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1 毫秒
1.
铋-N-苯甲酰苯胲络合吸附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pH5.6的0.2mol/L NH_4Ac-3×10~(14)mol/L N-苯甲酰苯胲(N-BPHA)底液中,用单扫示波极谱法可得到Bi(Ⅲ)的络合物吸附波,峰电位-0.33V(vs.SCE)左右。导数峰高与铋的浓度在5.0×10~(-8)~4.0×10~(-6)mol/L的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0×10~(-8)mol/L。实验表明,该极谱峰属于络合物吸附波,测定其络合比为Bi(Ⅲ):N-BPHA=1:3。测定了该体系的吸附量;Bi(Ⅲ)-N-BPHA络合物在悬汞电极上的吸附符合Frumkin等温式,测得吸附系数β=2.87×10~5,吸引因子α=0.984。用于矿石中微量铋的测定。  相似文献   

2.
用偶合反应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Bi(Ⅲ)置换DTPA-Co(Ⅱ)配合物中Co(Ⅱ)与Co(Ⅱ)-Luminol-H2O2化学发光体系相偶合,建立了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铋的新方法.铋的线性范围为1.0×10-5~1.0×10-2mg@ml-1,对1.0×10-3mg@ml-1的Bi(Ⅲ)标准溶液连续11次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3%,检出限为4.0×10-6mg@ml-1.用于土壤样品中铋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铋(Ⅲ)-桑色素极谱络合吸附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0.25 mol/L HCl底液中,用单扫极谱法得到了灵敏的铋(Ⅱ)-桑色素络合吸附波,其检测下限达5.0×10~(-9)mol/L。用其测定了锰盐中的痕量铋。测得电活性络合物组成为:铋(Ⅱ):桑色素=1:1,条件稳定常数1gμ=5.0。电极反应为吸附络合物中Bi(Ⅱ)还原为Bi(Hg)。测得电极反应转移系数α=0.42,表面电化学反应的标准速率常数k_s=12.7s~(-1)。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稀土-铋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其某些性质的变化规律。稀土与三价金属的复合氧化物的制备与性质已做了大量工作,然而关于稀土-铋复合氧化物的热稳定性、磁性和反射光谱及其变化规律文献报道不多。在1200℃空气中制备的稀土-铋复合氧化物的晶体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中三价轻稀土(RE=La,Nd,Sm,Eu和Gd)-铋复合氧化物为菱形结构的固溶体,属于三方晶系Pr~6.O~11.(Bi~2O~3)~1.88和(Tb~4O~7)~1.5.(Bi~2O~3)~1.68为萤石型结构的固溶体,属立方晶系,其余的3RE~2O~3.nBi~2O~3(RE=Ce,Dy,Ho,Er,Tm,Yb,Lu和Y,n分别为0.80,1.68,.60,1.30,0.94,0.82,0.12和1.34)复合氧化物为萤石型的固溶体和C-型RE~2O~3的混相.这些固溶体的晶胞参数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少,这种变化规律是由镧系收缩引起。随着稀土原子序的增加,稀土-铋复合氧化物的热稳定性降低,并在钆处出现转折,它们磁化率呈现具有两个极大值的周期变化.由于Bi-O键的存在,在它们的反射光谱中有一个宽的紫外吸收带,因此它们可能应用为着色透镜玻璃和紫外吸收材料。  相似文献   

5.
三元配合物光度法测定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聚乙烯醇存在下 ,利用 Bi( ) -碘化钾 -碱性染料三元体系水相光度法测定铋已有报道[1 ] ,在聚乙烯醇存在下利用铋 -硫氰酸盐 -孔雀石绿三元体系测定铋亦有报道[2 ] ,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在聚乙烯醇存在下 ,Bi( ) -硫氰酸盐 -甲基紫三元显色反应 ,在 p H为 1 .0~ 3.0 ,λmax=60 0 nm时 ,灵敏度较高( ε=7.2 5× 1 0 5) ,除 Cu( )、Fe( )等 ,其它共存离子基本无干扰 ,线性范围 1 .4~ 1 0 μg/2 5ml。1 试验部分1 .1 主要仪器与试剂72 1型分光光度计 (四川分析仪器厂 )p HS- 3型酸度计 (北京分析仪器厂 )铋标准溶液 :1 mg· ml- …  相似文献   

