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氮氧杂链型配体合成与Cu(Ⅱ)和Zn(Ⅱ)配位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合成了4种氮氧杂链型配体N,N'-二-(2-羟乙基)-乙二胺(L1)、N-(2-羟基苄基)-丙醇胺(HL2)、N-(2-羟乙基)-N'-(2-羟基苄基)-乙二胺(HL3)和N-(2-羟乙基)-二乙三胺-(L4),通过元素分析、IR和1H NMR等手段表征了其结构,用pH电位滴定法在25℃、I=0.10(KNO3)条件下,测定了L1和HL2与Cu(Ⅱ)离子以及HL3和L4与Zn(Ⅱ)离子配位平衡常数.结果表明:L1和HL2与Cu(Ⅱ)离子配位时,均可生成四配位配合物,其中第三配位点醇羟基配位较强,其质子离解常数pKa1分别为7.28和7.32;第四配位点是第2个醇羟基或1个水分子配位,其pKa2分别为9.33和9.04;HL3和L4与Zn(Ⅱ)均可生成五配位配合物,第四配位点均为醇羟基,其离解常数pKa1分别为7.76和7.96,第五配位点均为H2O,其pKa2分别为9.47和9.57.从上述热力学结果可见,配合物在中性pH值范围能生成亲核试剂Cu(Ⅱ)…-OR或Zn(Ⅱ)…-OR,而且均具备双重催化酯类底物水解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铜(Ⅱ)-1,10-氮杂菲[Cu(phen)x]^2 (x=1,2,3)的水溶液体系是以铜:二氮杂菲为1:1,1:2和1:3为组成的混合配合物体系,根据水溶液中该配合物的平衡常数.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新试剂2-[2’-(6’-甲氧基-苯并噻唑)偶氮]-5-二甲氨基苯甲酸(简称MOBTAB)并研究了其在乙醇介质中与Cu(Ⅱ)的显色反应,试验表明,在pH2.0~4.5时,Cu(Ⅱ)与MOBTAB形成1:1的蓝色络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为670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6.55×10~4,Cu(Ⅱ)浓度在0~0.76μg·ml~(-1)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本法操作简便,可直接测定铸铝及纯铝中微量铜,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meso-四-(2-烷氧基苯基)卟吩[(ROP)P]与金属离子Co(Ⅱ)、Cu(Ⅱ)、Ni(Ⅱ)生成配合物,并以元素分析验证其组成,用以上配合物作为中性载体,制备了电位型离子选择性电极,电极膜组分的最佳配比用正交法选定.结果表明:在上述3种载体中[Co(Ⅱ)-(ROP)P]作为载体的电极对Ⅰ-具有最好的电位响应特性.在pH 3.0的磷酸盐缓冲体系中该电极具有最佳的电位响应,在1.0×10-6~1.0×10-1mol·L-7浓度范围内呈近能斯特响应,斜率为-58.2 mY/dec(25℃),检出限(3S/N)为8.0×10-7mol·L-1,用交流阻抗及紫外可见光谱技术研究了电极的响应机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 Cu( )以溶液状态稳定存在于乙酸铵介质中及其铜的氧化性 ,借助一定量的硫氰酸铵的作用 ,能定量氧化还原性物质。拟定了用 Cu( ) -乙酸铵试剂作为标准溶液 ,电位滴定法测定对苯二酚、抗坏血酸、羟铵、联铵、苯肼碳偶氮苯、米吐尔、1 -氨基 - 2萘酚 - 4磺酸等还原性物质的含量方法。该法快速、简便 ,结果满意。1 试验部分1 .1 仪器与试剂p H- 3C型酸度计2 32 C型甘汞电极和 2 1 3型铂电极Cu( ) -乙酸铵标准溶液 :0 .1 mol· L-1,称取纯铜 6.3540 g于 2 50 ml锥型烧杯中 ,加入盐酸 (2 1 ) 2 5ml,分数次加过氧化氢 1 5ml,摇动 ,…  相似文献   

