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理论分析模拟了油滴下落时间与油滴半径的关系、油滴带电量子数与下落时间和平衡电压的变化关系,理论证实了平衡电压在150~400 V,下落时间在10~30 s附近的油滴为最佳油滴,探索提炼出油滴选取的方法和技巧,为学生理解和完成密立根油滴实验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密立根油滴条件的Mathematica图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分析了密立根油滴实验中可分辨基本电荷数目的油滴电量最大误差,并借助数学软件Mathematica作出油滴电量、油滴电量误差和基本电荷误差等曲线图。再分析曲线图得出油滴条件的直观图示。此图示为密立根油滴实验提供了很好的油滴选取依据。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密立根油滴实验中影响油滴带电的因素,得出了由于温度的升高而引起实验用油粘滞系数降低,从而使油滴带电几率下降的结论,同时提出了增加油滴带电几率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做好密立根油滴实验的两点体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陶静 《物理实验》1997,17(4):185-185
密立根油滴实验的原理简明易懂,操作也不难.但要做好这个实验,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在密立根油滴实验中,关键的问题是密文很油滴实验仪的视场亮度的调节和用油的选择.因为视场的明暗程度,直接影响对油滴的观察效果和测量误差;油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实验能否正常进行.下面结合东南大学生产的MOD—4型密立根油滴仪,谈谈我是如何将密立根油滴仪的机场亮度调至恰到好处和用油选择的体会.将密立根油滴仪的视场亮度调至恰到好处的具体方法是:()转动照明灯室的灯珠座,使电珠的聚光束正对前方的导光棒.(2)检查导光棒两端面有…  相似文献   

5.
在进行密立根油滴实验时,如果选择的油滴过小,油滴会有明显的布朗运动,造成测得的下落时间与理想下落时间存在偏差.本文对密立根油滴实验中油滴的下落问题进行了实验观察和理论研究,并基于朗之万理论,求解了描述油滴运动的随机微分方程.通过引入单次下落时间偏差和多次下落时间偏差分别考察了油滴布朗运动的剧烈程度以及布朗运动对油滴下落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中由于实验次数有限,当油滴比较小时油滴的布朗运动对于实验的影响仍然需要考虑.  相似文献   

6.
电视显微密立根油滴仪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沙振舜  彭志平 《物理实验》1993,13(5):221-222
密立根油滴实验是高等学校的传统实验,我国已有几个厂家生产密立根油滴仪。然而,已有的油滴实验仪只能用显微镜一人观察,学生观测油滴有一定难度。实验后眼睛疲劳、酸痛。不少实验教师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做过不少改进的尝试,如国内有人曾研制过使用激光的透射式密立根油滴仪,将油滴投影到屏上,由于光路难调以及某些物理光学效应,使屏上油滴的像较为模糊,而且激光照射使油滴室温度升高,油滴易挥发。空气的热对流,使油滴不稳定。近来我们经过反复试验,研制成功电视显微演示/测量系统。使用CCD图像传感器(摄像机)与显示器(或黑白电视机),将油滴的图像在电视荧屏上显示,视野宽广,观测省力,且测量精确,调节方便。还可供多人观察,作课堂演示。现在该系统已制成产品(LM1002A型和LM1002B型),可供应各高校。  相似文献   

7.
密立根油滴运动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密立根油滴运动的规律,为作好密立根油滴实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油滴实验中数据处理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陈远容 《物理实验》1993,13(2):55-55,54
密立根油滴实验是大专院校物理实验课中的一个基本实验。该实验为了证实电荷的不连续性,即所有电荷都是基本电荷的整数倍,就应该求出实验测得的各个电荷值的最大公约数。然后算出每个带电油滴电荷量子数。这是油滴实验数据处理中最关键的一步。这个最大公约数现在普遍采用以下两种求法,但都存在较大的缺陷,一种是“倒  相似文献   

