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实验采用电生理微电极胞内记录技术,研究了果蝇三龄幼虫腹纵肌细胞的静息电位与微兴奋性接点电位、神经-肌肉兴奋性接点电位的特点。研究结果显示:1、果蝇三龄幼虫的静息电位为-53±5mV2.微兴奋性接点电位的波形与正常兴奋性接点电位相同,平均值为0.6mV.3.兴奋性接点电位在不同的刺激强度下有不同的值。  相似文献   

2.
Py115是一类胆碱能阻断剂(Cholinergic Blocker)有顺反异构体混合型和反式两种。本实验采用肌细胞的胞内记录法研究了这两种毒素对果蝇3龄幼虫运动神经—腹纵肌兴奋性接头电位(Excitatory Junctional Potentials简称EJPS)的影响,探讨这类胆碱能毒素对以L—谷氨酸(L—glutamate简称L—GLU)为递质的神经一肌肉接头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py115毒素都可以不可逆地阻断果蝇三龄幼虫的EJPS;阻断所需的时间取决于Py115的浓度;同一浓度下反式Py115的作用大于混合式Py115。  相似文献   

3.
XPR1是一种细胞无机磷酸盐输出蛋白的编码基因,其突变会导致原发型家族性脑钙化(primary familial brain calcification,PFBC). XPR1在果蝇中同源基因为CG10483(d XPR1).使用CRISPR/Cas9系统,通过构建引导Cas9内切酶的sgRNA表达载体,并将其注射到表达Cas9酶的果蝇卵中,构建了d XPR1大片段缺失果蝇品系即d XPR1无功能突变体(d XPR1-).通过观察d XPR1-的表型从而初步判断XPR1基因对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为进一步的XPR1基因功能与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
神经营养因子是在神经系统中广泛存在并对神经细胞具有营养和支持功能的物质,在肌肉组织中也发现存在着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其对神经肌肉的生理功能也被不断地证实.对主要的肌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肌肉中的功能作了综述,并分析了其在运动过程中可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果蝇中 ,调控基因Doa使wa 果蝇的眼色变深 ,对white的等位基因表达具有特异性 .Doa与其它调控基因的调控是独立的 ,并具有累加效应 ,初步定位于 98F1位置  相似文献   

6.
负重深蹲过程中下肢冗余肌肉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人体负重深蹲过程中下肢肌力协调机理分析是康复工程和体育科学的重要课题。该文建立了4刚体10组肌肉的肌骨生物力学模型,引入约束最优化方法和最优控制理论求解了冗余肌肉力分布和神经控制信号。理论计算与实验测量结果表明:在人体负重深蹲运动过程中,神经系统将肌肉结成不同的协同肌群,并将最小疲劳作为目标函数,来控制不同的协调肌群按照特定的时序结构执行运动的加速和姿态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微管(microtubule,MT)是一种具有极性的细胞骨架.在微管动态变化过程中,有两类蛋白参与微管组装和解聚的动态调节.Fidgetin(Fign)的编码基因为CG3326,它是其中的去组装因子之一,参与微管剪切和末端解聚.本实验使用CRISPR/Cas9系统,构建fidgetin无功能突变体果蝇品系(fidgetin~(null)),观察fidgetin功能缺失对果蝇的神经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fidgetin~(M14-2)会导致神经肌肉突触(neuromuscular junction,NMJ)的扣结数增多.通过观察fidgetin~(M14-2)的表型从而初步判断fidgetin基因对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为fidgetin基因功能与致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
对航空用钢1Cr11Ni2W2MoV氩弧焊对接接头板试件进行了422℃静载拉伸和低周疲劳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焊接接头的薄弱部位位于接头热影响区.考虑平均应力的影响,采用三参数法拟合实验结果得到应力-寿命公式.应用该公式采用Miner线性累积损伤理论对某航空发动机承力机匣进行了疲劳损伤评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克隆、表达和鉴定禽流感病毒H5N1血凝素基因(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基因(neuramidinase,NA)序列,为制备抗体和基因工程疫苗打下基础。方法在成功克隆禽流感病毒H5N1全长HA、NA基因并测序的基础上,将部分基因序列克隆到表达载体pMET A上,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MET A/HA(49~1 587 bp)、pMET A/NA(121~1 200 bp),电转化真核酵母菌pMAD16,甲醇诱导表达,利用Ni2+亲和层析柱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并用Western Blotting和ELISA方法检测其抗原性。结果重组蛋白在酵母菌中可以高效表达,SDS-PAGE显示蛋白表达后形成了二聚体,蛋白纯度占总蛋白的95%以上,ELISA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证实,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结论本研究成功克隆和表达了禽流感病毒H5N1 HA、NA基因序列,为禽流感病毒H5N1诊断试剂和疫苗的开发等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乳腺癌细胞MDA231中,成功建立了慢病毒介导的Jab1基因表达干扰系统,并通过MTT细胞增殖实验和体外细胞侵袭能力实验证实Jab1基因表达的干扰使得MDA231细胞的增殖和体外侵袭能力发生显著的下降;此外,通过Western blot实验证实Jab1对于Fra1的表达可能存在调控,并且Fra1和Jab1在MDA231细胞中的表达干扰会使细胞形态发生相似的改变,提示Jab1和Fra1在乳腺癌细胞MDA231中可能通过调控共同的信号通路影响细胞的形态.  相似文献   