6.
新铜试剂(2,9-二甲基-1,10非罗啉)可分别与Cu(Ⅰ)与Cu(Ⅱ)生成配合物,Cu(Ⅱ)配合物在光照射下产生光还原作用,而生成Cu(Ⅰ)配合物,在pH3.0~4.0范围内,光还原作用基本不发生。在Triton X-100存在下,可在水溶液中直接测定光催化反应过程中Cu(Ⅰ)与Cu(Ⅱ),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7.
以1,10-菲咯啉和5-磺基间苯二甲酸单钠盐为配体,通过水热法制备Cu(Ⅱ)配合物,并通过IR、XPS、XRD、TG以及元素分析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首次利用该Cu(Ⅱ)配合物修饰碳糊电极研究其在酸性介质中的电催化析氢活性。采用阴极极化曲线,交流阻抗等电化学方法对GPE和Cu(Ⅱ)配合物-GPE电极的电催化析氢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Cu(Ⅱ)配合物-GPE电极的析氢电势比GPE电极的析氢电势正移了170 mV,且Cu(Ⅱ)配合物-GPE的交换电流密度是GPE电极的13倍。Cu(Ⅱ)配合物不但能降低析氢反应过程中的过电势,增强电极的催化活性,而且对析氢反应过程中对于电子的转移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伏安法研究了五元瓜环(记为Q[5])对Cu(Ⅱ)配合物的识别性能。结果表明:在pH 5.0的Na2(H2EDTA)介质中,扫描速度为100 mV.s-1时,Q[5]-[Cu(H2EDTA)H2O]配合物的电极反应为单电子准可逆氧化还原反应。摩尔比法测出Q[5]与[Cu(H2EDTA)H2O]作用比为2∶1,稳定常数为3.59×109 L2.mol-2。在所选择的实验条件下,Cu(Ⅱ)浓度在2×10-6~1.6×10-4 mol.L-1范围内,峰电流与其浓度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方法回收率为99.4%~100.7%。  相似文献   

9.
使用CdTe-Ag_2S陶瓷膜电极,以KCN掩蔽干扰离子,测定污水的镉,已有报道。本文应用市售CdS-Ag_2S膜电极,以柠檬酸为掩蔽剂,测定电镀污水的镉,亦获得满意的结果。 1.主要仪器和试剂仪器:370型Cd~(2+)选择电极;217型饱和甘汞电极。试剂:Cd~(2+)标准溶液(以1:1优级纯HNO_3溶解光谱纯镉配制);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  相似文献   

