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倾斜角度对平板热管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设计并制作了一种具有深微槽道结构的铜-水平板热管,系统地研究了放置方式对其传热性能的影响。实验测试了不同热流密度、不同倾角下热管正常工作时的稳态温度分布和热阻。结果表明,热管热阻随倾斜角度单调增大。这是因为随着倾角的增加,重力与工质回流方向不一致,重力阻碍了工质的回流起到了作用,所以热管的均热性能下降,热阻增大。水平放置时,热管表现出最佳的工作性能和最小的热阻。  相似文献   

2.
铜/水振荡热管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所研究的振荡热管为垂直放置的蛇形弯曲封闭循环铜/水热管,由10个直段组成,铜管内径为2 mm,外径4.2 mm,总长1.6 m。蒸发段由电加热块加热,冷凝段为风冷。本文测定了该振荡热管在不同充注率,不同加热功率下的热阻。根据实验现象及对热阻的比较,分析了不同情况下振荡热管不同的传热机理,给出了振荡热管的工作特性,为开发、设计和使用振荡热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安装角度、工质及管径对并联平板重力热管传热性能和启动特性的影响,本文搭建了性能测试实验台并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90°~60°倾角范围内,倾角对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不明显,随倾角的继续减小,热管运行热阻增大,传热极限减小;在低加热功率下充注丙酮的热管具有更好的传热性能,而在高加热功率时充注乙醇的热管...  相似文献   

4.
重力热管冷凝段携带极限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力热管作为一种高效的传热元件已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其性能受到传热极限的制约.本文建立二维稳态数学模型分析垂直放置的重力热管冷凝段的携带极限,并与其它研究者的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了两种气液界面剪切力计算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不同工况下闭式振荡热管内工质流动状态及其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流动状态、加热功率及倾斜角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加热功率的升高及倾斜角在0°~90°范围内的增大,管内工质循环流动趋势增强,热管的热阻减小,工质的充液量限制了高功率时热管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冷热端温差随加热功率的升高呈上升-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规律,90°和70°倾角下冷热端温差的最低值所对应的加热功率分别为100 W及125 W。  相似文献   

6.
热管是一种高效的传热元件,低温热管可望在超导磁体冷却、空间探索方面获得广泛应用.本文对热虹吸管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同样加热功率的条件下,与相同形状和尺寸的紫铜导热棒相比,在加热功率较高的条件下,低温热管的传热性能远远优于紫铜棒的传热性能,完全能够满足超导磁体的冷却要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重力辅助铝-氨热管和铜-水热管的性能和热阻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了热管倾斜角对极限功率和膜系数的影响,并对蒸发段和冷凝段的热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自激振荡流热管脉冲加热强化传热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自激振荡流热管也称为脉动热管,是一种新型高效的传热元件。本文提出了采用脉冲加热代替常规连续热源加热强化自激振荡流热管传热的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脉冲加热时热管冷、热端壁面温度的振荡频率明显大于连续加热热管的壁面温度振荡频率。在相同的加热功率下,当脉冲宽度在200-1000 ms时,脉冲加热热管的传输热流量与当量导热系数均大于连续加热热管的传输功率和当量导热系数.这表明脉冲加热强化自激振荡流热管传热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实验研究了工质分别为水和自湿润流体(质量分数5%正丁醇水溶液)的两种重力热管在微小倾斜角度下的传热特性,对比两种热管的传热性能以探究自湿润流体在小角度下对热管性能的影响。实验所采用的各倾角分别为0°,1°,3°,5°,7°和10°。实验结果表明:在倾角为0°时,自湿润流体重力热管相比水重力热管热阻更小、传热极限更大,因此具有更好的传热性能;在其他小的倾角下,自湿润流体同样显著提高了重力热管的传热极限,但也使热阻有所增大。  相似文献   

10.
微槽平板热管传热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本文对内部蒸汽通道互相连通的微细矩形槽道结构的不锈钢-水、铜-水热管的传热性能,进行了较全面的实验研究。分析了热管充液率、工作温度、倾角、冷却方式等因素对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得到微型热管的最佳充液率范围、当量导热系数和热管的传热能力。  相似文献   

11.
燕尾槽微小型热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具有燕尾形(开式三角形)轴向槽道的微小型铜—水平板热管的传热性能,以及热管的倾角、充液率和槽道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重力对热管性能的提高有辅助作用;热管的最佳充液率为1.2左右;燕尾形槽道结构较矩形槽平板热管性能更优越。  相似文献   

12.
一种新型重力热管传热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带内循环管的新型重力热管,通过内循环的引入提高了液体的有效提升高度,增大了换热面积;而且在蒸发段实现了降膜蒸发,大大提高了热管的传热传质性能,最终提高了其热传导性能.内循环管的引入也消除了常规重力热管的携带限和沸腾限的约束,提高了热管的工作温度范围.对相同规格的常规重力热管和新型重力热管分别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其传热传质性能.结果表明,与常规重力热管比,新型重力热管蒸发段的导热系数和相当导热系数分别提高了11.5~13倍和386~563倍.  相似文献   