11.
选用1种野生型(18#)和3种突变型(e#、2#和6#)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为材料,通过将刚羽化的雌果蝇与成熟的雄果蝇混合培养,初步测出雌果蝇性成熟的时间.结果表明,雌果蝇在羽化后的第10~13 h便可达到性成熟,而且不同的品种其性成熟的时间有所不同,野生型(18#)雌果蝇要早于突变型.  相似文献   

12.
酵母粉对果蝇精子发生之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酵母粉对果蝇精子发生各时期的影响。方法野生型黑腹雄蝇按2-3-3法处理,置于每管酵母粉含量为0,5 mg/vial,10 mg/vial,15 mg/vial培养基中培养,统计精子发生各阶段精细胞数目。结果随着酵母粉量的增加,精子发生在各阶段细胞数量增加,在不同处理组中雄蝇在其精子发生各阶段中,以第3天形成精细胞数量最多,其中10 mg/vial和15 mg/vial最为显著。酵母粉量的增加,在精细胞阶段促进精细胞数量增加最为显著,成熟精子阶段也有增加,精母细胞阶段精细胞数量呈增加后逐渐减少趋势。结论酵母粉可促进果蝇的精子发生,特别在精细胞阶段,促使精细胞数量增加,高峰期明显提前并持续延长形成时间。  相似文献   

13.
辅酶Q是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的脂溶性电子传递体,它是呼吸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辅酶Q在不同生物体内其侧链异戊二烯单位的数目不同,目前对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中辅酶Q的存在形式和含量还不清楚.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鉴定了模式生物黑腹果蝇中辅酶Q的种类及含量.实验结果表明:黑腹果蝇中辅酶Q9与...  相似文献   

14.
15.
Effects of thymic extract on the neuromuscular junc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J D Parkes  J A McKinna 《Nature》1967,214(5093):1116-1117
  相似文献   

16.
17.
蝇蛆提高对虾抗杆状病毒感染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试验表明,投饲蝇蛆起始时间至少需在病毒侵袭前10d,对对虾起始死亡时间和50%,90%死亡时间才有明显的延缓,分别较对照组延长1.76,3.04,4.1倍;蝇蛆可以显著提高对虾的抗杆状病毒感染能力,激活对虾的酚氧化酶系统。田间试验表明,投喂有蝇蛆的虾池,存在时间平均为64d,不投喂蝇蛆的对虾,存活时间平均为33.5d。1993年投喂蝇蛆的虾池平均每天死虾数小于存池量的0.023%,1994年平均每天死虾数占存池数的0.015%,经PCR检测证实,1993,1994年对虾中杆状病毒病变的个体仅占1.15%。  相似文献   

18.
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传递是通过神经肌肉接点(N--M接点)得以实现的。本通过四种阻滞剂(过量Mg^2 和K^ 、盐酸普鲁卡因、硫酸阿托品)对N--M接点的阻滞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过量的Mg^ 和K^ 、盐酸普鲁卡因、硫酸阿托品对N--M接点有明显的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室内试验表明,投饲蝇蛆起始时间至少需在病毒侵袭前10 d,对对虾起始死亡时间和50%,90%死亡时间才有明显的延缓,分别较对照组延长1.76,3.04,4.1倍;蝇蛆可以显著提高对虾的抗杆状病毒感染能力,激活对虾的酚氧化酶系统.田间试验表明,投喂有蝇蛆的虾池,存活时间平均为64 d,不投喂蝇蛆的对虾,存活时间平均为33.5 d.1993年投喂蝇蛆的虾池平均每天死虾数小于存池量的0.023%,1994年平均每天死虾数占存池数的0.015% ,经PCR检测证实,1993,1994 年对虾中杆状病毒病变的个体仅占1.15%.  相似文献   

20.
R L Parsons  W W Hofmann  G A Feigen 《Nature》1965,208(5010):590-5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