PET组分的了Tg略有增高;当离聚物含量高于9%时,共混体系的相容性有所改善;适当的热处理条件下,PET与离聚物间可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而使共混体系的相客性得以明显改善。结果还表明,离聚物骨架链的结构以及离子的种类均对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及形态结构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作者运用 SEM,动态粘弹,DSC,WAXS,应力-应变,密度测试和吸湿、透湿实验等方法,对PU/PVA 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动态力学性能,热性能,结晶性,拉伸力学性能和吸湿、透湿性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探讨了湿法凝固薄膜的微孔透湿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三元共聚物MBS树脂和PVCNBS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相关性能。采用间歇加料法得到形态规整的核壳型树脂。改变三元组分比例和玻璃化转变温度(Tg)能大大影响PVC增韧效果,当B=42%时S:M=(34~30):(24~28)为宜。DSC测定结果表明:PVC与MBS的壳层PMMA能很好相容,从二相间的相容结构形态证实,共混物间形成良好的粘合界面层,通过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观察到PVCNBS共混体系由脆性转变为韧性的结构形态和形貌特征,抗冲击值可由纯PVC时的4kJ/m2增到MBS15份时的50kJ/m2以上。  相似文献   

15.
作者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生物显微镜、氨基酸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法)等测试手段,对天然羽绒(毛)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和热性能等方面进行了测试,得到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据资料,对阐明天然羽绒及其集合体性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The blend fibers of acrylonitrile-vinylidene chloride-sodium methallysulfonate copolymer(AN-VDC-SMAS) and cellulose acetate (CA) with various blend ratios were investigated bymeans of SEM, DDV, WAXD, etc. The results show that AN-VDC-SMAS and CA areincompatibale; the numerous microvoids in the blend fiber resulted from the phase seperationcan remarkably improve the water absorbability and the dyeing behavior but hardly influence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continuous phaseAN-VDC-SMAS is not influnced by the dispersed phase C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