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内毒素血症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中,如大面积烧伤、重症肝炎、肝硬化等疾病,使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一系列严重的病理变化,最终导致不可逆休克和死亡,在美国每年都有超过10万人死于此病,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及时、有效地清除或破坏患者体内的内毒素,  相似文献   

2.
氨基酸修饰壳聚糖对胆固醇的吸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将不同脱乙酰度的壳聚糖粉末与戊二醛交联,再经苯丙氨酸和色氨酸修饰,得到了两种珠状壳聚糖吸附剂,并进而研究了有关吸附剂对胆因醇的吸附性能。实验表明,交联壳聚糖珠对CHO的吸附能力比壳聚糖粉末降低,而经不同氨基酸修饰后的壳聚糖珠对CHO吸附能力提高,用Phe修饰比用Try修饰的珠吸附性能更好些。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 ,血液净化疗法一直是临床上处理各种血液中毒的基本手段[1~ 3] .对尿毒症患者 ,目前普遍采用的治疗措施是对其进行定期的血液或腹膜透析 [1] 缓解病情 ;然而单纯血液透析疗法难以清除患者体内的中分子毒物 ,以致血液透析的患者体内 ,中分子毒物的积累会达到很高的程度 .因此 ,通过研制高效的中分子吸附剂 ,以血液灌流的方式清除中分子毒物 ,对于控制和治疗尿毒症具有重要意义 .据文献报道 ,体内蓄积的中分子毒物中肽类物质占了一定的比例[4~ 9] ,患者的许多顽固临床症状与这些毒物的体内蓄积密切相关 [1,10 ] .本课题组的研究结…  相似文献   

4.
以琼脂凝胶为载体,氨基酸为配体,合成了内毒素吸附剂,并对其吸附效果进行了比较.对吸附剂的各种性质进行了表征,选取琼脂-赖氨酸吸附剂对内毒素血症的兔子进行血液灌流,可将血浆中的内毒素降至接近正常值,最高清除率达73.6%,且吸附剂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5.
以球状壳聚糖为载体,酸性氨基酸为配体,合成了尿毒症中分子毒物吸附剂,并测试了其血液相容性.为了研究吸附剂对尿毒症患者体内多肽蓄积物的吸附性能,选取分子量不同的6种多肽作为体内蓄积多肽的模拟物进行吸附实验.研究表明,吸附剂对多肽模拟物产生一定的吸附作用.在此基础上又对尿毒症患者血清超滤液进行了吸附实验,结果显示,吸附剂对血清中分子级分的清除率为10.3%.  相似文献   

6.
壳聚糖为载体金属亲和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壳聚糖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亚氨基二乙酸(IDA)为螯合配基制备分别固载有Cu2+、Zn2+和Mn2+的三种金属螯合亲和吸附剂,其稳定性与机械强度均较好。实验表明,交联反应中戊二醛w=2.5×10-3时制得的上述三种吸附剂对牛血清白蛋白均具有最大吸附量,所得吸附剂膨胀度为8.46mL·g-1,对Cu2+的螯合量为70.61mg·g-1。对螯合配基亚氨基二乙酸与壳聚糖连接反应条件的选择表明:65℃、16h和CIDA=0.32moL·L-1时可获得对Cu2+最大螯合量。  相似文献   

7.
亲和吸附剂对细菌内毒素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备了以球形纤维素为载体、8种氨基酸和1种聚赖氨酸为配基的吸附剂,对质量浓度为100.0pg/mL的内毒素水溶液进行了吸附研究,绘制了吸附等温线,并初步探讨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精氨酸和赖氨酸配基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在1.5mL100.0pg/mL内毒素溶液中吸附量分别达到182.0和160.0pg/mL;吸附等温线显示,以赖氨酸为配基的吸附剂其吸附量随溶液内毒素浓度增加而线性增加,符合Langmuir吸附方程,吸附能力强,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用甲醛、乙二醛和戊二醛作为交联剂,以反向悬浮的方法制备了3种不同的交联壳聚糖树脂吸附剂,并对其中的后两种用NaBH4进行了还原处理.经红外光谱表征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氢化还原处理有效地提高了吸附剂的化学稳定性;而交联剂的不同则对吸附剂的表面形态有着明显的影响.通过对尿毒症中分子毒物的模拟物和牛血清白蛋白的吸附研究发现,3种壳聚糖树脂吸附剂都在符合临床血液灌流要求的时间里达到了吸附平衡,在对牛血清白蛋白几乎不发生吸附作用的同时,其对模拟的中分子毒物则都产生了一定的吸附作用,但吸附量有所不同;随着交联剂脂肪链的增长,吸附剂对模拟的中分子毒物的吸附能力逐渐增强;以戊二醛为交联剂时,吸附剂的吸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交联壳聚糖树脂对部分尿毒症毒物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反向悬浮的方法制备了戊二醛交联壳聚糖树脂吸附剂,并对制得的球形吸附剂用NaBH4进行了氢化还原处理,以提高其在使用环境下的化学稳定性。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表明,吸附剂的表面形态构成了吸附的微观基础。通过对部分尿毒症毒性物质的吸附研究发现,本文研制的壳聚糖吸附剂对这些目标物均产生了一定的吸附作用,吸附平衡时间符合临床要求,其对3种小分子尿毒症毒性物质的吸附能力依肌酐、尿酸、尿素的次序递增,而对促皮质素(ACTH)的吸附量则达到了13.04mg/g,显示了该类吸附剂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血液灌流用内毒素吸附材料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内毒素血症是败血症致死率极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迅速并有效地清除患者体内的内毒素,是临床医学面临的一个难题.用血液灌流的方法,选用有效的吸附剂,通过体外循环从血液中直接清除内毒素,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研究者已开始研究利用该方法治疗内毒素血症,用活性炭  相似文献   

