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油脚料的深加工利用杨冰(四川大学化学系,成都610064)我国传统上的食用油脂多为植物油。诸如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等的产量和耗量一直很大。单以菜籽油而言,每年的产量泄500~600万吨,其次是大豆油。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植物油厂都有数量可观的副产物出...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笑气-乙炔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食用油脂中聚二甲基硅氧烷含量的方法。对分析谱线、光谱带宽、燃助比等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条件下,聚二甲基硅氧烷质量浓度0~50 mg/L范围内,吸光度与浓度之间线性关系良好;方法对植物油和动物(氢化植物油)油脂中聚二甲基硅氧烷的检出限分别为0.55 mg/kg和2.38 mg/kg;对植物调和油和鸡油样品6次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在92.1%~104.0%之间。方法可应用于不同类型实际油脂样品中聚二甲基硅氧烷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3.
对大豆油、菜籽油等植物油的选择性加氢和深加工己成为加氢领域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新型催化剂的研发是油脂氢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植物油中过氧化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菜籽油、葵花籽油、胡麻油等植物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用油类,油脂中产生的过氧化物直接影响油品质量,危害人体健康。植物油中的过氧化值是按照GB5009.37-1996《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分析方法》来进行检验[1],过氧化物是油脂在氧化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一般都以过氧化物的反应作为油脂酸败的定量测定。该法多年来一直在使用,并无好的方法代替。本法对用碘量法测定过氧化值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1 原理油脂氧化过程中产生过氧化物,与碘化钾作用生成游离碘,以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计算含量[2]。2 试剂饱和碘化钾溶液:称取碘化钾…  相似文献   

5.
油脂氢化     
本文在简要介绍油脂组成和结构的基础上说明了油脂氢化的目的与要求。着重叙述了油脂氢化反应的机理、“油脂氢化选择性”的概念的发展、以及各种氢化反应条件对油脂氢化速率及选择性的影响。进一步说明催化剂作用原理在于降低氢化反应的活化能。最后指出我国当前油脂氢化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是食用油氢化催化剂的研制,可望不久的将来即会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6.
郑月明  冯峰  国伟  储晓刚  潘家荣  贾玮 《色谱》2012,30(11):1166-1171
建立了植物油脂中31种脂肪酸成分的全二维气相色谱-四极杆质谱(GC×GC-qMS)分析方法。样品经甲酯化衍生后,以DB-1柱(30 m×0.25 mm×0.25 μm)作为一维柱、DB-Wax柱(3.2 m×0.1 mm×0.1 μm)作为二维柱组成柱系统进行分离,在调制周期为3.5 s、四极杆质量扫描范围为m/z 40~350的条件下,植物油脂中31种脂肪酸成分可以在50 min内得到准确和灵敏的检测。将本方法应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灵敏度较传统的气相色谱-质谱法提高了100倍以上,一些植物油中微量的脂肪酸成分也因此被检出。该研究不仅为植物油中脂肪酸成分的分析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同时对于确保食用植物油的质量安全、消除食用植物油的掺假伪劣等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采用自制的催化剂YDHC-10对氢化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找出了植物油脂肪酸氢化时,氢化压力2MPa、氢化温度180-200℃、氢化时间60min以及催化剂浓度对植物油脂肪酸氢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食用植物油中甘油三酯色谱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油三酯 (TAGs) 是植物油的主要成分(占95%~98%),对植物油的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其结构组成的分析有助于监控食用植物油质量,保障植物油食用安全。由于甘油骨架上可以结合的脂肪酸很多,导致甘油三酯的种类十分庞大,且一般天然油脂中的甘油三酯不仅物理化学性质非常接近,同时还存在大量的同分异构体和位置异构体。因此甘油三酯的分析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该文对各类色谱分析技术在食用油中甘油三酯分析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评述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并对指纹图谱技术和化学计量学方法在植物油鉴定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9.
食用植物油中甘油三酯色谱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油三酯(TAGs)是植物油的主要成分(占95%~98%),对植物油的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其结构组成的分析有助于监控食用植物油质量,保障植物油食用安全。由于甘油骨架上可以结合的脂肪酸很多,导致甘油三酯的种类十分庞大,且一般天然油脂中的甘油三酯不仅物理化学性质非常接近,同时还存在大量的同分异构体和位置异构体。因此甘油三酯的分析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该文对各类色谱分析技术在食用油中甘油三酯分析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评述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并对指纹图谱技术和化学计量学方法在植物油鉴定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金静  陈吉平  田玉增  邹黎黎  王龙星  李芳 《色谱》2013,31(6):556-560
结合非正常油脂(地沟油)的来源(加热植物油和动物油)及反映其不同来源的重要特征指示物,即连接在甘油酯上的十一烷酸和13-甲基十四烷酸,建立了内标法测定油脂中甘油酯上十一烷酸和13-甲基十四烷酸的方法。多维气相色谱-质谱采用不分流进样和选择性切割可以实现在线净化和富集,提高分析的灵敏度和分离度。十一烷酸和13-甲基十四烷酸的方法检出限分别达到0.070、0.006 mg/kg。此外,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正常植物油中十一烷酸和13-甲基十四烷酸的含量比非正常油脂中二者的含量低。通过待测油脂中十一烷酸和13-甲基十四烷酸的含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断食用植物油的品质。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常压火焰离子化质谱(Ambient flame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AFI-MS)快速分析食用植物油(橄榄油、芝麻油、花生油和葵花籽油)的方法。AFI-MS检出食用植物油(橄榄油、芝麻油、花生油和葵花籽油)中的26种甘油三酯和11种甘油二脂。AFI-MS分析显示,不同的食用植物油(橄榄油、芝麻油、花生油和葵花籽油)得到的质谱图轮廓信息不同。通过对不同食用植物油的甘油三酯相对峰强度进行分析,可初步归纳出食用植物油的类型。AFI-MS分析食用植物油的操作简单,普通的打火机就可以作为离子源用于食用植物油的分析。这种便捷的离子化技术可以用于食用植物油的快速分析。  相似文献   