6.
铋元素是低熔点热脆性杂质元素,它对钢的晶界起破裂作用.目前冶金企业对钢中痕量铋的光谱检测普遍采用氧化物粉末法,压九法及载体法测定.本文根据生产需要采用化学分离主体,发射光谱测定的方法.检测下限达1×10~(-5)%、测定范围1×10~(-5)%~3×10~(-3)%.1 试验部分1.1 仪器与主要试剂希尔格-E742型水晶摄谱仪Ziess-Ⅱ型测激光度计Bi标准溶液:0.1mg·ml~(-1),准确称取Bi_2O_30.1115g于烧杯中,加少量HNO_3,加热溶解,冷却,移入1000ml量瓶中,用二次蒸馏水定容,用时稀释为Bi1μg·ml~(-1)工作液.1.2 光谱条件1.2.1 摄谱条件希尔格E742型水晶摄谱仪,狭缝16μm.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测定岩石和土壤中微量铋的一种简单、快速和灵敏的示波极谱分析法.在氢氧化钠介质中,铋与PAR生成电活性络合物.由于配位体的催化作用,峰电位在-0.68伏处(对饱和甘汞电极)铋有一灵敏的络合物吸附波.最适宜的支持电解质为0.8N氢氧化钠-0.5%甘露醇-2×10~(-5)M PAR。铋的测定范围为2.5×10~(-8)M-5×10~(-6)M。研究了干扰情况。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建立了Bi(Ⅲ)-XO体系在单扫示波极谱仪上测定微量铋的方法。以0.13mol/lHAc-0.13mol/lNaAc为支持电解质,该体系有一灵敏导数极谱波,峰电位为-0.25 V(vs.SCE)。峰电流与铋的浓度在5.0×10~(-8)~1.5×10~(-6)mol/l范围内成正比。确证了该极谱波属于络合吸附波。  相似文献   

9.
谭政之曾提出一种在0.8M NaOH,0.5%甘露醇和2×10~(-5)M PAR底液中测定铋的灵敏极谱络合吸附波。在示波极谱仪上PAR有一良好还原波(E_P=-0.84V),加入Bi(Ⅲ)后在较正电位处(E_p=-0.69V)出现一个尖锐的峰形波,其波高与铋浓度在0.005~1微克/毫升范围内(即约2.5×10~(-8)~5×10~(-6)M)成正比。并已将此体系成功地应用于矿石分  相似文献   