10.
运用pH电位滴定法,在25±0.1℃,I=0.1(KNO3)条件下,研究了Cu(II)与三吡啶胺(L1)和N-(2′-羟基苄基)-二乙三胺(HL2)的配位行为.结果表明,L1以二齿的形式和Cu(II)形成稳定的2:1(L:M)配合物.其配位水分子的离解常数pKa为7.54.对于HL2,三个氮原子和酚氧负离子与Cu(II)配位,酚羟基离解常数pKa为4.44.在25±0.1℃,I=0.1(KNO3)条件下,pH=6~9(50mol·L-1)范围内,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L1的Cu(II)配合物催化对-硝基苯酚乙酸酯(NA)水解动力学行为,发现配合物催化NA酯水解反应速率常数kNP与溶液pH呈Sigmoidal型曲线,kNP最大值为2.53×10-2L·mol-1·s-1.说明L1的Cu(II)配合物中的Cu(II)-OH-是有效的亲核试剂,对底物NA酯的水解有较好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铁钝化膜半导体特性的光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光电化学作为金属钝化膜的“现场”(insltu)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研究了铁钝化膜在硼酸/硼酸钠溶液中的光电化学行为,通过钝化膜的光电流响应与入射光强、波长及电极电位关系研究,说明铁钝化膜的非晶态n型半导体特性。实验部分研究电极由99.99%的纯铁制成(购自上海冶金所),受光面积为0.5cm~2,对电极为1cm~2的铂片,饱和甘汞电极作参比电极。溶液的组成为Na_2B_4O_7(0.075mol·L~(-1))+H_3BO_3(0.3mol·L(-1)),试剂均为分折纯,用二次蒸馏水配制。灯源为400W溴钨灯,光强用JG-Ⅰ型绝对功率计(长春真空器件厂)测量,电极电位用DH-Ⅱ型双恒电位仪(延边电化学仪器厂)控制,测量光电流-电位及光电流-光强关系时,用脉冲白光作光源,脉冲光的频率用斩光器调节。测量光电流-波长关系时,用WDG-Ⅰ型强光单色仪(四平光学仪器厂)产生单色光,并用PAR-5202型锁相放大器测量光电流,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新氨基酸席夫碱试剂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吡唑啉酮-5缩β-丙氨酸(HL)及其UO22 ,Cu(Ⅱ),Ni(Ⅱ)和Zn(Ⅱ)配合物.元素分析与摩尔电导值表明,新配合物的组成为[UO2HL2].H2O,[CuHL2].H2O,[NiHL2].2H2O和[ZnHL2].2H2O.运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热谱和磁矩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铜配合物的极谱行为.结果表明席夫碱以3齿形式配位,配合物中心离子的配位数(除UO22 以外)均为6.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1-(2-苯并噻唑)-3-(3,5-二溴吡啶)三氮烯(BTDPT)的合成及其与Cu(Ⅱ)的荧光反应研究。在pH 9.16的Na2B4O7-NaOH缓冲溶液中,该试剂与Cu(Ⅱ)形成2:1的稳定络合物,体系的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359和401 nm。Cu质量浓度在0.5~80.0μg/L范围内与△F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回归方程为:ΔF=-0.178+0.209ρ(μg/L),相关系数r=0.9956,检出限为0.2μg/L,用于测定环境水中痕量Cu,结果与原子吸收光谱法相符。样品6次测定值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加标回收率为98.5%~103.0%。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甲基取代基对四苯基卟啉(TPPH2)结构和性质的影响,以四苯基卟啉与铜[Ⅱ]显色反应为参照,采用条件实验方法,对比研究了四(间甲苯基)卟啉(TMPPH2)和四(3,4-二甲苯基)卟啉(TDMPPH2)与铜Cu[Ⅱ]的显色反应,采用摩尔比法和连续变化法测定了配合物组成。结果表明:TMPPH2和TDMPPH2与Cu[Ⅱ]的显色配合物最大吸收峰与TPPCu的相同:均在416 nm处;TPPH2、TMPPH2和TDMPPH2与Cu[Ⅱ]进行显色反应的溶液最佳pH值分别是8、9和7,水浴温度100℃,最佳加热时间分别是20、20和25 min;形成配合物的组成分别是1:1、2:1和2:1(n卟啉:n铜);由此可知间甲基和3,4-二甲基取代对四苯基卟啉铜的配合物B吸收带(Soret带)峰位无影响,但对配合物的组成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5.
Schiff碱型和仲胺型双冠醚的合成和配位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水杨醛与α,ω-二溴代烷或二(对-甲苯磺酸)三甘醇酯反应,制成相应的二醛化合物。再与4′-氨基苯并-15-冠-5反应生成5种Schiff碱型双冠醚,经LiAlH_4还原可生成5种仲胺型双冠醚。电导率测量结果表明可与KCl(Rb)盐生成2:1(冠醚单元:金属离子)的夹心型配合物。而与钠离子形成1:1配合物。用双冠醚制成PVC膜钾离子选择电极,并测量了电极的线性范围和选择系数。  相似文献   