13.
脉冲加热对振荡流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采用脉冲热源替代常规连续热源,通过实验观察加热功率、脉冲宽度及脉冲间隔对振荡流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并对热管壁面温度信号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绝人多数情况下,脉冲加热振荡流热管的传输热流量均大于连续加热时.振荡流热管的传热性能受脉冲宽度与脉冲间隔的影响,脉冲加热振荡流热管运行存在一最佳的脉冲加热参数.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液氢温区脉动热管在冷却Mg B2超导磁体方面的可行性,利用浙江大学制冷与低温研究所现有的实验平台,进一步开展了液氢温区脉动热管的实验研究。在低弯头数(N=2)下,充液率55.8%的脉动热管在加热功率0.1W时可以启动;随着加热功率增大,经历了启动、脉动、极限三个阶段,启动阶段脉动热管传热温差波动很大、传热性能差,而脉动阶段脉动热管传热温差很小、传热性能好。在加热功率0.6W、充液率27.8%时,脉动热管具有最大的传热系数68k W/(m·K),此时蒸发段和冷凝段的温差为0.29K。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太阳能重力热管的传热模型,分析了其内部传热性能,发现太阳能重力热管的传热性能受太阳辐照度的影响较大,其热管的瞬时效率仅在热管刚开始运行时较高,然后就不断降低。如何通过技术措施保证一个稳定较高的太阳能重力热管瞬时效率,是提高热管传热能力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6.
平板脉动热管是一种新型、高效的传热元件,在电子元器件的冷却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正方形截面的平板角管脉动热管建立了稳态运行的物理和数学模型.铜一丙酮热管的计算结果表明,加热功率、冷却段长度、充液率等因素对管内液塞运动速度和热管的热性能的影响较大;热管的当量水力直径越小,其热阻越大,计算所得的热管热阻在0.01~0.1 K/W之间.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紫铜板式脉动热管表面进行超亲水及亲水处理。通过高速摄像观测液弹脉动时界面三相线的演化过程,研究脉动热管界面的运动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液弹脉动过程中,由于液膜沉积的作用液弹尾部脉动热管壁面被一层液膜覆盖。沉积液膜的长度与液弹脉动速度和脉动热管表面润湿性能有关。随着表面润湿性能的提高,相同的加热功率下液膜沉积的长度增加.超亲水和亲水脉动热管液弹脉动的振幅和速度大于普通紫铜脉动热管。脉动热管的传热性能的大小取决于液弹脉动的剧烈程度。亲水表面脉动热管液弹脉动的振幅和速度增加,传热性能高于普通紫铜脉动热管。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了声空化强化振荡流热管传热的方法,并对常规振荡流热管与声空化振荡流热管传热性能进行了对比实验,观察不同加热温度和声空化强度对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声空化强度下,声空化振荡流热管传热均大于常规振荡流热管;在相同的加热温度下,声空化振荡流热管的当量导热系数均大于常规振荡流热管.声空化强化振荡流热管传热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基于空间光学相机应用需求,提出了用接头将多根轴向槽道热管进行连接组成多支路轴向槽道热管的应用思路。通过实验研究了单接头T型正交三支路轴向槽道热管的性能,测试了在单一支路制冷,另外2支路单独加热及同时加热时不同加热功率条件下该热管的瞬态热响应启动性能和等温性能,并计算了不同条件下的当量导热系数和总热阻。实验结果表明:本文T型正交三支路轴向槽道热管,对其任一支路进行制冷,另外2支路单独加热以及同时加热时,在实验功率范围内热管都具有较好的瞬态热响应启动特性,启动稳定时间约400 s;当量导热系数为铝合金的340~1029.9倍,具有热管良好的高效传热特性;且在不同使用条件下,热管蒸发段与绝热段的等温性都较好,但包括冷凝段在内的整体等温性则存在差异。相比较而言,无论单支路加热还是双支路加热,垂直支路制冷条件都优于水平支路制冷条件。本文实验结果验证了用接头将多根轴向槽道热管进行连接组成多支路轴向槽道热管应用的可行性,且通过实验数据总结的一些规律对多支路轴向槽道热管的工程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振荡流热管可视化实验,研究热管传热性能与流型的变化。实验中可观察到,振荡热管内工质运动通常处于“间歇-振荡”交替运行的状态。随加热功率的增大,间歇时间所占比例逐步减小。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大,热管内的流型也发生相应变化,实验中主要观察到了泡状流、塞状流、环状流、局部波状流等多种流型。汽泡的生成、长大、聚合、分离和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