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培业 《珠算》2002,(4):29-29
读《珠算》杂志2002年第一期潘有发先生章:《介绍两首古典“算盘诗”》,其中提出南宋词人张孝祥的诗是“算盘诗”。我认为此诗所说根本未及算盘,对“商归斗算珠”,理解为“商人在做完生意之后,回家拨动算盘珠进行记帐算帐”(见潘),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2.
“算盘”与“珠算”二词常遭混用,例如:“打珠算”,“打”是动词;“珠算”是名词。乍看或乍听之下.似乎无误。问题在于:“算盘”,一者为计算的工具:二者为修辞学的修辞法,比喻计划。而“珠算”一词为,以算盘为计算的方法。“打”,为“拨动”。“打珠算”,则成了“拨动以算盘为计算的方法”,此句语法不通。  相似文献   

3.
一九九三年九月二十三日晚间,中央电视台第一台播出一节广告,屏幕上显示一架“算盘”,下面有一行文字“万能财务软件”。当时我看了以后,感到很奇怪。自古以来我国算盘是珠算的工具,根据《中国珠算大全》一书记载,“算盘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计算工具”。由此可见,算盘作为珠算的硬件,是无可非议的,但是算盘作为珠算的软件,凡难以理解了。 随着岁月的流逝,珠算科技的不断创新,事隔三年以后,使我对算盘成为珠算的软件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1、算盘珠动数出; 算盘在清盘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4.
英国《独立报》、印度《印度时报》:中国珠算——列为改变世界101项和50项发明之首。中国珠算博物馆:陈列着一架为研制“两弹一星”计算过重要数据的算盘。珠算——在那曲惊天地、泣鬼神的“两弹一星”壮歌里,亦是兴国之“功臣”。  相似文献   

5.
满东旭老师在《黑龙江珠算》1998年第四期“意见与建议”栏写的《如何区分与正确使用“分节号”与“小数点”》一文.这一建议.提得及时,措施有力.值得一读。目前在分节号与小数点的书写使用等方面确有漫不经心的情况。正是满文提到:有的学生认为只要算盘打得快、打得准就行,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我国珠算界都把“珠算是从筹算演变而来”的推断作为珠算的起源并写进了珠算史料。但笔者从算盘的功能特点、珠算的运算哲理、计算方法以及出土的文物与《河图》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珠算应起源于《河图》而不是筹算。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珠算》杂志93年第五期刊登了郑礼光同志的大作:《外珠除法》,看后我很敬佩郑礼光同志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8.
“头脑里打算盘”名目纷繁,莫衷一是;有的名称欠直截了当,苦了受启蒙数学教育的幼童和任课老师;珠算工作者、珠算教师为此也深感珠算法学术交流不便。 笔者曾撰文《从速给“头脑里打算盘”统一命名》,刊于《齐鲁珠坛》2/97期;撰文《统一叫“脑珠算”好》,刊于《现代珠算》3/97期。  相似文献   

9.
《珠算》杂志2000年第5期,刊登了关于“影珠算盘”的照片和文章,非常惊喜!随后我又看到了武汉湘益算具研究所寄来的影珠教学算盘和影珠儿童算盘两种新产品,它不仅解决了珠心算教学中画珠象卡片的难题,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算具改革专家们的一大障碍,即如何排除算盘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曾使当时日本社会一度抛弃了算盘。然而经过了十年后,当他们发现因过于依赖电子计算机而导致岛国人的智商减退时,对珠算又倍加重视起来。从而,还是那家当初曾发表文章《算盘,再见》的《朝日新闻》,在十年后又发表了《算盘,您好》的文章。这个珠算界人几乎都知晓的“外国典故”,形象地反映出日本人对珠算的重新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11.
<正>《珠算与珠心算》杂志发刊100期了,在这个有纪念意义的时刻,衷心地祝贺这来之不易的发刊100期!十七年来,《珠算与珠心算》期刊在主管部门——黑龙江省财政厅和中国珠算心算协会的重视领导下,在编辑部全体同志坚持不懈的努力下,铭记周恩来总理"不要把算盘丢掉"的谆谆教导,秉承传承中华珠算文化的宗旨,向海内外宣传中国珠算的悠久历史文化,挖掘珠算功能、传授珠心算学习方法和技巧等,让世人了解中华这一文化瑰宝,从而激起了76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对珠算心算的兴趣与重视,并学习它、  相似文献   

12.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以数学运算规律为基础,用手拨动算珠作值计算的一门计算技术”。(《中国珠算大全》第100页)从这个定义展开来说,珠算的全过程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对算盘的应用和改进,如由七珠大算盘改为上一珠下四珠的菱珠小算盘,  相似文献   

