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带一路"战略为深化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机,也为我国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开拓了新视野,提出了新挑战。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设具有新理念、新结构、新体系、新质量、新模式的新工科,迫切需要借助国际化加快工程人才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构建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教育国际化新体系,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密切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工科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以工程力学、航空航天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的国际化联合培养为抓手,深入研究面向新工科建设的"一带一路"工程教育国际化新体系。  相似文献   

2.
"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创新人才培养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新工科"建设的主要目标即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跨界整合能力、高素质的学科交叉复合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本文针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分析了当前培养新型工科人才的背景和迫切性,探讨了适应新形势人才培养理念的力学示范中心建设思路和内涵,提出了建设实践教学新模式的途径和举措。  相似文献   

3.
“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创新人才培养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新工科”建设的主要目标即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跨界整合能力、高素质的学科交叉复合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本文针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分析了当前培养新型工科人才的背景和迫切性,探讨了适应新形势人才培养理念的力学示范中心建设思路和内涵,提出了建设实践教学新模式的途径和举措。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加强"新工科"背景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本文以工程流体力学为例,对"微课–参与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实践研究。探索了新模式下课堂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设计及教学实践,创新了教学考核方式。采用比较法和问卷调研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微课–参与式"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培养了大家的实践、创新等能力,符合"新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我国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改革,突出了学生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三大理念,为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或改革中非常重要但容易被忽视的方面,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本文以工科最优控制课程为例,探讨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理念的教材建设。在简介300年来最优控制发展历程和近60年来教材建设情况基础上,详细介绍新教材的建设思路与教材特点,为未来OBE教材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万超  于洋  霍波 《力学与实践》2022,(2):379-384
新一轮科技变革业已开始,我国正在大力推动“新工科”建设。力学专业作为工科的关键基础之一,需要结合新时代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来推进专业教育与学科建设。本文以生物力学与仿生跨学科课程为例,分析了当前跨学科课程所面临的学生缺少了解、教师定位不清、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提出了与低年级通识教育、基础力学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针对性措施,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总结,以期为现有工科中的跨学科课程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工科理论力学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针对目前工科理论力学教学体系的现状,从当前工程的需要、计算技术的冲击与面向21世纪等角度提出理论力学教学体系必须进行改革的原因.重点介绍了所编写的理论力学教材新体系.  相似文献   

8.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动谋划,在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现阶段本科教育教学过程普遍存在内容陈旧、培养单一、创新不足、跨界融合少等问题。本文以华东理工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为例,提出"一核两翼、双轮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双创为主体(一核),通过教务处统筹兼顾与各学院的纵深拓展(两翼),打造"教学科研—创新实践"一体化优质科创平台。设计"理论授课"与"双创实践"交叉螺旋推进的双轮驱动课程体系,做到"学与做"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水平,培养创新引领型精英人才。  相似文献   

9.
新工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使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云教材是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相契合的教学资源。工程力学云教材的建设贯彻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明确学习目标,集成富媒体数字出版、云服务和移动学习三大领域的前沿技术,为工程力学混合式教学提供配套的教学资源。实践应用表明,工程力学云教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助力新工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新工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使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云教材是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相契合的教学资源。工程力学云教材的建设贯彻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明确学习目标,集成富媒体数字出版、云服务和移动学习三大领域的前沿技术,为工程力学混合式教学提供配套的教学资源。实践应用表明,工程力学云教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助力新工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是提升工科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要求给工科课程思政带来较大挑战.本文以同济大学的工科人才培养为背景,探讨了具有同济标志工科特色的理论力学课程思政内容建设.课程教学中以时间尺度上经典力学的发展脉络为纵线,融合力学支撑的科学和工程前沿研究以及同济大学参与的国家重大工程等维度元素,实现理论力学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中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与新动力,培养卓越工程人才是重中之重.本文从关键品质、专业技能和工程能力三个维度,总结出"新工科"背景下人才的核心素养要求,并提出基于科教融合、以赛促学的精益化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思路、运行框架和实施环节三个层面阐述了该模式精准、精益、精简的设计构思.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和制造技术的融合,驱动着产业迅速发展。在"新工科"背景下,本文总结提炼出了"工"型人才概念,提出多循环嵌套式的教育理念,培养兼具专业素质技能、创新探究能力、责任与时代担当的卓越工程人才。并在实践与不断优化中形成了"课堂—实验—科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致力于为国家建设提供专业素质技能过硬、创新探究能力突出、富有责任与时代担当的工程技术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新工科背景下东北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环节等多方面,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及构件要素。  相似文献   

15.
工程科学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桥梁,钱学森先生对工程科学进行过深入分析,并指出了人才的成长路径。力学作为一门工程科学,是诸多工程领域的理论基础。在工程科学家的培养中,力学的深入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两所法国工程师学校为例,介绍其通识教育体系的设立、课程模式的制定,尤其重点介绍力学在其通识课程中所占的比重,以及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设置。希望能为探索工程科学家培养模式的国内工科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工科力学系列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以往的做法往往顾此失彼. 本文基于对工科理论力学教学内容体系的优化与更新的思考, 考虑以 基本内容为核心, 以实际工程问题为对象, 构筑理论力学课程内容的 有机开放体系.  相似文献   

17.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为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本文以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为研究平台,结合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和课程目标的高阶性设计思路,讨论了理论力学课程高阶性建设的思路和实践。通过构建"1+4+$N$"的课堂教学体系,梳理课程知识点,将教与学相统一。并以点的合成运动为例,分析了课程高阶性建设的实施路径和策略,从而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的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宋子康 《力学季刊》1998,19(4):383-385
0 引言 时代已步入世纪之交,面临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局面,对如何培养能适应二十一世纪竞争的高质量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界议题的热点。 高等教育锐意改革已势在必行,其中高等工程教学的改革至关重要。我从事工科院校力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已有卅余年,对力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何着手改革颇为关切。1997年初,建设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正式立项,根据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普通高等教育委员会的精神,由大连理工大学牵头,与同济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重庆建筑大学、扬州大学等院校组成了建筑力学系列  相似文献   

19.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为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本文以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为研究平台,结合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和课程目标的高阶性设计思路,讨论了理论力学课程高阶性建设的思路和实践。通过构建"1+4+N"的课堂教学体系,梳理课程知识点,将教与学相统一。并以点的合成运动为例,分析了课程高阶性建设的实施路径和策略,从而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的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有限元仿真课程已成为力学等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该课程的特点,提出了实例驱动型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带孔方板受拉问题的教学实例的阐述,详细介绍了实例驱动型教学方法的组成部分和实施要点,讨论了启发式理念在该实例教学中的体现。通过同济大学的教学实践,表明所提方法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