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滇产玉米须中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层析和Sephadex LH-20柱层析进行化合物分离和纯化,采用EI-MS、HR-ESI-MS、1D-和2D-NMR以及化学方法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从滇产玉米须中分离得到了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S,3S,4R)-2-[(2’R)-2’-hydroxydocosanoylamino]-1,3,4-octadecanetriol(1),ent-rosa-ne-5β,15,16-triol(2),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3),豆甾-5-烯-3β,7α-二醇(4)。化合物1和2为首次从玉米须中分离得到,并采用化学方法对化合物1进行结构确证,采用2D-NMR对这化合物2和3的碳氢数据进行准确归属。  相似文献   

2.
从青木香(Aristolochia debilis Set E.)醇提物有效成分中分得两个新的马兜铃酸类(Aristolochicacids)化合物,经光谱分析等初步证明为7-羟基马兜铃酸-A(3)和7-甲氧基马兜铃酸-A(4).此外,还分得了马兜铃酸-A(1)和马兜铃酸-C(2a).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大理紫乌头的二萜生物碱成分,采用硅胶柱层析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通过NMR方法对其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大理紫乌头含6个二萜生物碱成分,包括5个C_(19)-乌头碱型:塔拉萨敏(1)、14-乙酰塔拉萨敏(2)、黄草乌碱丙(3)、8-去乙酰滇乌碱(4)、印乌碱(5)和1个C_(20)-海替定型宽乌宁(6)。其中化合物3~6为首次从该物种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运用正相、反相硅胶柱层析和HPLC对野花椒(Zanthoxylum utile Huang)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并利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野花椒茎木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robustine(1),香兰子酸(2),dihydroalatamide(3),tembamide(4),N-benzoyltyramine(5),blumenol(6),blumenol C(7),芥子醛(8),(E)-3-(3,4,5-三甲氧基苯基)-2-丙烯醇(9),松柏醇(10),integrifoliodiol(11),两面针氧新木脂素(12),以及两个新的苯丙素类成分,分别命名为野花椒甲素(13)和乙素(14).所有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报道溴化(α-呋喃甲酰基)甲基三苯基钟(1)在无水碳酸钾存在下,以无水二氯甲烷作溶剂,保持0~5℃下与2-全氟炔酸甲酯(2)反应,高产率地得到加合产物4-(α-呋喃甲酰基)-2-三苯基胂基-3-全氟烷基-3-丁烯酸甲酯(3).加合产物3在V(甲醇):V(水)=9:1溶液中分别于室温、回流和封管120℃三种条件下反应,高产率地得到4-全氟烷基-6-(α-呋喃基)-2-吡喃酮(4)和4-(α-呋喃甲酰基)-3-全氟烷基-3-丁烯酸甲酯(5).化合物4和5可以通过柱层析分离;化合物5为一对Z,E异构体,它们不能通过柱层析分离,但其比例可以由1HNMR估算得到.研究还发现硅胶对该反应具有催化作用,提出并讨论了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6.
报道溴化α-呋喃甲酰基)甲基三苯基申(1)在无水碳酸钾存在下,以无水二氯甲烷作溶剂,保持0-5℃下与2-全氟炔酸甲酯(2)反应,高产率地得到加合产物4-(α-呋喃甲酰基)-2-三苯基胂基-3-全氟烷基-3-丁烯酸甲酯(3)。加合产物3在V(甲醇):V(水)=9:1溶液中分别于室温、回流和封管120℃三种条件下反应,高产率地得到4-全氟烷基-6-(α-呋喃基)-2-吡喃酮(4)和4-(α-呋喃甲酰基)-3-全氟烷基-3-丁烯酸甲酯(5)。化合物4和5可以通过柱层析分离;化合物5为一对Z,E异构体,它们不能通过柱层析分离,但其比例可以由^1HNMR估算得到。研究还发现硅胶对该反应具有催化作用,提出并讨论了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7.
曹卫国  丁维钰  刘仁德  黄涛宏 《化学学报》1999,57(11):1270-1276
报道溴化α-呋喃甲酰基)甲基三苯基申(1)在无水碳酸钾存在下,以无水二氯甲烷作溶剂,保持0-5℃下与2-全氟炔酸甲酯(2)反应,高产率地得到加合产物4-(α-呋喃甲酰基)-2-三苯基胂基-3-全氟烷基-3-丁烯酸甲酯(3)。加合产物3在V(甲醇):V(水)=9:1溶液中分别于室温、回流和封管120℃三种条件下反应,高产率地得到4-全氟烷基-6-(α-呋喃基)-2-吡喃酮(4)和4-(α-呋喃甲酰基)-3-全氟烷基-3-丁烯酸甲酯(5)。化合物4和5可以通过柱层析分离;化合物5为一对Z,E异构体,它们不能通过柱层析分离,但其比例可以由^1HNMR估算得到。研究还发现硅胶对该反应具有催化作用,提出并讨论了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8.
构建了定量结构-保留关系(QSRR)测定马兜铃酸A、马兜铃酸B、马兜铃内酰胺及白黎芦醇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_(ow))。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以甲醇-水为流动相,以16种已知K_(ow)值的酸性和中性苯系物为模型化合物,以保留时间两点校正法(DP-RTC)校正保留时间,并由Snyder-Soczewinski方程得100%水相保留因子k_w,建立了表观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_(ow)″与k_w的定量关系(QSRR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内、外部验证。结果显示,不同pH下的QSRR模型线性相关性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80~0.987),内部验证(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_(cv)~2为0.982~0.988)和外部验证结果(6种验证化合物的相对误差RE为0.6%~10.9%)令人满意。将建立的QSRR模型应用于中药中4种潜在肝肾毒性化合物的K_(ow)测定,并与软件计算值、摇瓶法(SFM)实验值比较,结果显示该方法准确性更高,且简单快捷。该文提出的采用中性及酸性苯系物建立QSRR模型,通过对结构与性质相似的中药材组分进行RP-HPLC分析,得到各待测组分的保留时间即可获得其K_(ow)值的简便策略,解决了中药组分复杂且难以分离、无法通过SFM测定其K_(ow)值的问题,为通过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实现快速预测中药组分的肝肾毒性提供了可靠的K_(ow)数据。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西南石韦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层析和Sephadex LH-20柱层析技术进行化合物分离和纯化,通过NMR、MS等分析方法对西南石韦化学成分进行鉴定,从西南石韦乙酸乙酯萃取部分中分离出4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圣草酚(1)、3',5',5,7-四羟基二氢黄酮(2)、山奈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3)、3',4',5,7-四羟基二氢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4),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地不容的生物碱成分,采用硅胶柱层析和Sephadex LH-20柱层析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采用HRESIMS,NMR以及比旋光度测定等方法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从地不容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包括3个吗啡型生物碱:青藤碱(1),sinomenine N-oxide(2)和青风藤碱(3);4个原小檗碱型生物碱:四氢巴马汀(4),紫堇单酚碱(5),千金藤定碱(6)和异紫堇单酚碱(7)。其中化合物2和7为首次从地不容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C50=3.03μM)。  相似文献   