13.
1972年10月14日下午5时30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西大厅,周恩来总理接见了美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和夫人。在交谈中,周恩来总理询问了美国使用计算机的情况,李政道回答了有关问话后说:"我们中国的祖先很早就创造了最好的计算机,这就是到现在还在使用的算盘。"周总理对李博士的回答,感慨良久,向在座的中央有关同志说出了令珠算界奉为经典的名言:"要告诉下面,不要把算盘丢掉,猴子吃桃子最危险。"周总理国事繁忙、日理万机,生前对我国珠算事业如此关心,早已成为我国珠算界的美谈佳话,他的关于"不要把算盘丢掉"的指示,从此成为激励和鼓舞中国珠算界积极开拓和发展珠算事业的巨大动力。总理的指示高瞻远瞩、发人深省。"不要把算盘丢掉",告诫我们不要丢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审阅中国珠算活动家蒋畅行同志关于珠算问题的《二致中央和科技界领导同志的陈情信》后,挥笔批示:"不要把算盘丢掉,交科学院、财政部研办",又一次重申了周总理的指示。1979年2月13日,中央财政部召开会议成立了中国珠算协会筹备委员会。从此,掀开了中国珠算历史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4.
《会计文摘》1992年第3期(浙江省金华市《会计文摘》杂志社出版发行)刊载了罗正同志的《古珠算中的难题》一文.该文共提出了3个算题.一、工资;二、赔偿;三、买肉.第一个算题,“工资”已用“小月计算法”计算.得出了一个比较满意的答案.笔者对第二个算题.经过潜心研究,用了几种计算方法,多次运算.也得出了一个比较满意的答案.将其整理成文.提供给广大珠算爱好者作参考.现将《古珠算中的难题》二,赔偿,全文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15.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数学卷中提到:“珠算与用于宗教或幻术的念珠有什么关系吗?……念珠的发展和传播似乎是与珠算平行的,难道念珠不可能促使算盘这种工具兴起吗?”在这里,李约瑟把算盘与念珠(穿孔珠)联系起来。中国珠协算史研究会副会长李培业教授在《对西周宫室遗址出土陶丸之考察》一文中,认为“陶丸为古算珠的可能性很大”。《中国珠算大  相似文献   

16.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数学卷中提到:“珠算与用于宗教或幻术的念珠有什么关系吗?……念珠的发展和传播似乎是与珠算平行的,难道念珠不可能促使算盘这种工具兴起吗?”在这里,李约瑟把算盘与念珠(穿孔珠)联系起来。中国珠协算史研究会副会长李培业教授在《对西周宫室遗址出土陶丸之考察》一文中,  相似文献   

17.
《算法统宗》是一部用算盘为计算工具的应用数学书。《中国古代数学简史》评道:"《算法统宗》的编成及其广泛流传,标志着由筹算到珠算这一转变的完成。从此珠算就成了主要计算工具。而筹算就逐渐被人们遗忘以致失传了"。《算法统宗》列有595个应用题的数字计算,都不用筹算方法,而是用珠算演算。《算法统宗》规范了加、减、乘、除的珠算方法,并绘有算盘图式,在列举各种珠算方法的同时,还指出最方便的珠算乘除法,‘有破头乘、掉尾乘、隔位乘,看来唯留头乘精妙’;除法‘唯归除最妙’,第一次提出开平方、开立方的珠算方法。这些珠算方法,直到20世纪上半叶为人们普遍使用,至今还有用这种方法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珠算源于古罗马”的谬说曾在世界流行——这是欧美考证学者的断言,日本一些学者、珠算界权威人士也写文章论证、推断中国算盘从罗马传入。对此.珠算泰斗华印椿老先生以自己渊博的历史知识和科学的论断,发表了《论中国算盘的独创性》,说汉代时“安息人欺骗甘英,使大秦(罗马)与汉隔绝,又限制与大秦贸易在海上进行,使汉商人不能与大秦交往,以达到垄断丝绸贸易、牟取暴利的目的。”“罗马的沟算盘怎幺会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呢?”“中国算盘由算珠上一下四,有槽无柱,逐步改为上二下五,有柱贯珠,它的结构是独创,而不是来自西方,同罗马沟算盘毫无联系。”  相似文献   

19.
珠算计算因在算盘上没有固定的个位,又是用空档表示“0”,计算虽准确,往往因定位发生差错,前功尽弃。俗话说;“算盘易打位难定”,我国古代的珠算书也很强调了“凡算之法,先识其位”,所以说,珠算乘除定位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所谓珠算式心算,就是珠脑速算.或叫心算。它是以脑算盘图为工具,以数学理论为依据,甩脑思维拨动算珠进行数值计算的一门应用计算技术。珠算式心算就是在娴熟的珠算技术的基础上,珠算升华到脑算即珠算的高级阶段。珠算在人的大脑中形成了映象——脑算盘图。人们利用这个“脑算盘图”进行加减乘除,平方和乘方等计算,可以神奇地提高计算速度。珠算式心算,是我国传统文化珠算的新发展,是我国珠算文化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珠算式心算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