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四元胶乳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组成对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分步乳液聚合法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胶乳互穿聚合物网络LIPN(PMMA-PS)/(Pn-BA-PAA);讨论了LIPN组成对乳液与膜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四元LIPN核壳结构的基本轮廓,探讨了软硬单体最佳配比及丙烯酸单体用量。  相似文献   

2.
甲基丙烯酸镉的共聚合及其光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合成了一种单体甲基丙烯酸镉(Cd(MA)2),并将Cd(MA)2/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MA)进行三元共聚,制备得到含Cd2+的透明光学树脂,绘制了共聚体系的单体溶解性相图和聚合物透明相图.对聚合物的光学性能研究表明,固定MA的含量,随着单体中Cd(MA)2比例的增加,聚合物树脂的nD值线性降低而vD值线性增加.根据测定的聚合物nD值可以计算出组份的折光指数nD(PCd(MA)2)=15788、nD(PMA)=14992.  相似文献   

3.
改变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P(MMA-co-St)中 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含量(WMMA),通过一步法合成出聚环氧氯丙烷聚氨酯(PU(PECH)/P(MMA-co-St)IPN.DSC、TEM和动态粘弹谱研究结果表明:当P(MMA_co-St)中WMMA大于0.6时,IBN仅有一个Tg;当WMMA小于0.4时,IPN有2个Tg,TEM上出现相区,P(MMA-co-St)深度参数(δ)及δ的氢键作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少量甲基丙烯酸钠存在下单体极性对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无皂乳液共聚合的影响。单体极性降低,使粒径减小,聚合整编提高,乳液表面张力和粘度降低,粒子表面电荷密度增大,聚合物分子量提高。MMA/NaMA无皂乳液聚合物只呈现一个玻璃化温度Tg,BA/NaMA无皂乳液聚合物呈现两个Tg,MMA/BA比为2:1-1:2的MMA/BA/NaMA无皂乳液聚合物呈现四个Tg,这是由于粒子外机相对富含OSO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蓖麻油-聚乙二醇)聚氨酯/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PU/P(St-MMA-MAA))互穿聚合物网络(IPN).动态力学性能及透射电镜结果均表明该体系相分离较严重;IPN具有两个玻璃化转变温度,它们有不同程度的内移,形成一定程度分子水平的混合,而IPN(50/50)其分子混合水平较大,互穿缠结程度较高。形成IPN后,其力学性能得以改善。透射电镜结果表明,聚氨酯网的交联密度直接影响IPN的相区尺寸。形成IPN后热稳定性提高,易于降解断链的St-MMA-MAA单体起到了自由基消除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改变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P(MMA-co-St)中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含量(W_(MMA)),通过一步法合成出聚环氧氯丙烷聚氨酯(PU(PECH)/P(MMA-co-St)IPN.DSC、TEM和动态粘弹谱研究结果表明:当P(MMA-co-St)中W_(MMA)大于0.6时,IPN仅有一个Tg;当W_(MMA)小于0.4时,IPN有2个T_g,TEM上出现相区,P(MMA-co-St)溶度参数(δ)及δ的氢键作用分量(δh)与相态、力学性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在硫酸介质中5-Br-PADAP与NO^-2和SCN^-形成三元离子缔合物的最佳条件,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550=2.4*10^4L/(mol.cm),缔合物组成比为n(5-Br-PADAP):n(NO^2):n(SCN^_=1:1:1。  相似文献   

8.
作者以新研制的4-(6-甲基-2-苯并噻唑偶氨)间苯三酚为柱前衍生试剂,用含10mmol/L的pH6.80的HAc-NaAc缓冲溶液,10mmol/LTBA·Br和1×10 ̄(-4)mol/LEDTA的甲醇-水溶液(78:22,V/V)作流动相,在C_(18)柱上,11min内反相HPLC分离测定了Cr(Ⅵ),V(Ⅴ)Co(Ⅱ),Ni(Ⅲ)。当S/N=3时,其检出限分别是V(Ⅴ)5.45ng,Co(Ⅱ)1.09ng,Ni(Ⅱ)1.50ng,Cr(Ⅵ)1.70ng。  相似文献   