11.
采用紫外跟踪分离和波谱鉴定的方法,从海洋异壁放线菌(Actinoalloteichus cyanogriseus WH1-2216-6)的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6个5,5,6-多环含特特拉姆酸大环内酰胺(PTMs)类天然产物:16-hydroxymaltophilin(1)、dihydromaltophilin(2)、4-deoxydihydromaltophilin(3)、maltophilin(4)、xanthobaccin C(5)和FI-2(6),其中1为新化合物.评价了化合物1~5对人正常肝细胞L-02及人癌细胞A549、MCF-7、Jurkat、BXPC-3、HCT-116、PANC-1和K562的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5对上述人癌细胞具有细胞毒活性,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1~9.7μmol·L-1;新化合物1对L-02的毒性较低,但对Jurkat、HCT-116和BXPC-3的选择指数(SI)分别高达31.5、41.1和52.4.除化合物2和3对A549和MCF-7的肿瘤细胞毒活性外,其余的肿瘤细胞毒活性是首次报道.还测试了化合物1~6的抗烟曲霉活性,发现化合物2和4的活性较好,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3.04和6.12μmol·L-1,这是首次发现5,5,6-PTMs类化合物具有抗烟曲霉活性.  相似文献   

12.
对海洋放线菌Streptomyces sp.发酵液的提取物进行柱层析分离, 得到5个化合物. 经MS, NMR, 1H-1H COSY, HSQC和HMBC等数据鉴定, 其结构分别为3-氨基-丙酸对甲苯酯(1)、6-Amino-3-(4-hydroxybenzyl)-1,4-diazonane-2,5-dione(2)、正丁基-α-D-吡喃甘露糖苷(3)、大豆苷元(4)和1H-3-吲哚甲酸(5). 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 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表明, 化合物1~4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具有不同程度的生长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柱色谱方法首次对岩生石仙桃8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岩生石仙桃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棕榈酸甲酯(1),油酸甲酯(2),正癸烷(3),1-十二醇(4),β-谷甾酮(5),香草醛(6),4-羟-3,5-二甲氧基苯甲醛(7),3,5-二甲氧基-4-羟基-苯丙酮(8),对羟基苯丙酸甲酯(9),2,5-二甲氧基苯醌(10),ephemeranthoquinone(11)。化合物(1~11)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4和9,10首次从石仙桃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对红树植物海杧果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了柱层析分离, 得到3个化合物, 经MS, NMR, 1H-1H COSY, HMQC和HMBC等鉴定, 分别为4-(3-hydroxybutan-2-yl)-3,6-dimethylbenzene-1,2-diol(1), 4-(3-hydroxybutan-2-yl)-3-methyl-6-acetylbenzene-1,2-diol(2)和3,4,5-trimethyl-1,2-benzenediol(3). 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 化合物3为新的天然产物. 抗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 化合物1和3均具有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活性, 化合物2则未显示此活性.  相似文献   