16.
用直接合成法合成了一种新配体-1,7-N,N′-二(邻氨基苯基)-1,7-二氮杂-4,10-二氧杂环十二烷[L]。经元素分析~1H、~(13)C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等分析证实了其结构。并藉该配体合成了Cu(Ⅱ),Cd(Ⅱ),Ag(Ⅰ),Ni(Ⅱ)四种固体配合物。经元素分析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CuCl_2]_2·L,[CdCl_2]_2·2L·2H_2O_2[AgNO_3]_2·L,[NiCl_2]_2·L·H_2O.对配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摩尔电导和差热分析。配合物的红外特征吸收峰均有明显位移或分裂;紫外特征吸收峰稍有位移。但摩尔吸光系数改变很大;摩尔电导表明配合物为1:1或接近2:1型电解质;差热分析表明配合物的热稳定性顺序为:Cd(Ⅱ)、Ni(Ⅱ)>Cu(Ⅱ)>Ag(Ⅰ)。对Cu(Ⅱ)配合物进行了ESR谱分析,并且对甲醇溶液中Cu(Ⅱ)与配体(L)的掺入反应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掺入反应为典型的二级反应。  相似文献   

17.
马会民  黄月仙  梁树权 《化学学报》1994,52(12):1199-1202
本文新试剂5-(2'-氨基-4'-羟基苯偶氮)邻苯二甲酰肼的合成,并研究了该试剂用于光度法测定钴的反应条件,钴与试剂在pH7.7-9.0(0.06mol.L~-1Na~2B~ 4O~ 7-HCI缓冲介质)时形成稳定配合物,最大吸收位于542nm处,摩尔吸光率为5.7×10~L.mol~-~1.cm~-~1,配合物的组成为1:2的Co:AHPP,钴浓度在0-1.02×10~-~4mol.L~-~1范围内符合Beer'slaw.试验了共存离子的影响,发现除Cu(Ⅱ),Ni(Ⅱ)略有干扰(可掩敝)外,其它常见离子均允许大量存在,该法直接用于不锈钢和维生素B~1~2 中钴的测定.  相似文献   

18.
测定平衡常数多采用电导法、冻点法或反应速率法等。用离子选择电极测定平衡常数或离解常数多集中研究各种氟络合物。用硫电极测定平衡常数的工作仅见到测SnS_3~(2-)的平衡常数。我们在对硫电极研究的基础上,用pH玻璃电极测定溶液的pH值,用pS电极测定不同pH值溶液中的[S~(2-)]浓度,根据H_2S在溶液中的平衡理论及硫电极在溶液中的响应特性,找到一种推算H_2S离解常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前文报道了铜(Ⅱ)-1,10-二氮菲(phen)-铬天青S(CAS)三元配合物形成反应及其产物的组成、结构及微电脑模拟分析数据的研究。研究结果,确定该三元配合物组成为CU_2CASPhen_2~+。此三元配合物的水溶液蓝色深浅与CAS一定浓度范围有线性关系,可用于测定CAS纯度。市售CAS,一般含量仅50%左右。在无机分析中,常需知其纯度。本文提供的测定CAS纯度方法简便可靠。 1.仪器与试剂: 721型分光光度计;722型光栅数字分光光度计,CuSO_4·5H_2O,A,R,Cu(Ⅱ)=1.00×  相似文献   

20.
以二茂铁甲酸、甘氨酸(H-Gly-OMe)、脯氨酸(Boc-Pro-OH)、精氨酸(H-Arg(NO2)-OMe)等为原料,苯并三唑-1-四甲基六磷酸酯(HBTU)和1-羟基苯并三唑(HOBT)为缩合剂,采用液相法合成了二茂铁-肽Fc-Gly-Pro-Arg(NO2)-OMe(简称Fc-GPR),其总收率为48.1%.并对目标产物进行了红外(IR)光谱、核磁共振氢谱(1H-NMR)、质谱(ESI-MS)等表征.通过电化学方法研究了目标产物与Cu(Ⅱ)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目标产物在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表现为可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和还原峰电位分别为0.624和0.552V(vsAg/AgCl),氧化和还原峰电流之比Ipa/Ipc为1.13,电极反应过程为扩散控制.目标产物与Cu(Ⅱ)形成配位比为2∶1的配合物.Fc-GPR与Cu(Ⅱ)的电极反应过程符合电化学-化学-电化学(ECE)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