12.
应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内毒素吸附剂的吸附机理. 模拟结果显示, 以二甲胺为配体的吸附剂, 当β位存在羟基时, 此羟基可与内毒素分子间形成氢键, 并形成一个八元环的稳定结构. 此时吸附剂与内毒素之间存在静电、 氢键、 疏水相互作用和八元环的协同作用. 同时模拟了羟基位于配体不同位置的吸附剂与内毒素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静电作用为主要的相互作用力, 羟基的位置对吸附剂的吸附能力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3.
血液灌流用胆红素吸附剂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胆红素是一种内源性毒素.急性肝损伤时,体内胆红素的排泄受到阻碍.如何能有效地排除高浓度的胆红素,引起了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1].文献[2,3]报道,在血液净化疗法治疗高胆红素血症中,当胆红素吸附剂上含有氨基阳离子时,可以提高其对胆红素的吸附量.  相似文献   

14.
利用原位共沉淀法合成了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吸附剂,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和N2吸附-脱附曲线,研究复合前后羟基磷灰石的理化特征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与壳聚糖复合后羟基磷灰石的晶型并没有改变,只是结晶度有所降低,且复合后表面形成了不规则的凹凸结构,表面粗糙度增加。比表面积从106.75m2/g增加到127.58m2/g。复合吸附剂孔径大部分集中在10~50nm,属于介孔结构。利用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对比相关系数R2值,Langmuir模型能更好地描述该吸附过程。复合吸附剂对氟离子的吸附符合拟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计算了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值,探讨了复合吸附剂对氟离子的吸附机理。ΔG0<0、ΔH0>0和ΔS0>0,说明复合吸附剂对氟离子的吸附是自发的、吸热的熵增过程,温度升高有利于吸附。吸附活化能(Ea)=15.03kJ·mol-1,迁移能(E)=7.639kJ·mol-1,说明该吸附过程以物理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15.
天然高分子壳聚糖作为吸附剂的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甲壳素经化学改性制得的壳聚糖吸附Cu2+、Ni2+、Zn2+、Ca2+、Rb+、Cs+、Cd2+、Pb2+等离子的研究已有报道[1],但吸附Pd2+等贵金属离子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报道了壳聚糖及其交联产物的造粒方法,并测定了该糖吸附Hg2+、Cu2+、Ag+、Pd2+等离子的特性.结果表明,化学交联后的颗粒(作吸附剂)在酸性条件下仍保持相当好的刚性,对Pd2+离子的吸附容量较大,在Pd2+、Cu2+共存时可选择性吸附Pd2+.  相似文献   

16.
An amperometric electrode for oxalate determination immobilizing the oxalate oxidase in a mucin/chitosan (muc/chit) gel with glutaraldehyde as crosslinking agent is presented. The effect of muc/chit weight ratio and volume percent (vol.%) of glutaraldehyde was studied. A very low dynamic response was observed in the case of 100% chitosan with 5 vol.% crosslinking agent. The addition of mucin to chitosan for enzyme immobilization resulted in a biosensor with much better performance, concerning to dynamic response, sensitivity, and stability, with 75% of the initial response after two months. The ratio muc/chit 70/30 was considered optimum for the immobilization. A slight crosslinking and the incorporation of mucin largely influences the swelling and diffusion of the analyte; a direct effect of these properties on the calibration slope was found; the hydrophilic environment for the biomolecule also favor the enzymatic activity through a higher enzyme‐substrate interaction.  相似文献   

17.
血液灌流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液灌流技术以其显著的疗效和新颖的治疗方法而发展迅速,目前其应用正日趋广泛,所治疗的疾病已经从药物中毒、肝肾疾病扩展到一系列免疫性疾病。本文综述了血液灌流材料的发展和研究进展,按照种类不同对材料的性质和应用进行了阐述,为血液灌流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