12.
药用油脂作为脂溶性药物的溶媒辅料,常用于维生素E滴丸、脂肪乳注射液等药品的生产,然而受氧气、光照及微生物等影响,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易氧化生成过氧化自由基,通过链式反应直至油脂彻底酸败[1-2].若人体食用过量的过氧化脂质,可破坏细胞正常结构与生理功能,因此国家标准GB 2716-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植物油》利用过氧化值(过氧化物相当于碘的质量分数)表示油脂中过氧化物含量,以评价其氧化酸败的程度,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也规定了药用油脂中过氧化值的限度(不超过0.13 g/100 g).  相似文献   

13.
利用油脂的皂化作用,改变样品基本性状,使其适用于石墨炉原子的吸收光谱仪的测定。食用植物油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因此可以用氢氧化水解,生成甘油和高级脂肪酸的钾盐,两者均溶于水,可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上直接测定。  相似文献   

14.
<正>食用植物油富含油脂,是人日常饮食生活必需品。植物油盛装器皿通常为塑料制品和玻璃制品,而这些器皿可能有含锡组分,如塑料制品中的有机锡稳定剂(正辛基锡、硫醇丁基锡、硫醇辛基锡和硫醇甲基锡等)[1]和玻璃制品涂层中的无机锡组分(二价锡和四价锡)[2]。植物油在储存过程中,这些含锡组分可能迁移到植物油中,产生锡污染。有机锡作为内分泌干扰物,长期摄入会损害代谢、神经、免疫、呼吸和生殖系统,对器官和组织造成损伤[3]。吸入无机锡会诱发尘肺,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用植物油的使用量逐年增加[1]。食用植物油在日常环境条件下由于氧化会发生变质。为了阻止或延缓食用植物油的氧化,食品生产企业会人为添加抗氧化剂,延长食用植物油的保质期。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人工合成抗氧化剂为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叔丁基羟  相似文献   

16.
GPC-GC-MS对食用植物油中多种类型农药残留的同步测定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基于凝胶渗透色谱(GPC)对脂类优良的分离能力,研究了其对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等多种类型农药与油脂基体的分离行为,建立了一种可同步测定食用植物油中4种类型共29种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用凝胶渗透色谱提取净化,然后用自动快速浓缩仪浓缩后直接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定,其在0.05、0.10、0.20 mg/kg 3个添加水平的平均回收率为82% ~119%,相对标准偏差为1.35% ~10.2%,29种农药方法检出限和定量下限分别为0.1 ~10.0 μg/kg和0.4 ~33.0 μg/kg,可以满足食用植物油中农药残留限量的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17.
用EXAFS法测定了Ni-S油脂氢化催化剂的结构。Ni催化剂被硫中毒生成了Ni_3S_2,致使由3个Ni原子组成的空穴(3CN)数目减少,这样虽引起该催化剂的活性降低,但却提高了油脂氢化对生成反式油酸酯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8.
运用气相色谱法对6类植物油(大豆油、花生油、茶籽油、菜籽油、玉米油、橄榄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构建植物油的指纹图谱,对植物油进行鉴别和分类。本工作采用遗传-偏最小二乘法(GA-PLS)筛选出7个有效特征变量作为输入变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有监督模式识别法(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NF-ANN),线性判别分析(LDA)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进行建模分析。结果表明,PCA能够较好地区分六类植物油,而在植物油种类判别分析中,LDA的预报结果最佳。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准确直观地区分植物油种类,可用于食用植物油的鉴别和掺杂食用植物油的鉴定。  相似文献   

19.
气相色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4种食用植物油的指纹图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气相色谱法对4类植物油(橄榄油、花生油、菜籽油和大豆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并构建了植物油的指纹图谱,对4类植物油进行鉴别和分类。采用连续投影算法(SPA)对变量进行筛选,选出11个特征变量。以特征变量作为输入,使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有监督模式识别(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ANN)、线性判别分析(LDA)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进行建模分析。结果表明,11个特征变量能够较好地区分4类植物油,PCA获得了较好的分类,RBF-ANN的预报结果最佳,预报率为92.6%,并且能准确预报二组分混合掺杂油样。该方法能够准确区分植物油种类,可用于食用植物油的鉴别和掺杂食用植物油的鉴定。  相似文献   

20.
探寻食用油脂的合成代用品是近代化学工业和石油工业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这方面已进行了許多工作。远在1935年德国的亚塞·伊姆豪生(ArthurImhausen)就发現了将石蜡氧化为脂肪酸的方法。第二次大战时期,德国就利用費歇尔-特罗泊許(Fischer-Tropusch)法合成石油过程中的副产品軟蜡(也使用一部分由褐煤低温氫化所得之石蜡),經过催化氧化生产脂肪酸。从100吨石蜡可得到80吨脂肪酸,足够生产40吨肥皂或40吨黄油。有一个工厂最大年产量达40,000吨脂肪酸,大部分用来制肥皂,但每年亦生产人造黄油1,800吨,最高年产达7,000吨。人造黄油之合成方法系将氧化所得之脂肪酸与甘油(由合成法生产)作用,以金属錫作为催化剂,然后經过中和、漂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