9.
密立根油滴实验中油滴带电荷数的辅助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根据密立根油滴实验中计算油滴带电量的公式,利用Matlab编程,分析油滴带电量与油滴下落时间和平衡电压的关系,得到多重曲线,根据曲线可以简洁直观的判断油滴的带电荷数,为选择合适的油滴提供了理论上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
Monte Carlo法模拟油滴的理论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密立根油滴实验中,应用Monte Carlo法数值地模拟实验室条件下可能的油滴带电量Q、平衡电压U和匀速运动时间t的理论分布,分别从三维分布、时间分布及数量方面比较3种选择油滴的标准,给出较合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密立根油滴实验数据的计算机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给出了利用VB编制的处理密立根油滴实验数据的程序,解决了数据处理的复杂计算的问题,利用该程序软件处理测定的电子电量值与标称值符合得较好,使该实验可以作为综合实验安排.  相似文献   

12.
密立根油滴实验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西园  徐铁军 《大学物理》1999,18(1):34-35,48
介绍了具体实验教学中所采用的不确定度模式,并结合密立根油滴实验讨论了该实验的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相似文献   

13.
特高含水期油气水混输管道压降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油田开发后期,产出液的含水率已超过80%,集输管道内介质的流动属于特高含水油气水混合流动。准确的油气水混输管道压降计算,对油田集输系统运行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利用井口到计量间的现有设施,对特高含水期油气水管道的液量、气量、含水率、温度及压降进行了测试。介绍了Baker冲击流压降计算模型,用实测数据对Baker模型进行了修正。计算与测试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给的修正压降模型适合特高含水采油期油气水三相冲击流水平管道压降计算。  相似文献   

14.
密立根油滴实验中一个不能忽视的小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油滴从静止到匀速的过程,讨论了密立根油滴实验中油滴从静止开始下落到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所用的时间.在实验课的教学中给了学生关于加速弛豫过程时间量的概念,排除了测量过程中困扰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描述了剪切流动中牛顿液滴在不相溶连续体相中的变形断裂的机理,采用逆向旋转透明Couette装置及微距摄相技术研究剪切流动中液滴的断裂.实验结果表明液滴的断裂取决于毛细数和粘度比,并通过三种机理得以实现:颈缩、端部夹断和毛细不稳定性.实验结果揭示了产生毛细断裂时的临界液线直径、无量纲毛细波长与剪切率和初始液滴尺寸关系.  相似文献   

16.
液滴在气流中破碎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液滴的破碎是液体抛撒、破碎和雾化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它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液滴的尺寸和散布。为了揭示液滴破碎的机理和影响破碎的因素,本文通过应用VOF方法和湍流模型对液滴在气流中的破碎过程进行了数值计算。数值计算得到了与国外实验研究相一致的液滴破碎形状。并根据数值计算的结果,分析了几个特征参数对液滴破碎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普小云  李荣基 《中国物理》2000,9(11):827-832
We have observed lasing from the rim of dye-doped ethylene glycol pendant drops. Spatial-resolved spectral measurements show that the lasing wavelength varies along a vertical rim of the drop. Time-resolved measurements indicate that lasing precession occurs within the drop. Various lasing patterns due to lasing precession are explained. The measured precession periods for different pumping poin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calculated values based on morphology-dependent resonance theory.  相似文献   

18.
剪切流动条件下液滴变形和断裂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扩散界面法研究了剪切流动条件下悬浮液滴变形和断裂的动力学机制。控制方程采用考虑表面张力影响的Navier-Stokes-Cahn-Hilliard方程描述。计算网格采用均匀矩形交错网格。采用基于压力增量的近似投影法计算 Navier-Stokes方程,采用完全近似多重网格法计算Cahn-Hilliard方程。稳态液滴变形规律及液滴拉伸断裂过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表明本文模型能够很好的研究液滴变形及断裂机理。  相似文献   

19.
微射流阵列冷却热沉是利用射流冲击在驻点区能产生很薄的边界层来提高换热效率,合理的布置射流孔,可以极大的提高被冷却表面温度分布的均匀性。本次研究设计的热沉是5层结构的模块式铜微射流阵列冷却热沉(微射流孔直径d=0.15 mm),以氮气和去离子水为工质对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微射流阵列冷却热沉的理论计算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微射流热沉中,热沉的实验压降值低于计算值,热沉总阻力主要是由局部阻力引起的,占到热沉总阻力的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