9.
以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溴代乙烷( M A E B) 或丁烷( M A B B) 季胺盐与苯乙烯( St)为单体,采用溶液自由基共聚合方法,合成了一类新型阳离子两亲共聚物.详细地研究了聚合条件及共聚物的溶解性.共聚物“亲油”和“亲水”单元的无规结构被 I R、1 H N M R 及13 C N M R所证实.最后,用线性化( Y B R) 法分别求得 M A E B/ St 和 M A B B/ St 的单体竞聚率,r M A B B =044 ,r St = 015 ,r M A E B= 066 ,r St= 036 .  相似文献   

10.
聚氨酯型互穿网络聚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甲苯二异氰酸酯和蓖麻油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室温固化的蓖麻油型聚氨酯。分别研究了蓖麻油聚氨酯(COPU)/聚苯乙烯(PSt)IPNs、COPU/聚丙烯腈(PAN)IPNs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COPU/PAN的力学性能较COPU/PSt的力学性能为好。为进一步改善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在聚苯乙烯网络中引入极性较大的丙烯腈制备了COPU/P(St-CO-AN)IPNs,并对它的力学性能、热分析、动态力学性能、热稳定性等作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当聚氨酯浓度为60%时,改变St、AN的比例,随AN含量的增加,体系的微相分离程度降低。改变COPU/P(St-CO-AN)的比例,tanδ-T曲线上均呈现一个较宽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热重分析表明,其初始分解温度可达244℃。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多核Nd-Al双金属配合物可单独引发双烯烃聚合的特点,考察了烷基铝种类对丁二烯加聚过程的影响,并与一般混合稀土催化体系进行了比较.烷基铝对活性体催化活性的影响与其用量有关,低n(Al)/n(Nd)值时,活性次序为:AlMe3,AlEt3,HAlBui2>Al(C8H17)3>AlBui3;高n(Al)/n(Nd)值时,活性次序相反:AlMe3,AlEt3,HAlBui2<Al(C8H17)3<AlBui3.烷基铝链转移作用强弱次序为:HAlBui2≥AlEt3>AlBui3>AlMe3>Al(C8H17)3.根据聚丁二烯微观结构与其分子量的关系,可将烷基铝对聚丁二烯顺式含量的影响分为3类:(1)AlEt3和Al(C8H17)3;(2)HAl-Bui2和AlBui3;(3)AlMe3.所得结果有助于对稀土催化定向聚合过程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12.
采用同步法合成了聚氨酯/聚苯乙烯(PU/PS)互穿聚合物网络(IPN).通过改变NCO/OH比、三元醇/二元醇(3OH/2OH)比、异氰酸酯类型、多元醇分子量、二乙烯基苯含量及丙烯酸β-羟乙酯的含量,研究了单网及网间交联密度对PU/PSIPN动态力学性能影响的规律.结果表明:对相容性差的PU/PSIPN体系,采用增加交联密度、加快网络固化速度导致“强迫互容”,能提高两网的互穿与缠结,增进组份的互容.但单网固化速度过快相容性反而下降.  相似文献   