15.
对毛华菊(Dendranthema vestitum)氯仿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并筛选其中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学成分。采用Diaion HP-20、MCI gel、硅胶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对毛华菊氯仿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利用现代波谱技术对已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MTT法筛选所得化学成分体外对两种人肝癌细胞增值的抑制活性。从毛华菊的氯仿部位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acetylene(E)-3(1)、acetylene(E)-9(2)、青蒿亭(3)、chrysoplenetin(4)、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5)和正十六烷酸(6)。化合物1和2对于Hep G2和Huh-7细胞株的体外抑制作用较强。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毛华菊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为首次从菊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毛华菊氯仿部位含有抗肿瘤活性物质聚炔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阿莫西林是一种最常用的β-内酰胺抗生素,作为基本医疗系统中最重要药物之一被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收录。其杂质L,即:(2S,5R,6R)-6-((2S,5R,6R)-6-((R)-2-氨基-2-(4-羟基苯基)乙酰氨基)-3,3-二甲基-7-氧代-4-硫杂-1-氮杂双环[3.2.0]庚烷-2-甲酰胺)-3,3-二甲基-7-氧代-4-硫杂-1-氮杂双环[3.2.0]庚烷-2-甲酸(6-APA amoxicillin amide),由于含量少难以获取成为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之一,因此,我们以6-氨基青霉素烷酸和阿莫西林三水合物为原料,分别通过3步和1步转化为相应的中间体化合物3和6,并使用酰胺缩合试剂六氟磷酸苯并三唑-1-基-氧基三吡咯烷基磷(PyBOP)以76%的收率实现了化合物3和6的脱水缩合,得到的关键中间体化合物7在Pd/C催化条件下一步脱除苄基及两个苄氧羰基保护基,首次通过化学方法合成了β-内酰胺化合物阿莫西林杂质L,反应使用简单易得的原料,温和的反应条件,无需复杂的分离纯化处理,对以阿莫西林为代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过敏研究以及新型β-内酰胺抗生素的开发和作用机制研究等有着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南中国海海藻刺状鱼栖苔的化学成分(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自南中国海刺状鱼栖苔的乙醇提取物经多种柱层析分离并鉴定出四种化合物,分别为:(24S) 5 烯 3β 谷甾醇、对羟基苯甲酸、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及类黄酮化合物(-) 表儿茶精.其结构通过各种波谱技术如IR,GC MS、FABMS、1HNMR、13CNMR(DEPT)、1H 1HCOSY和HMBC等加以证实.这些化合物均是首次从刺状鱼栖苔中检测到.其中槲皮素和(-) 表儿茶精是首次从红藻中检测到  相似文献   

18.
宽叶秦岭藤根部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正相和反相硅胶柱层析从宽叶秦岭藤根部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19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并结合化学方法鉴定了其结构,其中4个为新化合物,它们分别是3,5-二羟基二十烷酸羽扇豆醇酯(3),2-羟甲基-5-甲氧基苯基-O-β-D-吡喃葡萄糖甙(11),Δ5-孕甾烯-3β,20(S)-二醇-20-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甙(18,秦岭藤甙C)和Δ5-孕甾烯-3β,20(S)-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20-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甙(19,秦岭藤甙D).  相似文献   

19.
马兜铃酸在 0 0 8mol LNa2 HPO4 KH2 PO4 溶液 (pH 6 82 )中 ,于钴离子注入修饰碳纤维电极 (Co CFUE)上 ,产生一个具有电催化性质的还原波。还原波峰电位为 - 0 80V(vs.SCE)。在此电极上 ,马兜铃酸的电化学反应过程是准可逆的。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和俄歇电子能谱 (AES)两种表面技术对钴离子注入碳纤维和普通碳纤维表面进行表征 ,证明由于Co离子的注入 ,改变了碳纤维基体的性质 ,催化了马兜铃酸的还原。该波的一阶导数峰电流与马兜铃酸的浓度在 1 6× 1 0 -7~ 1 4× 1 0 -4 mol 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 ,检出限为 7 6× 1 0 -8mol L。用于马兜铃生药的测定 ,回收率在 97 5 %~ 1 0 3 3%之间。  相似文献   

20.
百两金根中的一个新皂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各种色谱分离技术, 从百两金Ardisia Crispa根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 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为(+)-安五脂素(1), 内消旋二氢愈疮木酸(2), 6-羟基己酸(3), 岩白菜素(4), 正十四烷(5), β-谷甾醇(6)和百两金皂苷C (7). 其中7为新化合物. 采用MTT细胞试验研究化合物7对肝癌细胞Bel-7402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