10.
由于桥氧O~(2-)连结Bi~(3+)和Mo~(6+)双金属离子的配位结构,Ar~+离子束轰击诱导的α,β和γ相钼酸铋中Bi~(3+)和Mo~(6+)的还原行为较之其单一氧化物(Bi_2O_3和MoO_3)发生逆转,并且三种钼酸铋中Bi~(3+)还原为Bi~0的速率同其Bi/Mo原子比的规律变化有对应关系,依次为α-Bi_2Mo_3O_(12)≥β-Bi_2Mo_2O_9>γ-Bi_2MoO_6.在氩离子束诱导还原的钼酸铋表面观察到新的氧物种.据此提出了与钼酸铋晶体结构和电子能带结构相联系的离子束轰击诱导的化学还原效应的电子转移机理.文中所观察到的钼酸铋的氧化还原特性还对加深理解钼酸铋在烯烃选择氧化催化反应中的氧化还原机理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1.
分光光度法测定铝合金中的微量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75℃条件下偶氮氯膦(Ⅲ)在HClO4介质中与Bi(Ⅲ)显色生成稳定红色络合物测定微量铋的高灵敏方法。该络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10nm,摩尔吸光系数ε510=1.567×105L.mol-1.cm-1,Bi(Ⅲ)在0~0.60μg/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已用于铝合金样品中微量铋的测定。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一种原位合成工艺制备了具有类石榴结构的金属铋(Bi)单质修饰的g-C_3N_4复合材料(Bi-CN),并用于可见光氧化NO反应中.金属Bi单质镶嵌在CN层间形成的复合物,由于金属Bi单质显著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作用可将光吸收范围由紫外光延展至近红外,极大地提高了复合物的光吸收.此外,由于Bi单质存在于复合物界面可产生内建莫特-肖特基效应,从而加快光生载流子的分离与转移.由此,Bi-CN复合物光催化剂展现出超强的光催化去除NO性能.我们提出了类石榴结构的形成以及相应的Bi-CN复合物光催化活性的提高机理.这不仅为高效的金属铋单质改性的g-C_3N_4基光催化剂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方案,也对g-C_3N_4基光催化的机制理解提出了新的见解.通过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发现Bi是以金属单质的形式存在于Bi-CN复合物中,这得益于我们采用了二水合铋酸钠(NaBiO_3·2H_2O)作为铋前驱体,从而成功避免了氧化态铋的形成.Bi-CN复合物中金属铋单质的存在有诸多优点.首先,金属铋单质具有显著的表面SPR效应,它的引入可大大提高复合物的光吸收能力和太阳光利用率.有研究表明,直径为150-200 nm的铋球能够在紫外-可见漫反射图谱(UV-vis)在λ=500 nm处呈现出典型的SPR峰,但本样品在λ=200-800 nm区间内并未发现该SPR峰.由于铋单质的共振受限于其尺寸大小、颗粒形状和构造环境.本文中球形铋单质的直径约为1μm,其可能发生共振效应的峰位置应超过800 nm,因此未发现相应的SPR峰.其次,金属铋单质分散在CN层表面上构建的肖特基垫垒能够高效地阻止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复合,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与转移,从而提高光氧化NO进程.再者,金属铋单质的介入成功构造了Bi-CN异质结,在可见光照射下NO氧化反应中,Bi-CN复合物活性显著高于CN(22.2%)、CN-EG(36.4%)和Bi(14.1%),其中以10%Bi-CN活性最佳,NO去除率到70.4%,远远超过K插层的g-C_3N_4、Ag掺杂的g-C_3N_4和氧化石墨烯修饰的g-C_3N_4.当复合物中金属铋单质含量超过10%时,其活性明显下降.这是因为大量的金属铋单质积聚在Bi-CN复合物表面上而造成物理堵塞,妨碍了CN吸收可见光,从而降低了其可见光吸收能力;同时导致只会吸收更多的紫外光(λ280 nm)而不是可见光,因而其可见光催化氧化NO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3.
Bi(Ⅲ)-苯酚红-甲基紫-聚乙烯醇体系光度法测定痕量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多元配合物光度法测定铋文献已有报道[1~ 4] 。本法提出了 Bi( ) -苯酚红 -甲基紫三元配合物体系光度法测定铋的新方法。Bi( )在聚乙烯醇共存下可与苯酚红 ( PR)、甲基紫 ( MV)形成稳定的三元配合物。本法研究了 Bi( ) -苯酚红 -甲基紫在聚乙烯醇保护下的三元显色反应。该反应灵敏度高 (ε=7.2 4× 1 0 5L· mol- 1 · cm- 1 ) ,选择性好 ,线性范围 0~ 1 2 μg/ 50 ml,测定了天然水中痕量铋 ,结果满意。1 试验部分1 .1 主要仪器与试剂72 1型分光光度计 (四川分析仪器厂 )p HS- 2型酸度计 (北京分析仪器厂 )铋标准溶液 :称取…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用四-(4-磺酸苯基)卟啉(TPPS_4)吸光光度法测定微量Bi(Ⅲ)的新方法.试验表明,在pH为5.9的HOAc-NaOAc介质中,35℃时,Cd(Ⅱ)催化2min后,Bi(Ⅲ)与TPPS_4形成1:1稳定配合物.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LS)存在下,配合物的ε_(466)高达1.7×10~5,铋含量在0~1.1μg·ml~(-1)时符合比耳定律.考察了共存离子对测定的影响,应用该法直接测定了胃必治、陈香路白路药片中铋含量.并对显色反应机理、SLS增敏机理亦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前言元素铟的一个重要放射性同位素铟-111是近年来很受人们注意的一种加速器生产的同位素。它主要用于核医学,软组织肿瘤定位等。由~(109)Ag(α,2n)~(111)In 核反应制得。为此在大量 Ag(即1.5×10~6 ppm)中测量微量 In(约10~100ppm)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王俊  周瑞莎  宋江锋 《化学通报》2016,79(10):921-928,904
含铋金属氧簇结构的多样性和多功能性使其在诸多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本文总结了已报道的50多个含铋金属氧簇化合物,根据Bi(Ⅲ)在金属氧簇中所充当的作用,可将含铋金属氧簇分成4大类:(1)Bi(Ⅲ)作为中心杂原子;(2)Bi(Ⅲ)作为取代原子;(3)Bi(Ⅲ)作为桥联原子;(4)Bi(Ⅲ)作为终端原子,分别对其合成和结构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同时,介绍了含铋金属氧簇在催化、磁性、光学、药物等方面的应用,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通过本文可以很好了解含铋金属氧簇的合成、性能及发展,对多金属氧簇的拓展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一种测定痕量铋的新方法,即利用掺杂硒碳糊电极作为工作电极的阳极溶出法.在0.1 mol/L的HCl底液中,Bi3+于+0.05V(vs.Ag/AgCl)出现灵敏的氧化溶出峰,铋离子的浓度在1.0×10-5~1.0×10-9 mol/L范围内其对数值lgc与铋的氧化峰电流值呈线性关系,检出限达1.0×10 -10 ...  相似文献   