13.
通过η5-R~1C_5H_4(CO)_3MNa与η~5-R~2C_5H_4(CO)_3MNa(M=Mo,W)以及η~5-R~1C_5H_4(CO)_3MoNa与η~5-R~2C_5H_4(CO)_3WNa在Fe_2(SO_4)_3醋酸水溶液作用下的交叉氧化偶联反应,合成了7个新的非对称型金属单键化合物η~5-R~1C_5H_4(CO)-3Mo─Mo(CO)_3C_5H_4R~2-η~5(R~1,R~2:C(O)Me,CO2Et),η5-R1C5N4(CO)3W─W(CO)3C5H4R2-η5(R1,R2:C(O)Me,CO2Et;H,CO2Et)和η5-R1C5H4(CO)3Mo─W(CO)3C5H4R2-η5(R1,R2:C(O)Me,H;Et,C(O)Me;C(O)Me,n-Bu;CO2Me,n-Bu).用C/N分析、IR、1HNMR和MS表征了它们的结构,并对该氧化偶联反应的特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少量甲基丙烯酸钠(NaMA)存在下单体极性对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无皂乳液共聚合的影响.单体极性降低,使粒径减小、聚合速率提高、乳液表面张力和粘度降低、粒子表面电荷密度增大、聚合物分子量提高.MMA/NaMA无皂乳液聚合物只呈现一个玻璃化温度Tg,BA/NaMA无皂乳液聚合物呈现两个Tg,MMA/BA比为2∶1~1∶2的MMA/BA/NaMA无皂乳液聚合物呈现四个Tg,这是由于粒子外面相对富含OSO-3和COO-基聚合物的亚层溶解了较多的水,使BA向粒子中心扩散,MMA向外扩散,造成组成差异和相分离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用锥板式流变仪研究了α-MS对HIPS/SBS共混物流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α-MS用量的共混物和如曲线相似.均随增加τ_w增大、η_a下降。流动指数,n均小于1为非牛顿假塑性流体。加入少量(约2.5%)α-MS使共混物熔融指数提高3倍,其总体力学性能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6.
使用化学共混法和机械共混法制备了三嵌段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SBS)/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盐)热塑性互穿聚合物网络(IPN).用透射电镜和动态力学方法研究了它们的形态和玻璃化转变行为.实验结果显示出,由母体形成IPN提高了体系的相容性,且化学共混方法明显好于机械共混法.IPN样品均呈微观相分离形态,具有两个分属于聚丁二烯相和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盐)相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通过Budiansky方程和Kerner方程对动态模量数据的分析表明,IPN样品具有两相连续性,且随SBS(聚合物Ⅰ)组分含量的增加,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聚合物Ⅱ)的连续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17.
用同步法合成了聚环氧氯丙烷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互穿网络聚合物[PU(PECH)/PMMAIPN],调节IPN中两组分组成比制备出由完全弹性体、增强弹性体、增韧塑料到脆性塑料多种高聚物合金材料.用DSC、动态力学谱、TEM对IPN的研究结果表明,PU(PECH)/PMMAIPN的两组分是完全相容的;同时对各种组成比的IPN材料进行力学性能测试,用相容性IPN中互穿、缠结结构解释其力学行为,并用SEM对断面形貌进行了观察解释.  相似文献   

18.
用化学滴定、粘度测定等方法,研究了苯乙烯含量对聚醚型聚氨酯改性双酚A型环氧树脂(PUDGEBA/聚苯乙烯(PSt)室温同步半-IPN’s(简称SIPN’s)体系固化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上述所研究的体系中,苯乙烯含量的变化对凝胶时间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随苯乙烯含量的增加,凝胶的时间明显延长。随苯乙烯含量的变化,两个组分固化反应反应速度最大值到来的时间可以相对提前或延后,甚至达到刚好同步,对上述  相似文献   

19.
以光度法研究了阳离子型微乳液对显色剂1-(2-吡啶偶氮)-2-萘酚(PAN)的增溶作用,通过测定PAN在阳离子型CTMAB/n-C5H11OH/n-C9H20微乳液中的“胶束位”n和结合常数K,并与相同表面活性剂胶束体系比较,探讨了微乳液对显色剂PAN的增溶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聚碳酸酯(PC)/苯乙烯 丙烯腈无规共聚物(PSAN)/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三元共混物,运用平均场理论,通过二元链段相互作用参数χij计算了其中三个二元对共混组成的相互作用参数χblend,并计算了三元共混体系的spinodal曲线.由此预测了三元共混物相容的条件,讨论了PSAN组成,各聚合物分子量对体系相容性的影响,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通过适当控制共聚组成和分子量,PSAN可以作为PC和PMMA共混物的增容剂,并可以通过仅改变PSAN在共混物中的比例来改善体系的相容性,直至得到完全均相的三元共混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