18.
试验表明,铋(Ⅲ)-8-羟基喹哪啶(8-OXQ)络合物(pHll,-0.60V)的峰电流(p)具吸附特性,为准可逆电极反应过程,其电子转移数(n),传递系数(α)及饱和吸附量(Γ_ο)分别为3,0.45,6.5×10~(-12) mol/cm~2。加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未形成三元络合物,因SDBS的超载强烈吸附,引起诱导吸附,电双层结构激烈变化,而使电流峰形巨变,电流峰高(i_p)增大10余倍。讨论并指出SDBS对Bi(Ⅲ)与8-羟基喹啉(8-OX)及衍生物络合吸附电流增敏或抑制,与试剂组分、结构、解离态及络合物存在状态、电荷数、符号有关。  相似文献   

19.
以介孔分子筛(KIT-6)为载体,采用溶液浸渍法合成了铋(Bi)掺杂的介孔二氧化钛(TiO2)光催化剂。利用XRD、TEM、SEM、XPS、N2吸附-脱附法和拉曼光谱法等技术手段对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考察了催化剂对罗丹明B光催化降解效率,进一步考察了Bi的掺杂量对光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并对光催化降解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Bi掺杂的介孔TiO2具有较窄的孔径分布(3~4 nm),而且吸收范围扩展到可见光区,其光催化活性明显高于商品TiO2(P25)。随之Bi掺杂量的提高,反应速率常数也增大,其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反应均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一种原位合成工艺制备了具有类石榴结构的金属铋(Bi)单质修饰的g-C3N4复合材料(Bi-CN),并用于可见光氧化NO反应中.金属Bi单质镶嵌在CN层间形成的复合物,由于金属Bi单质显著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作用可将光吸收范围由紫外光延展至近红外,极大地提高了复合物的光吸收.此外,由于Bi单质存在于复合物界面可产生内建莫特-肖特基效应,从而加快光生载流子的分离与转移.由此,Bi-CN复合物光催化剂展现出超强的光催化去除NO性能.我们提出了类石榴结构的形成以及相应的Bi-CN复合物光催化活性的提高机理.这不仅为高效的金属铋单质改性的g-C3N4基光催化剂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方案,也对g-C3N4基光催化的机制理解提出了新的见解.通过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发现Bi是以金属单质的形式存在于Bi-CN复合物中,这得益于我们采用了二水合铋酸钠(NaBiO3·2H2O)作为铋前驱体,从而成功避免了氧化态铋的形成.Bi-CN复合物中金属铋单质的存在有诸多优点.首先,金属铋单质具有显著的表面SPR效应,它的引入可大大提高复合物的光吸收能力和太阳光利用率.有研究表明,直径为150–200 nm的铋球能够在紫外-可见漫反射图谱(UV-vis)在λ=500 nm处呈现出典型的SPR峰,但本样品在λ=200–800 nm区间内并未发现该SPR峰.由于铋单质的共振受限于其尺寸大小、颗粒形状和构造环境.本文中球形铋单质的直径约为1μm,其可能发生共振效应的峰位置应超过800 nm,因此未发现相应的SPR峰.其次,金属铋单质分散在CN层表面上构建的肖特基垫垒能够高效地阻止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复合,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与转移,从而提高光氧化NO进程.再者,金属铋单质的介入成功构造了Bi-CN异质结,在可见光照射下NO氧化反应中,Bi-CN复合物活性显著高于CN(22.2%)、CN-EG(36.4%)和Bi(14.1%),其中以10%Bi-CN活性最佳,NO去除率到70.4%,远远超过K插层的g-C3N4、Ag掺杂的g-C3N4和氧化石墨烯修饰的g-C3N4.当复合物中金属铋单质含量超过10%时,其活性明显下降.这是因为大量的金属铋单质积聚在Bi-CN复合物表面上而造成物理堵塞,妨碍了CN吸收可见光,从而降低了其可见光吸收能力;同时导致只会吸收更多的紫外光(λ<280 nm)而不是可见光,因而其可见光催化氧化NO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